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营销需要国家战略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867200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缺乏对国家和国民认同的情况下,企业品牌的崛起是困难的。所以,中国品牌崛起的问题不仅是企业问题,更是国家问题。中国需要这样几个国家品牌战略。
  第一,先打造文化品牌,再打造产品品牌。
  品牌消费说到底是一种精神消费,在品牌认知过程中,文化扮演着对消费者“洗脑”的功能。经过文化的精神“洗脑”,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认知过程就失去了“抵抗力”。
  日本品牌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就伴随着日本文化产品在中国的大行其道。日本电视连续剧和日本动画片影响了中国整整两代消费者。伴随着日本文化产品在中国的流行,是日本电器、日本汽车在中国的流行。
  今天,韩剧和韩国流行服装构成的“韩流”正在影响中国的消费者。如果没有“韩流”,人们会接受三星“时尚电子”的概念吗?或许人们仍然把韩国产品当成与中国产品差不多的廉价品吧。韩国企业品牌形象的跃升正是发端于“韩流”。
  好莱坞被称为美国的精神象征,美国产品征服世界的过程往往也是好莱坞大片征服世界观众的过程。
  回头看看我们,我们自己在传播什么?到现在为止,仍然有不少西方人对中国的经典形象认知来自于张艺谋的电影,“长袍马褂”、“猪尾巴”(扎辫子)和“三妻四妾”仍然是西方人挥之不去的印象。在这样的印象之下,世界消费者会怎么认知中国品牌?
  第二,先打造产业品牌,再打造企业品牌。
  “日本电器”的国家品牌之下包容了松下、索尼、三菱、东芝等知名企业品牌。“德国汽车”的国家品牌包容了大众、奔驰、宝马等知名企业品牌。中国企业单独崛起很难,群体崛起就容易。日本和韩国的电器、汽车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第三,中国和中国企业应该有韬略。
  不要像日本企业那样轻易说“不”,不要像日本那样轻率地刺激对方或做伤害对方尊严的行为,不要绷紧对方的神经。像“中海油”兼并美国优利科石油公司虽然是纯粹的商业行为,但美国人对石油太敏感,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过度刺激他们的神经。对中国企业来说,匿名潜行、快步小跑或许是最佳策略,最大的进步就是永不停步。
  2005年纺织品开放后,有的品类增长高达1000%,这就是战略错误。记得欧洲一个谈判代表曾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我们的纺织品竞争不过你们,但你们应该给我们时间消化。因为经济问题经常会演变为政治问题。
  第四,准确把握营销演变的进度。什么时候靠价格竞争?什么时候靠品质取胜?什么时候做品牌?什么时候靠科技取胜?什么时候做“中国制造”?什么时候做“中国创造”?心中要有目标,脚下要有路。有些事情(比如品牌)不可不为,不可早为。一个5岁的孩子长得像姚明一样高并非好事。
  从日本和韩国品牌崛起规律看,经济腾飞、产业品牌崛起和奥运会似乎是企业品牌崛起的最佳时机。2008年,这三个条件刚好齐备,联想、海尔等知名品牌也正在走向世界,世界500强中已经有更多中国企业的身影,也许世界级中国品牌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了。
其他文献
利用摩擦传动原理,将自航水雷运载体螺旋桨旋转运动作为一种保险环境力,设计一种摩擦传动保险机构。摩擦传动保险可以代替叶轮水动力保险,并较之更具优势。
小学是学生学业生涯中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时,需注意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运用方式,将语文知识通过语言灵活表达出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师未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只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将文章内容情感有效表达出来,对语文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把握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