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时期“搜索技巧”教学之变化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m17207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到2004年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因特网应用和信息的获取都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而信息技术课程开放、多元、动态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尤为明显。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适应技术的发展变化,适应学生的需求变化,同一课题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变化。
  
  2002年版“搜索技巧”教学
  
  背景分析:2000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校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开始起步,教师队伍迅速发展。随着电脑、互联网、应用软件的不断普及,在教学中人们对电脑的认识从技术向工具方向发展。2002年10月,江苏省启动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时代特色反映在教学和教材上,不难发现,高一阶段使用的教材是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模块要求编写的,高二阶段则主要根据《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纲要》进行教学。等级考试结束后,一般学校将信息技术课程停课或教师自行组织内容教学。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在高一阶段基本掌握了电脑的操作技能,且参加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后,学习的目的性已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学方法与思路:当时任务驱动、课程整合、分组讨论等提法特别时尚。为了不拘泥于形式,在教学中取得实效,笔者备课时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多层次的、综合的、尽量联系学生学习或生活实际的任务,试图突破教材内容局限,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学设计:(详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第3期或信息技术课程网http://61.155.107.154/ictedu/bbs/showthread.asp?threadid=337)
  网上问卷调查:上网目的调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广泛应用。
  学生活动:分别用不同的搜索引擎查找关键词“搜索技巧”,从而认识到“搜索技巧”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完成搜索任务,用表格进行自评、互评。
  任务一:几何画板程序下载。
  任务二:最早的中国人口普查数字大约是多少?
  任务三: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功过。
  任务四:《再别康桥》的英文译稿。
  教师总结:技术本身——搜索窍门、技巧;技术之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了网络是学习的工具,了解了徐志摩的生平、《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以及英文译稿)。
  在那个时期,这个教学设计在任务设计、自主探究、方法体验、总结归纳、超越教材等方面有很大突破。
  
  2005年版“搜索技巧”教学
  
  背景分析:2005年,江苏全面实施新课程,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参加各级培训,研讨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教师在与过去单纯“微软说明书”式的教学内容与以机械的“教师传授、学生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对比中,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断深化、提高。新课程的教材充分体现了课标的思想,教材中知识分布广、素材多、题例杂、活动量大、新概念和技术有时一带而过。与传统教材相比,教师“教教材”就无所适从。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适当地拓展教材,学会“用教材”。
  教学方法与思路:在“搜索技巧”的教学中,随着时间的变化,大多数学生已越来越熟悉各类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一般的搜索任务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搜索技巧的进一步总结与提高了。王爱胜老师在《欢乐课堂,信息技术第一课》的教学案例中,曾用两个成语补充来让学生一起讨论信息时代的特点。受此案例启发,笔者将教材中分布在各章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教学链,以全局观、课程观去设计这部分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1.设疑
  师:成语填空——天马()()?
  生(脱口而出):天马行空。
  师:天()马()、()屯()聚?
  学生哑然。
  后两个填空给学生设置了“疑念”,三个成语对比强烈,求解的欲望被激发……
  2.探究
  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层次,需要在不断的设疑中向纵深推进,因此要给学生的探究提供一定的空间。
  师:若用成语词典查,怎样查成语填空“天()马()”?
  生:部首、拼音。
  师:成语填空“()屯()聚”若用成语词典,怎样查?
  学生哑然。
  师:用因特网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使用关键词等方法利用搜索引擎查找。
  教师小结与引导:
  方法1:关键词查找,关键词的选择与组合——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2:通配符“?”、“*”的使用——精确查找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3:在线成语词典网站的应用——网络数据库应用。
  方法4:在“在线成语词典”应用的基础上引入“电子成语词典”的查找、安装、运行和使用——为后面数据库教学埋下伏笔。
  3.巩固
  搜索任务同2002年版任务二、四。
  4.总结
  教学过程以成语填空为切入点,在“发现问题、问题解决、体验过程”的线索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自己的探索中“走进”了数据库。
  
  2006年版“搜索技巧”教学
  
  背景分析:2006年是江苏全面实施新课程的第二年。新课程理念已经为大家所接受,开始尝试将理念落实于课程;优秀教师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办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迅速提高。2004年前编写的教材内容要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变化,如搜索引擎的功能变化以及学生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内容查找和方法总结。
  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教材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教学中要突出过程、强调方法、思维拓展、潜移默化。
  教学设计:
  1.成语填空(内容同上)。
  学生变化:查找、获取信息方法的改变。学生习惯用“Baidu知道”获取答案,也开始尝试用在线词典。
  教学思想变化为强调获取信息的多种途径——字典、因特网;强调获取信息的技巧——策略、效率。
  教师小结利用因特网获取答案的几种方法:(1)关键词;(2)在“Baidu知道”中找答案;(3)在线成语词典……
  师:(1)在线成语词典查找的方法和效率(网站内精确查询、模糊查询两种方法);(2)在线成语词典能查找到所有的成语吗,为什么?
  在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中,教师及时点明主题:“词库”。词库又会是什么样?
  教师引导:在线使用词典需要连接到因特网,离线也能使用电子版的成语词典。各有优缺点(进行优缺点比较并介绍B/S、C/S两种结构)。
  学生尝试使用电子版的成语词典(全局观)。
  2.人口普查数据(同2002年版任务二)。
  学生变化:查找过程中发现有多个答案。学生自然会思考、讨论哪一个是正确答案。
  教师变化:要求学生知道答案的来源,如何评价答案的权威性。知识的获取不是单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析、比较、判断、评价并产生迁移和其他效应(课程观)。
  3.英文翻译《再别康桥》(同2002年版任务四,题目没有变化,但几年后该任务已成为极易查找的内容)。
  学生变化:查找到英文译稿后还尝试用“网上在线翻译”。
  教师变化:提出在线翻译的质量,将人工智能的概念和思想有所反映。
  4.最精确的北京时间(因特网中很实用的应用,学生此前接触不多)。
  学生变化:好奇、主动、积极性高。
  教师变化:不失时机地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时间科普网站www.time.ac.cn,由该网站延伸到网站应用,利用这个最佳时机介绍了机器内时间与时间服务器同步。XP中日期和时间的属性设置等平时不会专门涉及的知识和技能。
  把握或利用合适的教学时机,可以取得与刻意准备教学相比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工作需求作为其中一条主要线索来构建,在充分体验、尝试、挫折、成功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不同时段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思想及学生学习活动变化如下: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教师教学很大的创造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日新月异,内涵丰富,教学素材充足。学生思维活跃,师生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设计、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立足课标,把握教材,突破局限,激活教学。要汲取各成熟学科的教学之长,结合本学科特点,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反思提高,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创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由静态教材向动态教材发展,共同建设信息技术课程。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边远山区慢性病健康俱乐部实施效果,为推广慢性病健康俱乐部模式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分析龙陵县3个乡镇高血压组、2型糖尿病组健康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中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部分学生一到机房就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天地中去,对没学过的任何内容都感兴趣,一心想来探究电脑世界的奥秘。一节课下来,问他学会了些什么时,却一无所知。我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探宝式”。另一部分学生是典型的等待型,一到机房就规规矩矩地坐好,等待老师
造型实践课程模块的尝试为实现继续教育(实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茶具制作实践案例的分析,充分展现模块教案的特征,同时体现继续教育(实践类)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