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优化了数学教学过程。但不可讳言,目前仍有一些数学教师对教学过程重视不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和深刻反思。
从学的角度看:(1)活动展开不充分,主体主动建构不够,学生很少有机会去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学生追求的是惟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2)独立思考不够,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的意识不强、层次不深、方法不当。主要原因是数学教学对书本知识、运算关注比较多,对情感态度等关注较少,教师不重视“延迟判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从教的角度看:(1)简单化的“拿来主义”。不少教师机械搬用改革的现成实践成果(如教学设计等),不能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教学。(2)教学改革的极端化。不少教师在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一味地否定传统教学,结果出现放而难收、收效甚微等不良局面。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成长应与新课程成长同步,过去的数学是“剧本式”的,不符合课改要求。鉴于上述问题,教师应首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有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数学教学过程有深刻的新的认识。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
(一)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教学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它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直接经验的传授,更要重视其直接经验的获得,通过恰当的数学思维活动把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从数学学习特点的角度看,一方面,数学学习中的“再发现”比其他学科难。由于数学教材经过了教学法的加工,通常是用演绎的方法把概念、公式、法则等内容互相联合起来的一个统一体,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数学的实际发现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能力的表现处于暂时滞后状态。对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展现数学本身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碰到障碍或困难,往往是数学思维活动发生的障碍和困难。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数学结论,应该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使之不但掌握数学结论,而且了解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从而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有充分的认识。
(三)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正逐步趋于成熟,认知结构的各要素发展较快,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创造思维有了较大发展。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它要求广大的数学教师必须变“学生跟着老师转”为“教师顺着学生走”,设法从教法上加以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有利于教与学双方达成平衡的双边活动机会,改变学生没有机会独立学习和不会学习的现状。
(四)从课程改革趋势的角度看,数学教学应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本身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通过数学教学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个体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二、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若干教学建议
(一)基于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成为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的数学概念、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的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要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选取有真实背景的题材训练,鼓励学生做实验性数学作业(数学实验)。
(二)给学生暴露已有观念的机会。给学生暴露已有观念的机会,必须重视观念改变教学。所谓“观念改变教学”,是指就数学学习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而言,我们不仅应当注意研究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真实观念,而且更应注意研究这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还应该研究如何去促进这些观念的必要性修正、改进或发展。只有重视观念改变教学,才能准确判断师生之间在认知上处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什么状态,以采取有效的教学调控策略。教学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因为,我们不仅可以借此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外部的表述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而后者则正是观念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
数学教学是思维教学,要注重过程教学,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表现(尤其是想法)。现在多数教师上课,希望能按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学生的任务就是处处揣摩教师的意图,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自己在哪、处于什么状态、需要什么都被教师忽略了。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也能成为新的教学生长点?是值得广大教师认真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从学的角度看:(1)活动展开不充分,主体主动建构不够,学生很少有机会去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学生追求的是惟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2)独立思考不够,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的意识不强、层次不深、方法不当。主要原因是数学教学对书本知识、运算关注比较多,对情感态度等关注较少,教师不重视“延迟判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从教的角度看:(1)简单化的“拿来主义”。不少教师机械搬用改革的现成实践成果(如教学设计等),不能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教学。(2)教学改革的极端化。不少教师在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一味地否定传统教学,结果出现放而难收、收效甚微等不良局面。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成长应与新课程成长同步,过去的数学是“剧本式”的,不符合课改要求。鉴于上述问题,教师应首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有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数学教学过程有深刻的新的认识。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
(一)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教学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它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直接经验的传授,更要重视其直接经验的获得,通过恰当的数学思维活动把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从数学学习特点的角度看,一方面,数学学习中的“再发现”比其他学科难。由于数学教材经过了教学法的加工,通常是用演绎的方法把概念、公式、法则等内容互相联合起来的一个统一体,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数学的实际发现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能力的表现处于暂时滞后状态。对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展现数学本身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碰到障碍或困难,往往是数学思维活动发生的障碍和困难。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数学结论,应该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使之不但掌握数学结论,而且了解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从而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有充分的认识。
(三)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正逐步趋于成熟,认知结构的各要素发展较快,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创造思维有了较大发展。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它要求广大的数学教师必须变“学生跟着老师转”为“教师顺着学生走”,设法从教法上加以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有利于教与学双方达成平衡的双边活动机会,改变学生没有机会独立学习和不会学习的现状。
(四)从课程改革趋势的角度看,数学教学应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本身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通过数学教学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个体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二、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若干教学建议
(一)基于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成为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的数学概念、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的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要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选取有真实背景的题材训练,鼓励学生做实验性数学作业(数学实验)。
(二)给学生暴露已有观念的机会。给学生暴露已有观念的机会,必须重视观念改变教学。所谓“观念改变教学”,是指就数学学习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而言,我们不仅应当注意研究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真实观念,而且更应注意研究这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还应该研究如何去促进这些观念的必要性修正、改进或发展。只有重视观念改变教学,才能准确判断师生之间在认知上处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什么状态,以采取有效的教学调控策略。教学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因为,我们不仅可以借此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外部的表述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而后者则正是观念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
数学教学是思维教学,要注重过程教学,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表现(尤其是想法)。现在多数教师上课,希望能按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学生的任务就是处处揣摩教师的意图,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自己在哪、处于什么状态、需要什么都被教师忽略了。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也能成为新的教学生长点?是值得广大教师认真思考与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