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学生要成长、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历经验,在体验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体验 有效 创造 交流 合作 实践 生活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学生要成长、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在经历中体验,在探索中成长。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操作、去探索、去经历,在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数学课堂中的体验教学”的一些见解:
一、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要相信学生人人都希望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能通过动脑、动眼、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合作交流,就是教师让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相同,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各自的建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性建构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正是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促进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发展联想思维,培养合作交往能力,而且还可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三、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先生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如今这种教学理念得到普遍认同。《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说明学习是需要体验的,体验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
四、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会更加生动、真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课改新教材中,许多概念、定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如果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重视学生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忽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则难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年级教学“统计”后,正值学校冬季运动会前夕,班级里准备先开展选拔赛活动。同学们最喜欢参加哪些比赛项目的活动?希望得哪一种奖品?如果买些文具,你认为买哪种好?这些与学生活动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对全班同学最喜欢参加的项目、最希望得到的奖品、最喜欢的文具等进行调查统计,再根据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决策,并向班主任老师提出合理的建议。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亲近和热爱。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去感受、去探索、去发现,从而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逐步发展体验学习的能力。在“做”中带给他们真实的体验,激发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追求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果。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机会,灵活借助有价值的问题和方法,去引导学生多方位地体验,更好的建构数学知识,享受数学学习的精彩。
关键词:体验 有效 创造 交流 合作 实践 生活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学生要成长、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在经历中体验,在探索中成长。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操作、去探索、去经历,在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数学课堂中的体验教学”的一些见解:
一、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要相信学生人人都希望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能通过动脑、动眼、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合作交流,就是教师让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相同,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各自的建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性建构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正是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促进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发展联想思维,培养合作交往能力,而且还可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三、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先生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如今这种教学理念得到普遍认同。《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说明学习是需要体验的,体验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
四、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会更加生动、真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课改新教材中,许多概念、定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如果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重视学生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忽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则难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年级教学“统计”后,正值学校冬季运动会前夕,班级里准备先开展选拔赛活动。同学们最喜欢参加哪些比赛项目的活动?希望得哪一种奖品?如果买些文具,你认为买哪种好?这些与学生活动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对全班同学最喜欢参加的项目、最希望得到的奖品、最喜欢的文具等进行调查统计,再根据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决策,并向班主任老师提出合理的建议。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亲近和热爱。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去感受、去探索、去发现,从而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逐步发展体验学习的能力。在“做”中带给他们真实的体验,激发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追求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果。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机会,灵活借助有价值的问题和方法,去引导学生多方位地体验,更好的建构数学知识,享受数学学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