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876 年郭嵩焘受清政府之命出使欧洲,在这一个多春秋的欧罗巴之行中,他以《伦敦与巴黎日记》的形式把所见所闻记载下来。这本日记对所到西方国家认识新鲜而深刻,并有很多反思性思考时常让郭氏"慨叹无已"。本文试图从追求富求和文明的角度,解读郭氏的先进于时代的经济思想和政思想。
关键词:郭嵩焘 经济思想 政治思想 士大夫 洋务派
郭嵩焘,常驻西方国家的第一个中国外交官。出身自封建士大夫阶级华丽也压抑的"古堡"中,后因"偏执"于一个富强美梦而出走于前途未卜的道路上,途中说了西方的"好话"惹毛了"古堡"里的人,以孤胆悲情终其一生。他的身后落下个白茫茫的"中国梦"……
一、富强梦
郭嵩焘本是洋务运动的先行者。早在鸦片战争期间,他的洋务思想就有所萌发。难得的是,他又是洋务派的智者。当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醉心于制造"船坚炮利"时,他在向朝廷表示办洋务应"先明本末之序",提出了"政教为本"的主张。同时指出:中国学西方,还应"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1]在这里,他又强调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商贾为本"的命题。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本"。不过,"政教为本"是从长远角度或从整体上讲的,是立国之本;"商贾为本"是从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上讲的,是"制(治)国之本",就是说,要在改革封建政教制度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两者相辅以富强。
l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列强迅速扩大在中国的经济侵略。此时郭认为:西方国家富强的奥秘在于"以行商为制(治)国之本",即扶植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而发展工商业首先要摆正"民富"与"国强"的关系。郭嵩焘认为:民富是国强的基础,只有民富才能国强。为了探求"民富"之道他潜心研究《国富论》、《经济学》等经典著作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思想观念:赞成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反对当时洋务派的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他认为这打击了商办企业的积极性,会阻碍民富国强的实现。因为只有商人才会认真从事贸易,才会为了自己的身家才会好好地向西方资本家学习经商。想来郭氏观点还有点经济学中"边际效益"的意味。
二、文明梦
郭嵩焘指出"扶商"和"富民"是国家富强的基础,是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重要力量。基于这一点,他明确提出一个大胆的结论"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2]中国的强国梦,除了富强,还需文明。与富强相较,文明指的是一套价值观--宣扬唯有生活在自由和民主的社会人才有可能活得有尊严。
郭承认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他写道:西洋言政教修明之国曰色维来意斯得(civilized,文明的),欧洲诸国皆名之。……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3]中国的士大夫只幻想天朝对而西方怀有偏见,一昧视之为"无道"。而当时的中国却已"失其道久矣",只是当时没人接受这一残酷事实,甚至认为这是杞人忧天的谬言。郭嵩焘对这种集体的无知深感痛心,不厌其烦地批判"尊君卑臣",提出了以"君与民交相维系"为核心的政教观念。
出使欧洲之前,郭嵩焘的学识背景是正统的儒家文化,他的思想是根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通过考察,郭嵩焘十分赞赏西方的民主政治。他认为资产阶级推崇的民主与儒家的民本是有共同之处的,即爱民、通民情。但是经过对比,他在两个方面发现了西方的民主制度比中国封建的君主专政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
首先,封建君主"以一身为天下任劳"的专制不能保持长久的稳定繁荣;而西方"公之臣庶"的民主政治则可以愈久愈盛。 郭嵩焘认为,明君贤相是偶然、随机的现象,只有使政治"公之庶臣",才有西洋日强的今天。可见,他是将整个中国的额封建专制主义都否定了。
再者,中国尚德治而西方尚法制。郭嵩焘说"德者,专于己者也"。德治是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素质的。统治者的个人道德修养好,政治就可能清明一些,反之,就必然浑浊不堪。所以风气动荡的社会当然不会长治久安,更不用谈国运持续繁荣昌盛了。
他高度赞扬英国的民主制度。"巴力门("Parliament", 政府)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Mayor",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年终以不敝……中国秦汉两千余年适得其反。"[4]同时他还意识到,限制君权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争取民权却容易得到人民的拥护。
当被问及"变通"是否有方法时,他回答:"有之。但中国律例不能违也,军机大臣主持朝政,尽容变通。"[5]在君主制的前提下,其他的都全面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他是倾向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而且他已在描绘自己梦想中的中国政治改革的蓝图了。
三、流传百世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1876 ,年近六旬的郭嵩焘踏上了艰难的出洋之路。1879 年他启程回国并接谕旨令其不必再进京述职,诏即可退休回家。在乞休归里时,家乡湖南正发生守旧排外风潮,郭嵩焘的突然归来使形势更为紧张,父老的谩骂谴责纷扬而至。然而,他"谤毁遍天下,而吾心泰然",仍不遗余力地坚持向西方学习,而结果只是更多口诛笔伐。1891 年7 月18 日,郭嵩焘带着孤愤与凄凉离开了人世,慈禧不准给他立传、赐谥……
四、看郭氏旧梦,怀今日所想
历史的黄土掩尽郭嵩焘和他的中国梦。他身后还有多少如此仁人志士的梦想也被如此埋没我们不得而知。生活一个世纪后的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梦想就这样在他们葬身的土壤中萌动、发芽。只是梦想的生长是否依然如当初所愿呢?
从民国初年开始到现在,由于富强政治的主宰,物质主义大流行,精神的价值、伦理的价值越来越不重要。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它表现为GDP为中心的发展主义;而在日常生活层面,则是物欲至上的消费主义。经济大发展后,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大国,如今不要说文明,连文化都岌岌可危。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大国主要实力是经济力、金融力。今天"中国制造"这面旗帜插遍了全世界七大洲,但是经济力这个东西真的能够让人家心服口服吗?现在中国已成为GDP第二大国,但是否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了?20世纪初的时候,德国曾经也想成为世界第一,最后以发动战争而自取灭亡。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也梦想"日本世界第一"。但是到了90年代,日本开始长期的经济衰退,到今天还没有从阴影里走出来。当年的德国和日本,只有GDP、军事实力、经济力和金融力,缺乏普世的文明,缺乏征服人心的文化。英国和美国之所以能够在19和20世纪分别称霸,除了其军事和物质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其有现代文明的凭借。
现在轮到中国思考,我们准备好成为强国了吗?我们如何平衡经济和文明?这不仅关系到中国人的命运,也将决定未来世界的命运。
参考文献:
[1]郭嵩焘奏稿[z].长沙:岳麓书社,1983,第345页。
[2]《伦敦与巴黎日记》光绪三年二月二十七日记。
[3]《伦敦与巴黎日记》光绪五年二月初二日记。
[4]郭嵩焘日记:(三)[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373页。
[5]郭嵩焘日记:(三)[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639页。
作者简介:张露璐,出生年月:1989年3月,专业:上海海事大学法律硕士(法学),籍贯:江苏连云港。
关键词:郭嵩焘 经济思想 政治思想 士大夫 洋务派
郭嵩焘,常驻西方国家的第一个中国外交官。出身自封建士大夫阶级华丽也压抑的"古堡"中,后因"偏执"于一个富强美梦而出走于前途未卜的道路上,途中说了西方的"好话"惹毛了"古堡"里的人,以孤胆悲情终其一生。他的身后落下个白茫茫的"中国梦"……
一、富强梦
郭嵩焘本是洋务运动的先行者。早在鸦片战争期间,他的洋务思想就有所萌发。难得的是,他又是洋务派的智者。当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醉心于制造"船坚炮利"时,他在向朝廷表示办洋务应"先明本末之序",提出了"政教为本"的主张。同时指出:中国学西方,还应"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1]在这里,他又强调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商贾为本"的命题。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本"。不过,"政教为本"是从长远角度或从整体上讲的,是立国之本;"商贾为本"是从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上讲的,是"制(治)国之本",就是说,要在改革封建政教制度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两者相辅以富强。
l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列强迅速扩大在中国的经济侵略。此时郭认为:西方国家富强的奥秘在于"以行商为制(治)国之本",即扶植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而发展工商业首先要摆正"民富"与"国强"的关系。郭嵩焘认为:民富是国强的基础,只有民富才能国强。为了探求"民富"之道他潜心研究《国富论》、《经济学》等经典著作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思想观念:赞成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反对当时洋务派的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他认为这打击了商办企业的积极性,会阻碍民富国强的实现。因为只有商人才会认真从事贸易,才会为了自己的身家才会好好地向西方资本家学习经商。想来郭氏观点还有点经济学中"边际效益"的意味。
二、文明梦
郭嵩焘指出"扶商"和"富民"是国家富强的基础,是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重要力量。基于这一点,他明确提出一个大胆的结论"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2]中国的强国梦,除了富强,还需文明。与富强相较,文明指的是一套价值观--宣扬唯有生活在自由和民主的社会人才有可能活得有尊严。
郭承认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他写道:西洋言政教修明之国曰色维来意斯得(civilized,文明的),欧洲诸国皆名之。……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3]中国的士大夫只幻想天朝对而西方怀有偏见,一昧视之为"无道"。而当时的中国却已"失其道久矣",只是当时没人接受这一残酷事实,甚至认为这是杞人忧天的谬言。郭嵩焘对这种集体的无知深感痛心,不厌其烦地批判"尊君卑臣",提出了以"君与民交相维系"为核心的政教观念。
出使欧洲之前,郭嵩焘的学识背景是正统的儒家文化,他的思想是根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通过考察,郭嵩焘十分赞赏西方的民主政治。他认为资产阶级推崇的民主与儒家的民本是有共同之处的,即爱民、通民情。但是经过对比,他在两个方面发现了西方的民主制度比中国封建的君主专政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
首先,封建君主"以一身为天下任劳"的专制不能保持长久的稳定繁荣;而西方"公之臣庶"的民主政治则可以愈久愈盛。 郭嵩焘认为,明君贤相是偶然、随机的现象,只有使政治"公之庶臣",才有西洋日强的今天。可见,他是将整个中国的额封建专制主义都否定了。
再者,中国尚德治而西方尚法制。郭嵩焘说"德者,专于己者也"。德治是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素质的。统治者的个人道德修养好,政治就可能清明一些,反之,就必然浑浊不堪。所以风气动荡的社会当然不会长治久安,更不用谈国运持续繁荣昌盛了。
他高度赞扬英国的民主制度。"巴力门("Parliament", 政府)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Mayor",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年终以不敝……中国秦汉两千余年适得其反。"[4]同时他还意识到,限制君权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争取民权却容易得到人民的拥护。
当被问及"变通"是否有方法时,他回答:"有之。但中国律例不能违也,军机大臣主持朝政,尽容变通。"[5]在君主制的前提下,其他的都全面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他是倾向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而且他已在描绘自己梦想中的中国政治改革的蓝图了。
三、流传百世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1876 ,年近六旬的郭嵩焘踏上了艰难的出洋之路。1879 年他启程回国并接谕旨令其不必再进京述职,诏即可退休回家。在乞休归里时,家乡湖南正发生守旧排外风潮,郭嵩焘的突然归来使形势更为紧张,父老的谩骂谴责纷扬而至。然而,他"谤毁遍天下,而吾心泰然",仍不遗余力地坚持向西方学习,而结果只是更多口诛笔伐。1891 年7 月18 日,郭嵩焘带着孤愤与凄凉离开了人世,慈禧不准给他立传、赐谥……
四、看郭氏旧梦,怀今日所想
历史的黄土掩尽郭嵩焘和他的中国梦。他身后还有多少如此仁人志士的梦想也被如此埋没我们不得而知。生活一个世纪后的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梦想就这样在他们葬身的土壤中萌动、发芽。只是梦想的生长是否依然如当初所愿呢?
从民国初年开始到现在,由于富强政治的主宰,物质主义大流行,精神的价值、伦理的价值越来越不重要。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它表现为GDP为中心的发展主义;而在日常生活层面,则是物欲至上的消费主义。经济大发展后,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大国,如今不要说文明,连文化都岌岌可危。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大国主要实力是经济力、金融力。今天"中国制造"这面旗帜插遍了全世界七大洲,但是经济力这个东西真的能够让人家心服口服吗?现在中国已成为GDP第二大国,但是否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了?20世纪初的时候,德国曾经也想成为世界第一,最后以发动战争而自取灭亡。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也梦想"日本世界第一"。但是到了90年代,日本开始长期的经济衰退,到今天还没有从阴影里走出来。当年的德国和日本,只有GDP、军事实力、经济力和金融力,缺乏普世的文明,缺乏征服人心的文化。英国和美国之所以能够在19和20世纪分别称霸,除了其军事和物质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其有现代文明的凭借。
现在轮到中国思考,我们准备好成为强国了吗?我们如何平衡经济和文明?这不仅关系到中国人的命运,也将决定未来世界的命运。
参考文献:
[1]郭嵩焘奏稿[z].长沙:岳麓书社,1983,第345页。
[2]《伦敦与巴黎日记》光绪三年二月二十七日记。
[3]《伦敦与巴黎日记》光绪五年二月初二日记。
[4]郭嵩焘日记:(三)[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373页。
[5]郭嵩焘日记:(三)[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639页。
作者简介:张露璐,出生年月:1989年3月,专业:上海海事大学法律硕士(法学),籍贯: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