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中稻工厂化育秧的技术优势,总结其主要技术要点,包括育秧工厂准备、床土准备、选种与浸种、播种、大棚整地准备、大棚管理、机插准备、大田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为中稻工厂化育秧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稻;工厂化育秧;优势;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 S511.3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4-0031-01
水稻工厂化育秧是通过专用育秧盘内播土、播种、洒水、盖土,然后采用自控电加热设备进行高温快速破胸、适温催芽及大棚硬化的先进工艺。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插技术是在当前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大、人口老龄化加重、青壮年劳动力逐年减少的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并且有着广阔前景的一项农业综合新技术,相对于人工移栽、抛秧技术、直播技术有很强优势[1-3]。
1 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插技术的主要优势
1.1 基本苗增加,为高产奠定基础
机插秧宽行窄株栽插,可控制栽插密度16.5万~21.0万穴/hm2,基本苗45.0万~60.0万株/hm2,较人工移栽(22.5万~34.5万株/hm2)基本苗增加50%~100%。
1.2 低位分蘖增多,有效穗增加
中稻机插秧苗龄控制在18~22 d,小苗浅插,缓苗期2~3 d,早生快发,分蘖多。截至7月15日,基本苗达373.5万株/hm2,叶龄仅9.1叶;而同期人工栽插基本苗达331.5万株/hm2,叶龄已达10.3叶。
1.3 节约成本
除去硬件投资外(大棚、秧盘、土地),取土、过筛、消毒、播种、进棚管理,直至运到大田机插,均摊成本600元/hm2,机插900元/hm2,合计1 500元/hm2,较人工移栽少支出750元/hm2左右。
2 工厂化育秧技术规程
2.1 育秧工厂准备
育秧工厂主要包括播种室、育秧室(大棚绿化室)2个车间。播种室包括浸种池和播种生产线。浸种消毒处理与常规育秧相同。播种生产线由撒土机、喷水机、播种机、覆土机及传动带组成。播种室的功能是完成浸种、消毒、播种程序。播种使用与播种机相配套的特制塑料硬盘或塑料软盘加托盘,规模为60 cm×33 cm,434孔。育秧室是大型的连栋塑料大棚,利用自然光温条件保温、保湿并进行秧苗绿化。大棚规格因地制宜,一般檐高3.0~3.5 m,脊高4.0~4.8 m,长20~30 m,每栋跨度7~9 m,五连栋。
2.2 床土准备
床土最好选择水稻田表层土,砂土、黏土皆不宜,按300盘/hm2、每盘5 kg左右备土,1 hm2大田的用土量约1 500 kg,取回的土要晒干粉碎,除去碎石杂物,按1∶300~500比例,用NPK比例为8∶14∶8的水稻专用壮秧剂调酸培肥,盖土可用敌克松800~1 000倍液消毒,应提前1个月以上培肥备用。
2.3 选种、浸种、催芽准备
应根据当地种植茬口类型,选用生育期适中(麦茬在130 d左右)、分蘖强、抗倒伏、耐高温的品种,用种量18.75 kg/hm2左右。浸种时,先用清水浸4 h左右,再用使百克2 000倍液浸8~16 h,沥干后洗净,催芽破胸。待种子全部露白后,即可使用高巧或噻虫嗪专用拌种剂拌种,风干30 min后即可播种[4]。
2.4 播种、催芽
工厂化育秧棚内温度偏高,秧苗生育进程快,养分来源以及光照条件受到一定限制,秧龄弹性相对较小。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播期在5月22—23日,秧龄18~20 d。主要包括送盘、床土上料、铺床土、刷平床土、洒水、播种、覆土、叠盘等程序,暗化催芽。中稻按300~300盘/hm2左右,根据品种不同确定每盘播种量,调节好机械播种速度。床土厚度要达1.8~2.0 cm,土面低于硬盘口0.2~0.3 cm,喷水量要做到湿透硬盘底层,盖土以不露籽为宜,一般厚0.2~0.3 cm,播种完毕后立即搬入催芽间进行暗化,保湿增温48 h,芽长1 cm后,即可移入大棚管理。
2.5 大棚整地准备
大棚应提前进行干耕,多次整理,将床土尽量整碎,除去杂草根系、较大石块等杂物。播种前一天进行湿整,开好围埂、腰沟,浇水要透,让床土尽量吸足水分。搬盘入棚前再次浇足水分,床面要求光、平、实、直,整成糊状,用敌克松800倍液消毒畦面。
2.6 大棚管理
中稻秧盘移入大棚后2~3 d内,大棚膜应早掀晚盖,气温在30 ℃以上时,白天应加盖遮网,3 d后秧苗逐渐绿化,应在夜晚掀开棚门、裙膜进行通风炼苗。原则上旱育机插秧苗以盘根为主,不宜浇水,18 d左右苗龄达3.5~4.0叶,苗高20 cm,根系15条以上为宜。
2.7 机插准备
起秧头天下午,视秧苗的干湿程度来决定是否补水,以秧苗易铲易卷起为宜,过干,卷起易碎;过湿,在插秧机上易堵苗,形成漏插。机插大田要求提前耕整,尽量平整,上下不超过3 cm为宜,整好后要求淀浆2~3 d,硬软适中待插。机插行距应与风向一致,以利于通风[5-6]。
2.8 大田管理
(1)水分管理。坚持薄水移栽,机插结束后要及时灌水护苗(阴雨天除外),水深以不淹没秧心为宜。插后3~4 d薄水管理,田面不平时,可灌跑马水,活棵后即进入分蘖期,实行浅水勤灌,灌水时以水深达3 cm左右为宜,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如此反复。由于机插水稻分蘖节位低,分蘖势强,分蘖期长,茎蘖较小,对土壤水分敏感,应分次轻搁,否则会造成有效分蘖大量死亡,成穗数不足。
(2)施肥管理。机插秧由于采用中小苗移栽,插后初期吸肥能力不如人工插秧。为此,分蘖肥应采取少量多次施用的原则进行,一般在移栽后5~7 d施1次返青分蘖起身肥,施尿素75~105 kg/hm2。栽后10~12 d用尿素150~180 kg/hm2、45% NPK复合肥450~600 kg/hm2再施1次肥,栽后18 d左右视苗情施1次平衡肥,一般施尿素45~60 kg/hm2或45%复合肥120~150 kg/hm2。
(3)草害管理。机插秧由于宽行窄株,小苗栽插,前期生长较慢,杂草长得快,宜采用二次封闭法。一封,在栽插前3 d用50%丁草胺1 500 mL/hm2(加有安全剂) 10%苄嘧磺隆300 g/hm2进行喷雾封闭处理。二封,机插后1周左右用苯噻苄750~1 125 g/hm2拌尿素撒施,保水3~4 cm、3~5 d,不能淹没秧心。对于少数有恶性杂草田块,可选用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恶唑酰草胺等适时喷雾处理。
3 参考文献
[1] 雷兴谊.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应用探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1(3):13-15.
[2] 倪伟峰,潘锦球,张振阳,等.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2(2):46.
[3] 冯伟东,陈晓军,刘炜,等.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规程[J].宁夏农林科技,2013(12):4-6,10.
[4] 李飚.浅析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J].湖北农机化,2009(4):44,55.
[5] 钟耀华.山区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6.
关键词 中稻;工厂化育秧;优势;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 S511.3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4-0031-01
水稻工厂化育秧是通过专用育秧盘内播土、播种、洒水、盖土,然后采用自控电加热设备进行高温快速破胸、适温催芽及大棚硬化的先进工艺。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插技术是在当前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大、人口老龄化加重、青壮年劳动力逐年减少的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并且有着广阔前景的一项农业综合新技术,相对于人工移栽、抛秧技术、直播技术有很强优势[1-3]。
1 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插技术的主要优势
1.1 基本苗增加,为高产奠定基础
机插秧宽行窄株栽插,可控制栽插密度16.5万~21.0万穴/hm2,基本苗45.0万~60.0万株/hm2,较人工移栽(22.5万~34.5万株/hm2)基本苗增加50%~100%。
1.2 低位分蘖增多,有效穗增加
中稻机插秧苗龄控制在18~22 d,小苗浅插,缓苗期2~3 d,早生快发,分蘖多。截至7月15日,基本苗达373.5万株/hm2,叶龄仅9.1叶;而同期人工栽插基本苗达331.5万株/hm2,叶龄已达10.3叶。
1.3 节约成本
除去硬件投资外(大棚、秧盘、土地),取土、过筛、消毒、播种、进棚管理,直至运到大田机插,均摊成本600元/hm2,机插900元/hm2,合计1 500元/hm2,较人工移栽少支出750元/hm2左右。
2 工厂化育秧技术规程
2.1 育秧工厂准备
育秧工厂主要包括播种室、育秧室(大棚绿化室)2个车间。播种室包括浸种池和播种生产线。浸种消毒处理与常规育秧相同。播种生产线由撒土机、喷水机、播种机、覆土机及传动带组成。播种室的功能是完成浸种、消毒、播种程序。播种使用与播种机相配套的特制塑料硬盘或塑料软盘加托盘,规模为60 cm×33 cm,434孔。育秧室是大型的连栋塑料大棚,利用自然光温条件保温、保湿并进行秧苗绿化。大棚规格因地制宜,一般檐高3.0~3.5 m,脊高4.0~4.8 m,长20~30 m,每栋跨度7~9 m,五连栋。
2.2 床土准备
床土最好选择水稻田表层土,砂土、黏土皆不宜,按300盘/hm2、每盘5 kg左右备土,1 hm2大田的用土量约1 500 kg,取回的土要晒干粉碎,除去碎石杂物,按1∶300~500比例,用NPK比例为8∶14∶8的水稻专用壮秧剂调酸培肥,盖土可用敌克松800~1 000倍液消毒,应提前1个月以上培肥备用。
2.3 选种、浸种、催芽准备
应根据当地种植茬口类型,选用生育期适中(麦茬在130 d左右)、分蘖强、抗倒伏、耐高温的品种,用种量18.75 kg/hm2左右。浸种时,先用清水浸4 h左右,再用使百克2 000倍液浸8~16 h,沥干后洗净,催芽破胸。待种子全部露白后,即可使用高巧或噻虫嗪专用拌种剂拌种,风干30 min后即可播种[4]。
2.4 播种、催芽
工厂化育秧棚内温度偏高,秧苗生育进程快,养分来源以及光照条件受到一定限制,秧龄弹性相对较小。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播期在5月22—23日,秧龄18~20 d。主要包括送盘、床土上料、铺床土、刷平床土、洒水、播种、覆土、叠盘等程序,暗化催芽。中稻按300~300盘/hm2左右,根据品种不同确定每盘播种量,调节好机械播种速度。床土厚度要达1.8~2.0 cm,土面低于硬盘口0.2~0.3 cm,喷水量要做到湿透硬盘底层,盖土以不露籽为宜,一般厚0.2~0.3 cm,播种完毕后立即搬入催芽间进行暗化,保湿增温48 h,芽长1 cm后,即可移入大棚管理。
2.5 大棚整地准备
大棚应提前进行干耕,多次整理,将床土尽量整碎,除去杂草根系、较大石块等杂物。播种前一天进行湿整,开好围埂、腰沟,浇水要透,让床土尽量吸足水分。搬盘入棚前再次浇足水分,床面要求光、平、实、直,整成糊状,用敌克松800倍液消毒畦面。
2.6 大棚管理
中稻秧盘移入大棚后2~3 d内,大棚膜应早掀晚盖,气温在30 ℃以上时,白天应加盖遮网,3 d后秧苗逐渐绿化,应在夜晚掀开棚门、裙膜进行通风炼苗。原则上旱育机插秧苗以盘根为主,不宜浇水,18 d左右苗龄达3.5~4.0叶,苗高20 cm,根系15条以上为宜。
2.7 机插准备
起秧头天下午,视秧苗的干湿程度来决定是否补水,以秧苗易铲易卷起为宜,过干,卷起易碎;过湿,在插秧机上易堵苗,形成漏插。机插大田要求提前耕整,尽量平整,上下不超过3 cm为宜,整好后要求淀浆2~3 d,硬软适中待插。机插行距应与风向一致,以利于通风[5-6]。
2.8 大田管理
(1)水分管理。坚持薄水移栽,机插结束后要及时灌水护苗(阴雨天除外),水深以不淹没秧心为宜。插后3~4 d薄水管理,田面不平时,可灌跑马水,活棵后即进入分蘖期,实行浅水勤灌,灌水时以水深达3 cm左右为宜,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如此反复。由于机插水稻分蘖节位低,分蘖势强,分蘖期长,茎蘖较小,对土壤水分敏感,应分次轻搁,否则会造成有效分蘖大量死亡,成穗数不足。
(2)施肥管理。机插秧由于采用中小苗移栽,插后初期吸肥能力不如人工插秧。为此,分蘖肥应采取少量多次施用的原则进行,一般在移栽后5~7 d施1次返青分蘖起身肥,施尿素75~105 kg/hm2。栽后10~12 d用尿素150~180 kg/hm2、45% NPK复合肥450~600 kg/hm2再施1次肥,栽后18 d左右视苗情施1次平衡肥,一般施尿素45~60 kg/hm2或45%复合肥120~150 kg/hm2。
(3)草害管理。机插秧由于宽行窄株,小苗栽插,前期生长较慢,杂草长得快,宜采用二次封闭法。一封,在栽插前3 d用50%丁草胺1 500 mL/hm2(加有安全剂) 10%苄嘧磺隆300 g/hm2进行喷雾封闭处理。二封,机插后1周左右用苯噻苄750~1 125 g/hm2拌尿素撒施,保水3~4 cm、3~5 d,不能淹没秧心。对于少数有恶性杂草田块,可选用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恶唑酰草胺等适时喷雾处理。
3 参考文献
[1] 雷兴谊.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应用探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1(3):13-15.
[2] 倪伟峰,潘锦球,张振阳,等.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2(2):46.
[3] 冯伟东,陈晓军,刘炜,等.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规程[J].宁夏农林科技,2013(12):4-6,10.
[4] 李飚.浅析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J].湖北农机化,2009(4):44,55.
[5] 钟耀华.山区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