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较小成本解决僵尸企业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僵尸企业不是指一般的产品滞销、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而是指尽管产品滞销、长期亏损,但由于能够得到财政资金或银行贷款的支持,因而能够一直勉强存活的企业。识别僵尸企业的关键,是看其是否是依靠财政资金或银行贷款而勉强存活。当然,它们的勉强存活不能给社会创造财富,反而会浪费社会资源。从社会资源的角度看,无论是这种企业已有的、还是后来不断投入的资源,都是错配的资源。
  如果没有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的支持,这种资源错配并不难被市场所纠正。市场会无情地淘汰消灭这种产品滞销、长期亏损的企业,而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社会需要的生产中。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的支持,僵尸企业根本就不可能存活,至少不可能在数量上形成一定规模。那么,为什么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要支持这种僵尸企业呢?从经济方面看,主要原因在于由市场淘汰消灭这种僵尸企业,无论对地方政府还是对银行都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有时还相当大。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这种成本主要是需要安置好企业原有的人员、处理好遗留问题、承受由此带来的经济指标下滑等不良影响。从贷款银行的角度看,这种成本主要是承担由于企业破产造成的坏账损失。如果破产的企业规模大、坏账数量多,可能带来银行的经营风险。地方政府和贷款银行的当事人,在当期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回避上述成本,往往会做出继续维持这种产品滞销、长期亏损的企业的决策。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这种成本越来越高,不尽快解决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对这种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必须坚决反对,严肃问责。
  但并非只能由市场淘汰消灭僵尸企业,要尽快解决,其他方式也是可以选择的。比如,可以由产品有市场、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对僵尸企业进行吸收兼并。僵尸企业已有的资源由对其吸收兼并的企业支配;原来给予僵尸企业的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支持,现在可以给予对其兼并吸收的企业。通过吸收兼并,对资源重新进行符合市场需要的组合。因此,这有可能使地方政府和贷款银行付出较小的成本。但究竟用什么方式解决僵尸企业,应当对付出的成本进行全面科学的比较。
  一般来说,解决僵尸企业、纠正资源错配的成本是可以量化比较的。比如,地方政府可以比较安置企业原有的人员、处理遗留问题等所需付出的成本,与支持产品有市场、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对僵尸企业进行吸收兼并所需付出的成本相比较,如果前者较小,就应当果断地“断奶”,由市场淘汰消灭僵尸企业;如果后者较小,就应当坚决地支持产品有市场、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对僵尸企业进行吸收兼并。再如,贷款银行可以比较坏账损失和由此而来的风险成本相比较,与贷款给吸收兼并企业可能带来的坏账损失及风险成本相比较,如果前者较小,就应当停止贷款,任由市场淘汰僵尸企业;如果后者较小,就应当积极贷款支持对僵尸企业进行吸收兼并的企业。
  可见,在解决僵尸企业问题上态度要坚决,方式要灵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要发挥市场对僵尸企业的淘汰作用,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重组中的优化组合作用,以实现以最小的成本、最优的方式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和贷款银行都要积极做好牵线搭桥、协调服务工作。只有发挥各自的优势,联合行动、攻坚克难,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也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各自的成本。
  (作者单位: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其他文献
被赋予某类主题的“谷”区域,承担着振兴区域经济的职能,通过“谷”战略的实施而成为区域增长极。  继武汉“光谷”、“文谷”之后,湖北在荆门打造“中国农谷”。“姓农不唯农”,利用荆门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和“谷”发展模式的要素集聚效应,为农业地区提供了一条另类崛起的路子。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荆门农谷调研时说过的一句话意味深长:“不论是光谷还是农谷,‘光’和‘农’只是产业,而‘谷’是关键,‘谷’是一种体
【案例】  6月11日,一篇名为《合法项目被迫停工,社区养老何去何从?》的贴文广为流传,文章讲述了一家从事养老产业的机构,计划在海口市某小区建设老人养护中心遭遇居民激烈反对的事情。企业认为,该养老项目政策鼓励、政府支持、合法合规、手续齐全,没有想到会遇到如此大的阻力。小区居民则提出,他们不反对养老事业,但养老院不要放在他们小区。对此,当地政府部门也多次组织协调,但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就全国而言
铜陵是一座以铜得名、因铜而兴的城市。  这里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铜产业基地。因铜而兴,也因铜而困,长期形成的“一铜独大”产业结构,给铜陵带来一系列成长的烦恼。2009年3月,铜陵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2013年11月,国务院公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铜陵列为资源衰退型城市。  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步衰竭,转型发展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