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学生的口头表达内容中,教师可以发现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转变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说、多表达。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虽然数学教学的内容大多是数字、符号等,但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表达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反馈的一项指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不失为良好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开口正确表达,将会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带来帮助,这也是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方面。
  一、培养表达能力面临的困境
  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就是学概念、学计算,对口头表达缺乏正确认识,在课堂上开口表达的积极性较低。这主要还是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造成的,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认为只需被动接受就可以学会数学,长此以往就产生了依赖性。教师即使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想讓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学生也觉得无所谓,对口头表达根本就不重视。
  小学生在面对教师和其他学生时存在畏惧、害羞的心理是很正常的。但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太过严格,与学生沟通互动的方式不恰当,学生的想法、答案不严密或者有错误,教师不是冷言冷语就是严厉批评,久而久之,学生不想开口表达也就不奇怪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沟通互动,让其感受教师和蔼可亲的一面,将会大大减轻他们的畏惧感,其开口表达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很多学生本身也缺乏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他们由于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在组织语言时就会遇到阻碍,有时想要表达却说不出来,即使说出来了也可能存在很多错误,让教师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多给予鼓励和引导,防止学生在后续的教学中产生表达困难的问题。
  二、在数学教学中提高表达能力的对策
  (一)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表达空间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所表达的内容也会与数学联系更紧密。教师应以教材为主要工具,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技巧,同时要给他们留出更多的表达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精密,体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感觉,让他们认识到准确性是数学至关重要的属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当然,积累的语言素材要经过转化,形成学生自己的表达内容。讲解题目时往往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机会,教师应该重视应用这一机会。比如在“面积”教学中,当涉及如何计算长方形面积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到一个长方形实际上就是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成的。他们经过思考,纷纷用自己的话说出如何计算长方形面积,也就是用三角形的底和高来计算三角形面积,相加即可得到长方形面积。虽然结论都是相同的,但是学生的表达方式五花八门,也代表了他们活跃的思维和想法。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对强化其思维能力也有一定帮助。
  (二)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表达环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数学基础不扎实等,口头表达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不想说、不敢说,或者表达缺乏逻辑性。有时他们开口说话了,却因为回答错误受到其他同学嘲笑,这种不好的环境是阻碍表达能力提高的一大因素。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和肯定,当其回答错误时,要教育其他学生给予尊重,同时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纠错,在师生互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这让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口头表达的整体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对于数学教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借助实物教具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也可以降低其口头表达难度。比如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学生虽然知道时间这个词,但对这种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就可以用钟表作为教具,让他们观察钟表的运动并总结规律,说一说应该如何计算时间。看着秒针、分针的运动,学生很快就能了解一秒、一分钟、一小时代表了什么。
  (三)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表达能力
  虽然师生交流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教师在上课时要专注教学,因此,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方法。比较常见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其他成员的带领下,即便是不想开口表达的学生,其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数学概念、解题方法等内容的教学外,教师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水平的提升。
其他文献
多元化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这一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不断地主动获取新知识并学以致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找到问题的关键并加以解决,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增长。  一、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陈旧  目前,还有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沿用以前的教学方式,或者不能按照教学需要与时俱进。这就出现了教师很辛苦地讲解而学生无法很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认识生僻字,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语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其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在小學数学教学中构建兴趣化课堂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在兴趣化课堂的具体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兴趣化内容不够深入、激发兴趣的形式比较单一等,使得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任重道远。  一、趣味化数学课堂构建中的问题  (一)学生在课堂缺乏归属感  传统观念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多学生都是
创新思维如今被看成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教育也不例外。在美术教育中要求创新更是由来已久,在这样一门偏重艺术的课程中,教师如何教授、如何培养学生的
让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成功的课堂,在参与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样的兴趣是有带动作用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学习更积极,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也增加了成就感。本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是以运算思维为核心素养,强调对小学生心算、口算、笔算能力以及有效运用算数能力的培养。数
小学科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但探究式教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一环节,都是由教师实施,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问题思考,缺少了提出问题的过程,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要让学生观察思考情境中的现象提出问题。  一、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初步具有比较、判断、归纳、分类、想象、概括等思维
课堂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他们展现自我、实现自身发展的舞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他们的自评能力,并鼓励其采取多样化的自评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同时也有助于其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实现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双提升。本文从小组合作、课堂练习、实践活动等的自我评价入手,就小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出看法。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在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科素养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数学语言能力是该学科素养发展的要求之一。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