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但为什么孩子长大后却产生了多种的变化呢?这中间幼儿教育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从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甚至于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教工作者;教育策略
我一天的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把学校当作家,那一点也不夸张。同事们是我的兄弟姐妹,学生就是我的孩子。从教数年来,有两点感触颇深----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不是纯粹的教与学,注重课堂教学、集体活动,主张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自愿学习。一堂好课不是幼儿规规矩矩地听完,这样只会束缚幼儿的好动天性,对教育起不到较好的效果。如果让幼儿自由发挥好动、好奇、好问等天性,主动参与教学,成为主动学习者,这样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教育的目的也能较好地达到。
一、在教学中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都比较片面,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要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首先要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躯体,而这些就需要我们的保护和锻炼。比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适当的劳动和游戏,这些都是儿童生理健康的保证。身体健康了,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具有智力发育正常、积极向上、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而有自控能力、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特点。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为幼儿创造出接纳、信任、尊重和和谐的生活氛围,并与他形成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老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注意集体教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幼儿生活技能不如教会他们学习方法,而教育幼儿如何掌握学习方法的难点在于找出适合他们学习的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中。比如音乐教学,要让幼儿学会一首歌曲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教师选择让幼儿纯粹地跟唱的话,幼儿是能学会,但是经常会遗忘歌词,唱歌时毫无感情,平淡无味。这时候如果换一种学习方法也许效果会更好。比如:某次课余时间我突然想教幼儿学唱《头发、肩膀、膝盖、脚》,起初,我先带他们读歌词,感觉很机械,然后一句一句带唱,虽然幼儿能唱,但是听起来很不悦耳,没有生趣,像为应付而唱。后来我想这是一首讲身体部位的歌,正好可以给幼儿介绍一些有关身体部位的小知识,于是,我带幼儿按照歌词内容及顺序一一介绍身体各部位,并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边说边指,有了身体的动作,幼儿更加活跃了,都很积极地跟着我一起边说边指,很快幼儿对这些部位的顺序就都熟悉了,于是我再轻唱着带他们边做动作边唱,效果比纯粹的教唱好得多。用这种接近游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饶有兴趣地学习,主动学习,效果完全不同,幼儿唱的歌很生动、很活跃,不但对自己的身体部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达到了教学目的,学会了一些小知识。
三、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孩子的嘴是闲不住的。当今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孩子寻找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获取知识。首先要启发学生会问,然后才是启发他们找答案。正如外国一个哲学家所言:“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新《纲要》第三部分第九条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但现实中,部分教师却常常扮演着幼儿学习活动的反对者、禁止者。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在重重禁令下,孩子渐渐养成不敢开口的习惯,这对其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极其不利,有经验的老师就不是这样的。
四、让教学生活化,用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这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幼儿在一个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的环境中容易被激发出探索兴趣,从而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并在生活环境中发现新的问题。
例如,幼儿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分别扮作爸爸、妈妈。“爸爸”去劳动,“妈妈”去做饭,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工具的使用、做饭方法,并发现、解决自己不理解的洗菜择菜问题。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发展,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变成了幼儿互相学习的平台。
幼儿对新鲜的环境总是特别有兴趣。我们可以为其创造出亲切、温馨如小家一般的氛围,使其对这里的生活、学习从心里感到安逸舒适。幼儿在如自己小家般的环境里,安心专注地活动,快乐地成长。
五、环境的创造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
而幼儿时期正是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启蒙的时期。一个好的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孤僻,不善于交流,甚至很多存有叛逆心态,这都是环境造成的。不管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均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生活的物质环境更多地能体现孩子需要的特色,无论是色彩,音乐、玩具等等,精神环境,孩子的父母必须和睦,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家庭,让其逐步知道亲情的可贵。幼儿园,物质环境上要精心设计、大胆尝试,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另外精神层面上,孩子之间的相处需要让他们理解什么是谦让、分享等高尚品格。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
幼儿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孩子的未来发展,这也正是家长和社会对幼兒教育十分重视的原因。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中不断改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并用最适宜幼儿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教工作者;教育策略
我一天的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把学校当作家,那一点也不夸张。同事们是我的兄弟姐妹,学生就是我的孩子。从教数年来,有两点感触颇深----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不是纯粹的教与学,注重课堂教学、集体活动,主张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自愿学习。一堂好课不是幼儿规规矩矩地听完,这样只会束缚幼儿的好动天性,对教育起不到较好的效果。如果让幼儿自由发挥好动、好奇、好问等天性,主动参与教学,成为主动学习者,这样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教育的目的也能较好地达到。
一、在教学中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都比较片面,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要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首先要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躯体,而这些就需要我们的保护和锻炼。比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适当的劳动和游戏,这些都是儿童生理健康的保证。身体健康了,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具有智力发育正常、积极向上、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而有自控能力、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特点。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为幼儿创造出接纳、信任、尊重和和谐的生活氛围,并与他形成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老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注意集体教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幼儿生活技能不如教会他们学习方法,而教育幼儿如何掌握学习方法的难点在于找出适合他们学习的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中。比如音乐教学,要让幼儿学会一首歌曲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教师选择让幼儿纯粹地跟唱的话,幼儿是能学会,但是经常会遗忘歌词,唱歌时毫无感情,平淡无味。这时候如果换一种学习方法也许效果会更好。比如:某次课余时间我突然想教幼儿学唱《头发、肩膀、膝盖、脚》,起初,我先带他们读歌词,感觉很机械,然后一句一句带唱,虽然幼儿能唱,但是听起来很不悦耳,没有生趣,像为应付而唱。后来我想这是一首讲身体部位的歌,正好可以给幼儿介绍一些有关身体部位的小知识,于是,我带幼儿按照歌词内容及顺序一一介绍身体各部位,并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边说边指,有了身体的动作,幼儿更加活跃了,都很积极地跟着我一起边说边指,很快幼儿对这些部位的顺序就都熟悉了,于是我再轻唱着带他们边做动作边唱,效果比纯粹的教唱好得多。用这种接近游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饶有兴趣地学习,主动学习,效果完全不同,幼儿唱的歌很生动、很活跃,不但对自己的身体部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达到了教学目的,学会了一些小知识。
三、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孩子的嘴是闲不住的。当今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孩子寻找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获取知识。首先要启发学生会问,然后才是启发他们找答案。正如外国一个哲学家所言:“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新《纲要》第三部分第九条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但现实中,部分教师却常常扮演着幼儿学习活动的反对者、禁止者。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在重重禁令下,孩子渐渐养成不敢开口的习惯,这对其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极其不利,有经验的老师就不是这样的。
四、让教学生活化,用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这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幼儿在一个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的环境中容易被激发出探索兴趣,从而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并在生活环境中发现新的问题。
例如,幼儿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分别扮作爸爸、妈妈。“爸爸”去劳动,“妈妈”去做饭,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工具的使用、做饭方法,并发现、解决自己不理解的洗菜择菜问题。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发展,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变成了幼儿互相学习的平台。
幼儿对新鲜的环境总是特别有兴趣。我们可以为其创造出亲切、温馨如小家一般的氛围,使其对这里的生活、学习从心里感到安逸舒适。幼儿在如自己小家般的环境里,安心专注地活动,快乐地成长。
五、环境的创造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
而幼儿时期正是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启蒙的时期。一个好的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孤僻,不善于交流,甚至很多存有叛逆心态,这都是环境造成的。不管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均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生活的物质环境更多地能体现孩子需要的特色,无论是色彩,音乐、玩具等等,精神环境,孩子的父母必须和睦,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家庭,让其逐步知道亲情的可贵。幼儿园,物质环境上要精心设计、大胆尝试,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另外精神层面上,孩子之间的相处需要让他们理解什么是谦让、分享等高尚品格。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
幼儿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孩子的未来发展,这也正是家长和社会对幼兒教育十分重视的原因。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中不断改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并用最适宜幼儿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