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富有活力的地方,教师引导孩子们在课上生动地品味语言,咀嚼文学,探究文章深意,理解内化思想,鉴别写法时,应该用什么来作为载体呢?想毕应该是教师的"问"吧!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现代的于永正,他们都不失为一代教育大师。他们的课堂从不乏科学的"问"法,可见"问"始终是教学的重要方式方法。
关键词:巧设;问;激活;新课堂
教师的问是否科学足以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一个无新意的问,就好比在一池湖水中投入一颗小石子,虽激起了一圈涟漪,但却不会给别人留下深持久的印象,更别谈深入探究了;反之,一个新奇的问,则犹如向一潭秋水中扔入一颗炸弹,引起了轩然大波,令闻者亢奋不已,积极主动想弄个明白是什么掉进水里了。《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其中就给读者介绍了问之重要意义,要想使课堂有效率,我们不妨深究如何问,怎样问,让问更加有意义。
一、以问激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诀,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厚的兴趣,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语文老师不妨用新鲜的问题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课文《春雨的色彩》是一篇童话故事小品文,为了让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我在导入新课后设计了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看过雨吗?"生:"看过。"师:"在你眼中,雨是什么颜色的呢?"生:"白色的。"师:"小动物们也非常喜欢看雨,特别是春雨,在他们眼中,春雨可不只是白色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颜色呢?咱们快去看看吧!"
孩子们一听春雨不是白色的,也想弄明白在小动物眼中春雨是什么颜色的,有了求知欲望,乐于学习的他们迫不及待地冲进课文中快乐的寻找着春雨的色彩,终于发现春雨的色彩。
教学《棉鞋里的阳光》一课,进入学习课文时,为了激起孩子求知欲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阳光,你在哪里见过?"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在晴天里。""在阳光下,我摸到阳光,暖暖的。"师:"孩子们见到过这样的阳光,那么你们在棉鞋里见到过阳光吗?"生:"没有"师:"课文中就给我们介绍了棉鞋里的阳光。大家愿意去看看吗?"孩子们还小,他们并不知道在衣服里,鞋里,被子里还会藏着阳光,所以,一听说鞋里有阳光就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个究竟。他们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地朗读课文。有的说:"棉鞋里的阳光暖暖的。"有的说:"妈妈真爱奶奶,让棉被里装满了阳光。"有的说:"我也要向小朋友学习,让奶奶的鞋里装满阳光。"……看,孩子们只要对知识充满兴趣,就会快乐积极主动的把学习当作一件美差事,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二、以问激思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与思的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思考是独立学习的一种良好状态,是学生求知升能的良好途径。如果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用心思考,那么相信他们的学习一定与众不同。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问,设计激发学生思考欲望的问题,促使学生对问题穷追不舍,课堂效益就会放大增值了。
教学《夜莺之歌》时,为了让孩子明白"歌"的含义,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中三次提到了夜莺的叫声,为什么要这么多次提夜莺的叫声呢?
生:因为每次叫声表达的意义不同。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你们能告诉我每次叫声分别表过什么意思吗?
由于学生还没有深入读课文,问题一出,学生一时语塞。他们马上去课文中寻找答案。读完教材,许多同学坐在一起讨论;有的同学言论后列表回答三次歌声的意义;有的同学将自己心中的答案与老师交流……经过反复研究,三次歌声表达的意义不用教师过多点拨,已经在同学们的脑中形成非常明晰的答案了。可见学生思维的火花被老师的问题点燃,他们自主发动所有思维对心中的问题开展围剿,又岂能将问题解决不了呢?
三、以问激情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完整的闭合体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要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将四者统一起来,注重情感引导和体验,使学生在对教材中的情感认知形成的同时能有所体验和感悟,从而对其个性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濡染与干预,最终达成情感教育的目的。现在的语文教学对于情感教学的缺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用问题来激发孩子们的情感:对课文的认识;对文中表达思考的认识,对课文的朗读等方面。小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使其情感之泉鄙薄而出,从而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读、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四、以问激议
讨论法是咱们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许久的一种方法,但是许多时候孩子们都是为了讨论而讨论,根本没有将心思放在如何去讨论上,而是就会了事。如何能够将孩子们这种应付的心理改变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问的艺术,激发孩子愿议愿论的情感。让孩子快乐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将自己思维的火花与他人碰撞,就如曾有人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却发现每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思想碰撞后产生更多的思想。"课堂上只要孩子敢于说,产生了思想的交锋,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
教学《扁鹊治病》,为了引导孩子加深对蔡桓公和扁鹊的认识,巩固孩子们对寓义的理解,我提了一个问题:"蔡桓公和扁鹊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他们会对世人说些什么?"下面是孩子们的课堂回答:
生1:他们见面了,蔡桓公一把抓住扁鹊,大叫道:"你这个坏蛋,知道我生病了,你还跑了,真是一个没有职业道德的家伙。我要杀了你。"扁鹊平静地说:"你也太不讲理了吧,我几次劝告你,可你就是不听,你的病治不了了,我不跑还能干什么?"蔡大怒……
生2:蔡桓公难过地抱住扁鹊,伤心地说:"我真后悔当初不该不听你的劝告。"扁鹊也难过地说:"是呀!如果你当初听我的话接受治疗该多好呀!"
生3:他们坐下来,扁鹊向蔡桓公了解当时病重时的症状,并一一记录下来,为后面的疑难病症的治疗做准备。
孩子们这些有趣的回答,不是巧妙的回答了课文的寓意了吗?老师只须只言片语的提问来激发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即可。
教师最匠心的课堂设计可以从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解读、教学的具体抓手、教学模块的设计等表现出来,但这些精妙的设计大多数最终都会从教师设"问"这个点体现出来。因此,教师的"善问"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引导孩子们快乐积极的去求知。相信教者只要善问、善导,要孩子们爱上课堂、爱上学习一定不成问题。
作者简介:金莲(1978-)女,黑龙江伊春人, 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中心小学校,小学高级教师。
关键词:巧设;问;激活;新课堂
教师的问是否科学足以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一个无新意的问,就好比在一池湖水中投入一颗小石子,虽激起了一圈涟漪,但却不会给别人留下深持久的印象,更别谈深入探究了;反之,一个新奇的问,则犹如向一潭秋水中扔入一颗炸弹,引起了轩然大波,令闻者亢奋不已,积极主动想弄个明白是什么掉进水里了。《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其中就给读者介绍了问之重要意义,要想使课堂有效率,我们不妨深究如何问,怎样问,让问更加有意义。
一、以问激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诀,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厚的兴趣,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语文老师不妨用新鲜的问题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课文《春雨的色彩》是一篇童话故事小品文,为了让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我在导入新课后设计了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看过雨吗?"生:"看过。"师:"在你眼中,雨是什么颜色的呢?"生:"白色的。"师:"小动物们也非常喜欢看雨,特别是春雨,在他们眼中,春雨可不只是白色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颜色呢?咱们快去看看吧!"
孩子们一听春雨不是白色的,也想弄明白在小动物眼中春雨是什么颜色的,有了求知欲望,乐于学习的他们迫不及待地冲进课文中快乐的寻找着春雨的色彩,终于发现春雨的色彩。
教学《棉鞋里的阳光》一课,进入学习课文时,为了激起孩子求知欲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阳光,你在哪里见过?"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在晴天里。""在阳光下,我摸到阳光,暖暖的。"师:"孩子们见到过这样的阳光,那么你们在棉鞋里见到过阳光吗?"生:"没有"师:"课文中就给我们介绍了棉鞋里的阳光。大家愿意去看看吗?"孩子们还小,他们并不知道在衣服里,鞋里,被子里还会藏着阳光,所以,一听说鞋里有阳光就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个究竟。他们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地朗读课文。有的说:"棉鞋里的阳光暖暖的。"有的说:"妈妈真爱奶奶,让棉被里装满了阳光。"有的说:"我也要向小朋友学习,让奶奶的鞋里装满阳光。"……看,孩子们只要对知识充满兴趣,就会快乐积极主动的把学习当作一件美差事,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二、以问激思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与思的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思考是独立学习的一种良好状态,是学生求知升能的良好途径。如果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用心思考,那么相信他们的学习一定与众不同。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问,设计激发学生思考欲望的问题,促使学生对问题穷追不舍,课堂效益就会放大增值了。
教学《夜莺之歌》时,为了让孩子明白"歌"的含义,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中三次提到了夜莺的叫声,为什么要这么多次提夜莺的叫声呢?
生:因为每次叫声表达的意义不同。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你们能告诉我每次叫声分别表过什么意思吗?
由于学生还没有深入读课文,问题一出,学生一时语塞。他们马上去课文中寻找答案。读完教材,许多同学坐在一起讨论;有的同学言论后列表回答三次歌声的意义;有的同学将自己心中的答案与老师交流……经过反复研究,三次歌声表达的意义不用教师过多点拨,已经在同学们的脑中形成非常明晰的答案了。可见学生思维的火花被老师的问题点燃,他们自主发动所有思维对心中的问题开展围剿,又岂能将问题解决不了呢?
三、以问激情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完整的闭合体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要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将四者统一起来,注重情感引导和体验,使学生在对教材中的情感认知形成的同时能有所体验和感悟,从而对其个性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濡染与干预,最终达成情感教育的目的。现在的语文教学对于情感教学的缺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用问题来激发孩子们的情感:对课文的认识;对文中表达思考的认识,对课文的朗读等方面。小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使其情感之泉鄙薄而出,从而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读、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四、以问激议
讨论法是咱们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许久的一种方法,但是许多时候孩子们都是为了讨论而讨论,根本没有将心思放在如何去讨论上,而是就会了事。如何能够将孩子们这种应付的心理改变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问的艺术,激发孩子愿议愿论的情感。让孩子快乐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将自己思维的火花与他人碰撞,就如曾有人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却发现每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思想碰撞后产生更多的思想。"课堂上只要孩子敢于说,产生了思想的交锋,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
教学《扁鹊治病》,为了引导孩子加深对蔡桓公和扁鹊的认识,巩固孩子们对寓义的理解,我提了一个问题:"蔡桓公和扁鹊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他们会对世人说些什么?"下面是孩子们的课堂回答:
生1:他们见面了,蔡桓公一把抓住扁鹊,大叫道:"你这个坏蛋,知道我生病了,你还跑了,真是一个没有职业道德的家伙。我要杀了你。"扁鹊平静地说:"你也太不讲理了吧,我几次劝告你,可你就是不听,你的病治不了了,我不跑还能干什么?"蔡大怒……
生2:蔡桓公难过地抱住扁鹊,伤心地说:"我真后悔当初不该不听你的劝告。"扁鹊也难过地说:"是呀!如果你当初听我的话接受治疗该多好呀!"
生3:他们坐下来,扁鹊向蔡桓公了解当时病重时的症状,并一一记录下来,为后面的疑难病症的治疗做准备。
孩子们这些有趣的回答,不是巧妙的回答了课文的寓意了吗?老师只须只言片语的提问来激发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即可。
教师最匠心的课堂设计可以从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解读、教学的具体抓手、教学模块的设计等表现出来,但这些精妙的设计大多数最终都会从教师设"问"这个点体现出来。因此,教师的"善问"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引导孩子们快乐积极的去求知。相信教者只要善问、善导,要孩子们爱上课堂、爱上学习一定不成问题。
作者简介:金莲(1978-)女,黑龙江伊春人, 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中心小学校,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