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rningD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经历了主题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活力课堂”的三个阶段。学生观的变化,推动了学校课堂学习理论的不断探索和教学实践的持久变革,也可以说,课堂学习理论的不断探索和教学实践的持续改进,促进了我们学生观的变化。我们的学生观到底有怎样的变化呢?简而言之,我们经历了从视学生为“认知体”到视学生为“生命体”的学生观的转化过程,经历了从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到更重视学生的“成长规律”的教育理念的成熟过程。
  什么是“活力课堂”
  1. 何为“活力课堂”
  “活力课堂”,是指学生、教师和学科知识都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活力课堂的特征具体体现为,课堂呈现的学科知识要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本学科的发展逻辑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结构化;教师能深刻理解并以生动的方式呈现出学科的内涵魅力,发挥教育智慧引导学生学会、会学本学科,通过独特的个人体验、独到的见解等个人魅力深层次领悟学科内涵;学生具有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深度的思维参与、切身的情感体验和生成正确的价值观。“活力课堂”是学校所有课程类型,即基础类、拓展类、特色类、实践类、助力类、学生自创类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形态的共同追求。
  2.“活力课堂”深度解读
  “活力课堂”旨归在于课堂应体现出知识有活力、教师有活力,最终实现学生有活力。
  知识的经验化,指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知识的前沿性,指学科知识最前沿的发展现状以及被公认的理解;知识的结构化,指师生在掌握局部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知识间的联系以知识逻辑的方式、或者师生个体思维导图的方式建立起来。更高层次的追求,可以跨学科整合知识,建构主题或专题统摄下的知识网络。
  教师展现学科魅力,要求教师对学科精神、学科思想、学科核心概念、学科知识、学科方法有深刻把握,并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其魅力。可以说,一个专家教师和一个普通教师的区别,就体现在对课堂上那些引起大家兴趣却在教学设计之外的横生的枝节的利用和引导的智慧上。
  教师的个人魅力,是教师生命活力的体现,也是师生生命间互相激发和对话的重要前提。同一个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课堂效果。教师不能是模式化的,而是有独特个人体验、独到见解的。
  学生深度的思维参与,指课堂设计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课堂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识记、理解、应用,更能分析、评价和创造。有的教师用“懂—会—通—巧”等通俗的词语来描述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几个层次,与高阶思维理论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懂和会是识记、理解、应用的层面,通和巧是分析、评价和创造的层面。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如果仅停留在懂和会的层面是不够的,活力不仅是外显的,思维的主动和活跃是更重要的指标。
  “活力课堂”是“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基础上的更高要求。“活力课堂”除知识和技能的维度外,强调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关注,以及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的更加人本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关注。“活力课堂”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关注思维的“深造”;不仅深入研究教师的主导设计,更关注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建构;不仅关注学习本身,更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和成长——这都是“活力课堂”的价值追求。
  3.活力课堂的四个特性
  我们打造的活力课堂应该至少具备这“四个特性”:主体性、过程性、互动性和生成性。主体性,是一个人生命意识的基本体现,有了主体性学生才有可能具有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意识,只有拥有了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够持续良性发展。强调过程性,也是因为视学生为生命本体而不仅仅是认知体;只有结果的习得,没有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不可能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互动性,强调生命本体的多元性,教师、学生、知识之间的激发和互动,是各自生命力的体现,多元对话、多方交流,整个课堂要呈现动态的生机。生成性是活力课堂的较高要求,新思路、新意义的发现,预设之外的惊喜,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学生思维潜能的激发和生命体验敏感度的调动。
  “活力课堂”的活动设计
  1.“活力课堂”的组织过程
  “活力课堂”研究活动的实施,按照校本化教研的方式推进,追求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是着力体现探究性和实践性。“活力课堂”的校本化研修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研修重点有所不同,呈现逐渐深入的过程。三个阶段的主题和阶段任务概述如下:
  第一阶段,全员研究,人人做课,探究实践。对教师提出明确的实践要求,即每位教师每一学期做一节研究课,以“三个一”为标准,即一个教学设计,一个课堂实录,一个教学反思,推动课堂生命活力的实践研究。
  第二阶段,聚焦学科,挖掘内涵,建构理论。对教研组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以学科月的方式,每个教研组在一个月内,通过几节课,几次研讨,一次汇报,对本学科活力课堂进行个性化的理论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制定标准,常态实施。学校和教研组对活力课堂的特性和内涵进行总结提升,制定学科课堂评价标准,进入常态实施,全面提高课堂品质。
  2.“活力课堂”的组织形式
  在“活力课堂”的研究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形成了多向互动的组织形式。
  第一,组织主体。
  组织核心:教学处是管理核心,教研组是研究核心,共同形成组织核心。
  实施主体:教研组组织备课组进行研究,教师进行课堂实践,专家听评课互动。
  第二,组织流程。
  提出问题:教学部门根据学校评教评学活动、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听评课等形式,研究诊断课堂教学的现状。
  制定目标和方案:教学处与教研组进行充分研究和互动,结合新的课堂教学理论,共同提出“活力课堂”的研究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研究与实践:教研组、备课组组织教师进行“活力课堂”内涵的研究和课堂实践。
  反思与反馈:根据课堂实践的结果和效果,备课组、教研组进行预设与结果的对照研究,展开反思。教研组将反思结论向全校教师进行反馈。
  改进与提升:全校教师在听取各组的反馈后,在教研组内深入研究,总结本学科“活力课堂”的研究成果。
  检验与聚焦:请专家听评课,与教师、教研组互动,提出改进建议。教研组进一步聚焦本学科“活力课堂”的焦点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活力课堂”的深化研究
  1. “活力课堂”与专家教师
  “活力课堂”能否成功实施,教师是关键。活力课堂在生命意义上的价值导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此我们着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精神的形成。我们倡导“做真教育、真做教育”。“做真教育”能够引领教师从促进人的发展的高度理解教育,理解人的成长规律,认真地研究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变化、需求,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真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专业情感和态度,有开阔的视野、崇高的境界、积极的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素养。
  2. “活力课堂”与多元课程
  学校为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基础类、拓展类、特色类、实践类、助力类、学生自创类等课程。这些多元化的课程,需要多元化的课堂形态去实施,而“活力课堂”是所有课程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的课程改革还在继续,新高一正在实行分层分类走班教学,“活力课堂”将保障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顺利实施,保障有不同需求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3. “活力课堂”与课外活力
  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作业与课堂构成有机的整体。“活力课堂”向前,应该是有活力的预习,往后是有活力的复习和练习。“活力课堂”对学生、教师和知识的要求,在预习、复习和练习中都是一致的。
  编辑 肖佳晓
其他文献
这些年,老师们都面临着各种教育教学理念的冲击与洗礼,而触摸、探索、研究、落实这些教学理念,最好的渠道就是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去感悟、去渗透、去反思。从理论到实践,最后再回归理论,是每位教师必走的一条教科研之路。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些年所做的公开课和平时的课堂教学,不断反思一堂好的语文课究竟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文本的教学价值到底是什么?     ■ 课前慎思:文本解读缺失了什么  1.思想认识与思
“阅读兴趣”成为语文教师最关注的一个词语。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教师的发现与点燃,我们深知读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身为一年级教师,我们在一番思考后,决定借助绘本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认识绘本阅读的意义  儿童文学推广人彭懿在《图画书这样读》中提炼了阅读绘本的三大好处:可以推开一扇窗,帮助孩子了解我们的世界;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学习力,发展情商和智商;可以提升孩子的美感经验,学会观察和思考图画的能
背景:2013年11月初,北京市海淀区督学研修团一行16人赴英国伦敦进行了为期11天的教育督导考察。这次赴英考察,是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的督学研修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在学习贯彻《教育督导条例》大背景下,加速推进督学责任区,尤其是督学队伍建设的一次十分及时和必要的取经问计之旅。  反思分享交流,提升督学证据意识  1.督导的目的是提升质量,督导标准要达成共识  英国教育督导是讲究实证的,遵循“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是一所市级示范高中,近十年来,通过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办学模式,探索素质教育新路,落实“生命影响生命“的办学理念,保持了学校办学效益连续十年的正增长,赢得了地区百姓和社会的一致好评,百姓及学生满意率接近百分之百。近年来,为了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日常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学校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整合区域内高端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积极探索在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日前,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杨德军透露,目前市教委已经成立了电子教材的专项研究。今年,京版纸质教材将完成电子化开发,在部分试点学校中推广。  纸质教材电子化,带来的是教材呈现形式的变化——学生书包里的教材、作业、课内外读物、字典等学习用品,将全部数字化后整合在一个轻便移动终端中,给学生的携带提供了最大的帮助。基于这样的变化,课堂教学也必将呈现出革命性的变化——资源汇聚及搜索功能及交互功能,可以在
2014年10月,海淀区组织开展了中小学“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研讨会围绕“如何借助传统文化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育人体系”展开。校长们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分享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关注的问题以及开展的举措。  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深挖学校文化内涵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育什么人”“借助什么育人”“怎么育人”,即目标、途径、方法是校长们首先应该
我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拥有一支年轻的教师团队。面对这样的教师队伍,如何培养和提升,是我校一直以来着力研究的方向。学校成立五年来,我们坚持开展案例式校本研修,在行动学习中有力推动了教师成长,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校本研修的目的是解决学校、教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由于问题来源于教学实际,教师的研究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心目中,教研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山峰,逐渐成为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  
俗话说得好,一个人有成长的“甜蜜”,也会有成长的“烦恼”。成长让人们体会到“甜蜜”的味道,然而成长一旦停滞,就会带来更多的烦恼,其味道也将不再“甜蜜”,而是苦涩和沉重了。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作为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来说同样如此。黄城根小学在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常态下不断成长、不断实践,在传承优秀学校文化基因的同时,努力彰显学校文化的时代精神与区域教育品牌的生命力。  “集团化办学”是一种为实现区域
在东城区教育改革大背景之下,东城区培新小学和东城区永生小学结为深度联盟学校,通过整合学校管理、优质资源共享、开展互助研究等路径,形成办学合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两校联盟经历了从理念统领—管理统筹—资源共享—统一招生—统设课程的过程。培新小学多年走“从需求出发”的教育之路,永生小学走“和谐”发展之路,一个是路径,一个是目标,二者相得益彰,思路一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启发。  为了更好地
都说女人爱花,而对于吴亚芹老师来说,爱花不仅仅是出于女人的本能,更是身为教师的责任。作为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的园林教师,吴亚芹不仅教给学生花艺知识,更将每一位学生当做花儿,用心培养,悉心呵护。  在吴亚芹老师的眼中,每一位职教学生都有着独特的品质和有待挖掘的潜力,他们是尚需雕琢的良木,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知识,给他们能力,让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成才。  本着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