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就是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具体地说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课程资源包含的意义范畴宽广,不仅包括教材这一重要的为人们所熟悉的课程资源,还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却是课程有机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的软硬件资源。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过去注重教书本、注重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为实现这些目标,单纯依赖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创造环境。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在实现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过程中,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或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在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大众文化传播中广泛分布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课程资源系统。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由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的,是提高小学语文课教学质量的需要,它能够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保证。因此,我们要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不能舍近求远,骑马找马,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善于就近选取合适的材料作为课程资源,努力做到既经济又实用。基于这些,我们注重多渠道、多形式挖掘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并进行开发和利用。
一、发掘“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无论课程资源多么丰富,但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才能使课程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在不经意间为学生创造教育资源,善于发现身边常见而熟视无睹的东西,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孩子们……都是高素质教师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特别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求每人每学期至少读两本教育专著,写两份教育心得、两份教育叙事,并相互交流学习。
二、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概括地说,大致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第一,以某一篇目为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的提升。《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后,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 聪明。这时不妨提出:“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春》时,带学生走近著名作家朱自清;教《猫》时,带学生走进老舍的世界。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第二,将一文本的相关资料引入课本,如一些背景材料。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教学这一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不同信息汇到一处时,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黄继光》等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搜集。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草船借箭》等课文。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接着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吧!
总之不管采用的是哪种办法,其原则就是要适合文本情境特点,创设较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在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小天地,社会乃是大课堂。我们充分利用本地地理优势,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我为游客当向导”“革命故事大家讲”等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所学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尤其是在语文课程中我们特别重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的语文空间得到了更广泛的拓展,我们坚持做到了“五個一”,即每天读课外书报一小时,每周安排一课时作为课外阅读课,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心得,每学期每生拥有一本读书剪贴本或一本读书笔记本,每学期举行一次班级读书比赛。教师利用阅读课进行读书方法指导、读书笔记辅导、课外读物推荐、阅读欣赏、读书心得交流汇报等,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教给孩子读书方法。慢慢地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读书已成了孩子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师指导下的广泛阅读,使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设施焕发出生命活力,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成为课程资源之一。在校园橱窗里定期更换专题版面、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绘画和习作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图书角”“学习园地”“红领巾角”、定期更换教室内黑板报,让教室的每堵墙,每扇窗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喜欢的园地、在校园草坪、花池里写下温馨的提示语、在教室外墙壁上悬挂伟人像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校园网内增添学生专题网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知识、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引入并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网络是丰富的信息库、巨大的资源库,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形成网络资源共享。传统教学中,我们常把信息的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低,信息搜集的有效性不高,当网络走进课堂后,我们便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了网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一是网络资源的引入。教学中,对作者的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的众多相关资源,如图片、文字资源,声音、影视资源等都通过网络在教学过程的适当时机组织和呈现,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二是网络资料的链接。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外,我们还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这种拓展是通过网络链接的方式来实现的。三是网络对话。老师公开自己的QQ和电子邮箱,从而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交流教研信息、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心得等;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教师的交流。
六、开发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地处三清山名胜景区,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积淀,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收集整理玉山的传统文化,包括传说故事、诗词歌赋、民间歌谣、童谣等,并归类整理,编成班级刊物。同时还将“欣赏中华优秀古诗文”引入每周的语文早自习,让学生从小就认识中华优秀文化,感受传统的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根据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放性、经济性、整合性、适应性、生成性、实用性原则,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家庭、校内、校外以及大众文化传播等不同途径探寻有可能进入小學语文课程领域并能够与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语文教育教学价值,极大地丰富语文课程类型,以促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在实现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过程中,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或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在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大众文化传播中广泛分布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课程资源系统。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由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的,是提高小学语文课教学质量的需要,它能够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保证。因此,我们要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不能舍近求远,骑马找马,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善于就近选取合适的材料作为课程资源,努力做到既经济又实用。基于这些,我们注重多渠道、多形式挖掘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并进行开发和利用。
一、发掘“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无论课程资源多么丰富,但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才能使课程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在不经意间为学生创造教育资源,善于发现身边常见而熟视无睹的东西,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孩子们……都是高素质教师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特别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求每人每学期至少读两本教育专著,写两份教育心得、两份教育叙事,并相互交流学习。
二、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概括地说,大致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第一,以某一篇目为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的提升。《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后,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 聪明。这时不妨提出:“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春》时,带学生走近著名作家朱自清;教《猫》时,带学生走进老舍的世界。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第二,将一文本的相关资料引入课本,如一些背景材料。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教学这一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不同信息汇到一处时,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黄继光》等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搜集。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草船借箭》等课文。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接着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吧!
总之不管采用的是哪种办法,其原则就是要适合文本情境特点,创设较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在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小天地,社会乃是大课堂。我们充分利用本地地理优势,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我为游客当向导”“革命故事大家讲”等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所学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尤其是在语文课程中我们特别重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的语文空间得到了更广泛的拓展,我们坚持做到了“五個一”,即每天读课外书报一小时,每周安排一课时作为课外阅读课,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心得,每学期每生拥有一本读书剪贴本或一本读书笔记本,每学期举行一次班级读书比赛。教师利用阅读课进行读书方法指导、读书笔记辅导、课外读物推荐、阅读欣赏、读书心得交流汇报等,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教给孩子读书方法。慢慢地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读书已成了孩子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师指导下的广泛阅读,使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设施焕发出生命活力,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成为课程资源之一。在校园橱窗里定期更换专题版面、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绘画和习作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图书角”“学习园地”“红领巾角”、定期更换教室内黑板报,让教室的每堵墙,每扇窗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喜欢的园地、在校园草坪、花池里写下温馨的提示语、在教室外墙壁上悬挂伟人像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校园网内增添学生专题网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知识、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引入并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网络是丰富的信息库、巨大的资源库,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形成网络资源共享。传统教学中,我们常把信息的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低,信息搜集的有效性不高,当网络走进课堂后,我们便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了网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一是网络资源的引入。教学中,对作者的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的众多相关资源,如图片、文字资源,声音、影视资源等都通过网络在教学过程的适当时机组织和呈现,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二是网络资料的链接。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外,我们还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这种拓展是通过网络链接的方式来实现的。三是网络对话。老师公开自己的QQ和电子邮箱,从而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交流教研信息、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心得等;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教师的交流。
六、开发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地处三清山名胜景区,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积淀,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收集整理玉山的传统文化,包括传说故事、诗词歌赋、民间歌谣、童谣等,并归类整理,编成班级刊物。同时还将“欣赏中华优秀古诗文”引入每周的语文早自习,让学生从小就认识中华优秀文化,感受传统的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根据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放性、经济性、整合性、适应性、生成性、实用性原则,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家庭、校内、校外以及大众文化传播等不同途径探寻有可能进入小學语文课程领域并能够与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语文教育教学价值,极大地丰富语文课程类型,以促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