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展红:一句承诺铸就十年寸心深情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iqiang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为了生计,颜展红从江苏省江都市周西乡的农村老家到江都市区打工,在一家银行找了一份水电工的工作。然而工作落实后,高昂的借读费让女儿的上学问题成了横亘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1200元的借读费,对于作为农民工的颜展红来说,是一笔“巨款”,颜展红想了许多办法都难以凑齐。眼见女儿就要失学,他每晚愁得觉都睡不着。辗转反侧想不出好的办法,颜展红只得厚着脸皮去求校长通融。校长是个好人,得知他的困难,主动减少了借读费。对于校长的帮助,朴实的颜展红很感激,于是感激之余对校长承诺:“等我以后手头有了钱,一定回报社会,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之后这个承诺便融入了颜展红的生命里,为了实现自己回报社会的承诺,他努力工作,积蓄回报社会的能量,但作为一个在城市讨生活的农民工,一个月四五百元的打工收入始终不能使他兑现自己的诺言,为了尽早兑现自己的承诺,他在做水电工的同时,还兼职了一份送煤气的工作。2001年的一天,看到电视里说每卖掉一瓶矿泉水就捐出一分钱时,颜展红的眼前一亮。那一刻他想:“收入微薄无法实现回报社会的承诺,那我就多打几份工,我可以每送一瓶煤气就捐出5角钱,按一天送10瓶算,一天就是5元钱,一个月就有100多元,一年下来也有1000多元。”有了这个想法后,从2002年1月起,颜展红就从每天送煤气的收入中按每瓶5角钱的额度抽出一部分,存起来,托家乡的小学选定了两名贫困家庭的小学生作为资助对象,按每人每天1元的标准,每年给每个孩子365元。
  自此,颜展红踏上了助学的路并一发而不可收。从2002年到2006年,他陆续资助了8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让这8个孩子没有因为贫困而失学,并一路健康长大。然而,作为一个有着家庭拖累的中年男人,他助学背后的劳累与辛酸却是局外人无法体会的。为了赚到足够的钱,帮助贫困孩子完成学业,将自己的诺言持续下去,之后颜展红又找了一份给证券公司看门守夜的活,三份工作连轴转,他一天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一大早起床走街串巷收来空钢瓶;上午从银行下班后赶紧到煤气站充气;下午下班后扛着煤气罐挨家挨户送上门;忙碌到夜里8点多钟,又赶到证券公司去看门守夜。日子虽然艰辛劳累,但心怀助学信念的颜展红,为了一句诺言累并快乐着。
  对于受助对象,颜展红定的助学标准是: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每人每年360元,考上重点高中的每人每年600元,考上大学超过二本分数线5分以上的每人每年1500元。扛煤气罐助学一事,很长一段时间他都瞒着妻子。他怕妻子知道了反对,虽然他知道妻子是个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但他还是怕平添困扰。然而随着资助的孩子越来越多,颜展红从送煤气中抽取的助学资金有些入不敷出了。为了填补亏空,就偷偷拿家里的钱往里面垫。这些年究竟垫了多少,他不得而知。但他知道,他助学基金里多一分钱,就会为受助孩子多一份希望。基于此,他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外出送煤气,饿得肚子疼,他也舍不得买个烧饼吃,为的就是多给自己的助学基金积攒一点钱。颜展红说哪怕自己少吃一口,也要让孩子们有学上。
  助学十年,颜展红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为了助学,颜展红疏忽了自己的家人。妻子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于妻子,他说并没有多少心理负担,最初助学他瞒着妻子,但妻子知道了他的义举后,并没有责怪他,反而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他的行列,与他一起辛苦攒钱帮助受助的孩子。妻子的深明大义让他很感动,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助学的劲头更足了。助学十年,他坦言最愧对的还是女儿,在女儿的成长上,其实很需要钱去支撑,但为了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颜展红在女儿身上从不舍得多花钱,女儿的许多要求,他都无法满足。有钱帮别人,没钱管自己的亲生女儿,女儿好长时间都在埋怨他,直到这两年随着女儿的渐渐长大,才慢慢理解了他。谈到女儿时颜展红既内疚又欣慰,“她还准备帮我一起助学呢!”
  与那些做了好事便大炒特炒唯恐天下人不知道的功利者相比,颜展红的助学行为十分低调。出于不求回报的心态以及考虑到受助孩子的自尊需要,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着不跟自己的助学对象见面,只是通过电话和短信与孩子们联系:给受助孩子汇款的时候汇款单上的姓名他也填的只是“江都充气人”,从不留自己的真实姓名。受助孩子只知道有一个充气老人资助他们,至于资助人的庐山真面目,他们便不得而知。“我只是觉得自己要有一颗爱心,要兑现自己的承诺,我不需要任何回报。再说,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在同学面前他们可能会难为情。”他解释说,这个朴实的汉子憨厚的话语中透着真诚与贴心。
  颜展红的慈行善举虽然没有公开,但最终还是被他打工所在的信用联社知道了,从领导到普通职工,大家压根没有想到这个为吃穿犯愁的“送气工”竟会有这样的爱心举动。信用联社的8位职工知道这件事后也悄悄约定,每次领工资时,把零头放进去,帮他资助更多的学生。信用联社主动为他做了一个账本,封面上写着“展红爱心基金”,安排专人定期维护、管理基金。如今,加入“展红爱心基金”的人已增加到20多人,有个体老板,也有下岗工人,一位扬州籍华侨还从美国寄来50美元……目前,“展红爱心基金”资助的学生目前已增加到100多人。
  如今,随着媒体的介入和他的爱心队伍的壮大,渐渐“名声在外”的他助人为乐又有了“创新”,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助学的行列,他开了微博。他的微博签名是“家家户户用煤气,安全使用靠大家,千瓶万瓶隔不断,瓶瓶爱心见真情,汗水奉献助学款,爱心相伴到永远”,引来了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互动。
  多年来,为了助学既身兼数职的颜展红是银行的水电维修工,也是煤气公司的送气工,还是证券公司的守夜人;他拼命挣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资助更多贫困学生。为了一句助学的诺言,一人打三份工,挣钱资助十多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从2002年至今,风风雨雨助学十年一路坚持到现在,颜展红资助的孩子已有18人,他每年用于助学的钱达到6000多元。这笔款看似不多,却是他扛1.2万多个煤气罐一点一点攒来的。为此有人替他算了一笔账:平均每瓶煤气要扛上4层楼,高度在11米左右,他一年扛1.2万瓶煤气,相当于上下了15次珠穆朗玛峰。长年辛苦工作,一天只睡4小时,使年仅49岁的老颜倍显老相:谢了顶的头上刻着深深的皱纹,黝黑的脸上胡子拉碴。由于长年搬、扛煤气罐,老颜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手指上黑黑的油腻怎么洗也洗不干净。然而一心助学不求回报的他,却苦并快乐着。颜展红说:“我什么都不求,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社会能有一些贡献就够了。”
  助学十年,颜展红在无偿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几年,他陆续获得了首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扬州市新人新事,感动江都市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2012年12月1日晚,中央电视台“身边好人·温暖中国”大型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扬州好人”颜展红登上央视舞台,从颁奖嘉宾——农民工歌手朱之文手中接过“2012温暖中国”的奖杯时,主持人王冠问老颜为什么助学不求回报,老颜朴实地笑笑说:“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是社会上的好人帮助我的女儿上学。我现在资助贫困生上学,只是兑现我当时的承诺。如果要说回报,孩子们取得的成绩,便是对我的最好的回报。”
  “我什么都不求,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社会能有一些贡献就够了。”这就是颜展红——一个普通农民工的寸心情怀。心有多大,爱心就有多大。一颗广博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远比天大!颜展红的故事,平凡真实却又蕴藏真情。爱他人爱世界,他们才会用爱回报你。我信这个,你也要相信。
其他文献
都说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一点儿都不错。年轻时候忙工作、忙家务、忙着给孩子们服务,吃的、穿的、用的,还有上幼儿园,上学用的所有物品,都需要当母亲的一一为他们准备。忙还忙不过来呢,哪里还能够体会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呢?如今可大不一样了,我已经是个将近80岁的老人了,女儿也已经是个即将知天命的中年人了,这小棉袄还真的用上了。  女儿是我的贴心小棉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总是与我这个老娘心连心,虽然出嫁
新泽西的一名矿工在下井刨煤时,一镐刨在哑炮上。哑炮响了,矿工当场被炸死。因为矿工是临时工,所以矿上只发放了一笔抚恤金,不再过问他妻子和儿子以后的生活。  悲痛的妻子在丧夫之痛后又面临着来自生活上的压力,由于她无一技之长,只好收拾行装准备回到家乡那个闭塞的小镇去。这时矿工的队长找到了她,告诉她说矿工们都不爱吃矿工餐厅做的早饭,建议她在矿厂开个面包店,卖些面包,说不定可以维持生计。  矿工妻子想了一想
2019年12月16日,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表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授予150个离退休干部集体“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称号,授予450名离退休干部“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其中,退休前就职于税务系统的庄河市金星慈善义工邓长敏榜上有名。  邓长敏今年69岁,是原庄河市国税局退休干部。凭借30多年的骄人业绩和敬业精神
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十分可怜又充满希望的弱势群体。抓好孤儿的养育,使他们能够成长成才,是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精准扶贫、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应有之义。  一、孤儿产生的主要原因及成长环境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地区。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州目前有法定孤儿1387人、事实无人抚
10月14日上午,“盛世情暖 与爱同行”天津市对口扶贫公益慈善书画展暨爱心捐赠活动在天津西洋美术馆举行。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树起出席并致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慈善协会会长散襄军出席并讲话。市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民政局、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市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北方文创集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万物复苏的季节,感动也无处不在。  “我是来报恩的,我想捐款!”4月2日上午,金华市慈善总会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在一位中年男子的陪同下,走进大门,老人告诉工作人员,边上这位是她的大儿子,两人专程从湖北赶来金华报恩。就在大家满心疑惑和惊讶之际,她娓娓讲述起一个尘封40年的真实故事。  老人姓秦,今年75岁,40年前,曾在金华一家医院工作,她的爱
作家巴金一生留下多部优秀的作品,有一位名字叫陈丹晨的人从上小学开始就喜欢阅读课外读物,他节省下自己的早点钱买下了《激流三部曲》,读得如痴如醉。陈丹晨长大以后,也成了一名作家,在上世紀60年代初,陈丹晨任职《中国文学》期间,提出了专访巴金的计划,经过严格审批获得准许之后,他有了接连三次采访巴金的宝贵机会,两人也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陈丹晨专门研究巴金的作品,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分别写下《巴金评传》
还记得7、8月合刊“文苑英华”特别版的“妙文接龙”吗?我们这几个月收到很多这个栏目的稿件,不过幸运者只有一位,待会儿就让她闪亮登场。  其实“文苑英华”里的每一段文字都可以成为你们灵感的源泉,快快奉上你的佳作吧,别忘了在信封上标注“妙文接龙”几个字。这个栏目将和“赏心悦目”轮番上场,敬请关注。  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我总是从这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没有熟识的朋友,没有回忆,也没人记得我。直到遇到
2016年6月中旬,一个阳光炽烈的下午。  浏览中华慈善总会网站“爱心捐赠平台”,我忽然发现有一个万元的网络捐款。因为通过网站、微信捐款大多是小额的,所以我特别想知道是什么人会通过网站捐出这样一大笔钱。  我仔细看,发现捐赠者并没有留下真实的姓名。但在留言栏里,捐赠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2008到2009年,我父亲曾经接受中华慈善总会的‘特罗凯药品援助’,缓解了我家的经济压力。我们想回报慈善、回报
有位朋友,几年前老伴儿突发心脏病离世,只剩下一个人孤苦伶仃生活,独居一室过着孤独日子。老伴儿的去世,让她孤身一人,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的滋味更是难熬。没人一起说话、一起聊天,无精打采,度日如年。苦闷无望时,她忽然想起這样一个小故事:一对耄耋夫妇,两人牵手了60多年,老伴儿去世那一天,对她说:“你不要为我悲伤,也不要感到孤独,就像我永远在你身旁一样,仍然应该积极面对,好好过日子,这样,我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