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杨丽娟畸形追星事件的报道中,不少媒体早已将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置之脑后,和杨丽娟一家共同上演了可悲的一幕——
2006年3月,一则娱乐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追星女杨丽娟13年痴迷刘德华,一家人倾家荡产,父亲为了满足女儿见到偶像的愿望,不仅卖了房子,又情愿卖肾筹款。
时隔一年,今年3月,这一事件又以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杨丽娟及其父亲对见面结果并不满意(没有安排私下见面机会),68岁的杨父留下了长达十余页的遗书,在香港跳海自杀,以示抗议,而遗愿竟然还是让刘德华再见自己的女儿一面。
事件发生后,人们开始反思。有人指责杨丽娟的不孝,有人把悲剧发生的根源归结为杨的父母过度纵容,还有人认为是整个浮躁的社会给这种极端的现象提供了土壤……然而,这场悲剧的发生,我们的媒体究竟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在面对这场悲剧时,媒体又是如何做的?
“杨丽娟事件”报道始末
一、疯狂初现,大肆报道,推波助澜。杨丽娟畸形追星事件刚刚见诸媒体,是在2006年3月,当时,杨父正欲卖肾助女完成赴香港亲见刘德华的愿望。回顾2006年3月23日《兰州晨报》的报道:
“虽然林鹃(化名)的父母一时无法凑足费用让她第三次去香港,使她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但除了本报和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记者的关注和重视外,《南方都市报》、东方卫视以及央视《共同关注》栏目组记者也将于24日抵达兰州,对林鹃痴迷和寻找刘德华所付出的代价及遭遇进行关注。与此同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强势媒体也将在24日联合本报一起刊发林鹃父母写给刘德华的‘请愿书’,希望刘德华得知此事后能够安排时间和林鹃见面。此外,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强势媒体都已转载了本报对痴狂‘追星女’的连续报道,并对本报长期以来对弱势群体的爱心和帮助,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杨丽娟追星事件一开始出现就是极端的,早在一年前就有心理专家对杨丽娟一家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杨氏一家三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偏执型心理疾病的结论。然而不少媒体甚至是主流媒体不仅没有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想办法帮助他们摆脱病态心理,反倒对杨丽娟一家的追星行为进行了铺天盖地、不负责任的报道,还积极促使他们实现这一非正常的愿望,甚至联名向刘德华发出“请愿书”,致使杨丽娟进一步偏执,最终将这一事件推向了一个更为极端的轨道上。
二、悲剧发生,穷追不舍,麻木不仁。从早期的多家媒体联名给刘德华写“请愿书”支持杨丽娟的疯狂举动,到今天面对已经发生的悲剧,我们的不少媒体仍然沉醉在“娱乐至死”的迷梦中而不自知。近期对杨丽娟事件的报道,虽有不少媒体已经转向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偶像崇拜和如何教育子女的方向上来,可是仍然有不少不负责任的媒体不依不饶地将杨丽娟一家的病态行为呈现并放大:
媒体上充斥着的杨丽娟失去父亲后悲痛欲绝的表情和杨父的尸体清晰无比;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比比皆是:《倾家荡产赴港追星:女粉丝为见刘德华逼死老爸》、《杨父好友透露,杨家有严重精神病史》、《追星女子面对追问失控,拿饭盒砸记者》、《愚人节:有风,有够疯》……还有的媒体甚至去采访杨丽娟的小学同学、街坊邻居……不把杨氏家底儿刨得一清二楚誓不罢休;只因杨母说了一句杨丽娟上学时学习好,立即就有“敬业”的新闻记者跑去采访杨丽娟的“儿时密友”,采写出杨丽娟上小学五年级时“带耳环、成绩不好”的独家新闻;在对杨丽娟事件进行报道起初,有部分媒体隐去其真名,使用化名,在杨的眼睛上打上阴影,这无疑是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然而,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媒体很快揭开了杨丽娟所有的身世甚至伤疤。
一个逝去的生命尚不足以唤醒媒体的良知,面对刚刚失去亲人且有心理疾病的杨氏母女,各路媒体依然穷追不舍。杨丽娟事件发生后,兰州当地立刻爆发了媒体之间的新闻大战,杨丽娟母女顿时变成了一座新闻富矿。3月31日的《兰州晚报》称“杨氏母女曾一度失踪,据称被某家媒体藏匿”,“记者试图联系母女俩采访时,却因一些媒体的无故阻挠而失败。直到下午6时许,记者通过有关渠道获悉,杨氏母女被某家媒体秘密护送至兰州西兰国际大酒店住宿,两人所在的楼层被酒店保安人员封锁,并禁止其他人接触。”媒体的麻木不仁令人不寒而栗,部分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与杨丽娟追星的疯狂程度相比,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折射新闻媒体良知缺失
据杨丽娟讲,喜欢刘德华是因为自己13年前做的一个有关刘德华的梦,从此她就在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中痴狂地生活了13年。父亲的自杀依然没能让偏执的杨丽娟从梦中醒来,我们的大多数媒体则不仅没有正确引导,反而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杨父留下的遗书中有这样几句耐人寻味的话:
“我们孩子对你的寻找和等待,13年的执着和专一,这是命运注定也好,奇迹出现也好,老天安排也好,自媒体报道至今,因你没见,孩子承受着巨大压力,你姓刘的难道没想到,没听到吗?”
“你把大陆媒体没放眼里,把政府没放在眼里,把我写的‘请愿书’也没放在眼里,你还有脸到大陆来吗?”
“杨丽娟13年给你去了很多信,你说没收到过,现媒体报道都一年了,你还能说不知道?”
“报道后这么长时间,你刘德华不见,社会压力大,孩子抬不起头,作为父亲,我只能以死抗议。”
表面上看,遗书的字字句句都是在指责和控诉刘德华,但是却处处透出杨父对媒体的信任和依赖,我们的媒体在这件事中发挥的作用也可见一斑:其一,媒体对杨氏一家的支持,给了他们必须坚持到底的心理暗示,加剧了他们的偏执;其二,媒体的报道对杨丽娟本人及家人的心里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认为见不到刘德华就没法做人,再次加剧了他们的痴狂;其三,媒体的做法在本质上是把杨丽娟的病态作为一个新闻卖点,以满足小市民猎奇的心理,却成为导致杨丽娟家破人亡悲剧的因素之一。
试想,如果我们的媒体在2006年发现杨丽娟的畸形追星行为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正确运用引导舆论的力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正确的道路,告诉人们如何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如何正确对待偶像崇拜,并能够帮助杨丽娟调整心态,治疗心理疾病。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社会奇闻”,把目光锁定在她疯狂追星的行为上,纵容甚至支持杨丽娟的病态举动,或许杨氏一家会在医生的治疗和媒体引导的共同帮助之下逐渐走上正常的生活轨迹。然而,在对杨丽娟畸形追星事件的报道中,不少媒体早已将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置之脑后,和杨丽娟一家共同上演了可悲的一幕。
无独有偶,在杨丽娟的父亲自杀的几天后,又有媒体报道,有一名女子表示,自己愿意效仿杨丽娟见刘德华,托记者让她与偶像何炅见面,并称如果何愿意,自己情愿舍弃家庭跟随何炅后半生。而此前,就有武汉一名女歌迷因思念谢霆锋跳河寻死,有17岁的偏瘫少年周枫为周杰伦吞下30粒安眠药……在这些事件中媒体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杨丽娟的父亲以自杀的方式向刘德华抗议,他的死更是在为泛娱乐化的新闻界敲响警钟!
泛娱乐化迷雾下的媒体取向
杨丽娟事件发生后,新浪网进行了一项相关网上调查:问题1,你如何看待“女粉丝”父亲之死?截至4月2日14时,参加此项调查的89342人中有24734人认为 “媒体当初不该助长杨丽娟疯狂追星”,占27.68%,排第二位;排在首位的是“明星不是神,追星也要有限度”。问题2,你认为该如何遏制青少年疯狂追星?截至4月2日14时,参与此项调查的79828中有27184人认为“媒体不该将明星过分神化”,占34.05%,排第二位;排在首位的是“父母应正确引导”。
在问题1中,广大网民认为媒体的影响力仅次于人自我调控的力量;在问题2中,人们认为媒体所肩负的对于青少年进行引导的义务仅次于父母引导。
此项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再次表明:媒体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注重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在杨丽娟事件中,随着事态的发展,媒体对杨丽娟一家的报道已经使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这些报道不仅将杨丽娟及其家人的真实姓名和肖像公之于众,甚至向社会公开了杨家的住址和杨父弟弟的名字。杨丽娟事件平息后,媒体可以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继续寻找下一个新闻噱头。对于杨丽娟来说,她今后还要结婚、生子,过正常的生活,然而过度的曝光已经使她无法恢复原有的平静,也很难面对未来的人生。媒体在对待此类问题的报道时,首先应考虑到这样的新闻是否会对当事人或其他人造成伤害,如果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则要通过各种手段对当事人进行保护,极力避免其受到伤害,必要时,宁可“牺牲”一条“轰动性的新闻”,也不能缺少人文关怀。对人文关怀的追求应高于对新闻价值的追捧。
——提供温和、均衡的新闻报道。在杨丽娟追星事件早期,刘德华得知杨丽娟的过火行为后,曾表示:如歌迷用不正常、不健康的方法要与他见面,他决不理会,并称最憎恶不孝的歌迷,家长也不应纵容孩子过火行为。刘德华的做法无疑是想将杨丽娟的追星行为引向正常,然而媒体对刘德华此番话的本意却少有理会,只是死死盯住刘德华原话中“憎恨”二字,制造了大量诸如《华仔斥责不孝歌迷》、《华仔痛斥林娟不孝》、《刘德华大骂女歌迷不孝》等等新闻。这些新闻使杨丽娟更加痛苦,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新闻媒体,应把握好报道尺度,避免以煽情的风格歪曲事实的真相,将事件中乐观、进步,有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内容提供给公众。
——避免“渲染”、“炒作”新闻。当下,一些媒体盲目追求吸引眼球的娱乐新闻,刻意大肆报道明星的个人隐私,炒作其生活琐事,渲染明星生活的奢侈和浮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明星“神”化,对明星行为中健康向上的方面却少有提及。青少年生长在这种泛娱乐化的环境中,极有可能循着一条“见闻——感受——实践”的路子发展,或盲目痴迷,发展为下一个杨丽娟,或沾染上拜金、享乐的不良习气,接受怎样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怎样的舆论环境中成长,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新闻媒体应该更多地提供健康、得体、有建设性的新闻报道,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向上的舆论环境。
杨丽娟畸形追星事件所折射出的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媒体的社会责任缺失可能导致的问题也不仅限于此,杨丽娟式的例子是现实问题极端化的反映,却也极有可能是一个可怕的开端。透过泛娱乐化的迷雾,现在是深刻反思媒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时候了。
杨丽娟13年疯狂追星史
1994年一天晚上,杨丽娟突然梦到一幅刘德华照片,两边写着“你这样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她觉得是缘分,于是开始辍学,“专职”在家迷恋华仔,华仔的照片、海报、录音带从不放过收藏。此后三年,杨丽娟做同一个梦,一次在杂志上,竟然看见梦中的照片,使她对华仔愈发思念,更想与他相见。
1997年,杨丽娟首次来港,立即跑到刘德华歌迷会“华仔天地”的会址,但只见门外贴着华仔的照片,并没见到本人。
2004年,杨丽娟再来港时,走到华仔的住所门外苦候,但最终只能通过声称是华仔邻居的夫妇,将一封信转交偶像,其母2004年陪她来港时跌倒,至今仍未痊愈,走路得以拐杖辅助。
杨父卖房、借债倾家荡产筹募旅费让女儿去见华仔。
2006年,杨父到医院卖肾,但被院方拒绝,此事被媒体曝光。
2007年3月,68岁的杨父行动非常不便,仍携54岁妻子和28岁女儿,以双程证来港。
2007年3月25日,杨丽娟参加了刘德华的歌友会,终于与刘德华单独合照,但仍感到不满足,要求签名和单独聊聊,遭到拒绝。随后杨父试图出门拦截刘德华专车,但也被阻止。
2007年3月26日,杨父和妻女在通宵快餐店内栖身,随后一怒之下留下遗书,跳海自杀,控诉刘德华无情无义,并留下遗愿要求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并为其签名。(据《东方早报》)
2006年3月,一则娱乐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追星女杨丽娟13年痴迷刘德华,一家人倾家荡产,父亲为了满足女儿见到偶像的愿望,不仅卖了房子,又情愿卖肾筹款。
时隔一年,今年3月,这一事件又以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杨丽娟及其父亲对见面结果并不满意(没有安排私下见面机会),68岁的杨父留下了长达十余页的遗书,在香港跳海自杀,以示抗议,而遗愿竟然还是让刘德华再见自己的女儿一面。
事件发生后,人们开始反思。有人指责杨丽娟的不孝,有人把悲剧发生的根源归结为杨的父母过度纵容,还有人认为是整个浮躁的社会给这种极端的现象提供了土壤……然而,这场悲剧的发生,我们的媒体究竟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在面对这场悲剧时,媒体又是如何做的?
“杨丽娟事件”报道始末
一、疯狂初现,大肆报道,推波助澜。杨丽娟畸形追星事件刚刚见诸媒体,是在2006年3月,当时,杨父正欲卖肾助女完成赴香港亲见刘德华的愿望。回顾2006年3月23日《兰州晨报》的报道:
“虽然林鹃(化名)的父母一时无法凑足费用让她第三次去香港,使她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但除了本报和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记者的关注和重视外,《南方都市报》、东方卫视以及央视《共同关注》栏目组记者也将于24日抵达兰州,对林鹃痴迷和寻找刘德华所付出的代价及遭遇进行关注。与此同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强势媒体也将在24日联合本报一起刊发林鹃父母写给刘德华的‘请愿书’,希望刘德华得知此事后能够安排时间和林鹃见面。此外,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强势媒体都已转载了本报对痴狂‘追星女’的连续报道,并对本报长期以来对弱势群体的爱心和帮助,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杨丽娟追星事件一开始出现就是极端的,早在一年前就有心理专家对杨丽娟一家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杨氏一家三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偏执型心理疾病的结论。然而不少媒体甚至是主流媒体不仅没有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想办法帮助他们摆脱病态心理,反倒对杨丽娟一家的追星行为进行了铺天盖地、不负责任的报道,还积极促使他们实现这一非正常的愿望,甚至联名向刘德华发出“请愿书”,致使杨丽娟进一步偏执,最终将这一事件推向了一个更为极端的轨道上。
二、悲剧发生,穷追不舍,麻木不仁。从早期的多家媒体联名给刘德华写“请愿书”支持杨丽娟的疯狂举动,到今天面对已经发生的悲剧,我们的不少媒体仍然沉醉在“娱乐至死”的迷梦中而不自知。近期对杨丽娟事件的报道,虽有不少媒体已经转向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偶像崇拜和如何教育子女的方向上来,可是仍然有不少不负责任的媒体不依不饶地将杨丽娟一家的病态行为呈现并放大:
媒体上充斥着的杨丽娟失去父亲后悲痛欲绝的表情和杨父的尸体清晰无比;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比比皆是:《倾家荡产赴港追星:女粉丝为见刘德华逼死老爸》、《杨父好友透露,杨家有严重精神病史》、《追星女子面对追问失控,拿饭盒砸记者》、《愚人节:有风,有够疯》……还有的媒体甚至去采访杨丽娟的小学同学、街坊邻居……不把杨氏家底儿刨得一清二楚誓不罢休;只因杨母说了一句杨丽娟上学时学习好,立即就有“敬业”的新闻记者跑去采访杨丽娟的“儿时密友”,采写出杨丽娟上小学五年级时“带耳环、成绩不好”的独家新闻;在对杨丽娟事件进行报道起初,有部分媒体隐去其真名,使用化名,在杨的眼睛上打上阴影,这无疑是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然而,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媒体很快揭开了杨丽娟所有的身世甚至伤疤。
一个逝去的生命尚不足以唤醒媒体的良知,面对刚刚失去亲人且有心理疾病的杨氏母女,各路媒体依然穷追不舍。杨丽娟事件发生后,兰州当地立刻爆发了媒体之间的新闻大战,杨丽娟母女顿时变成了一座新闻富矿。3月31日的《兰州晚报》称“杨氏母女曾一度失踪,据称被某家媒体藏匿”,“记者试图联系母女俩采访时,却因一些媒体的无故阻挠而失败。直到下午6时许,记者通过有关渠道获悉,杨氏母女被某家媒体秘密护送至兰州西兰国际大酒店住宿,两人所在的楼层被酒店保安人员封锁,并禁止其他人接触。”媒体的麻木不仁令人不寒而栗,部分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与杨丽娟追星的疯狂程度相比,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折射新闻媒体良知缺失
据杨丽娟讲,喜欢刘德华是因为自己13年前做的一个有关刘德华的梦,从此她就在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中痴狂地生活了13年。父亲的自杀依然没能让偏执的杨丽娟从梦中醒来,我们的大多数媒体则不仅没有正确引导,反而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杨父留下的遗书中有这样几句耐人寻味的话:
“我们孩子对你的寻找和等待,13年的执着和专一,这是命运注定也好,奇迹出现也好,老天安排也好,自媒体报道至今,因你没见,孩子承受着巨大压力,你姓刘的难道没想到,没听到吗?”
“你把大陆媒体没放眼里,把政府没放在眼里,把我写的‘请愿书’也没放在眼里,你还有脸到大陆来吗?”
“杨丽娟13年给你去了很多信,你说没收到过,现媒体报道都一年了,你还能说不知道?”
“报道后这么长时间,你刘德华不见,社会压力大,孩子抬不起头,作为父亲,我只能以死抗议。”
表面上看,遗书的字字句句都是在指责和控诉刘德华,但是却处处透出杨父对媒体的信任和依赖,我们的媒体在这件事中发挥的作用也可见一斑:其一,媒体对杨氏一家的支持,给了他们必须坚持到底的心理暗示,加剧了他们的偏执;其二,媒体的报道对杨丽娟本人及家人的心里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认为见不到刘德华就没法做人,再次加剧了他们的痴狂;其三,媒体的做法在本质上是把杨丽娟的病态作为一个新闻卖点,以满足小市民猎奇的心理,却成为导致杨丽娟家破人亡悲剧的因素之一。
试想,如果我们的媒体在2006年发现杨丽娟的畸形追星行为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正确运用引导舆论的力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正确的道路,告诉人们如何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如何正确对待偶像崇拜,并能够帮助杨丽娟调整心态,治疗心理疾病。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社会奇闻”,把目光锁定在她疯狂追星的行为上,纵容甚至支持杨丽娟的病态举动,或许杨氏一家会在医生的治疗和媒体引导的共同帮助之下逐渐走上正常的生活轨迹。然而,在对杨丽娟畸形追星事件的报道中,不少媒体早已将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置之脑后,和杨丽娟一家共同上演了可悲的一幕。
无独有偶,在杨丽娟的父亲自杀的几天后,又有媒体报道,有一名女子表示,自己愿意效仿杨丽娟见刘德华,托记者让她与偶像何炅见面,并称如果何愿意,自己情愿舍弃家庭跟随何炅后半生。而此前,就有武汉一名女歌迷因思念谢霆锋跳河寻死,有17岁的偏瘫少年周枫为周杰伦吞下30粒安眠药……在这些事件中媒体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杨丽娟的父亲以自杀的方式向刘德华抗议,他的死更是在为泛娱乐化的新闻界敲响警钟!
泛娱乐化迷雾下的媒体取向
杨丽娟事件发生后,新浪网进行了一项相关网上调查:问题1,你如何看待“女粉丝”父亲之死?截至4月2日14时,参加此项调查的89342人中有24734人认为 “媒体当初不该助长杨丽娟疯狂追星”,占27.68%,排第二位;排在首位的是“明星不是神,追星也要有限度”。问题2,你认为该如何遏制青少年疯狂追星?截至4月2日14时,参与此项调查的79828中有27184人认为“媒体不该将明星过分神化”,占34.05%,排第二位;排在首位的是“父母应正确引导”。
在问题1中,广大网民认为媒体的影响力仅次于人自我调控的力量;在问题2中,人们认为媒体所肩负的对于青少年进行引导的义务仅次于父母引导。
此项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再次表明:媒体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注重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在杨丽娟事件中,随着事态的发展,媒体对杨丽娟一家的报道已经使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这些报道不仅将杨丽娟及其家人的真实姓名和肖像公之于众,甚至向社会公开了杨家的住址和杨父弟弟的名字。杨丽娟事件平息后,媒体可以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继续寻找下一个新闻噱头。对于杨丽娟来说,她今后还要结婚、生子,过正常的生活,然而过度的曝光已经使她无法恢复原有的平静,也很难面对未来的人生。媒体在对待此类问题的报道时,首先应考虑到这样的新闻是否会对当事人或其他人造成伤害,如果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则要通过各种手段对当事人进行保护,极力避免其受到伤害,必要时,宁可“牺牲”一条“轰动性的新闻”,也不能缺少人文关怀。对人文关怀的追求应高于对新闻价值的追捧。
——提供温和、均衡的新闻报道。在杨丽娟追星事件早期,刘德华得知杨丽娟的过火行为后,曾表示:如歌迷用不正常、不健康的方法要与他见面,他决不理会,并称最憎恶不孝的歌迷,家长也不应纵容孩子过火行为。刘德华的做法无疑是想将杨丽娟的追星行为引向正常,然而媒体对刘德华此番话的本意却少有理会,只是死死盯住刘德华原话中“憎恨”二字,制造了大量诸如《华仔斥责不孝歌迷》、《华仔痛斥林娟不孝》、《刘德华大骂女歌迷不孝》等等新闻。这些新闻使杨丽娟更加痛苦,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新闻媒体,应把握好报道尺度,避免以煽情的风格歪曲事实的真相,将事件中乐观、进步,有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内容提供给公众。
——避免“渲染”、“炒作”新闻。当下,一些媒体盲目追求吸引眼球的娱乐新闻,刻意大肆报道明星的个人隐私,炒作其生活琐事,渲染明星生活的奢侈和浮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明星“神”化,对明星行为中健康向上的方面却少有提及。青少年生长在这种泛娱乐化的环境中,极有可能循着一条“见闻——感受——实践”的路子发展,或盲目痴迷,发展为下一个杨丽娟,或沾染上拜金、享乐的不良习气,接受怎样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怎样的舆论环境中成长,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新闻媒体应该更多地提供健康、得体、有建设性的新闻报道,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向上的舆论环境。
杨丽娟畸形追星事件所折射出的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媒体的社会责任缺失可能导致的问题也不仅限于此,杨丽娟式的例子是现实问题极端化的反映,却也极有可能是一个可怕的开端。透过泛娱乐化的迷雾,现在是深刻反思媒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时候了。
杨丽娟13年疯狂追星史
1994年一天晚上,杨丽娟突然梦到一幅刘德华照片,两边写着“你这样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她觉得是缘分,于是开始辍学,“专职”在家迷恋华仔,华仔的照片、海报、录音带从不放过收藏。此后三年,杨丽娟做同一个梦,一次在杂志上,竟然看见梦中的照片,使她对华仔愈发思念,更想与他相见。
1997年,杨丽娟首次来港,立即跑到刘德华歌迷会“华仔天地”的会址,但只见门外贴着华仔的照片,并没见到本人。
2004年,杨丽娟再来港时,走到华仔的住所门外苦候,但最终只能通过声称是华仔邻居的夫妇,将一封信转交偶像,其母2004年陪她来港时跌倒,至今仍未痊愈,走路得以拐杖辅助。
杨父卖房、借债倾家荡产筹募旅费让女儿去见华仔。
2006年,杨父到医院卖肾,但被院方拒绝,此事被媒体曝光。
2007年3月,68岁的杨父行动非常不便,仍携54岁妻子和28岁女儿,以双程证来港。
2007年3月25日,杨丽娟参加了刘德华的歌友会,终于与刘德华单独合照,但仍感到不满足,要求签名和单独聊聊,遭到拒绝。随后杨父试图出门拦截刘德华专车,但也被阻止。
2007年3月26日,杨父和妻女在通宵快餐店内栖身,随后一怒之下留下遗书,跳海自杀,控诉刘德华无情无义,并留下遗愿要求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并为其签名。(据《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