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so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春秋战国时代,西周建立起来的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奴隶制度被打破,封建制度开始建立,在这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历史大变革的时代,人开始挣脱天命神权的束缚,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实社会,彰显了自己的主体意识。本文试通过对孔子孝悌思想的分析,来探究这一时期,人的主体意识开始高扬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孔子;孝悌思想;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65-01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并且与畜力相结合,形成了铁犁牛耕的新的生产方式,提高了耕作效率,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私田,西周以来的井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土地买卖逐渐合法化,各诸侯国通过买卖和兼并战争等手段获得了大量土地,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反之,周天子则失去了对土地的所有权,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原有的威严和震慑力,西周初年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逐渐解体,随之,维护宗法旧制的周礼也日渐瓦解,最终形成了“礼崩乐坏”的动荡局面。
  奴隶制的解体新旧社会制度的转型,一方面造成了社会秩序的失范,战乱频仍,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另一方面,礼乐制度的崩溃,解除了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枷锁,为其提供了自由的思想环境,使其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也开始挣脱群体的桎梏,破土而出。
  孔子是先秦儒家的创始人,他生逢春秋乱世,深感正是因为礼的崩坏、缺失,才造成了世道衰微,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论语·季世》)孔子对周代之礼极为向往,曾发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叹,他广泛搜集古礼材料,在对周礼进行系统整理的同时,对其进行改造和重铸,推陈出新,赋予周礼以新的内涵。
  周礼原是西周以来关于政治和道德伦理规范的总称,当时的“礼”大概等同于敬天祭祖的宗教仪式,礼与仪通用,意义基本相同。春秋时期,随着“天命”观的变化,礼的内涵也在发生改变。外在的礼之仪与内在的礼之质开始分离。孔子充分认识到礼的两层含义,其在《论语,阳货》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云哉?”他用反问的语气说明,礼之所云不仅指玉帛而言,乐之所云不仅指钟鼓而言,玉帛是礼物,钟鼓是乐器,赠礼物,鸣钟鼓仅仅是外在的礼之形式,并不能体现礼的内容和实质。
  那么,何为礼之实质?孔子将其归为一个“情”字。在鲁国林放问“礼之本”为何时,孔子回答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孔子首先对林放的提问给予礼极大的肯定,然后回答他说,对于礼,与其礼仪完备造成财物上的浪费,不如礼仪简略,节省钱财;对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存哀戚。这段话虽未明确说明礼的根本是什么,但却暗示了礼应由敬,丧应从哀。可见,孔子论礼,超越了外在的形式、仪节,着力于礼的内在的、情感方面的营造,将“情”作为了礼的根本和基石,要求情不离礼,礼中有情。这些,在其关于丧礼和祭礼的论述中表现最为突出。
  对于丧礼,孔子用“临丧不哀”批判了礼崩乐坏环境下人性的沦丧,提出丧礼除了表明与死者的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表达对死者的感情。孔子参加丧礼,对居丧者饱含同情和理解,对其哀伤之情感同身受:“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在吊丧时,悲从中来而失声痛哭,再也没有歌唱的心情;与有丧者共食,因感其悲伤而失去了饱食畅饮的欲望。孔子通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明确了“哀”是丧礼的情感本源。基于“哀”的情感基础,孔子对“三年之丧”进行了解释。《论语,阳货》记载:“宰我问:‘三年之丧,期之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取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为期过久,君子三年不习礼,不奏乐,礼乐必坏,旧谷食完,新谷登场,服丧一年就足够了。孔子问他,服丧一年之后开始食米饭,衣锦衣是否安心,宰我回答安心。孔子解释,服丧期间之所以简衣素食,是因为心怀悲戚,导致食不知味,夜不安寝,生活起居都不觉舒适。他认为,孩子生下来三年,才可以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是为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情,是天下通行之礼,宰我仅服丧一年便觉心安,是无情、不仁的表现。由孔子师生的此段对话可以看出,宰我认为居丧过久会耽误礼乐的学习,导致礼崩乐坏,实质上他是忽略了丧礼中所包含的道德情感而拘泥于形式。孔子从父子亲情的角度,从丧礼中寄托的哀思之情出发,驳斥了宰我形式主义的主张,论证了三年之丧的合理性。
  对于祭礼,孔子亦主张要心怀感恩、崇敬之情,“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就在那里;祭祀鬼神时,好像鬼神就在那里,如果心中无先祖,无鬼神,那么祭祀就仅仅是一个仪式而已,不如不祭。这就说明,对于祭祀活动,孔子重视的是实际参与时的情感与心境,对外在的仪式则看得很淡。他认为,祭祀其实并不是与外在于人自身存在的鬼神打交道,而是与自己的心灵的沟通,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与奉献。
  综上所述,孔子用“情”对丧礼和祭礼进行礼诠释,不仅将孝看作外在的行为规范,还将其作为一种内在的情感追求,并且极力反对没有感情投入而仅仅追求外在形式的孝。这体现了孔子对礼的个体性的强调,是孔子孝悌思想中主体意识的重要表现,体现了其对人的关怀,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从此以后,人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人,而是脱离了自然和动物而存在的社会的、独立的人。这种思想对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3]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应该相互结合,取其精华,但师生都机械化地模仿高分作文模式,都偏重作文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熏陶,忽视了对课外书刊的阅读和理解。作文是写出来的,也是悟出来的。它离不开学生的阅读和对作品的领悟。本文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给学生带来一个全新的学习理念。  关键词:语文阅读;写作;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隨着全球经济化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与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愈来愈多元化,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变得愈渐普及。由此看来,进行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旨在从合作学习的发展概述;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大体类型;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英语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和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局限性几个方面出发探讨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事物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其情感倾向也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这是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情感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总量的不断增加而社会需求却没有显著增加,又逢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再加上大学生在校培养的重点偏于专业知识而对其他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本文试图对我院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指导我院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帮助他们认清自我,树立信心,顺利走上就业岗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分析;就业指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
摘要:兴趣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本文针对如何激发学生在艺术类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历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19-02  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