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弯道上的终极悬念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son2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今日,一个推崇外延式扩张,一个期待内涵式增长,“美苏”战略已悄然分野;
  如果将“大中事件”看作一个历史弯道,苏宁能否按五年规划反超国美,已成二十年中国家电连锁史上最终极的悬念……
  2008年3月,奥运前的北京正值早春,红墙黛瓦千年厚重,徐徐而来的竞技之风弥散在城市的每一处毛孔。然而人们很少留意的是,来自家电连锁行业的那场豪情竞技,同样也在这里步入了冲刺一刻。
  随着永乐、大中、三联相继被收编,国美的铁骑踏遍大江南北,赛场上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只剩苏宁一家。“混战”变成“单挑”,中国家电史由此进入了伟大而微妙的历史一刻。在这个渠道为王的产业环境里,“美苏”对垒下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在制造商乃至消费者心中掀起波澜。
  
  2008年,携并购余威而来的国美门店已达1100家,相比苏宁的620家,“美苏”之间的征战思路悄然分野:一个通过狠辣的资本运作拼命于外延式扩张,一个则通过“深挖洞广积粮”的内功修炼期待实现1+1大于2的内涵式增长。那么,谁能笑到最后?
  3月26日,在清华“中国家电连锁行业趋势论坛”上,张近东将苏宁未来三年的领跑计划公布于众。而对于那段刚刚过去的并购往事,这个缜密而刚强的南京人显得绵里藏针:“放弃大中的对错,一年见分晓;苏宁不张扬,但并不懦弱!”
  
  “剩者”苏宁
  
  那是2007年的12月17日,北京通州区果园附近的居民发现,平日里热热闹闹的《大中电器之歌》并未照常响起,大中门口挤满了拆散的货架和维护秩序的店员。家电厂商们显得有些抱怨,“两周前苏宁的人刚刚来盘点完,现在又给国美的人重新盘点一遍。”
  事情的发展确实惊心动魄。
  12月12日,在收购大中已进入人员交接阶段的苏宁,突然全线撤出,一年努力付诸流水。仅仅48小时后,此前默不作声的国美挥刀介入,直接在苏宁出价基础上加价20%,最终以36.5亿元“半路劫亲”。
  至此,北京战场尘埃落定。黄光裕凭借大中的60多家门店外加自己的50家,正式拿下北京超过70%的市场份额,并且一举在除南京外的全国所有一线城市超越苏宁。
  有趣的是,在随后铺天盖地的媒体追访里,“美苏中”三方皆展现出惊人的风度和默契,三方都没有一句涉及竞争对手的怨言。事实上就这场并购本身而言,黄光裕“卧榻之侧不容他人安睡”师出有名,张大中英雄逐利同样无可非议,而张近东的“临时退婚”反而有了几许浓得化不开的悲情。
  那么,在决定中国家电史未来走向的这几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许,收购大中究竟值与不值只有黄光裕和张近东心中有数,而在长达8个月的尽职调查及业务整合中,苏宁究竟有过怎样的利弊考量?
  对于这些细节,至今依旧迷雾重重。只是今年3月张近东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偶然提及:“苏宁在重大决策时是理性的,北京市场固然重要,但我们要的是全局。我们有很多手段可以促成或制约这场交易,但最终我们没有,其中的故事如果讲出来,人们会增添对苏宁的尊重。”
  事实上,远观这段风云争霸,目前的确很难简单判定谁输谁赢。首先,门店数量并不意味着规模优势,众所周知家电卖场之间酷爱“贴身肉搏”,在国美大中还是对手的时候,大中60多家门店中约20家在地理布局上与国美严重重合,重复率高达30%。由此带来的消化整理及多品牌运作难题都将考验国美的经营智慧。
  一个细节是,在国美宣布并购大中成功的12月17日,苏宁股价反而大涨5.72%最终以68.35元收盘,而当日深成指却大跌2.21%。
  显然,投资者并不认为苏宁并购大中不成是一种失败。
  
  “美苏”不同流
  
  往事如烟,往事却又不如烟。当永乐、大中、三联等地方诸侯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家电连锁行业经过20年发展整合,俨然成为了两个人的江湖。
  黄光裕和张近东,一个是出生在广东汕头的农村儿童,一个是从小在南京长大的困苦少年;一个初中没有读完就揣着高利贷闯世界,一个读完本科顺利进入国企任职。两个人生轨迹完全不同的人,却在40岁左右的不惑之年注定有所交集。
  事实上,“美苏”在商业技术层面的缠斗,同样也闪现着两人不同的性格光芒。这也导致“美苏”间的征伐战略悄然分野——
  2006年永乐、2007年大中、2008年三联,国美不断挥动资本屠刀致力于外延式扩张。门店数量是国美衡量自身发展是否良性的重要标准,一定程度上这也意味着议价能力,意味着现金流,意味着即使有一天要卖出去时更大的收益。
  因此,国美从来不排斥收购。据说曾经一度还向苏宁伸出过“橄榄枝”,只不过被张近东一句“苏宁要做不过你,我就送给你”挡了回去。
  苏宁则不同。其似乎更看重企业的内功修炼,期待实现1+1大于2的内涵式增长。这是个骨子里写着亲力亲为的企业,凡是能做的事情都自己做,比如自己建设物流基地管理物流系统;企业员工依靠自己培养;甚至连门店都选择自己开,鲜有收购意图。
  2008年3月,苏宁对外发布了未来三年全面领跑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同样也是按自主发展模式来规划的。
  受过20多年正统教育,并在国企“打磨”过的张近东行事缜密,他深知如何获得周边环境更多肯定。从一定程度上看,其政协委员和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身份,也确实给了苏宁更多来自主流社会的认可。
  此外,作为制造业进入市场的咽喉,家电卖场的血统牵动着各大本土制造企业的神经。国美在境外注册和上市后,其幕后主要投资者和百思买是相同的,目前坊间又传出百思买与其换股的消息。因此,A股上市的苏宁无疑又挑起了民族家电连锁大旗。
  而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制定长期战略,已成苏宁上下恪守的行动大纲,轻易不会为外界形势所左右。这一规划中苏宁首次展现出国际化野心,2010年香港将成为其海外征伐的桥头堡。
  
  看不见的战场(一)
  
  如果将“大中事件”看作一个历史弯道,苏宁能否按五年规划反超行业老大,将成为中国家电连锁史上最经典的悬念。
  虽然在苏宁内部,修炼内功是条公认的必经之路,但要将其与快速圈地之间作出取舍,依旧让人心痛。让我们来感受下张近东的这个决定有多么艰难——
  根据苏宁2006年年报,当年净利润为7.2亿元人民币。这些钱如果全部用于开店,可使苏宁门店数量增加80个——12个月以后,苏宁就能从这些门店获得收益。但张近东最终却投资3亿元做了信息化。
  恰是此时,竞争对手黄光裕实现了对行业老三永乐的并购,门店数量瞬间拉升至800家,这几乎是苏宁的2倍。
  那么,一个看不见的战场凭什么让 张近东心甘情愿豪情一搏?
  2002年,张近东和副总裁金明等人去日本考察。他们惊异地发现:在日本销售指标最好、盈利最多的并非门店数量最多的小岛电器,而是YODOBASHIA。截至2007年年底YODOBASHIA只有28家店,但单店赢利能力却达到了小岛的数倍。
  苏宁发现:营业外收益与销售规模并不呈正比,对毛利、净利、营业外收益、费用控制等关键指标的掌控能力,才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
  
  2007年6月,苏宁成为了第二个与IBM签订信息化大单的零售企业——之前的联华超市投入了1.2亿元人民币,而苏宁的手笔是3亿元。
  IBM将为苏宁提供一整套涵盖人力资源,组织和绩效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等的业务变革方案,帮助苏宁进行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整合。这个被称为企业信息公路的“高效神经系统”,让卖场、物流中心、制造商三位一体——
  销售员抛弃了手写单据,而是在就近的电脑终端输入产品型号、送货地址,并捎带将顾客资料作为客户储备输入电脑。与此同时,最近的物流中心已通过电脑同步接受到送货指令。“我们在12小时内就可送货,您还需要更快吗?”销售员望着顾客,“您要是有特殊情况,我们2个小时就能送到。”
  更重要的是,信息化系统不仅是苏宁自身运营的神经,更联系着千千万万的制造企业。
  众所周知,零售业一直是工商关系紧张的领域,美苏的崛起史同样也是一部家电企业的“血泪史”。诸如进店一定要交进场费,门店装修供应商需付额外的装修费,促销员工工资需由供应商支付等条款,往往让制造商们不胜其烦。
  而走出最初资本积累阶段的苏宁,已经开始对自己的后台进行温和改良,拉近供应链的上下游关系。目前苏宁的信息系统已和部分供应商连接,供应商可以进人苏宁系统,随时察看自己产品的销售进度和库存,减少业务沟通成本和劳动强度。同时,利用苏宁的第一线市场情报,供应商可以更快地清除库存,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供应链由此打上良性的一环。
  
  看不见的战场(二)
  
  除了信息化系统,另一个看不见的战场在零售业最核心的物流环节。
  苏宁的目的是,让曾经一成不变的物流环节榨出“油水”。
  如今,在北京的苏宁第二代物流基地,你可以看到银灰色的多层立体机械库货架一字排开,其库存量相比传统库存方式提高了一倍;通过自动化机械的流水作业,装卸货效率提高了近三倍;采用集成在SAP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上的WMS库存管理系统,让你可以在偌大的物流基地精准调货;在配送方面,也统一采用安装有GPS全球定位系统的车辆
  而在此之前,苏宁的所谓物流,严格意义上就是一个仓库。这些“仓库”散布于全国各地,往往相邻很近的两个县市都存放着相同的货品,很容易造成积压影响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因为各分公司平台不统一,相互之间商品调动困难。
  自2005年起,苏宁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物流革命。杭州基地、北京基地、南京基地陆续诞生,其辐射范围在150公里左右,辐射区域销售额大约在30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此前的国内零售企业通常都选择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大中如此,国美如此,甚至沃尔玛进中国的早期也是如此。苏宁的作法开创了行业先河。
  而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张近东坚信:对物流供应链的整合也许是行业最后一块可出效益的蛋糕了,这里潜藏着太多“油水”。从目前情况看,物流环节确实已是零售商除房租以外最大的成本。这一成本不仅表现为运输费用,还表现为装卸、仓储、统计等人员的人力成本以及滞销带来的损失等。
  看看杭州物流基地投入使用前后的数据比较,便不难理解苏宁对物流的感情——人员减少了一半,库存资金减少了40%,人均作业效率至少提高了一倍。在过去,运货车等在门口仓库才开始发货,工人们上午无所事事,下午累得半死;而现在,货放在门口运货车来装上就走,整整节省2个小时。
  事实上,物流还是苏宁赢得未来战争的核心武器。
  当年百思买正是凭借大规模的物流系统建设,缓和了与供应商的紧张关系。供应商到物流中心的运货成本被百思买自身消解;公司还通过协作、规划和补货技术(CPFR),与供应商分享信息,使产品需求、广告时间、季节性波动达到平衡,真正成为了各大家电企业身后的“带头大哥”。
  显然,苏宁有着同样的渴望。
  目前国内家电的物流一般是供应商在主要城市设立仓储,收到商家订单后自行将物品运到商家仓库,商家再配送到门店或消费者家中。而基于物流基地的配送,苏宁的做法是,供应商只需负责从工厂到物流基地的费用,从物流基地到各门店或者是用户的物流成本由苏宁自己承担。
  总裁孙为民告诉记者:“随着家电制造业和家电流通业集中度的提高,未来商家和供应商将逐步会共用一个仓库或物流中心,并实现信息的共享。”而由零售商主导整个产业链,这是趋势,是必然,也是整个家电产业的净化方向与终极归属。
  
  终极之战与变数
  
  苏宁的超越之梦越发清晰。
  首先是规模。目前落后的苏宁并不以为然:规模不是问题。2006年苏宁已有一天之内开出52家店的超速度,加之共享平台建成,以后开店只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而竞争对手国美由于收购大中付出了36亿的溢价,“这如同背着包袱与苏宁竞争,那么大家跑就是了。”
  其次是如何避免规模不经济?苏宁几年来正在做的后台建设和物流革命,便着意于此。
  此时,在苏宁身上,恰恰能看到百思买20年前的影子。信息系统的投入,保证了百思买在高速扩张期的存货周转率始终高于对手CircuitCity,从而使其在较低的毛利水平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盈利能力。而且,百思买在2001年全球扩张前,也从未进行过任何收购。
  这些都是很简单的学习,更细致的学习从苏宁旗舰店的店面设计中也能看出。一个细节是,苏宁将灯光亮度由国内卖场通常使用的300Lx提高到了1200Lx,心理学出身的孙为民认为,这样的灯光更能给消费者一种购物的温暖感。
  显然,中国家电连锁的风云争霸注定是条望不到尽头的路,对于弯道上的苏宁,未来还有很大不确定性——
  创业以来,苏宁一直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还未来得及沉淀,便又匆匆起跑;公司每年进来的新人比原来的基数还多,公司文化的传承变得困难;在公众的眼中,苏宁已经是一家大企业,出一点错误都会被放大;企业发展到今天,也许不是竞争对手能够打击的,却有可能在阴沟里翻了船;张近东的战略思路是清晰的,但如何才能有效传达到企业基层?
  更大的变数还来自于百思买。这个在美国市场打惯了价格战,玩转了午夜促销等噱头的国际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后,却将自己标榜成体验式消费的典范,蛰伏上海数年,不出招反而比出招更可怕。
  而根据最新的坊间传闻,百思买很可能与国美换股。尽管其亚太区总裁杨德铭于2月5日矢口否认,但言语间始终给人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那么,百思买会成为苏宁五年规划中最大的变数么?
  “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无论成败,胜不骄败不馁。我们已经经历了考验,目标也更加坚定:我们要做中国的沃尔玛,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方打造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这段话,从张近东嘴里一溜烟涌出。或许,这已深化成他内心的潜意识。
  而对于20年风云万变的中国家电连锁业,需要一场终极之战!
  
  编 辑 樊 力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有约束线性最小二乘估计算法,基于变电站内的量测数据以及变压器的参数来估计系统母线电压和系统阻抗参数。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并采用随机变量反映实际当
各怀心事    公司这次出差由马老板亲自带队,点了销售经理岳瑾珊、技术部主管贾宇峰和贾宇峰手下的小助理尚喜军同行。坐上飞机时,四人各怀心事。  尚喜军是在懊恼。他没有订票经验,订机票的时候只剩最后的四张了,可是没想到票出来有两张头等舱,而这两张头等舱落到了贾宇峰和岳瑾珊头上。那老板坐哪呢?两位领导为谁跟老板换票,难免一番肚皮官司。  贾宇峰有些不高兴。首先是在老板面前丢了个小面子。他不习惯出差,这
水蛭属于中药虫类药范畴,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认为其"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利水道。"《本草纲目》载水蛭:"咸走血,苦胜血。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乃肝经血分
将动态极值搜索法用于控制系统的寻优控制。该控制方法采用阶跃信号作为探索信号叠加在对象的输入信号上,根据输出数据辨识输出稳态值的变化,从而确定寻优方向,逐步向系统的最优
目的:探讨黄褐斑治疗方法,观察祛斑美容汤治疗黄褐斑临床效果。方案设计:祛斑美容汤水煎服,每剂分三次服,每日二次,一月为一疗程,3疗程结束,总结疗效。对照组:维生素C600mg、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