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教学从“学术形态”到“教育形态”的转化及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hua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提高高职数学教学效果,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从“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必要性及相关策略。高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有意识的运用这些策略,可以极大的提高高职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职业教育输出更多人才。
  【关键词】高职数学 学术形态 教育形态 策略
  【课题项目】本文是2014年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等数学教学从“学术形态”到“教育形态”的转化及策略》的成果,课题编号:zy1405。
  【中图分类号】O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61-01
  过去的十多年里,高职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然而,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却并不尽人意,据调查,有很多高职学生(这个比例甚至高达50%)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很多学生认为除了考试外,数学百无一用。这种不正常的数学课堂状态原因或许有很多,我认为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长期以来,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着只注重学术形态,而忽视教育形态的现象。
  所谓数学的“学术形态”,就是教科书里的数学——准确的定义、逻辑的演绎、抽象的符号、严密的推理,严谨、简洁、纯粹。但是由于缺乏了数学知识的背景描述和情景创设,缺乏了探索、猜想、发现过程的展现,缺乏了隐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缺乏了数学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的实践应用,这让学生特别是数学基础薄弱的高职生感觉晦涩难懂,望而生畏。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而教师的一桶水要成为学生的一杯水,不能简单地“倒”出来就行,而是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教师通过展示数学的美感,体现数学的价值,揭示数学的本质,把印在书本上的无血、无肉、无灵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乐于探索、易于接受、有血有肉的鲜活的数学——我们称之为数学的“教育形态”。“教育形态”的数学,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因此,在高职数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非常有必要认真研究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策略。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贴近生活 法出自然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同样生活也是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高等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定理和公式都有其现实的来源与背景,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应该将数学教学的“触角”科学合理地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数学走入生活,让生活融入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非那么的高深莫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贴近生活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变得更加自然和谐,未来学生将更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思维去观察世界的万事万物。这样,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过程就变得自然流畅了。
  二、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所以高职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最好采取问题驱动的策略,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这节课的知识从哪来,用它能解决什么问题,学它有何意义,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有动力;同时,还要根据高职生感性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特点,结合授课内容创设情境,比如,微积分概念的教学中,通过“分析化、数值化、图形化、语言化”四种方式呈现效果就很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这才是最有效的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办法。
  三、注重过程 暴露思维
  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计、组织、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从中探寻、发现、感受、体验数学家、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把数学知识的教学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造时的火热思考,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是直接把成果和结论端出来交给学生,而更应该注重过程,并充分暴露思维的原貌,这也是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手段。
  四、强化数学应用 体现创新价值
  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所以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数学建模强化数学应用,特别是高职生,动手能力强,要鼓励适度使用计算机进行微积分处理。通过应用教学,能让学生感觉复杂的数学变得简单易懂,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创新生活、创新生产、创新科技方面的巨大价值。在应用中掌握数学,以应用引领创新,这正是我们从数学的“学术形式”到“教育形式”的转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渗透数学文化 凸显育人功能
  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数学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隐藏在“学术形态”的数学中,学生不易直接体会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还数学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比如,可以结合概念、公式、定理,把数学家趣闻逸事及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给学生,阐述科学家是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想是什么,期间遇到了哪些困难等等,这样可以追根溯源,开阔眼界,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认识数学文化在数学学习中的启迪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战胜挫折,进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从而达到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人格情操、锻炼正确的思维方法的目的。通过渗透数学文化,实现育人功能也是数学教学从“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必须承担的任务之一。
  将“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需要的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我们高职数学教师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通过我们的“艺术加工”,让数学从“冰冷的”、“不具亲和力的”、“形式化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可亲近的的形态,使学生从接近数学到了解数学,进而最终欣赏数学。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数学教育随想集[M].华东师大出版社, 2013.
  [2]陈重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J].数学教育学报, 1993.
  [3]萧树铁.高等数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安淑华.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5]范永顺.高师数学教学适应高中数学课程发展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6.
  [6]黄秦安.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素质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其他文献
通过媒体评论法、文献资料法等对里约奥运会我国女子羽毛球队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一向以统治优势的我国女子羽毛球项目遭遇严峻挑战和危机,暴露出队伍管理失序、传统优势遗失、忽
【摘要】德育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实践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命,离开了实践,德育工作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生命力了,只有把德育工作植根于丰富的实践之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德育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全靠我们大胆去试去闯。多年来,我以很大精力投入学校德育工作实践,先后进行有少则数小时,多达数年的德育工作实验。归纳起来,主要是围绕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组织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指导学
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在政府的视域下,有四个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政府、企业(就业市场)、高校和大学生自身。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增加大学生就
为了更好地了解韶关学院大学生的创业情况,从大学生创业出发点、创业兴趣、创业成功因素、创业教育模式、创业实践经验、创业教育师资匮乏、创业“短板”、创业最佳时机、“休
【摘 要】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异是一条主要的途径。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
【摘要】创新成为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理应担起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整个创新型思维与能力培育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与学生的创造性之间呈正相关联系,如何通过教学培育、渗透创新的思维,这就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創新精神,创新理念必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会使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学生通过赋有创造性思维的优质教育,也将进一步激发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
全面分析了北塬新城的供水现状,饮用水安全保障、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改善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所采取的解决措施与科技需求,提出了基于城乡统筹污水治理的水源保障和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