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弓已是三百年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haiyugu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时期北京的弓箭大院属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场,那里的弓箭铺均属皇家专有。从业者大多为皇亲。并以满族为主,其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当时,“聚元号”做的弓以供应皇宫为主。定期由宫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数发放钱粮。
  “聚元号”是清末北京东四大街“弓箭大院”十七家弓箭铺中唯一幸存者。它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
  “聚元号”到今天已流传了近300年。历经十代传人。杨福喜。便是“聚元号”现任当家。
  
  “聚元号"的百年兴衰
  
  以前,“聚元号”不是我们家的。清朝末年,弓箭作为兵器已被洋枪洋炮取代,这些皇家弓箭工场沦为民间作坊。那时执掌“聚元号”的是第七代店主王氏。王氏夫妇因吸食鸦片而无心经营弓箭铺,最终山穷水尽。只好将其祖业变卖给杨家。王氏是我父亲杨文通所能追溯的最早“聚元号”传人。当年,“聚元号”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内。那里原是皇家作坊。
  我的爷爷杨瑞林(1884—1968年),早年随其堂兄(“全顺斋”的掌柜)学习弓箭制作手艺。到二十多岁时,已是弓箭行业中较有名气的师傅了。但苦于自己没有铺面,平生所学难以施展。听说王氏要卖铺子,便决定买下来。当时开价是40块大洋,这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爷爷在亲友帮助下,才成为“聚元号”的第八代店主。
  爷爷杨瑞林得到这个店铺后又增加了一些品种,使“聚元号”增色不少,如:弩弓、弹弓、弹弩、袖箭、匣箭、箭枪等等。民国初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因奖状上有国民党的印章,在“文革”时被烧毁。同时被毁的还有乾隆皇帝所题金字大匾、一些国外向“聚元号”下的订单,以及祖上珍藏的一些珍品弓箭等。
  1948年以后,“聚元号”弓箭的国内外销量很大。订货最多的是蒙古和青海省,他们通过北京市进出口公司,与“聚元号”订了常年合同,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当时在同行中还有三家比较有实力的弓箭铺,论手艺不比“聚元号”差,但蒙古就是不要。无奈“聚元号”只有请其他几家店铺代做,做成后打上“聚元号”的字号,以此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大跃进”时期社会上又开展了大张旗鼓的“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很多人为了打麻雀到“聚元号”买弩弓,其购买者之多,更是到了这里刚下料,那边就交钱订货的程度。后来中央号召公私合营,爷爷带领全家首批参加了公私合营,成立了“第一体育用品合作联社”,即后来的“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爷爷因此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大会。
  1957年,“聚元号”被改造成了体育用品厂,经营开始转向。弓箭经营衰败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到了“文革”时期,弓箭更是被当成“四旧”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我是1958年出生的,“聚元号”也是那年开始衰败的。
  1962年,父亲所在的体育用品厂关门,他被调到北京市水利局做木工,一做就是30年。我们家兄弟三人,我是最小的儿子,小时候也很淘气很爱玩。6岁时,爷爷郑重地交给我一把弓,对我说: “这把弓以后就是你的了。”我就拿着祖父给的小弓箭,天天和伙伴们玩,每次“射箭比赛”,我总是得第一。中学毕业后我当了几年木匠。街坊四邻谁家结婚都来找我的家具,我也练就了一手好木工活,这为我日后学习制作弓箭打下了基础。
  在家中,我本来就对父亲的手艺有些兴趣,眼见父亲年事已高,而一把好手艺后继无人,便萌生了学做民族弓的愿望。为早日把父亲的手艺学到手,我辞掉工作,开了4年出租车,再用这期间攒的钱置备了制作材料。从1998年开始,全身心投入弓箭制造技艺的学习之中,并正式成为“聚元号”第十代传人。
  “聚元号”能够重新开张,其实是机缘巧合。1998年,我看到《北京晚报》上一篇很短的文章,是写关于一种血腥的游戏,就是在射击场呈用活禽供客人射猎。这则消息,引起了我们全家很大的兴趣。于是,我和家人就带着传统弓箭来到了北京石景山的射击场,拿出中国传统的弓箭与这里的体委干部见了面。这位干部听说我们是传统弓箭世家,格外重视,在他们的鼓励下我们下定了恢复“聚元号”的、决心。
  沉寂了近40年后,1998年在亲属和友人的支持下,父亲和我收拾了一间平房,6月6日这一天,我们挂起摘下来40年的“聚元号”牌匾,“聚元号”重新开张。
  
  200道工序一张弓
  
  学做民族弓,必须师手把手地教,每道环节都是手工劳动,所用的桦树皮、牛筋、牛角等20多种天然材料也都是如今难找难买的。选材全靠艺人用眼看、用手摸。别小看一张弓,做一张弓要200多道工序,历时3到5个月,横跨多个行业,木工、漆工、画工、皮具制作,甚至针线活儿,样样都很有讲究。可以说,学习弓箭制作后,我精神上的变化太大了,生活因此而改变。
  以眼为尺,以手为度,很少有具体数据可以参考,弓箭制作全凭工匠的技艺和经验。“聚元号”的弓主体结构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是用猪皮鳔把水牛角、竹子、牛筋等材料粘制成一体的传统反曲弓,其形制属于清代满族弓,最麻烦的是原材料的来源。 “聚元号”对材料的要求很严格,比如木材要用榆木或水曲柳,牛角要用南方水牛角,箭的羽毛则要用扇起风来比较“硬”的法国鹅毛。使用工具有板凳、锯刀、木锉、筋梳子、弓枕等十多种。聚元号弓箭对材料要求非常严格,清朝时有专门的原料采购商,现在很多原料都难找到。比如牛角,得是60厘米以上长的水牛角。但现在的屠宰场往往不会等到牛长那么大就杀了,100根牛角里,能找到七八根合用的就不错了。
  有一次我去买竹子,从马驹桥骑上车,先到旧宫、再到廊坊,又往通州扎了下去,最后甭说竹子,就连竹片都没找着。在家歇了两天,我出了永定门直接奔南苑,路过南苑机场时,路边的大爷告诉我,卖竹子的地方在西红门。当我紧蹬慢蹬来到西红门路口时,跳下车来还问哪儿卖竹子呢,人家笑着说,你对面不就是卖竹子的吗。
  我把父亲手中的弓箭铺接过来了,家族的手艺也继承下来了,有时我睡觉的时候都在想弓箭的做法,虽然手艺日臻纯熟,但还是不断地想做得尽善尽美。随着时间的累积,做出的弓箭越来越多。但是最开始,情况并不乐观。就因为信息不畅、无人知晓,一件件工艺品躺在屋里睡大觉,根本就无人问津。
  2001年全年“聚元号”只卖了一把弓箭,看见满屋子里自己做的几十把弓箭,我心情很压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4年多的时间,我总共制造出了几十把弓箭,就在我苦恼时,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中国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而徐老师又把香港的谢肃方带到了“聚元号”。两位研究弓箭的专家,不仅与我探讨了传统弓箭的各方面问题,而且还购买了弓箭,为我解决了大问题,并成了最好的朋友。
  2004年10月,一位高校研究生将我及家族的事发在网上,也为我带来了很多朋友。这样,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弓箭的初衷达到了,而且3个月时间所有的弓箭也都被爱好者们一抢而空。2005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全家正在外面吃饭,有外地的朋友把最后一把弓箭也买走了。这时所有的购买都需要预定了,“聚元号”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个时候,父亲去世了。
  
  寻找“聚元号”下一代传人
  
  欧洲有些地方,每年都会划出一部分狩猎区,在开猎的第一个月里,规定必须用弓箭狩猎。我并不特别担心弓箭因与现代生活的实用意义相脱节而萎缩,我感到焦心的是:作为传统技艺,作坊与传人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现在我已经49岁了,是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的唯一传人,尽管一直表示要找传人,但直到现在还未能有合适人选。学做弓箭必须要真正喜欢,如果想着挣钱,是不行的。弓箭就是我的生命,一件工艺品,必须要静下心、来,不能浮躁,不能功利。我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徒弟的。
  我现在所掌握的是制作聚元号最主要的技艺,还有一些特殊技艺需要新的开拓。但由于作坊空间的限制,聚元号传统技艺的内涵还未能完整呈现。
  一个称职的弓匠,一辈子不停地做,最多也就能做出一千张弓。我四十岁才开始做,到头儿了,也就能做出几百张。可就这几百张,全世界哪儿都没有哇。冲这个,只要有口粥喝,我就不歇着。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录制一些文字和音像资料,把传统弓箭的制作过程和工艺记录下来。一旦我们这些人不在了,后人还可以凭资料恢复这门手艺。
其他文献
也许还有人记得2012年那场王燕鹰在龙门街道芭蕉园老街举办的画展,老旧的街道,斑驳的墙,两旁挂满王燕鹰的画作。王燕鹰买来600朵玫瑰花,摘下花瓣,沿着挂画的墙壁洋洋洒洒。“我本来只是打算做一场自娱自乐的展览,没想到却引起这么多人关于老城记忆的共鸣。”王燕鹰有些吃惊。  有人在看到王燕鹰的画以后说:“面对画中的老街,我有种流泪的冲动。”画作就像是琴弦,撩拨起了人们深埋在心里的情怀。要修成这样的功力,
由国家文物出版社、西安碑林博物馆、陕文投集团陕西文物复仿制品开发有限公司出品的《开成石经》,以唐代十二经刻石内容为蓝本,由西安碑林博物馆18名专家及文物出版社2位资深古籍编辑历时两年完成。该古籍选用有着“纸寿千年”之誉的古法手工宣纸复制,墨透纸背,保存周期逾千年。每一册封面均采用天然蚕丝织成的蓝色耿绢,一册线装书的制作需要经过二十余道古法装帧工序。特制天然蚕丝耿绢,刚柔并济。1180套线装典藏限量
《徽州地区简志》记载:徽菜,即徽州菜肴。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清代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大量绩溪人从事徽菜馆业,并逐渐扩大到长江流域大小城镇,关于徽州的味儿也就越传越广。  徽菜,在名气上似乎比不上其他几大菜系,但若是只是将徽菜理解为乡土菜,那也未免失之偏颇。所谓“无徽不成镇”,徽商财力之雄厚从遍布徽州的大小村庄就能窥见一斑。而“衣食住行”人生之根本,徽商们把住的地方打点好了,吃自然也是要讲究的。相
还有两个月,《似水流年——吴静芳25年创作展》就要拉开序幕。不想台风“鲇鱼”来袭,网络受阻、电路时断时续。“嘉义很少受到强劲台风的侵袭,这次也变了天。”少了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吴静芳正好全身心投入到新作《落雨无声》的赶制中。  “落雨无声吗?无声的是岁月。”雨落在1945年后台湾的日式房屋窗边,安宁寂静。吴静芳用下雨的画面来比喻时光的流逝。  1966年出生,1991年创作纸雕,2016年以展览结束
“瞧!蝈蝈正在偷吃白菜!”其实,那并不是真的蝈蝈,而是通过聚氨酯板雕刻出来的,怎么样,是不是骗到你了?  北京人爱养蝈蝈,是生活的一大乐趣,尤其是冬天养的蝈蝈,叫声不大,但清脆入耳,像一首“冬之曲”。京城有位退休铁路工人——刘艺华,他不但爱养蝈蝈,还喜欢用聚氨酯板做蝈蝈。他做的仿真蝈蝈,可以说是真假难辨,无论是夏天翠绿的蝈蝈,还是冬天褐色的蝈蝈,把它们放在白菜上,一幅蝈蝈白菜的画面便生动呈现在眼前
在日本有半世纪历史的高端服装品牌Nemika,日前携手设计师Kohei Nawa,在东京共同打造一间时尚概念店,将日本园艺里常用的假山与石头定制成家居家具品,与娇艳的玫瑰和清新的绿植搭配,构造出一个充满现代与时尚感的园艺场景,旨在表达园艺工人正在培育美好的新事物,就像Nemika的服装一样令人神往。  kohei—nawa.net
这是一件清初宫廷造办处所作的象牙圆雕绿如意。一束荷花及水生植物塑造出如意的形体,镶嵌白玉和珊瑚染色,雕刻细腻。来自于2010年古天一拍卖公司秋拍“宽以居藏文房珍玩专场”。  明末清初的大画家八大山人,就是看到荷花茎细长的特征,利用多种曲线的重合,达到非常动人的艺术效果。我们看这件如意也有这个特征,雕刻很独特,以荷花为主题,特别强调了花茎,利用花茎和水生植物线条扭曲的结合,简直就是一幅非常好的白描图
锻打一把刀的一招一式,绣一张挂毯的一针一线……乌兹别克的时间流动得太慢,若按理性计算,太昂贵。  在乌兹别克斯坦,无论是费尔干纳盆地,还是布哈拉,那些寄居在清真寺与经院里的手工艺品店,就像大树枝上栖息的小鸟,让岁月洗礼的土墙黄砖变得热闹而有生气;那些身着传统服饰,在作坊里劳作的手工艺人,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丝路上的这些城市,不是一座座陈列的博物馆,而是活着的古城。在巴扎里穿行流连,有时恍然踏入另一条
来自拉脱维亚的办公空间设计公司Open AD,将枯燥的办公室设计成一个亲近自然又充满活力的区域,室内采用原木色的地板和房梁装饰,配以淡色系办公家具。办公桌上,还林立着一棵棵绿色小树,让“绿色办公”的概念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展现。当你走进房间的那一刻,仿若置身原始森林之中,奇妙非凡。  www.openad.lv
春节期间回父母家小住,妈妈烧好了稀饭做早餐,顺带还煎了几块龙游发糕。发糕的两面被煎成金黄色,冒着腾腾的热气,看上去让人食欲大增。我赶忙伸筷子夹起一块往嘴巴里送,童年的香甜味道一丝丝地飘了出来。  小时候,爸爸有个忘年交是龙游人,姐妹都喊他爷爷。每年冬天,他回龙游老家探亲,一定会给我们家送来许多龙游发糕。那时交通不如现在方便,但爷爷从不让我们失望,每年冬天,发糕都能如期而至。他总笑着说:“这些都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