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去那些刻意进行理性思考的戏剧影视剧作品,一种剧本无论写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故事,都离不开情感的抒发,离不开感情的积蓄和撒散,正剧如此,悲剧如此,喜剧也是如此。可以这么说,感情戏是戏剧影视剧剧本创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内容,是一切有出息的戏剧影视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这里需要给它定义一下,感情戏与生活里的感情表达还不太一样。普通的感情,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而这里所说的感情戏,是指剧本创作中,剧中人物在与其他人物发生关系后,自然表露出来的一种细腻委婉、无可名状的情绪和情感。它虽然充斥于剧本的字里行间,但经过不断敛集和凝聚,会在某一个环节上以可视的方式集中展示出来。人们通常把剧本中这种情感充盈、情绪复杂,可以充分展示和抒发人物的喜怒哀乐、缠绵和委婉情绪的内容和场面,叫做感情戏。
感情戏在剧本中的位置极为重要,能否写好感情戏,几乎是考验一个编剧能力的试金石之一,所以感情戏的写作,是剧本创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应该引起创作者的足够重视。那么,要写好感情戏,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为人物设置丰富复杂的背景和前史
人物是剧本创作的核心,一切故事的编织、情节的处理、悬念的设置都是为人物服务的。所以,要写好感情戏,首要的一条,就是为人物设置复杂丰富的背景和曲折的经历,人们通常把这种人物的背景和经历称做人物的前史。
人物前史是剧本创作中塑造人物的基础。指的是剧情在开始之前,人物已经具备的身份、背景、阅历等。它在剧作者进入构思时产生,并经过大脑的酝酿、构置和敛集之后,搁置在创作者心中,随时准备为以后的剧本写作服务的。只要剧情需要,便一呼即出。可以这样说,为人物构置出厚重的前史,犹如找到了一座取之不尽的金山,不仅会对剧本丰富人物、复杂故事、深化主题帮助巨大,还会为写好感情戏,打下厚重的基础。所以,为人物找到丰富而厚重的前史,对感情戏的写作,至关重要。
在人物前史的营造方面,曹禺先生的《雷雨》堪称典范。戏未开场,曾委身于周家少爷周仆园的侍萍已经离开多年,并在离开之前,为周仆园留下了一个儿子。此后侍萍投河遇救,另嫁鲁贵,又跟鲁贵生下了一个女儿。而这个女儿长大成人之后,又来到周家做了女佣。但周家的大少爷,也即周仆园和侍萍的的儿子周萍,却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周冲同时爱上了自己这位同母异父的妹妹。但与此同时,周仆园的的妻子繁漪,却一直跟这个名义上的儿子不明不白……具体到个人,周朴园成长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先是到德国留学,在西方接受了几年教育,回国之后内开办了自己的工厂。他有文化,受过西文思想的熏陶,但多年封建伦理的浸泡,使他成为一个虚伪、专横、冷酷、在家里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周仆园的妻子蘩漪是旧时代文弱娴静的女子,同时又受当时个性解放的影响,再加上平时平庸单调的生活和丈夫的专横冷酷,使她离经叛道,最终走上了一条与丈夫的儿子周萍发生不正当关系的畸形道路。还有侍萍、鲁大海、鲁贵……这些人物,拿出任何一个,都可谓背景深厚,前史丰富。在这种深厚而丰富的背景和前史下,戏一开始,就雷声阵阵,阴云密布,无论写到谁,写到哪一场戏,只要两个人相遇,哪怕是一个人独处,都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藕断丝连的纠葛,扯不断理还乱的愁怅思绪。
所以,在准备创作一部剧本之前,创作者就应该及早地想到剧本中会不会写到感情戏,如果肯定能够写到,那么就要在人物的前史上下下功夫。起码要先找到这个人物,然后在大脑里与这个人物作较长时间的相处,并在慢慢地熟悉他(她)的过程中为其搭建前史,寻找经历,使人物的前史丰富起来,复杂起来,厚重起来。可以这样说,在构思中,人物前史积攒的越是复杂越是丰富,将来遇到感情戏的机会就会越多,甚至一遇点燃,就会喷涌而出!换句话说,一部戏的前史越是丰富越是复杂,写出的感情戏就越是感人,越是厚重,越能扣动观众的心弦。
其实在人物的前史中,除去人物自身的身份、背景和阅历之外,还有一种东西也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在人物与人物之间,建立复杂而丰富的人物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无非有两种,一是直接关系,一是间接关系,直接关系比较容易理解,比如亲缘关系,情爱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而间接关系则相对复杂,甚至从广义上说,只要同在地球上,人和人之间就有着某种关系,有所区别的,只是有些间接的程度高,有些间接的程度低而已。但是感情戏所需要的人物关系没有这么宽泛,虽然它展示的既有直接关系也有间接关系,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感情戏更喜欢把直接关系拿来作为展示的对象,因为只有人物与人物之间有了直接关系,才有制造矛盾冲突的机会,只有有了矛盾冲突,人的情感才能有机会直观地表达出来。因此,要写好感情戏,还要为人物设置几组直接的情感关系。
顺手拾来一件事情:一个乡村女人要改嫁,创作者觉得有些意思,决定拿来写成剧本。当然,故事和主题是重要的,但是在故事和主题敲定之后,创作者则需要立刻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建立几组直接的情感关系。可以这样设想:女人会不会有个儿子?儿子会不会还有妻子?出于情感关系,儿子会不会和妻子联合起来不让母亲再嫁?这个古老的山村有族长或者长辈吗?如果有,族长或者长辈会不会给女人改嫁制造麻烦?还有她要嫁的那个男人是个胆小的人吗?为什么胆小?是不是因为他是个外来户?这么一想,一个可能发生感情戏的故事构架就有了:这是个六十多岁的女人,丈夫早就死了,后来有个男人一直对自己很好,所以要嫁给他。但是首先是年龄不小的儿子和儿媳出来反对,再就是代表家族的族长也不同意,并且女人要嫁的那个男人又有点胆小……有了这几组直接的关系之后,感情戏的场面马上就会频繁发生:女人和她喜欢的男人相遇,他们遇到阻力后,可能会商量应该如何面对眼前的局面,如果一个想嫁,一个屈于压力不想娶了,一段欲说还休的感情戏立即产生;如果再让女人和执拗的儿子相遇,儿子是她含辛茹苦地养育大的,论说在这个世界上最理解她的应该是儿子,但是儿子坚持不允,于是母亲犹犹豫豫地找到儿子,想跟儿子谈谈,但是儿子不说话,烟抽了一盒,烟头扔了一地,就是不松口,当然女人可以大发雷霆,也可以当着儿子伤心痛哭,还可以以绝食作为抗争……一段母子之间的感情戏也会为之发生。通过这样一个信手拈来的例子可以看出,一部剧本,由于有了几组可以发生情感的直接关系,写好感情戏的基础立即建立起来,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感人的故事和一系列动人的场面,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感情戏,就会在剧本创作中不由自主地流淌出来,倾泄出来。
但是,在一段被截取的故事过程中,有些人物之间虽然会存有一种直接的情感关系,然而有一些人物在故事发生之前,并没有这种直接情感关系的存在,有的甚至还相当陌生,情感更是无从谈起。那应该怎么办?这就遇到了写感情戏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将原先那些没有直接情感关系的人物,通过精心的设置,让他们产生直接的情感关系。
时下热播的电视剧《潜伏》,说的是一个潜伏在国民党要害部门的人,冲破重重障碍,为共产党获取情报的故事。刚开始这个人有一个喜欢的女孩叫左蓝,但是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却不得不把深爱着的左蓝放在心底深处,与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女人结为夫妻,在与这个跟自己完全的陌生女人同居的同时,又有另外一个女孩走入了他的生活,那个女孩死去活来的非要嫁给他……
从《潜伏》设置的人物关系看,本来主要人物和那两个女孩并不认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却无可避免地和那两个女人走到了一起,这看上去是剧情的需要,而实际上则是剧本的创作者为了复杂故事,丰富人物,将两个平时与主人公完全不相干的人,变更关系,让她们走入主人公的生活,并使其产生情感,发生直接关系,从而达到丰富故事、立体人物目的的一种关系构置。有了这样一些关系,感情戏会在整篇作品中随时出现。一组情感关系不在时,还有第二组,第三组……感情戏会贯注整部戏中。
由此可见,如果在剧本创作中躲不开感情戏,那么最好在构思之初,就要考虑到人物的身份、背景、阅历等,并且事无臣细,全部弄清。与此同时,还要理清人物与人物之间将要产生的关系,这些关系有没有发生情感的可能?能发生情感的自然更好,如果不能马上发生,也要在以后的发展中,注意建立和变更这种关系,让没有直接关系的人产生直接的关系,使笔下的人物之间,永远潜伏着产生情感抒发的张力。
第二,设置一系列有利于情感抒发的故事情节
当然,要写好一场感情戏,仅有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还远远不够,有了情感丰富的人物关系,还要将这种关系放置在可以擦出情感火花的故事情节中进行考验,让人物在事件的考验中发生矛盾,产生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将人物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意大利的维洛那城,有两个大家族互相仇视,然而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来自两个家族的女孩朱丽叶和罗密欧却一见钟情,并很快产生情感。有一天,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在街上寻衅滋事,罗密欧盛怒之下杀死了对方,于是罗密欧被逐出了维洛那城。狠心的父亲为了让朱丽叶忘记这个家族的仇人,便匆忙地给她张罗了一门亲事,善良的朱丽叶既不敢背叛家族,又不愿意背叛自己的爱情,只好听从了神父的建议,以假死来搪塞父母让她另嫁的企图。就在此时,罗密欧悄悄地回来了,听到朱丽叶的死讯,罗密欧悲痛欲绝!于是他做出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喝下毒药,静静地在了朱丽叶的身边。可不没过多久,朱丽叶的药性到时醒来,当发现她心爱的罗密欧将要死去的时候,朱丽叶悲痛万分。于是,同样痴情的朱丽叶,毅然地拿起罗密欧的短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它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其实这个爱情故事并不复杂,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一见钟情,然后决定终生相守。如果没有两个家庭阻拦,他们会像其他的恋人一样,顺利地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是,由于两个家族相互仇视,他们的爱情就遭遇到了许多考验:先是来自父母极力的阻挠,后是朱丽叶的堂兄寻衅滋事,致使两个有情人最后慨然赴死……虽然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但是由于有这么多的情节设置其中,使本来应该非常简单的爱情变的曲折跌宕,危机四伏,并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传之于世,流芳千古的爱情绝唱。花前月下的倾诉,生离死别的相送,望穿秋水的等待,义无返顾的假死,都可以成为人物情感抒发的载体。尤其是当罗密欧得知朱丽叶的死讯,赶到坟前的那一幕,我们完全可以想见,面对心上人的香消玉殒,一个痴心的爱人,一个耿烈的汉子,内心的痛苦该有多么深重,悲怆的情绪该有多么不能自已。于是,爱情经过前面情节的不断积蓄,到这里集中爆发、升华,最终成为一场久演不衰的感情戏经典。
感情戏就是这样,它的人物应该有着丰富的前史,还应该有几组直接或由间接转变为直接的人物关系,同时还要为这些人物设置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些情节应该是人物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要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让人物之间的情感在情节中不断敛集和积蓄,经过不断的敛集和积蓄,使情感积攒到充斥至满,然后再选择时机爆发出来,为感情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厚重的基础,并一步步地铺展到全剧的高潮。因此,当设计出一组具有情感潜力的人物关系之后,就要想方设法地去寻找那些能让人物在其中展现情感的情节,使人物之间在这种不断的情感碰撞中,演绎出感人至深的感情故事。
第三,适当使用技术手段,将感情戏写好写足
有了感情丰富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有考验人物情感的故事和情节,感情戏也不见得能够写好。因为一场好的感情戏如果没有编织技法上的有机整合,没有技巧技术上的巧妙处理,也会使这种感情失之于琐碎。所以,要写好一场感情戏,还需在剧本进程中适度加以铺垫、渲染,还需要错落有致的节奏把握,还需要在准确细腻处理情感的同时,适当的调动煽情手段……才能将人物关系之间、故事情节之中那些可以挖掘出的真挚情感,通过有章法的戏剧影视剧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自民间故事,说的是有个叫祝英台女孩前往杭州读书,来到杭州的草桥门外,邂逅了也来杭州求学的梁山伯,两人相见恨晚,当场结拜为兄弟。此后,二人同窗三年。三年之中,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的真实性别。再后来,英台的父亲来信促其速归,依惜相送相送的梁山伯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情,一路上曾十八次向山伯暗示自己的爱意。在这场叫做“十八相送”的片断中,她借喜鹊、借水中倒影、借观音菩萨,隐隐约约地告诉梁山伯,自己不是男人,而是一个待嫁闺中的女孩,作为女孩,她愿意跟梁山伯终生相守,一直到死。她先是告诉梁山伯,喜鹊叫,那是向他梁兄报喜,不用太久,会有一个两相情愿的人儿跟他永结百年。井中水里那两个倒影,相隔那么近,又亲亲热热,多像一对恩爱的夫妻?见梁山伯还在懵懂,她有点急了,面对观音菩萨,拉着梁山伯就要下拜,忠厚老实的梁山伯大惊失色,说两个男人怎么可以结拜成亲?
仅仅为了一个爱意的表达,剧情在这里居然铺垫了这么多,作者甚至故意将爱意的表达放大,放缓,使情感倾注于人物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台词和每一段唱腔,以抽丝般的耐心,用特别委婉、特别含蓄、特别有意思的手段表达了出来,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厚重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后面的楼台相会、英台抗婚、碰碑和梁祝化蝶就失去了前提性的依据。由此可见,在剧本写作中,让人物建立一种情感关系可能不难,找到几个可以产生感情戏的情节也不难,难的是把这种关系和情节,用丰富和娴熟的技术手段,将其放大、放缓,写细,写足,写得千回百转,能打动人、感染人,感情戏的魅力才能显现出来。
当然,在写感情戏时,剧作者也不能无节制地对其进行放大和减缓,还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张弛有致地把握节奏,让情感的表露像有控制的水,既有涓涓细流,也有飞流千尺,让情感在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有序排布中,织出那种让人缠绕胸中,挥之不去的情感情绪。著名的《西厢记》可谓掌控情感节奏的典范:书生张生,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发生爱情。本来二人可以一直花前月下,共浴爱河。但是,天有不测,河桥守将孙飞虎突然发兵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二人和谐的境况立即被突如其来的紧急的情势打乱,逐步上升的情感被嘎然止住。急情之下,莺莺的母亲当众许愿:若有人退得贼兵,可以莺莺相许。张生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写信叫来好友发兵解围。但是解围之后,二人本来可以再续缠绵,重归花前月下。不料想崔夫人却食言悔婚,将二人的美好愿望立即打断。于是,莺莺热心的侍婢红娘悄悄撮合二人西厢相会,然而二人相会的余音还尚未散尽,事情就被崔夫人发现,招来将红娘严刑拷问,威逼之下红娘据实以告,夫人这才得知已经无法将二人分开。本来到这里爱情的曙光已经展露,但是曙光乍露,崔夫人马上又借不招白衣女婿为名,逼迫张生晋京赶考。眼看就要走向喜堂的莺莺与张生只好满怀离愁地分手作别。直到张生中了状元,衣锦故里,两个有情人才如愿以偿地终成眷属。在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才子佳人格式中,由于有了分分合合,起起伏伏的节奏控制,使张崔二人的情感,演绎的缠绵悠长,张弛有致。
感情戏的写作就是这样,仅有人物、主题、情节、关系、前史还不够,还需要创作者调动编剧所需要的技术手法和编织手段,对情节和人物进行技术性的处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情感积攒,情感场面处理上的婉转细腻,撒能撒开,收能收住恰如其分的节奏控制,一场感情戏才能写好。如果没有这些技术上的处理,那些情节、人物、主题、关系只是一堆散置的材料,只有用娴熟的技巧和手法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和处理完善,感情戏才能在剧本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展示出来。当然,艺术毕竟有别于生活,所以在处理人物的情感时,除了情绪上的渲染铺垫和节奏把握之外,还需要在已有情感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情感情绪进行适当的煽动,从而使这种情感用一种编织性上的故意,合情合理地推至打动人心的高处。
除了上述的几条之外,一个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还要赋以真挚的感情,忘我投入的创作态度。因为感情戏是各种真挚情感凝集的结果,这其中包括剧中人物情感的真挚,当然也包括创作者情感的真挚。所以,戏剧影视剧的编织者只要进入创作,就必须一改“我来编织”的客观视角,用一种主观的、信以为真的、绝对真实的创作态度投入其中。他必须把生活里的真实情感移植过来,通过合情合理的推演和自己真诚的认知,制造出一种既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又能和剧中人物达成情感共振,并能和人类感情接通的情感情绪。并将这种情感情绪真挚地、真实地、合情合理地融入于作品之中,一场感情戏才能够写好,写精彩。总之一句话,在创作感情戏的过程中,一个编剧如果不能感动自己,就永远无法感动别人。
感情戏就是这样,有丰富的人物背景,有能够产生一组情感的人物关系,有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情节,然后把情感的种子一粒一粒地播撒下去,再一点一点地积蓄、捡集起来,一旦走到温度适宜的当口,一经点燃,迅速迸发,再辅之以适当的煽情、恰到好处的技术处理、创作者真挚投入的创作态度,一场感情戏才能写好,才能释发出动人心魄的情感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感情戏在剧本中的位置极为重要,能否写好感情戏,几乎是考验一个编剧能力的试金石之一,所以感情戏的写作,是剧本创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应该引起创作者的足够重视。那么,要写好感情戏,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为人物设置丰富复杂的背景和前史
人物是剧本创作的核心,一切故事的编织、情节的处理、悬念的设置都是为人物服务的。所以,要写好感情戏,首要的一条,就是为人物设置复杂丰富的背景和曲折的经历,人们通常把这种人物的背景和经历称做人物的前史。
人物前史是剧本创作中塑造人物的基础。指的是剧情在开始之前,人物已经具备的身份、背景、阅历等。它在剧作者进入构思时产生,并经过大脑的酝酿、构置和敛集之后,搁置在创作者心中,随时准备为以后的剧本写作服务的。只要剧情需要,便一呼即出。可以这样说,为人物构置出厚重的前史,犹如找到了一座取之不尽的金山,不仅会对剧本丰富人物、复杂故事、深化主题帮助巨大,还会为写好感情戏,打下厚重的基础。所以,为人物找到丰富而厚重的前史,对感情戏的写作,至关重要。
在人物前史的营造方面,曹禺先生的《雷雨》堪称典范。戏未开场,曾委身于周家少爷周仆园的侍萍已经离开多年,并在离开之前,为周仆园留下了一个儿子。此后侍萍投河遇救,另嫁鲁贵,又跟鲁贵生下了一个女儿。而这个女儿长大成人之后,又来到周家做了女佣。但周家的大少爷,也即周仆园和侍萍的的儿子周萍,却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周冲同时爱上了自己这位同母异父的妹妹。但与此同时,周仆园的的妻子繁漪,却一直跟这个名义上的儿子不明不白……具体到个人,周朴园成长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先是到德国留学,在西方接受了几年教育,回国之后内开办了自己的工厂。他有文化,受过西文思想的熏陶,但多年封建伦理的浸泡,使他成为一个虚伪、专横、冷酷、在家里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周仆园的妻子蘩漪是旧时代文弱娴静的女子,同时又受当时个性解放的影响,再加上平时平庸单调的生活和丈夫的专横冷酷,使她离经叛道,最终走上了一条与丈夫的儿子周萍发生不正当关系的畸形道路。还有侍萍、鲁大海、鲁贵……这些人物,拿出任何一个,都可谓背景深厚,前史丰富。在这种深厚而丰富的背景和前史下,戏一开始,就雷声阵阵,阴云密布,无论写到谁,写到哪一场戏,只要两个人相遇,哪怕是一个人独处,都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藕断丝连的纠葛,扯不断理还乱的愁怅思绪。
所以,在准备创作一部剧本之前,创作者就应该及早地想到剧本中会不会写到感情戏,如果肯定能够写到,那么就要在人物的前史上下下功夫。起码要先找到这个人物,然后在大脑里与这个人物作较长时间的相处,并在慢慢地熟悉他(她)的过程中为其搭建前史,寻找经历,使人物的前史丰富起来,复杂起来,厚重起来。可以这样说,在构思中,人物前史积攒的越是复杂越是丰富,将来遇到感情戏的机会就会越多,甚至一遇点燃,就会喷涌而出!换句话说,一部戏的前史越是丰富越是复杂,写出的感情戏就越是感人,越是厚重,越能扣动观众的心弦。
其实在人物的前史中,除去人物自身的身份、背景和阅历之外,还有一种东西也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在人物与人物之间,建立复杂而丰富的人物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无非有两种,一是直接关系,一是间接关系,直接关系比较容易理解,比如亲缘关系,情爱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而间接关系则相对复杂,甚至从广义上说,只要同在地球上,人和人之间就有着某种关系,有所区别的,只是有些间接的程度高,有些间接的程度低而已。但是感情戏所需要的人物关系没有这么宽泛,虽然它展示的既有直接关系也有间接关系,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感情戏更喜欢把直接关系拿来作为展示的对象,因为只有人物与人物之间有了直接关系,才有制造矛盾冲突的机会,只有有了矛盾冲突,人的情感才能有机会直观地表达出来。因此,要写好感情戏,还要为人物设置几组直接的情感关系。
顺手拾来一件事情:一个乡村女人要改嫁,创作者觉得有些意思,决定拿来写成剧本。当然,故事和主题是重要的,但是在故事和主题敲定之后,创作者则需要立刻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建立几组直接的情感关系。可以这样设想:女人会不会有个儿子?儿子会不会还有妻子?出于情感关系,儿子会不会和妻子联合起来不让母亲再嫁?这个古老的山村有族长或者长辈吗?如果有,族长或者长辈会不会给女人改嫁制造麻烦?还有她要嫁的那个男人是个胆小的人吗?为什么胆小?是不是因为他是个外来户?这么一想,一个可能发生感情戏的故事构架就有了:这是个六十多岁的女人,丈夫早就死了,后来有个男人一直对自己很好,所以要嫁给他。但是首先是年龄不小的儿子和儿媳出来反对,再就是代表家族的族长也不同意,并且女人要嫁的那个男人又有点胆小……有了这几组直接的关系之后,感情戏的场面马上就会频繁发生:女人和她喜欢的男人相遇,他们遇到阻力后,可能会商量应该如何面对眼前的局面,如果一个想嫁,一个屈于压力不想娶了,一段欲说还休的感情戏立即产生;如果再让女人和执拗的儿子相遇,儿子是她含辛茹苦地养育大的,论说在这个世界上最理解她的应该是儿子,但是儿子坚持不允,于是母亲犹犹豫豫地找到儿子,想跟儿子谈谈,但是儿子不说话,烟抽了一盒,烟头扔了一地,就是不松口,当然女人可以大发雷霆,也可以当着儿子伤心痛哭,还可以以绝食作为抗争……一段母子之间的感情戏也会为之发生。通过这样一个信手拈来的例子可以看出,一部剧本,由于有了几组可以发生情感的直接关系,写好感情戏的基础立即建立起来,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感人的故事和一系列动人的场面,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感情戏,就会在剧本创作中不由自主地流淌出来,倾泄出来。
但是,在一段被截取的故事过程中,有些人物之间虽然会存有一种直接的情感关系,然而有一些人物在故事发生之前,并没有这种直接情感关系的存在,有的甚至还相当陌生,情感更是无从谈起。那应该怎么办?这就遇到了写感情戏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将原先那些没有直接情感关系的人物,通过精心的设置,让他们产生直接的情感关系。
时下热播的电视剧《潜伏》,说的是一个潜伏在国民党要害部门的人,冲破重重障碍,为共产党获取情报的故事。刚开始这个人有一个喜欢的女孩叫左蓝,但是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却不得不把深爱着的左蓝放在心底深处,与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女人结为夫妻,在与这个跟自己完全的陌生女人同居的同时,又有另外一个女孩走入了他的生活,那个女孩死去活来的非要嫁给他……
从《潜伏》设置的人物关系看,本来主要人物和那两个女孩并不认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却无可避免地和那两个女人走到了一起,这看上去是剧情的需要,而实际上则是剧本的创作者为了复杂故事,丰富人物,将两个平时与主人公完全不相干的人,变更关系,让她们走入主人公的生活,并使其产生情感,发生直接关系,从而达到丰富故事、立体人物目的的一种关系构置。有了这样一些关系,感情戏会在整篇作品中随时出现。一组情感关系不在时,还有第二组,第三组……感情戏会贯注整部戏中。
由此可见,如果在剧本创作中躲不开感情戏,那么最好在构思之初,就要考虑到人物的身份、背景、阅历等,并且事无臣细,全部弄清。与此同时,还要理清人物与人物之间将要产生的关系,这些关系有没有发生情感的可能?能发生情感的自然更好,如果不能马上发生,也要在以后的发展中,注意建立和变更这种关系,让没有直接关系的人产生直接的关系,使笔下的人物之间,永远潜伏着产生情感抒发的张力。
第二,设置一系列有利于情感抒发的故事情节
当然,要写好一场感情戏,仅有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还远远不够,有了情感丰富的人物关系,还要将这种关系放置在可以擦出情感火花的故事情节中进行考验,让人物在事件的考验中发生矛盾,产生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将人物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意大利的维洛那城,有两个大家族互相仇视,然而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来自两个家族的女孩朱丽叶和罗密欧却一见钟情,并很快产生情感。有一天,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在街上寻衅滋事,罗密欧盛怒之下杀死了对方,于是罗密欧被逐出了维洛那城。狠心的父亲为了让朱丽叶忘记这个家族的仇人,便匆忙地给她张罗了一门亲事,善良的朱丽叶既不敢背叛家族,又不愿意背叛自己的爱情,只好听从了神父的建议,以假死来搪塞父母让她另嫁的企图。就在此时,罗密欧悄悄地回来了,听到朱丽叶的死讯,罗密欧悲痛欲绝!于是他做出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喝下毒药,静静地在了朱丽叶的身边。可不没过多久,朱丽叶的药性到时醒来,当发现她心爱的罗密欧将要死去的时候,朱丽叶悲痛万分。于是,同样痴情的朱丽叶,毅然地拿起罗密欧的短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它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其实这个爱情故事并不复杂,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一见钟情,然后决定终生相守。如果没有两个家庭阻拦,他们会像其他的恋人一样,顺利地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是,由于两个家族相互仇视,他们的爱情就遭遇到了许多考验:先是来自父母极力的阻挠,后是朱丽叶的堂兄寻衅滋事,致使两个有情人最后慨然赴死……虽然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但是由于有这么多的情节设置其中,使本来应该非常简单的爱情变的曲折跌宕,危机四伏,并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传之于世,流芳千古的爱情绝唱。花前月下的倾诉,生离死别的相送,望穿秋水的等待,义无返顾的假死,都可以成为人物情感抒发的载体。尤其是当罗密欧得知朱丽叶的死讯,赶到坟前的那一幕,我们完全可以想见,面对心上人的香消玉殒,一个痴心的爱人,一个耿烈的汉子,内心的痛苦该有多么深重,悲怆的情绪该有多么不能自已。于是,爱情经过前面情节的不断积蓄,到这里集中爆发、升华,最终成为一场久演不衰的感情戏经典。
感情戏就是这样,它的人物应该有着丰富的前史,还应该有几组直接或由间接转变为直接的人物关系,同时还要为这些人物设置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些情节应该是人物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要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让人物之间的情感在情节中不断敛集和积蓄,经过不断的敛集和积蓄,使情感积攒到充斥至满,然后再选择时机爆发出来,为感情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厚重的基础,并一步步地铺展到全剧的高潮。因此,当设计出一组具有情感潜力的人物关系之后,就要想方设法地去寻找那些能让人物在其中展现情感的情节,使人物之间在这种不断的情感碰撞中,演绎出感人至深的感情故事。
第三,适当使用技术手段,将感情戏写好写足
有了感情丰富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有考验人物情感的故事和情节,感情戏也不见得能够写好。因为一场好的感情戏如果没有编织技法上的有机整合,没有技巧技术上的巧妙处理,也会使这种感情失之于琐碎。所以,要写好一场感情戏,还需在剧本进程中适度加以铺垫、渲染,还需要错落有致的节奏把握,还需要在准确细腻处理情感的同时,适当的调动煽情手段……才能将人物关系之间、故事情节之中那些可以挖掘出的真挚情感,通过有章法的戏剧影视剧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自民间故事,说的是有个叫祝英台女孩前往杭州读书,来到杭州的草桥门外,邂逅了也来杭州求学的梁山伯,两人相见恨晚,当场结拜为兄弟。此后,二人同窗三年。三年之中,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的真实性别。再后来,英台的父亲来信促其速归,依惜相送相送的梁山伯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情,一路上曾十八次向山伯暗示自己的爱意。在这场叫做“十八相送”的片断中,她借喜鹊、借水中倒影、借观音菩萨,隐隐约约地告诉梁山伯,自己不是男人,而是一个待嫁闺中的女孩,作为女孩,她愿意跟梁山伯终生相守,一直到死。她先是告诉梁山伯,喜鹊叫,那是向他梁兄报喜,不用太久,会有一个两相情愿的人儿跟他永结百年。井中水里那两个倒影,相隔那么近,又亲亲热热,多像一对恩爱的夫妻?见梁山伯还在懵懂,她有点急了,面对观音菩萨,拉着梁山伯就要下拜,忠厚老实的梁山伯大惊失色,说两个男人怎么可以结拜成亲?
仅仅为了一个爱意的表达,剧情在这里居然铺垫了这么多,作者甚至故意将爱意的表达放大,放缓,使情感倾注于人物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台词和每一段唱腔,以抽丝般的耐心,用特别委婉、特别含蓄、特别有意思的手段表达了出来,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厚重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后面的楼台相会、英台抗婚、碰碑和梁祝化蝶就失去了前提性的依据。由此可见,在剧本写作中,让人物建立一种情感关系可能不难,找到几个可以产生感情戏的情节也不难,难的是把这种关系和情节,用丰富和娴熟的技术手段,将其放大、放缓,写细,写足,写得千回百转,能打动人、感染人,感情戏的魅力才能显现出来。
当然,在写感情戏时,剧作者也不能无节制地对其进行放大和减缓,还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张弛有致地把握节奏,让情感的表露像有控制的水,既有涓涓细流,也有飞流千尺,让情感在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有序排布中,织出那种让人缠绕胸中,挥之不去的情感情绪。著名的《西厢记》可谓掌控情感节奏的典范:书生张生,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发生爱情。本来二人可以一直花前月下,共浴爱河。但是,天有不测,河桥守将孙飞虎突然发兵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二人和谐的境况立即被突如其来的紧急的情势打乱,逐步上升的情感被嘎然止住。急情之下,莺莺的母亲当众许愿:若有人退得贼兵,可以莺莺相许。张生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写信叫来好友发兵解围。但是解围之后,二人本来可以再续缠绵,重归花前月下。不料想崔夫人却食言悔婚,将二人的美好愿望立即打断。于是,莺莺热心的侍婢红娘悄悄撮合二人西厢相会,然而二人相会的余音还尚未散尽,事情就被崔夫人发现,招来将红娘严刑拷问,威逼之下红娘据实以告,夫人这才得知已经无法将二人分开。本来到这里爱情的曙光已经展露,但是曙光乍露,崔夫人马上又借不招白衣女婿为名,逼迫张生晋京赶考。眼看就要走向喜堂的莺莺与张生只好满怀离愁地分手作别。直到张生中了状元,衣锦故里,两个有情人才如愿以偿地终成眷属。在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才子佳人格式中,由于有了分分合合,起起伏伏的节奏控制,使张崔二人的情感,演绎的缠绵悠长,张弛有致。
感情戏的写作就是这样,仅有人物、主题、情节、关系、前史还不够,还需要创作者调动编剧所需要的技术手法和编织手段,对情节和人物进行技术性的处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情感积攒,情感场面处理上的婉转细腻,撒能撒开,收能收住恰如其分的节奏控制,一场感情戏才能写好。如果没有这些技术上的处理,那些情节、人物、主题、关系只是一堆散置的材料,只有用娴熟的技巧和手法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和处理完善,感情戏才能在剧本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展示出来。当然,艺术毕竟有别于生活,所以在处理人物的情感时,除了情绪上的渲染铺垫和节奏把握之外,还需要在已有情感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情感情绪进行适当的煽动,从而使这种情感用一种编织性上的故意,合情合理地推至打动人心的高处。
除了上述的几条之外,一个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还要赋以真挚的感情,忘我投入的创作态度。因为感情戏是各种真挚情感凝集的结果,这其中包括剧中人物情感的真挚,当然也包括创作者情感的真挚。所以,戏剧影视剧的编织者只要进入创作,就必须一改“我来编织”的客观视角,用一种主观的、信以为真的、绝对真实的创作态度投入其中。他必须把生活里的真实情感移植过来,通过合情合理的推演和自己真诚的认知,制造出一种既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又能和剧中人物达成情感共振,并能和人类感情接通的情感情绪。并将这种情感情绪真挚地、真实地、合情合理地融入于作品之中,一场感情戏才能够写好,写精彩。总之一句话,在创作感情戏的过程中,一个编剧如果不能感动自己,就永远无法感动别人。
感情戏就是这样,有丰富的人物背景,有能够产生一组情感的人物关系,有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情节,然后把情感的种子一粒一粒地播撒下去,再一点一点地积蓄、捡集起来,一旦走到温度适宜的当口,一经点燃,迅速迸发,再辅之以适当的煽情、恰到好处的技术处理、创作者真挚投入的创作态度,一场感情戏才能写好,才能释发出动人心魄的情感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