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与内省的川音美院雕塑教学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您是北京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之后也一直在北京发展,为什么会来到川音美院做老师呢?
  许:重庆被划为直辖市后,虽然四川美院并未更名,但对整个四川省而言就缺少一所正规的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有申报创建“四川艺术大学”的计划,既然是艺术大学,那么美术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学科,由此创办一所公办专业美术学院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们的院长也是原来四川美院的教学副院长马一平先生,在2000年带了一批老师到成都创办了这个学院。我们学院的雕塑系是在2002年创建,当时马一平院长从全国范围内招贤纳士,我有幸也属于被纳的一个。
  建系前,我作为客座教授到这个学校上课。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一个学校,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竹茂林深、芳草如茵、花团锦簇、湖光潋滟,像世外桃源一般。成都这个城市的节奏我很喜欢。我就留下来了,谁知道一呆就快10年。
  记:川音美院的师资状况和招生状况目前怎样呢?
  许:现在美术学院已有三千多学生,有九个系一百多专业教师。刚建院时只有造型系和设计系,没有雕塑系,只有雕塑班。建系之初就有2000级和2001级两个年级的学生。除了2004年因为学校教室紧张而没有招生,我们最少的一届有19个学生,最多的一届是今年毕业的,有43个学生。我们现在系里有8个老师,包括3个副教授,1个讲师,4个助教,有硕士点。
  记:对一个新建的系,您作为系主任怎么去建构这个课程体系呢?
  许:首先是对“基础”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我认为所谓的基础是认识力和感受力的积累。那么一切能够积累认识力和感受力的东西都是基础。一般而言,学院中雕塑教学分为基础课和创作课两部分。但是我们把写生、素描、泥塑和创作同等对待,换句话说,把这五年内的所有课程都当成基础。材料课也是基础课,认识材料、感受材料就是一种认识力和感受力积累的过程。我在儒家的理论里面找到了依据,材料课实际上便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格物就是你面对自然和世界,去探求里面的道理,当你面对他们的时候,你获得了一种真知,通过和物的对话得到的“知”。随之而来的“诚意正心修身”,便是不断的积累所达到的层次,只要能做到“修身”,将来从事任何行业都行。当基础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是艺术家了。
  具体到课程上,我们保留了传统的技术课程,包括中央美院过去的写实课程,即泥塑人体写生、素描、造型基础等,但更加强调如何去看、去观察,并不强调塑造过程中的具体手法。我们强调:面对一个人体和模特,首先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当成空间当中的体来看,而不是去描摹表象。当你看清楚了空间中的一个实体,你的手就会自动地知道怎么去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使用的手法会不一样。我一直告诉学生,看一个模特,不要去像个机器一样去描摹他,复制他,而是去表达你的感受。你的眼睛不是测量仪,而是心灵的感受器。学艺术,其实就是学如何看,建立认知的方式。表达则是一个语言层面的东西。我更强调创造性的发现,这个前提是否存在决定了表达的高度。在传达过程中渠道是否流畅,巧妙则更多属于技术层面,我把传达的方法手段当成技术问题,是可以训练、提升的。但一个学生在面对世界、面对自然的时候有没有感悟,有没有感动是最为重要的前提。
  选择表达方式的时候,应当把你的认识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不一定选择一种很奇怪的方式,最吸引人眼球的方式。有的话可能说多了,就去掉。有些可能是把概念化的东西,强加给形式和材料,我会告诉学生们回到最本真的东西之上。比如有个学生要用木头上的年轮做作品。他想传达:这两种年轮这么叠加表现痛苦,那么叠加表现矛盾。我是这么说:你选择这个材料,关注木头上的年轮,非常好。但是你没有真的去看它,关注它,体味它,只是把以前老师教的概念强加给它。你能不能像一个初生的婴儿去看它,能不能读出你以前所没有读到的东西。这就是创造性的发现。当他有了这个发现,剩下的便是解决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了。
  记传统课程在大纲里占多少比例呢?
  许:我把五年的课程比作一个长的矩形,将它打一个对角线,一半是传统课程,一半是创作课程。刚一入学时传统课程占的比例最大,到了最后越来越少。创作的课程开始最少,最后越来越多。这是理想化的状态。在实际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喜欢用传统的方式做东西,对某些学生我会根据他们自己的需求作调整。创作课是交叉在一起的,学生可以用传统方式,也可以用综合材料,也可以创作观念的东西。毕业创作方面我们只是提出了数量上的一些要求,对选择用什么方式没有要求。
  对于以前的知识和既成的教学体系,我认为必须按照已有的规律去教。从创作角度讲,每个学生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维。没有这个你就不会变成艺术家,只能说去重复过去人做的工作而已。
  记:这与传统的以写实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比较大的差异。那么您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有何反应?他们适应么?
  许:学生本身的取向差异就很大。我听经常与学生聊天的助教说,和有些学生聊天非常愉快,和另外一些学生聊天,完全像撞了一堵墙。就我看来,这一届学生里面,比较勤奋的,把心思放在创作上,有三成左右。还有三成思维比较保守,甚至我觉得比我还要保守,作品非得要做成写实的叙述性作品不可,他们相对比较迷茫。还有少数的学生来这个学校不是学艺术,只是来混。这次我推荐参加毕业生展的基本都是前面三成的学生。我鼓励学生们首先追问艺术的本源是什么。我也会发表我的观点,但是我不将此强加给他们。再是我也非常鼓励他们去探索新的方式,每个人的方法和思维活跃点都不同。如果我在学生中发现了我以前所没有看到的东西,我就会鼓励他深入下去。
  实际上我们教学达到的效果我并不满意,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达到要求,另外一部分处于放任状态。我期望的理想状态是“学生想学什么,就能在学校找到相应的平台。我们可以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他们可以选择任何方向。”在材料教学方面,我们的体系雏形和教学资源都有了,这么发展下去,相信是越来越好的。但在其他方面,我们似乎还没有很完善的体系和硬件支撑,尤其硬件方面是最大的弱势。
  记:刚才您提到了“要求学生追问艺术的本源”,为什么?
  许:我的目的不在于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要独立地给自己提问:什么是艺术?这是一个终极的问题,如果再终极一些,就是“什么是人生”。不思考这个问题,仅仅在技术层面学习,很容易迷失自我。我鼓励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是每个人都要自圆其说。这样的话,学生们就会主动地去读书,去获取他们需要的东西。我和许多学生都说过这句话:一个人一生要读两本书,一本是自然,另一本是前人怎么看自然,这两本书缺一不可。是否具备在毕业以 后能继续学习,并且把学习作为一生都能继续下去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把学习态度的问题解决了,作为老师,不会像现在这么累。
  我自己的箴言是:如果停止了学习,就没有资格去教学生。最起码要对得起自己,别敷衍,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告诉学生,而不是简单地去教技术。作为老师,怎样才称职呢?我觉得老师应当不停地在学习,进而影响到周围的学生建立不停地学习的态度,并且自己和学生不停地在沟通。在毕业展研讨会中,来自柏林艺术大学的老师就是这样的,她和学生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作交流对话,升华出来的都是全新的、没有预料到的东西。
  记:刚才您也提到了“学生的自主意愿”问题,其实现在很多考美术院校的学生不过是为了得个文凭。
  许:我们学校的招生模式仍然是全国统一招生,一年一年取分都在涨。但我其实不是特别看重这个分数,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学生热不热爱艺术。只要热爱,其他问题都不大。在学生一年级入学之时,我就说了:学雕塑可能会穷一辈子,可能会很有钱,但是现在不要去想这件事,首先看你学雕塑会不会快乐,至于是否有钱,不是你决定了的。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颠倒来看,会很糟糕。一方面,为了达到有钱这个目的,会不择手段。另一方面,达不到目标,会很痛苦,因为不热爱。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的投机心理和目的性很强,实际上背离了艺术。
  对于那部分不知道到学校学什么的学生,以前我是这么想的,你热不热爱艺术是你的事,我只管教好了。现在我也在反思:是否是我们教学上有些问题,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作为老师,我想,即便我们不能让学生做到真正地热爱艺术,起码不能把学生引到一个歪路上,比如告诉他们“社会上什么什么雕塑很吃香,你们好好做”等等。这个现象是现在社会风气的反照。如果搞艺术教育的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探求“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能够启发学生在艺术的学习中获得真正的快乐,社会风气就会有所转变。
  教学生技艺和教他对人生的态度,是不能分开的。在几年前,我还把教书和育人当成两件事,现在不这么看了。但这个责任很重。有很多孩子世界观、认识论在进入大学前都已经形成了,不少是家教造成的因素,很难扭转。不过我始终认为,能够真心地面对学生,为他们好,他们是能够体会到的、明白的。
  记:您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许:叔本华认为“教育就是解放,就是清除杂草、瓦砾以及那些企图啮噬植物嫩芽的害虫,就是释放光和热”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相反,好像给人左上一个枷锁,右上一个枷锁。到底为什么呢?以前我也没有想,现在才想到这个问题。大概是因为自己也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才体会到。
  我想,教育应该是让你摆脱痛苦的东西。如果你向外寻找的话,看社会潮流是什么样子,期望在那个点上获得什么位置,你肯定会迷失。如果你向内看,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最需要什么,什么是你最快乐的事情,什么状态下最平和、喜悦,听自己心里说的,做自己最喜爱的事情,便会找到本心。教育也赋予我们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自省能力。这种自省的能力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有所为,什么有所不为。将来这个人不一定取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但他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比较成功。电影《放牛班里的春天》里面的那个胖老头克莱门特,我认为是真正的教育家。
其他文献
迄今为止,人们在古安第斯山中相继发现了很多巨石建筑,姑且不说它们当时是做什么用的,就是从其建筑工艺和搬运技术而言,均超出同时代技术能力的限度。作为其代表性的一例是在秘鲁安第斯山脉中耸立于奥亚迪坦布城堡遗址上的“6扇屏风岩”。奥亚迪坦布遺址位于印加首都库斯科以北,沿着乌鲁班巴河的高约150米的山丘上。据考古学家的说法,这“6扇屏风岩”是印加人“太阳神庙”的一部分建筑。特别是在太阳光照射下,“6扇屏风
浙江嘉兴市艺术创作研究所。  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持国家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并获奖,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及个人收藏。  《陆乐》画册已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杨代臣  杨代臣,回族。1966年8月26日生于内蒙古扎兰屯市。   自幼酷爱美术,先后师从马志有、张允柱、吴厚斌等老师。1992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  2002年9月拜原内蒙古美术家协会
澳大利亚艺术家安德鲁·罗杰斯具有不同寻常的行动力和魄力,他的大地艺术“生命的律动”系列作品已经在全球五个国家安家落户——澳大利亚、以色列、玻利维亚、斯里兰卡、智利。但这还仅仅是罗杰斯全球大地艺术计划的一部分,他计划在全球12个地点进行他的大地艺术,每个地点都将有三件艺术品。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环境项目工程,目前最大的艺术作品达到了100m×100m的巨大体例。  “生命的律动”这个主题来
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对双胞胎姐妹相隔40秒出生,却跨越了不同的年份。2013年12月31日晚11点59分,维罗妮卡通过剖腹产生下汉娜,而她的妹妹丹妮尔则在40秒之后诞生,这也使她成为当地2014年的第一个新生儿。   维罗妮卡称,2014年12月31日晚上,他们为汉娜庆祝了生日,不仅准备了丰盛的晚餐,还有礼物和杯子蛋糕;次日,丹妮尔也已同样的方式庆生。据悉,1月4日,维罗妮卡还要為两姐妹举办生日会,
“自由”这个在其他领域听起来口号式的词汇,倘若放置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大背景下,似乎与“创新”“前卫”“后现代”等词语沾上了某种近亲关系,受到众多艺术家的顶礼膜拜。几乎所有卷入这场运动的人都无条件地坚信:任何形式和任何观念都可以为艺术所用。我赞同这种态度,但更关键的是“艺术家该如何为艺术而形式,为艺术而观念”。  王华祥的《起来》系列雕塑作品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家的一次冒险之旅。出乎意料的雕塑形式本体语言
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决定带着家人在太阳系旅游一趟,如果你想“自驾游”,那么一份好的漫游指南一定能帮到你。   从地球出发,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就是地球的卫星——月球了,一颗直径3476.28千米,质量7.349×1022千克的灰色天體,白天温度最高160℃,夜间最低-180℃,上面环境较平静,可游玩的景点并不多,可以去参观一下月海,环形山等,适合老年人和儿童玩耍。   继续向外离开地月行星系统,这里介
这届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 09)于5月13日在香港会展中心拉开了帷幕,共有来自24个国家的超过110间画廊参加。据可靠数据统计表明,展览在短短4天内吸引共计2万7千多名人士进场参观,比去年增加31%。  本届艺术展由曾举办Pulse艺术博览会、代表英国时装协会主办过伦敦时装周的主办方Asian Art Fairs Limited主办,展览总监Magnus Renfrew在行内累积超过lO年
福建雕塑家陈志光的展览近日在北京酒厂艺术空间举行。我们费了点周折到达艺术区后,正愁找不到画廊,远远地就看到几只银色的大蚂蚁雄踞在高高的银色柱子上,这便心下了然。待走到近处,4根高达5m的不锈钢“栓马桩”赫然耸立于眼前,泛着森冷的色泽,给参观展览的人们先来了个足足的下马威。我早已听说艺术家喜欢收藏“栓马桩”,想不到他在雕塑中也玩起这个来了。此时的栓马桩不再是石柱,而转换成不锈钢,原本桩体上的浮雕也成
应朋友之邀,我来到了位于皖中紫蓬山下聚星水库边的聚星岛,这是一个湖岸曲折,风光秀丽的半岛,其可贵之处在于没有被商业化、市场化的浪潮所淹没和侵蚀,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可谓山水环抱,绿林覆盖,鸟语花香,空气怡人。    如何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并能给该岛增添一些人文景观,是我此行的目的。在前往该岛的途中,我看到了一家家农户的门前都堆放着树枝和竹根,这是他们一年四季所用的燃料,当然也有一些就堆
6月29日,《2008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在北京世纪华侨城公共艺术街拉开帷幕。本次作品展是《雕塑》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性毕业生作品展览。展览汇集了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27个院校的126件(组)作品。  出席展览开幕式的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中国工艺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