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社会风险的反思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c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风险无法预见、消除但风险发生概率可以被降低。作为一种危险的可能性,如何有效进行风险传播、判断风险发生概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PX群体事件为例,从国内媒介的叙事方式、技术专家的言论、政府公关、受众的风险认知等多个维度的相互作用探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PX事件 风险传播 政府公关
  一、现代社会的风险传播
  2012年10月22日宁波镇海发生PX群体性事件,在此之前有厦门PX事件、大连PX事件、福建PX事件等。对于此类群体性事件的归因,我们不能笼统的将市民“散步”看做是一次由群体暗示与感染引发的群体极化运动,也不能片面地将市民“散步”当做由谣言引起的非理性行为。PX群体性事件属于“人造风险”。郭小平认为,“人造风险”是反思的现代性条件下风险类型,是由人与知识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所造成的,风险结果常常无法预测。①现代社会风险是伴随现代科技进步出现的,为了将社会风险值降低至零而不去发展科技的做法是愚蠢的。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有效的风险传播,进行风险评估与监测从而降低社会风险发生的概率。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风险社会和人为的不确定相联系的风险概念,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知识与不知的合成”。一方面是在经验知识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则是在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决策或行动。②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进行风险评估的主体——学科专家——因为风险评估路径或评估角度不同——风险事件的评估结果可能会有所差异甚至大相径庭。从厦门大学中科院院士的观点(PX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对胎儿有极高的致畸率)到中科院化学专家的言论(二甲苯就物质本身而言属于低毒,其危害性应该可以控制),加剧了“行动者”的不确定性。在这里,“行动者”可以是政府决策者、媒体从业人员、化工企业管理者以及受众等。
  厦大中科院院士的观点被《中国经营报》报道后,颇具争议的风险议题很快被手机、微博、论坛等媒介迅速传播,“原子弹”、“畸形儿”、“白血病”成为PX的关键词,因为“风险传播在知识信息中可以被改变、夸大、转化、削减、隐匿,极易为知识政治所左右”。③之后就引发市民“散步”,导致政府与公众关系紧张。在风险社会中,不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并且力图从这一研究框架内寻找一些解决方案。
  二、风险社会中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社会关系
  在风险社会中,PX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不同行为主体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复杂社会关系的背后必然存在制度性以及结构性压力。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PX群体事件中媒介、技术专家、政府以及受众的认知、态度、行为,并给出相关建议。
  1、媒介的叙事方式
  媒介在新闻价值的框架内进行风险传播时,往往会把最具戏剧性、冲突性的内容单独“拎出”以达到“吸睛”效果,这种做法不利于受众全面、深度了解风险事件。2007年《中国经营报》报道厦门大学中科院院士关于PX有剧毒的观点,单一的“权威”信源、单一的报道角度以及戏剧化的叙事内容(致癌物、致畸率)马上引起受众关注,在其他媒体的跟进报道下,受众对PX迅速定性致使PX遭到“污名化”。“污名化”过程包括三个向度:第一个向度是通过媒体的风险传播,造成高风险的认知,使风险被无限放大;第二个向度是风险报道中涉及的人、技术、产品、地域等被媒体标记,并被划归为危险性物质;第三个向度是出于风险的媒介化放大和标记,改变了上述人、技术产品、地域的原有特性,使人们在遭遇他们时,产生了思想上的抵触和行为上的对抗。④
  PX经过《中国经营报》的风险传播,造成受众对PX高风险的认知,小鱼论坛、《凤凰周刊》再将风险进行放大,使得受众对PX产生认知偏差——受众只知道PX有剧毒,但对于剧毒产生的环境条件、化工企业的控制方式以及政府的风险评估等一概不确定。在《中国经营报》报道中,PX被定性为“剧毒”,“白血病”、“畸形儿”、“原子弹”成为PX的关键词,受众对其产生抵触情绪,本能地采取行动自卫。
  大众传媒单一地传播某一位技术专家的风险信号,风险信号中的核心词汇又被其他媒介(论坛、贴吧、微博)继续放大,这种对风险事件的失衡报道方式势必会引起群体对PX“过敏”。
  所以,大众传媒在进行风险传播时有必要遵循平衡报道原则。孙培旭认为:“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大众传媒对风险事件时效性的追逐与风险事件平衡报道原则在某种情况下相悖,所以,这就需要不同的大众媒介对风险事件进行多元分析,多角度发声,为受众提供不同的“侧面像”而不是言论报道一边倒。当然,媒体对风险事件的全面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其进行风险事件传播时有必要注明“文中所述仅代表XX个人观点,事件全貌有待进一步考究”。
  2、技术专家的言论
  技术专家的地位在风险传播中举足轻重,其言论会影响受众对周遭环境风险认知的判断。当厦大中科院院士表明其观点时,在PX处于最具争议的时间段中并未或极少出现其他技术精英的不同声音,导致受众“邻避”效应的形成。在五年之后的宁波PX事件中,就算大众传媒极力引用其他意见领袖的多元言论也无法迅速消除受众的风险疑虑、重构受众风险认知。在某种情况下,还会引起极少数受众的厌恶反感情绪——面对大众传媒在不同时间段的“悖论式”报道,受众很容易将当前社会现实、自身处境、政府政策与利益挂钩。
  受众对提供风险信号的媒介和专家的依赖程度越來越深,如果这二者出现失衡,社会就会陷入高度紧张之中。在现代社会中,提供、解释信息的符号系统和专家系统可以相辅相成:大众媒介需要引用专家观点支撑报道内容,而专家言论也有必要通过媒体渠道进行广泛传播。媒体传播不同专家的“对话”可以推动受众对风险事件的全面了解。   3、政府公关
  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危机,威胁越大,人们对其控制的欲望也就愈强烈。在现代风险社会中,公关是政府必备素养。在宁波PX群体事件中,区政府发布的“说明”以及负责人的言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严格履行审查程序)、市政府坚决不上PX项目的决定以及新闻发布会的召开等都是政府应对风险事件的公关措施。但是,从受众对PX环境风险认知的角度上看,政府公关效果差强人意——PX项目的迁址暗示着政府因为理亏以及迫于舆论压力而做出让步。
  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认为要告知民众以真相,要信奉“凡有利于公众的才有利于组织”,人民之所以心怀偏见乃是因为未能获知充分真相。⑥政府必须传达给受众的真相是——PX危害性可控、PX风险发生概率低。政府应该真诚主动地建构对话模式与公众平等协商,譬如及时利用本地媒介进行风险知识的传播而不是指责民众行为鲁莽等。
  4、受众的风险认知
  在厦门PX群体性事件爆发期间,媒体的突然“失声”、技术精英的一家之言(PX剧毒)、政府的做法(迁址)使受众谈“PX”色变。受众对当地化工企业的安全监控能力以及PX风险的发生概率不确定,使其对周遭风险认知产生偏差,从而导致社会摩擦。公众“散步”行为的背后隐藏着风险社会下的集体认同心理,是在环保主义的逻辑下进行的维权运动,受众的风险认知能够对其态度、行为产生能动效用。令人欣慰的是,在宁波PX群体事件发生后,《凤凰周刊》、《新京报》、《环球时报》以及《人民日报》等一系列媒体积极作出深度报道与评论,受众不仅对PX风险有了理性认知,而且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结语
  现代社会风险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衍生品”,应当被正确认知,我们不能仅仅了解社会风险的危害程度,更要科学分析其发生概率。媒体对PX风险事件的全面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受众重构风险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政府进行风险评估与监测也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加大了风险传播的难度。妄图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去预见风险是一种徒劳。但是,在对不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认知风险从而避免做出冲动的决定,采取盲目的行动。□
  参考文献
  ①郭小平,《风险传播与危机传播的研究辨析》[J].《Media Time》,2013-2
  ②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③杜建华,《风险传播悖论与平衡报道追求——基于媒介生态视角的考察》[J].《当代传播》,2012(1)
  ④[美]珍妮·X·卡斯帕森:《风险的社会视野》[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52
  ⑤孙培旭:《论新闻报道的平衡》[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⑥Ray Eldon Hiebert:Courtier to the crowd: the story of Ivy Le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relation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P.157
  (作者:湖北大學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传播学硕士)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人教版《语文》必修4将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选入同一篇课文,可谓用心良苦。两首词都写到了愁,写到了秋,写到了酒,写到了西风,写到了等待,还写到了黄昏的黄花,一切都是那样相似,一切又是那样迥异:早年新婚燕尔之后与晚年颠沛流离之际的李清照,其心境已形同天壤,大相径庭。  薄雾浓云愁永昼  《醉花阴》里的李清照,新婚燕尔之后,因丈夫“负笈远游”而深闺寂寞。在只有婚姻而没有爱情的时代,她却曾有过一
史蒂夫·乔布斯,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他带领“苹果”屡屡推出革命性的产品iPod、iPhone和iPad,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时代,而且使苹果公司成为美国最具价值的企业,他也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CEO”。并且,乔布斯还是位极具沟通魅力、非常擅长掳获人心的演讲者。    我17岁的时候读到过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过,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那以后
早晨的阳光透过窗户射进学校的实验室,洒落一地跳动的光影。经过连日大雨,窗外的树叶显得特别青翠。  柯贝西身为化学课代表,要在上课之前先到实验室,协助老师配制教学要用的药品。只是上了初中,规矩似乎比小学担任科学课代表时还多,让她觉得有点麻烦。  化学老师规定道:“今天要配制的药品是硝酸银水溶液。”接着就在小黑板上写下配制方法。不过,老师还是不放心,特意叮嘱她:“配制药品时一定要用蒸馏水,不可以用自来
汪汪快报  2020年11月27日,伊朗阿布沙德镇上,一名伊朗核科学家被杀害。伊方曝出,这名科学家是死于AI 卫星遥控机枪。  12月6日,伊方描绘了这样的过程:首先,是装有机枪的日式卡车与科学家的车队接近。然后通过人脸识别扫描车队上所有人的脸,进行定位和聚焦,这时候,枪口发现并瞄准了科学家。最后,通过卫星遥控,13枚子弹从日式卡车上射出,直接将科学家射杀,这其中,还有4枚子弹击中了科学家的保镖。
新奇的星球  卡特船长驾驶着O形飞船,带着他的两个学生——男孩龙笑天和女孩奥利弗漫游宇宙,在各个星球上收集植物,以便进行研究和制作标本。  现在,飞船平稳地降落在了柯卡星。这是一个刚被发现的星球,还没有被收纳进搜索引擎,所以,不管是卡特船长、奥利弗,还是龙笑天,都对这个陌生的地方感到新奇。  龙笑天趴在飞船透明的舱壁上向外看了看,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就喜欢在没去过的星球上逛,说不定还能和这个星球
三个劫匪洗劫了一家珠宝店后又劫持了一辆出租车,沿着环城公路飞奔逃窜。公安局迅速封锁各个路口,检查过往车辆。在其中一个路口,警察拦下一辆出租车。这辆车里除了司机,还坐着三个乘客。  警察边敬礼边对出租司机说:“请配合临检,出示您的证件。”  出租司机摇下车窗,朝警察点点头,然后费劲地用左手掏右腿裤兜,说:“唉,我早上伸右手开车门上车,没看到车窗上停了三只马蜂,把右手叮了,现在又麻又疼,没法动。”  
角落里的老人是巴拉涅斯·奥克兹的短篇故事系列中的匿名神探,也是推理小说史上第一个安乐椅神探。  他經常坐在伦敦某咖啡馆的角落里。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个神秘的老人与《观察家晚报》的女记者宝莉小姐相识。自此,宝莉小姐经常来咖啡馆聆听这位神探破解各种耸人听闻,却让警方困惑不解的谜案。  凌晨枪声  宝莉小姐每次到咖啡店来,老人总是穿着抢眼的格子呢西装,坐在同一个角落里。他很少对宝莉小姐道早安,并且在她出现
《误杀》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由于珠玉在前,这部电影也收获了非常不错的票房和口碑。除了主线的推理悬疑部分,导演在电影中还主动增加了不少细节和隐喻,使得故事本身更耐人寻味,对高智商犯罪类型的电影有兴趣的小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这部《误杀》哦。  李维杰正在监狱里扫地,一个推着棺材的黄毛悄悄对他说,等到下一次监狱死人时就带他出去。两人谋划的越狱时间到了,李维杰从下水道爬到停尸房钻进了棺材里,随后棺
唯一嫌疑人  星期五早上自习的时候,艾松听到同桌董欣悄声对闺蜜张幂说:“你知道吗?刘凯的老爸刘村昨天晚上被抓了。”  “不会吧!他爸爸老实巴交的……”  “具体不太清楚,我只是听当警察的叔叔说,他好像和一起故意伤害案有关。”  艾松一听,瞬间蒙了。虽然他和刘凯关系一般,但是他熟悉刘村这个人,整天唯唯诺诺,怎么有胆子伤害人呢!他决定探个究竟。  中午放学,艾松将侦探团的夏静子和郝大猫招呼到身边:“走
傻鴨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