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是一个非常容易让人感到亲切的地方。
满街的汉字,同样的人种。刚刚在东京开始新生活时,笔者时常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到深圳时的感受。因为对于北方出身的我来说,粤语和日语都听个半懂不懂,但这并不妨碍我认得绝大部分商店的招牌。
但日本又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异国他乡。
学习日语越深入,就越感到它跟中文压根儿不是一回事。这个脱胎于阿尔泰语系的独立语种,它跟汉藏语系的中文之间,实际上有着丝毫不亚于中英文之间的差异。而看上去和我们一样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日本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我们的距离,也绝不比阿拉伯人或非洲人近多少。
诚然,和欧美文化相比,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确实与我们有不少相似、同源的地方。但这些相同之处,作为聊天的谈资也就罢了,如果真以此为纲领在日本生活,那绝对是一叶障目。所谓“物由心生,境由心造”,只有时刻意识到“日本是个与中国非常不同的异乡”,我们才有机会发现这里面到底有多少奥妙。
电车,GO!
如果我说“地铁是社会的缩影”,相信生活在大都会的朋友们不会有什么异议。
在这个封闭狭长的独立空间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平常不会接触的人。这些人都真实地和我们在生活的城市里发生着联系,但却注定老死不相往来。只有在地铁上,我们可能比邻而居,甚至因为拥挤而不得不“亲密接触”。
同样,日本的地铁,也是日本社会的缩影。
在日本,所有的电气轨道交通,无论是地铁、城铁、城际列车、新干线……它们有着一个统称—“电车”。由于电车网络极为发达,日本的城里人出门基本不开车,所以也有很多人压根儿就不买车。因此,在电车上看到大企业家、政治家,或者歌星、演员、球星,也不算什么太新鲜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说,日本的“电车小社会”,恐怕比我们的还要包罗万象。
顺便说一句,被我们称为“火车”的蒸汽机牵引列车,在日语中叫“汽车”;而中文的“汽车”,则是日语的“自动车”。
说起日本的电车,有些人脑海中可能马上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穿着蓝黑色制服的站员们,把拥挤到快溢出来的人群拼命往车厢里塞,车门费了好大劲才关上……这种场面,就像印度火车上扒满了人一样有名。
但说实话,即便在东京的市中心生活了5年,且因上学、打工、上班乘坐过各个时段的列车,可“人肉罐头”那样经典的场景,笔者却也只是在电视上见到过。
对于几乎每天使用电车的我来说,这里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严谨”,因为它详细得令人瞠目结舌的列车时刻表—在每一个站台上,都有大显示牌清楚地显示着每一班列车抵达的时间,以及前往每一站所需的时间。只要不发生特别事故,它说它12点3分到,就绝不会拖到5分。
而我对日本电车留下的第二印象,就是“事故怎么那么多啊!”
有异物落到铁道上,列车暂停营运。信号灯故障,停运。这都还好理解。可是,刮风了要停运,下雪了要停运,打雷了也要停运……我实在是觉得,日本电车安全性世界第一的神话,基本是建立在动不动就停运的基础上吧。
笔者见过最哭笑不得的两个停运理由是:1 撞到鹿了;2 一张飞舞的海报贴到了车头窗户上。
不过,要说最常见的电车事故,还是“人身事故”。上一期专栏中笔者曾经提到过,那些一生都小心翼翼、生怕给别人增添一点麻烦的日本人,一旦决定自杀,就很可能会“加倍偿还”般地选择跳轨,制造停运事故,影响多达几十万人的出行。一年360多天,全日本能有3天没发生列车人身事故,就可以阿弥陀佛了。
也因此,日本列车驾驶员是一个对心理素质要求极高的职业。这份工作不仅要做到精确遵照时刻表驾驶电车,分毫不差,还要随时做好心理准备—每次进站时,都可能会突然窜出个家伙“砰”地拍到车窗上然后飞出去,甚至在自己面前瞬间分解为一堆器官……
乘坐电车的次数多了,笔者也渐渐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说,早晨的车厢,和接近末班车的车厢,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早上电车中的人很多,但车厢里非常安静。车轮与铁轨间有规律的摩擦声中,基本只有翻书或者翻报纸的声音。放眼望去,基本上除了西服笔挺的上班族,就是整齐的中山装和水手服。每当这时我都会肃然起敬—瞧这个守序进取、活到老学到老的民族!
然而晚上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幅景象。上班族们三五成群,歪歪扭扭地堆在一起,领带塞在口袋里,满脸通红,满口酒气,大声喧哗着。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戴着耳塞,举着手机或者PS Vita聚精会神地打游戏。还有一些打扮相当夸张的女孩子,聚在一起用能穿透下一节车厢的声音高谈阔论着,“大和抚子”的美誉早就扔进东京湾喂鱼了……整节车厢都充斥着一种“这个民族为何放弃治疗”的诡异气氛。
哪个才是真实的日本?哪个都是,又哪个都不是。
“真相只有一个”这句话,恐怕只有在“万年瘟神小学生”江户川柯南的世界里才是真理。在现实社会,真相永远都是个复杂的多面体。
压力越大,反弹越大。一个人平时越是顾虑别人,越是隐忍自己,在他情绪出现反弹时,才越容易爆发出完全相反的特征来。早晚截然不同的车内氛围也好,高度频发的跳轨自杀也好,都是这种反弹的典型表现。
全世界恐怕只有日本,会明文将“请不要在电车内打电话”和“请在电车内将电话调至静音状态”作为公共秩序准则贴在车厢内。旁若无人地大声通话固然是欠缺公德心的表现,但连手机发出短信提示音都会被看作“妨害他人”,也实在是有些矫枉过正了吧。
“盐辣”是个什么味儿?
无论中日两国间的关系是好是坏,只要在民意调查中问日本人:“提起中国,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排在统计结果第一名的回答一定会是:“中华料理”。因为这个回答,在迄今为止的每一次大规模民意调查中都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
但千万别急着为此感到自豪。我们还需要多问一句:“中华料理都包括啥?” 为了保证这种“匠人意识”能够代代流传,日本学前和中小学教育几乎不会教给孩子任何具体的职业技能,但却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从小培养孩子对钻研技术的兴趣。受到这样教育长大的日本人,在他们的眼里,与人沟通也好,商务礼仪也罢,甚至包括冲咖啡和倒啤酒,本质上都和开锁一样,是一种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是令人敬畏的。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他们自然会每一件事都尽可能做得用心,做到标准化了。
(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附文:
《读卖新闻》“2013年度10大国内新闻”候选名单
日本《读卖新闻》每日发行量超过1000万份,号称“全球发行量第一”。12月3日,它列出了66条新闻作为候选,读者们将从中投票选出日本年度10大新闻。我们也顺便来看一下,日本主流媒体眼中的重大新闻都是什么吧。
以新闻发生时间为序:
01、大阪市市立樱宫高中一男生因不堪体罚自杀;
02、波音787飞机故障频出;
03、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导致10名日本人死亡;
04、原相扑横纲纳谷幸喜去世,享年72岁;
05、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共同宣布,为摆脱通货紧缩,计划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
06、日本柔道界的体罚等暴力事件频发;
07、通过远程操控他人电脑实施的新型犯罪告破,嫌疑人落网;
08、关岛无差别杀人事件导致3名日本人死亡;
09、16岁选手高梨沙罗获得跳台滑雪世界杯冠军;
10、2001年7月导致11人死亡的兵库县桥梁坍塌事故,责任人因起诉时效过期而被免诉;
11、埃及热气球坠落事件导致4名日本人死亡;
12、日本环境省制定针对PM2.5的警报机制;
13、北海道雪灾导致9人死亡;
14、新型可燃冰燃料提取实验获得成功;
15、安倍晋三首相宣布启动加入TPP谈判;
16、黑田东彦担任日本银行第31任总裁;
17、历经三年整修,东京银座的歌舞伎座剧场重新开张;
18、日元大幅贬值;
19、美军将退出冲绳县嘉手纳基地以南地区;
20、职业棒球巨人队终身名誉教练长岛茂雄和棒球选手松井秀喜获得国民荣誉奖;
21、“日本维新会”党魁桥下彻发表有关慰安妇的不当发言;
22、原子能限制委员会宣布发现敦贺核电站地下有地理断层;
23、日经指数重新突破15600点大关;
24、80岁冒险家三浦雄一郎登上珠穆朗玛峰,创下珠峰征服者的最高年龄纪录;
25、富士产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6、东京都议会选举,自民党大胜,民主党惨败;
27、众议院选举基数修改;
28、核电站安全对策新标准施行;
29、因使用Google Group功能,日本许多省厅的机密情报可能外泄;
30、京都府立医大等3大学承认研究造假;
31、参议院选举,自民公明两党联盟获得过半数席位;
32、山口县周南市5人遇害案件破获;
33、山口县和岛根县遭暴雨洪灾;
34、日本政府欠债突破1000兆日元;
35、高知县四万十市创下41.0摄氏度的日本气温纪录;
36、京都烟花大会发生爆炸事故导致3人死亡;
37、职棒联赛乐天队投手田中将大获得个人21连胜,创下新纪录;
38、福岛第一核电站因误操作导致污染水泄漏事故;
39、美国职棒纽约扬基队选手铃木一朗打出个人第4000支安打;
40、日本气象厅启动“特别警报”天气预警系统;
41、琦玉县和千叶县发生龙卷风灾害;
42、日本最高法院裁定“私生子获得遗产数额为非私生子一半”民法规定违宪;
43、动画大师宫崎骏宣布引退;
44、东京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资格;
45、职棒联赛养乐多队选手瓦伦丁本赛季击出60个本垒打,创历史纪录;
46、火箭“埃普西隆”号发射成功;
47、大饭核电站停止运作,至此日本全部核电站停运;
48、东京—名古屋间的新干线新线路图公布;
49、铁道公司“JR北海道”发生重大责任疏漏;
50、瑞穗银行为黑社会融资一事东窗事发;
51、40岁女白领村田奈津惠为救一名老人被电车撞倒身亡,追授红绶奖章;
52、日本消费税定于2014年上涨至8%;
53、17岁选手白井健三获得世界杯体操锦标赛自由体操冠军;
54、《面包超人》作者柳濑嵩去世,享年94岁;
55、日本首部豪华列车“七星in九州”投入运营;
56、伊豆大岛遭台风引发泥石流,35人死亡;
57、多家高级餐厅、商场被发现餐单内容与实际料理不符;
58、原日本职棒球星川上哲治去世,享年93岁;
59、日本职棒联赛落幕,乐天队夺冠;
60、日籍宇航员若田光一乘坐俄罗斯火箭抵达国际宇宙空间站;
61、著名歌手岛仓千代子去世,享年75岁;
62、众议院议员德田毅的选举支援机构“德洲会”因违反公职选举法,有4人被逮捕;
63、日本最高法院裁定,2012年众议院选举违宪;
64、东京都知事猪濑直树被曝收受来自“德洲会”的5000万日元;
65、中国划定防空识别区,与日本划定的防空识别区部分重合;
66、围绕《特定秘密保护法案》,各党派展开激烈论战。
满街的汉字,同样的人种。刚刚在东京开始新生活时,笔者时常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到深圳时的感受。因为对于北方出身的我来说,粤语和日语都听个半懂不懂,但这并不妨碍我认得绝大部分商店的招牌。
但日本又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异国他乡。
学习日语越深入,就越感到它跟中文压根儿不是一回事。这个脱胎于阿尔泰语系的独立语种,它跟汉藏语系的中文之间,实际上有着丝毫不亚于中英文之间的差异。而看上去和我们一样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日本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我们的距离,也绝不比阿拉伯人或非洲人近多少。
诚然,和欧美文化相比,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确实与我们有不少相似、同源的地方。但这些相同之处,作为聊天的谈资也就罢了,如果真以此为纲领在日本生活,那绝对是一叶障目。所谓“物由心生,境由心造”,只有时刻意识到“日本是个与中国非常不同的异乡”,我们才有机会发现这里面到底有多少奥妙。
电车,GO!
如果我说“地铁是社会的缩影”,相信生活在大都会的朋友们不会有什么异议。
在这个封闭狭长的独立空间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平常不会接触的人。这些人都真实地和我们在生活的城市里发生着联系,但却注定老死不相往来。只有在地铁上,我们可能比邻而居,甚至因为拥挤而不得不“亲密接触”。
同样,日本的地铁,也是日本社会的缩影。
在日本,所有的电气轨道交通,无论是地铁、城铁、城际列车、新干线……它们有着一个统称—“电车”。由于电车网络极为发达,日本的城里人出门基本不开车,所以也有很多人压根儿就不买车。因此,在电车上看到大企业家、政治家,或者歌星、演员、球星,也不算什么太新鲜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说,日本的“电车小社会”,恐怕比我们的还要包罗万象。
顺便说一句,被我们称为“火车”的蒸汽机牵引列车,在日语中叫“汽车”;而中文的“汽车”,则是日语的“自动车”。
说起日本的电车,有些人脑海中可能马上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穿着蓝黑色制服的站员们,把拥挤到快溢出来的人群拼命往车厢里塞,车门费了好大劲才关上……这种场面,就像印度火车上扒满了人一样有名。
但说实话,即便在东京的市中心生活了5年,且因上学、打工、上班乘坐过各个时段的列车,可“人肉罐头”那样经典的场景,笔者却也只是在电视上见到过。
对于几乎每天使用电车的我来说,这里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严谨”,因为它详细得令人瞠目结舌的列车时刻表—在每一个站台上,都有大显示牌清楚地显示着每一班列车抵达的时间,以及前往每一站所需的时间。只要不发生特别事故,它说它12点3分到,就绝不会拖到5分。
而我对日本电车留下的第二印象,就是“事故怎么那么多啊!”
有异物落到铁道上,列车暂停营运。信号灯故障,停运。这都还好理解。可是,刮风了要停运,下雪了要停运,打雷了也要停运……我实在是觉得,日本电车安全性世界第一的神话,基本是建立在动不动就停运的基础上吧。
笔者见过最哭笑不得的两个停运理由是:1 撞到鹿了;2 一张飞舞的海报贴到了车头窗户上。
不过,要说最常见的电车事故,还是“人身事故”。上一期专栏中笔者曾经提到过,那些一生都小心翼翼、生怕给别人增添一点麻烦的日本人,一旦决定自杀,就很可能会“加倍偿还”般地选择跳轨,制造停运事故,影响多达几十万人的出行。一年360多天,全日本能有3天没发生列车人身事故,就可以阿弥陀佛了。
也因此,日本列车驾驶员是一个对心理素质要求极高的职业。这份工作不仅要做到精确遵照时刻表驾驶电车,分毫不差,还要随时做好心理准备—每次进站时,都可能会突然窜出个家伙“砰”地拍到车窗上然后飞出去,甚至在自己面前瞬间分解为一堆器官……
乘坐电车的次数多了,笔者也渐渐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说,早晨的车厢,和接近末班车的车厢,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早上电车中的人很多,但车厢里非常安静。车轮与铁轨间有规律的摩擦声中,基本只有翻书或者翻报纸的声音。放眼望去,基本上除了西服笔挺的上班族,就是整齐的中山装和水手服。每当这时我都会肃然起敬—瞧这个守序进取、活到老学到老的民族!
然而晚上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幅景象。上班族们三五成群,歪歪扭扭地堆在一起,领带塞在口袋里,满脸通红,满口酒气,大声喧哗着。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戴着耳塞,举着手机或者PS Vita聚精会神地打游戏。还有一些打扮相当夸张的女孩子,聚在一起用能穿透下一节车厢的声音高谈阔论着,“大和抚子”的美誉早就扔进东京湾喂鱼了……整节车厢都充斥着一种“这个民族为何放弃治疗”的诡异气氛。
哪个才是真实的日本?哪个都是,又哪个都不是。
“真相只有一个”这句话,恐怕只有在“万年瘟神小学生”江户川柯南的世界里才是真理。在现实社会,真相永远都是个复杂的多面体。
压力越大,反弹越大。一个人平时越是顾虑别人,越是隐忍自己,在他情绪出现反弹时,才越容易爆发出完全相反的特征来。早晚截然不同的车内氛围也好,高度频发的跳轨自杀也好,都是这种反弹的典型表现。
全世界恐怕只有日本,会明文将“请不要在电车内打电话”和“请在电车内将电话调至静音状态”作为公共秩序准则贴在车厢内。旁若无人地大声通话固然是欠缺公德心的表现,但连手机发出短信提示音都会被看作“妨害他人”,也实在是有些矫枉过正了吧。
“盐辣”是个什么味儿?
无论中日两国间的关系是好是坏,只要在民意调查中问日本人:“提起中国,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排在统计结果第一名的回答一定会是:“中华料理”。因为这个回答,在迄今为止的每一次大规模民意调查中都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
但千万别急着为此感到自豪。我们还需要多问一句:“中华料理都包括啥?” 为了保证这种“匠人意识”能够代代流传,日本学前和中小学教育几乎不会教给孩子任何具体的职业技能,但却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从小培养孩子对钻研技术的兴趣。受到这样教育长大的日本人,在他们的眼里,与人沟通也好,商务礼仪也罢,甚至包括冲咖啡和倒啤酒,本质上都和开锁一样,是一种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是令人敬畏的。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他们自然会每一件事都尽可能做得用心,做到标准化了。
(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附文:
《读卖新闻》“2013年度10大国内新闻”候选名单
日本《读卖新闻》每日发行量超过1000万份,号称“全球发行量第一”。12月3日,它列出了66条新闻作为候选,读者们将从中投票选出日本年度10大新闻。我们也顺便来看一下,日本主流媒体眼中的重大新闻都是什么吧。
以新闻发生时间为序:
01、大阪市市立樱宫高中一男生因不堪体罚自杀;
02、波音787飞机故障频出;
03、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导致10名日本人死亡;
04、原相扑横纲纳谷幸喜去世,享年72岁;
05、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共同宣布,为摆脱通货紧缩,计划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
06、日本柔道界的体罚等暴力事件频发;
07、通过远程操控他人电脑实施的新型犯罪告破,嫌疑人落网;
08、关岛无差别杀人事件导致3名日本人死亡;
09、16岁选手高梨沙罗获得跳台滑雪世界杯冠军;
10、2001年7月导致11人死亡的兵库县桥梁坍塌事故,责任人因起诉时效过期而被免诉;
11、埃及热气球坠落事件导致4名日本人死亡;
12、日本环境省制定针对PM2.5的警报机制;
13、北海道雪灾导致9人死亡;
14、新型可燃冰燃料提取实验获得成功;
15、安倍晋三首相宣布启动加入TPP谈判;
16、黑田东彦担任日本银行第31任总裁;
17、历经三年整修,东京银座的歌舞伎座剧场重新开张;
18、日元大幅贬值;
19、美军将退出冲绳县嘉手纳基地以南地区;
20、职业棒球巨人队终身名誉教练长岛茂雄和棒球选手松井秀喜获得国民荣誉奖;
21、“日本维新会”党魁桥下彻发表有关慰安妇的不当发言;
22、原子能限制委员会宣布发现敦贺核电站地下有地理断层;
23、日经指数重新突破15600点大关;
24、80岁冒险家三浦雄一郎登上珠穆朗玛峰,创下珠峰征服者的最高年龄纪录;
25、富士产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6、东京都议会选举,自民党大胜,民主党惨败;
27、众议院选举基数修改;
28、核电站安全对策新标准施行;
29、因使用Google Group功能,日本许多省厅的机密情报可能外泄;
30、京都府立医大等3大学承认研究造假;
31、参议院选举,自民公明两党联盟获得过半数席位;
32、山口县周南市5人遇害案件破获;
33、山口县和岛根县遭暴雨洪灾;
34、日本政府欠债突破1000兆日元;
35、高知县四万十市创下41.0摄氏度的日本气温纪录;
36、京都烟花大会发生爆炸事故导致3人死亡;
37、职棒联赛乐天队投手田中将大获得个人21连胜,创下新纪录;
38、福岛第一核电站因误操作导致污染水泄漏事故;
39、美国职棒纽约扬基队选手铃木一朗打出个人第4000支安打;
40、日本气象厅启动“特别警报”天气预警系统;
41、琦玉县和千叶县发生龙卷风灾害;
42、日本最高法院裁定“私生子获得遗产数额为非私生子一半”民法规定违宪;
43、动画大师宫崎骏宣布引退;
44、东京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资格;
45、职棒联赛养乐多队选手瓦伦丁本赛季击出60个本垒打,创历史纪录;
46、火箭“埃普西隆”号发射成功;
47、大饭核电站停止运作,至此日本全部核电站停运;
48、东京—名古屋间的新干线新线路图公布;
49、铁道公司“JR北海道”发生重大责任疏漏;
50、瑞穗银行为黑社会融资一事东窗事发;
51、40岁女白领村田奈津惠为救一名老人被电车撞倒身亡,追授红绶奖章;
52、日本消费税定于2014年上涨至8%;
53、17岁选手白井健三获得世界杯体操锦标赛自由体操冠军;
54、《面包超人》作者柳濑嵩去世,享年94岁;
55、日本首部豪华列车“七星in九州”投入运营;
56、伊豆大岛遭台风引发泥石流,35人死亡;
57、多家高级餐厅、商场被发现餐单内容与实际料理不符;
58、原日本职棒球星川上哲治去世,享年93岁;
59、日本职棒联赛落幕,乐天队夺冠;
60、日籍宇航员若田光一乘坐俄罗斯火箭抵达国际宇宙空间站;
61、著名歌手岛仓千代子去世,享年75岁;
62、众议院议员德田毅的选举支援机构“德洲会”因违反公职选举法,有4人被逮捕;
63、日本最高法院裁定,2012年众议院选举违宪;
64、东京都知事猪濑直树被曝收受来自“德洲会”的5000万日元;
65、中国划定防空识别区,与日本划定的防空识别区部分重合;
66、围绕《特定秘密保护法案》,各党派展开激烈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