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建成这样良好的氛围,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能发挥作用。”我们在心理活动课上,尤其需要这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感,自由畅谈感受,积极参与活动,并从中获取学习和成长的经验。可以说,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学生心灵的开放是心理活动课成功的前提与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心理活动课中一贯重视良好氛围的营造,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今不揣浅陋,就“名师引领课堂活动”的公开课《怎样集中注意力》,谈谈我为营造心理课堂良好氛围所作的尝试和由此产生的感悟。
一、学一次罗斯福——用心记住学生的名字
政治家的第一课是:“想起选举人的姓名是从政之才,忘记就是湮没。”据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非常擅长这一点。他知道一种最简单、最明显,而又是最重要的获得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对方的姓名,使别人感到自己很重要。
在人际交往中,姓名往往扮演着神奇的角色。“记住人家的名字,而且能轻易地叫出来,这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美国教师行为准则》把“记住学生的姓名”放在第一条,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是一种尊重,也是教师的责任!因为老师新接班不久,就能准确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是重视自己、关心自己的,他们的感受是惊喜而又自信的,这有利于师生间距离的缩短,感情的融洽。
对于每两周上一节课的心理活动课老师而言,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总能为叫不出学生的名字,找出许多的理由。当我试图产生懈怠之心时,就会想起罗斯福的用心。我在教学《怎样集中注意力》一课时,被安排在六(6)班上课,跟学生还比较陌生。为了记住学生的名字,我请小干部写了一张座位表。他们班语文测验的时候,我主动要求去监考。这样,在孩子们答卷时我就有充裕的时间默默端详他们的脸,研究、记忆他们的名字。有个同学叫可晗,据说是一个很特别的男孩子,有很强的表现欲,但几乎天天迟到。我在第一次跟学生见面时,这个孩子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极力赞赏他的家长给他取了个好名字,还引用《木兰诗》中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揣摩其家长一定是知识分子,取这个名字时一定寄托了他们不一般的期望,不失时机地给孩子戴上了一顶高帽子。以后我就一直去姓叫他“可汗”。“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做什么,它也会对着你做什么。”对学生来说,如果他觉得老师尊重他、关心他,他就会觉得老师亲,从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在我的心理活动课上,“可汗”成了表现最积极的学生之一,特别是某个问题没人回答的时候,他必会高高地举起手,像给你救场一样,表现得非常仗义。
也许,记住学生的名字,只是课堂管理中的一个细节,但很多时候,细节会决定成败。让我们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名字!
二、放一条鲶鱼——激活课堂一池静水
心理辅导培训时,老师讲的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的是,沙丁鱼被捕捞后因为没有刺激和活动,大多会很快地死去。于是,聪明的挪威渔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次从海上回来,就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避免了因窒息而死亡,结果都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老师说,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即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
部分学生在开始接触心理活动课时,往往习惯性地与一般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他们习惯了在其他课堂上安静地听讲,哪怕有交流也不轻易表露自己深层的感情。怎样激活课堂的一池静水呢?我注意到,每个班级都有几个特别活跃的同学,他们或带头发言,或即兴表演,适当的时候还会插嘴打诨。他们学习成绩虽然一般,但在同学中有不小的号召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纪律和走向。教师适时利用这些学生的作用,就会产生“鲶鱼效应”,提高全班同学的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促使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教学目标也更容易达成。“可汗”同学在我的心理活动课上常常就是这样一条鲶鱼,我常常借助他给其他同学创造一种适度的紧张氛围,引导学生参与竞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任务”为“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上《怎样集中注意力》一课,我先让同学们预测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水平,再填表测试。我知道了“可汗”的预测结果后对他说:“你快一点填表,等会我还要拿你的表做样子进行分析呢?”结果,“可汗”还在东问西问怎么填,其他同学都埋头填起来。很快,吴昊晨等几个同学纷纷举着测试纸对我说:“拿我的做样子,拿我的做样子……”由此,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活动保持了适度的紧张,提高了活动效率。
“鲶鱼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适度的紧张中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教学活动中巧妙使用辅助手段,适当变换教学方式,也可以起到“鲶鱼”的作用。在运用划字法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时,我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四种颜色的笔,并在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然后我在屏幕分四次出示了划数字的要求。
(1)划去表中的“6”字。(共划去个数字)
(2)划去表中“6”左面紧邻的一位数。(共划去个数字)
(3)划去表中“6” 左面紧邻的奇数。(共划去个数字)
(4)划去表中“1”与“8”之间的“6”字。(共划去个数字)
每一次出示要求后,我都及时点开桌面的小闹钟软件。这时,教室里就清晰地响起了“滴答滴答”的闹钟声,孩子们马上低头填写起来。40秒钟后,“滴答”声戛然而止,马上统计正确率。闹钟的滴答声为活动营造了一种紧张严肃的气氛,计时统计激发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从统计结果看,正确率都非常高,训练效果是良好的。
三、秀一回个性——在幽默和笑声中互动
“幽默感”是生命中自然显现的一种趣味言词或态度。一个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会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心理活动课上,教师通过幽默能展示其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使学生觉得站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一个可敬畏的“老师”,而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朋友”。这样,能有效突破心理的防御机制,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便于更好地交流感情。教师在课堂中的幽默,还能鼓舞学生的勇气,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就会带动一大批生动活泼的学生。
在《怎样集中注意力》一课中,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多次被我逗得情不自禁地发笑,就得益于通过幽默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比如,学生注意力自测后汇报结果时,吴昊晨同学回答说:“我的预测是注意力水平较好,结果测出来只有注意力水平一般。 ”我笑他自我感觉良好,然后不失时机地自嘲一句“看来我们老吴家的人自我感觉都很好!”这时,听课老师那儿传来窃窃私语声,我模糊听到一句“不对呀,好象说反了,怎么是自我感觉良好呢?”我来不及细想,自作聪明地改了一下:“是不是我搞错了?应该是谦虚?” 这下,学生给弄迷糊了,好些同学在说:“不对呀,不对呀!”为了给自己缓冲和重新思考的时间,我笑着跟孩子们说:“我来给大家掰掰这个理呶……”接着我就快速地掰起理来,发现第一次评价原来是对的。为了避免课堂气氛的尴尬,我笑嘻嘻地说:“哎呀,脑瓜变成南瓜啦,绕不出来了。不过,吴老师有个特点,这种情况下,通常第一次说的是对的,今天也不例外。你们可要集中注意力仔细分辨,不要给我绕进去哦!”听课的老师和同学都听出了我的诡辩,教室后面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可我分明觉得大家似乎都认可了我的强词夺理。评课活动时,一位同事有感于课堂的幽默和笑声,送给我一句话:“女子是水做的,水做的女子如果幽默,她便是跳跃的小溪、旖旎的旋律。”我知道自己当不得这样的美誉,但我会把它当着一种激励,敦促自己把幽默的潜能激发出来。
四、立一个规矩——用心呵护课堂秩序
心理活动课,学生面色凝重,课堂如一潭死水固然不行,但学生过于兴奋,从头至尾都处在热闹之中,以“肢体”的活跃代替思维的活跃也是不行的。当学生的注意力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心不在焉,似听非听时;当有些学生“各抒己见”,兴趣所至,率性而为时。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有的教师认为那就得约束,而约束就要惩罚。于是想出种种的惩罚措施,常用的大致有:“棒下出孝子”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如罚站);经济制裁的“财罚”(如破坏纪律罚款充作班费);精神疲劳的“脑罚”(如上课讲话罚抄课文3遍);心理剥夺的“辱罚”(如以影响其他同学为由,不准上课,逐出教室),等等。有时,通过这些五花八门的手段,表面上将学生的不良行为暂时压下去了,但良好的课堂氛围已经破坏殆尽。这时,教师是注定的输家。因为学生手中也有自己的“王牌”——拒绝合作。当你手段用尽,他仍不合作,你对他又能怎样呢?所以,调控课堂秩序要努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吊吊学生的胃口,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我在上《怎样集中注意力》一课时,有一个注意力的训练——听觉训练法。怎样让过于兴奋的学生安静下来呢?我咬字清楚、语调温和地说出下面一番话:“去年,我给毕业班的同学也做过一个集中注意力的讲座,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听觉训练法,而且一致公认效果特好!只是,这种训练法对环境和同学们心境的要求特别高,我们现在这么兴奋,恐怕有一点困难。”“行的!行的!”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也即常说的胃口被吊了起来,课堂又恢复了良好的秩序。“那我们今天要立一个规矩,训练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采取认真、合作的态度,不能出声,不能嬉笑,你们能不能做到?”“能!”为了表示他们的决心,这个“能”字喊得短促有力。于是,在我的引导下,伴随着闹钟的滴答声,他们开始静坐放松,调整呼吸……这时候,听课老师也非常地安静,有的也开始闭目静坐。由于进行了适时有效的调控,我们一起进行了一次神奇的探索,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进一步体会到,课堂调控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这一课中的语言调控其实对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安静的要求。这一点,公开课和家常课是有所区别的。
(作者单位:海宁市实验小学浙江嘉兴 314400)
责任编辑 王清平
一、学一次罗斯福——用心记住学生的名字
政治家的第一课是:“想起选举人的姓名是从政之才,忘记就是湮没。”据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非常擅长这一点。他知道一种最简单、最明显,而又是最重要的获得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对方的姓名,使别人感到自己很重要。
在人际交往中,姓名往往扮演着神奇的角色。“记住人家的名字,而且能轻易地叫出来,这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美国教师行为准则》把“记住学生的姓名”放在第一条,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是一种尊重,也是教师的责任!因为老师新接班不久,就能准确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是重视自己、关心自己的,他们的感受是惊喜而又自信的,这有利于师生间距离的缩短,感情的融洽。
对于每两周上一节课的心理活动课老师而言,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总能为叫不出学生的名字,找出许多的理由。当我试图产生懈怠之心时,就会想起罗斯福的用心。我在教学《怎样集中注意力》一课时,被安排在六(6)班上课,跟学生还比较陌生。为了记住学生的名字,我请小干部写了一张座位表。他们班语文测验的时候,我主动要求去监考。这样,在孩子们答卷时我就有充裕的时间默默端详他们的脸,研究、记忆他们的名字。有个同学叫可晗,据说是一个很特别的男孩子,有很强的表现欲,但几乎天天迟到。我在第一次跟学生见面时,这个孩子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极力赞赏他的家长给他取了个好名字,还引用《木兰诗》中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揣摩其家长一定是知识分子,取这个名字时一定寄托了他们不一般的期望,不失时机地给孩子戴上了一顶高帽子。以后我就一直去姓叫他“可汗”。“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做什么,它也会对着你做什么。”对学生来说,如果他觉得老师尊重他、关心他,他就会觉得老师亲,从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在我的心理活动课上,“可汗”成了表现最积极的学生之一,特别是某个问题没人回答的时候,他必会高高地举起手,像给你救场一样,表现得非常仗义。
也许,记住学生的名字,只是课堂管理中的一个细节,但很多时候,细节会决定成败。让我们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名字!
二、放一条鲶鱼——激活课堂一池静水
心理辅导培训时,老师讲的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的是,沙丁鱼被捕捞后因为没有刺激和活动,大多会很快地死去。于是,聪明的挪威渔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次从海上回来,就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避免了因窒息而死亡,结果都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老师说,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即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
部分学生在开始接触心理活动课时,往往习惯性地与一般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他们习惯了在其他课堂上安静地听讲,哪怕有交流也不轻易表露自己深层的感情。怎样激活课堂的一池静水呢?我注意到,每个班级都有几个特别活跃的同学,他们或带头发言,或即兴表演,适当的时候还会插嘴打诨。他们学习成绩虽然一般,但在同学中有不小的号召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纪律和走向。教师适时利用这些学生的作用,就会产生“鲶鱼效应”,提高全班同学的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促使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教学目标也更容易达成。“可汗”同学在我的心理活动课上常常就是这样一条鲶鱼,我常常借助他给其他同学创造一种适度的紧张氛围,引导学生参与竞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任务”为“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上《怎样集中注意力》一课,我先让同学们预测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水平,再填表测试。我知道了“可汗”的预测结果后对他说:“你快一点填表,等会我还要拿你的表做样子进行分析呢?”结果,“可汗”还在东问西问怎么填,其他同学都埋头填起来。很快,吴昊晨等几个同学纷纷举着测试纸对我说:“拿我的做样子,拿我的做样子……”由此,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活动保持了适度的紧张,提高了活动效率。
“鲶鱼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适度的紧张中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教学活动中巧妙使用辅助手段,适当变换教学方式,也可以起到“鲶鱼”的作用。在运用划字法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时,我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四种颜色的笔,并在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然后我在屏幕分四次出示了划数字的要求。
(1)划去表中的“6”字。(共划去个数字)
(2)划去表中“6”左面紧邻的一位数。(共划去个数字)
(3)划去表中“6” 左面紧邻的奇数。(共划去个数字)
(4)划去表中“1”与“8”之间的“6”字。(共划去个数字)
每一次出示要求后,我都及时点开桌面的小闹钟软件。这时,教室里就清晰地响起了“滴答滴答”的闹钟声,孩子们马上低头填写起来。40秒钟后,“滴答”声戛然而止,马上统计正确率。闹钟的滴答声为活动营造了一种紧张严肃的气氛,计时统计激发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从统计结果看,正确率都非常高,训练效果是良好的。
三、秀一回个性——在幽默和笑声中互动
“幽默感”是生命中自然显现的一种趣味言词或态度。一个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会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心理活动课上,教师通过幽默能展示其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使学生觉得站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一个可敬畏的“老师”,而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朋友”。这样,能有效突破心理的防御机制,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便于更好地交流感情。教师在课堂中的幽默,还能鼓舞学生的勇气,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就会带动一大批生动活泼的学生。
在《怎样集中注意力》一课中,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多次被我逗得情不自禁地发笑,就得益于通过幽默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比如,学生注意力自测后汇报结果时,吴昊晨同学回答说:“我的预测是注意力水平较好,结果测出来只有注意力水平一般。 ”我笑他自我感觉良好,然后不失时机地自嘲一句“看来我们老吴家的人自我感觉都很好!”这时,听课老师那儿传来窃窃私语声,我模糊听到一句“不对呀,好象说反了,怎么是自我感觉良好呢?”我来不及细想,自作聪明地改了一下:“是不是我搞错了?应该是谦虚?” 这下,学生给弄迷糊了,好些同学在说:“不对呀,不对呀!”为了给自己缓冲和重新思考的时间,我笑着跟孩子们说:“我来给大家掰掰这个理呶……”接着我就快速地掰起理来,发现第一次评价原来是对的。为了避免课堂气氛的尴尬,我笑嘻嘻地说:“哎呀,脑瓜变成南瓜啦,绕不出来了。不过,吴老师有个特点,这种情况下,通常第一次说的是对的,今天也不例外。你们可要集中注意力仔细分辨,不要给我绕进去哦!”听课的老师和同学都听出了我的诡辩,教室后面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可我分明觉得大家似乎都认可了我的强词夺理。评课活动时,一位同事有感于课堂的幽默和笑声,送给我一句话:“女子是水做的,水做的女子如果幽默,她便是跳跃的小溪、旖旎的旋律。”我知道自己当不得这样的美誉,但我会把它当着一种激励,敦促自己把幽默的潜能激发出来。
四、立一个规矩——用心呵护课堂秩序
心理活动课,学生面色凝重,课堂如一潭死水固然不行,但学生过于兴奋,从头至尾都处在热闹之中,以“肢体”的活跃代替思维的活跃也是不行的。当学生的注意力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心不在焉,似听非听时;当有些学生“各抒己见”,兴趣所至,率性而为时。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有的教师认为那就得约束,而约束就要惩罚。于是想出种种的惩罚措施,常用的大致有:“棒下出孝子”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如罚站);经济制裁的“财罚”(如破坏纪律罚款充作班费);精神疲劳的“脑罚”(如上课讲话罚抄课文3遍);心理剥夺的“辱罚”(如以影响其他同学为由,不准上课,逐出教室),等等。有时,通过这些五花八门的手段,表面上将学生的不良行为暂时压下去了,但良好的课堂氛围已经破坏殆尽。这时,教师是注定的输家。因为学生手中也有自己的“王牌”——拒绝合作。当你手段用尽,他仍不合作,你对他又能怎样呢?所以,调控课堂秩序要努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吊吊学生的胃口,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我在上《怎样集中注意力》一课时,有一个注意力的训练——听觉训练法。怎样让过于兴奋的学生安静下来呢?我咬字清楚、语调温和地说出下面一番话:“去年,我给毕业班的同学也做过一个集中注意力的讲座,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听觉训练法,而且一致公认效果特好!只是,这种训练法对环境和同学们心境的要求特别高,我们现在这么兴奋,恐怕有一点困难。”“行的!行的!”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也即常说的胃口被吊了起来,课堂又恢复了良好的秩序。“那我们今天要立一个规矩,训练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采取认真、合作的态度,不能出声,不能嬉笑,你们能不能做到?”“能!”为了表示他们的决心,这个“能”字喊得短促有力。于是,在我的引导下,伴随着闹钟的滴答声,他们开始静坐放松,调整呼吸……这时候,听课老师也非常地安静,有的也开始闭目静坐。由于进行了适时有效的调控,我们一起进行了一次神奇的探索,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进一步体会到,课堂调控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这一课中的语言调控其实对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安静的要求。这一点,公开课和家常课是有所区别的。
(作者单位:海宁市实验小学浙江嘉兴 314400)
责任编辑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