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诗文的丰收祈愿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boy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谢朓的作品,人们常会想到他笔下清新秀丽的山水图景、深沉无奈的仕宦情结、圆美流转的诗歌韵律,但对他诗文中流露的丰收企盼,却鲜有关注。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曾任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世称“谢宣城”“谢吏部”。又因与谢灵运同族,同擅山水诗,故世又称“小谢”。祖父谢述,任吴兴太守,祖母为《后汉书》作者范晔之姊;父亲谢纬,为散骑侍郎。世家大族的出身,使谢朓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并顯露出过人的文学才华,以清丽文风显名于世,《南齐书·谢朓传》称赞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先祖谢安、谢玄巩固东晋政权的功业,对谢朓建功立业的理想起到了深深的激励作用,使他无论身居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心系国事,关注民生。这突出体现在他渴盼年丰人和的作品中。就这些作品表达的情感内容而言,可分三类:
  第一类,为藉田、雩祭典礼创作的诗文,表达渴盼丰年的集体情感。这类作品以《为随王东耕文》《雩祭歌》组诗为代表。
  《为随王东耕文》是谢朓任随郡王萧子隆官属期间,为其举行藉田礼所作。在中国古代社会,每逢春耕之前,天子、诸侯往往通过躬耕藉田的活动,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汉文帝诏书中就说:“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汉书·文帝纪》)把农业视为立国之本。谢朓此文,开篇就揭示了统治者躬耕藉田的重要性:“谷躔星景,穑表蜡先;八政奚首?六府兹宣。”(本文所引谢朓作品皆出自谢朓著、曹融南校注集说《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认为农政为国家八政之首。文中还强调:“弊嗟非国,登颂有年。”认为农耕废则国不成国,五谷丰登,国家才能安定,国运才能长久。
  《雩祭歌》组诗,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农业丰收的集体期盼。雩祭为古代大旱求雨之祭,目的在于祈求天地神灵护佑,攘除旱灾,获致丰年。根据《南齐书·礼志》记载: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南齐遭受严重旱灾,负责礼制建设的官员建议举行雩祭。谢朓时任中书郎,奉命为这次祭祀仪式制作了《雩祭歌》组诗八首,包括:《迎神歌》《世祖武皇帝歌》《青帝歌》《赤帝歌》《黄帝歌》《白帝歌》《黑帝歌》《送神歌》。《南齐书·乐志》就此记载:“建武二年,雩祭明堂,谢朓造辞,一依谢庄,唯世祖四言也。”这组歌诗在创作上遥承汉《郊祀歌》十九章,依循了谢庄《宋明堂歌》的写作模式,同时因求雨祈年的鲜明目的而自具特色,突出体现在其完整呈现了求雨祈年、秋来庄稼有成、获得丰收的过程,再现了那个时代国家郊祀祭典的盛大场面。
  《雩祭歌》第二首《世祖武皇帝歌》第三章,展现了求雨祈年的热闹场景:“礼充玉帛,乐被匏弦,于铄在咏,陟配于天。自宫徂兆,靡爱牲牷。我将我享,永祚丰年。”这是通过铺陈祭祀场景的玉帛礼周、乐舞繁盛、六牲齐备,来祈求齐武帝萧赜的在天之灵赐予甘霖,护佑丰年。
  第六首《白帝歌》第三章,想象了一幅秋来农作物成熟即将收获的图景:“商阴肃杀,万宝咸亦遒。劳哉望岁,场功冀可收。”其中,第一句化用了汉《郊祀歌·西颢》“秋气肃杀”;第二句化用了《庄子·庚桑楚》“正得秋而万宝成”。参以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下》的解说:“天地以万物为宝,至秋而成也。”可知这两句是通过用典,描绘了秋风吹来农作物获得丰收的图景。第三句可与谢朓《为随王东耕文》结尾的“一夫或怠,望岁谁天”两句参读。这里化用了《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周敬王之语:“余一人无日忘之,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杜预注:“闵闵,忧貌。王忧乱,常闵闵冀望安定,如农夫之忧饥,冀望来岁之将熟。”(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 年版)“望岁”,指盼望丰收。第四句的“场功”,指秋收之事。《国语·周语》有“场功未毕”之语,《诗经·豳风·七月》亦有“九月筑场圃”之说。此章通过用典,典雅凝练地表达了对农业丰收的焦灼企盼,其中还蕴含着对农夫艰辛劳作的哀闵之情,显现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哀闵民生的人文情怀。
  第八首《送神歌》第五章,叙写了忙碌收获的丰收景象:“俾栖粮,惟万箱。皇情畅,景命昌。”“栖粮”,出自左思《魏都赋》:“余粮栖亩而弗收。”李善注:“《淮南子》曰:‘昔容成之时,置余粮于亩首。’蔡雍《胡广碑》曰:‘余粮栖于畎亩。’”(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万箱”,出自《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毛《传》解释:“箱,车箱也。”郑玄《毛诗笺》进而解说:“成王见禾谷之税,委积之多,于是求千仓以处之,万车以载之。”由这两处用典,可知此章描绘了南齐的丰收图景:粮食获得大面积丰收,成熟的谷物布满田间地头,需用万辆车箱满载而归。虽属想象,但充满希望。
  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社会里,农业丰收就意味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家昌盛。因此,《雩祭歌》对丰收年景的呼唤,其实也代表了当时朝野上下对国泰民安的集体渴望。
  第二类,表达赢得丰年、造福一方的理想。这类作品以《赛敬亭山庙喜雨》《赋贫民田》《答张齐兴》为代表。
  谢朓于建武二年五月之后至建武三年(496)间出任宣城太守。此前,萧齐皇室经历了血腥的权力争斗,谢朓曾追随的竟陵王萧子良以忧卒,随郡王萧子隆被杀。政坛的险恶,生命的无常,无疑给谢朓内心带来巨大震动。这次出京途中创作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到宣城后创作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游敬亭山》“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睽”,都抒发了他面对险恶政坛的伤痛、孤独与无奈之情。同时,他也有远离政治中心的解脱:“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宣城的山山水水,暂时消解了谢朓的心灵焦虑,而建功立业的理想,又使他无法忘怀政务。《赛敬亭山庙喜雨》《赋贫民田》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创作的。
  《赛敬亭山庙喜雨》自叙谢朓到宣城之后,不惧舟车劳顿,亲赴敬亭山神庙为当地农业丰收祈福的经历。诗歌开篇就说:“夕帐怀椒糈,蠲景洁膋芗。登秋虽未献,望岁伫年祥。”此诗与《雩祭歌》一样,表达了谢朓渴盼丰年、国泰民安的理想。   《赋贫民田》则叙述了为实现丰年梦想所作的努力。诗中说:“会是共治情,敢忘卹贫病。将无富教理,孰有知方性。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本着孔子富而教之的仁政思想,谢朓在治理宣城之际,重视抚恤贫民,发展农业,均民田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诗中细致描写了授田与贫民后的田园风光:“黍稷缘高殖,穱稌即卑盛。旧埓新塍分,青苗白水映。”“穱稌即卑盛”,出自張衡《南都赋》:“冬稌夏穱,随时代熟。”刘良注:“稌,稻。穱,麦也。”(萧统编、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在谢朓笔下,黍、稷、稻、麦等主要农作物都得到及时栽种,农业生产井井有条。“青苗白水映”,描绘了一幅禾苗与清水相映的美丽田园景色,鲜明而生动。庄稼应时耕种,乃是获得丰收的重要保证,正因如此,谢朓在诗歌结尾发出了“既微三载道,庶藉两岐咏。俾尔仓廪实,余从谷口郑”的畅想。“既微”二句,与《答张齐兴》中的“子肃两岐功,我滞三冬职”互文。“三载”“三冬”,均指三年,《尚书·舜典》有“三载考绩”之说。“两岐咏”,化用了《后汉书·张堪传》的典故:“(张堪)拜渔阳太守……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两岐”,指麦穗分为两支结实,形容农业获得丰收。《答张齐兴》是借张堪事迹赞美友人张齐兴的治绩;《赋贫民田》则期待自己能获得张堪那样的劝农富民的业绩。“谷口郑”,指郑子真,西汉修身自保的隐士,扬雄曾称赞他“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谢朓在此借希望追随郑子真,表达了功成身退的理想。而他追求的功成,就是他治下的宣城获得农业丰收,能够对百姓富而教之,达到《管子·牧民》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理想境界。在那个时代,这样的追求,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第三,描写眼前所见的丰收景象。这类作品以《和沈祭酒行园》为代表。
  沈祭酒,即沈约,于齐明帝建武五年(498)任国子祭酒。谢朓在本年初告发岳父大司马王敬则谋反,五月由南东海太守迁尚书吏部郎。《和沈祭酒行园》就是谢朓再次进京任职后跟沈约唱和所作。谢朓与沈约都曾追随竟陵王萧子良,为“竟陵八友”的中坚力量。政坛的风云变幻,促使他们把纯净的田园当成了躲避险恶政坛的精神栖息地。
  沈约《行园》写道:“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紫茄纷烂漫,绿芋郁参差。初菘向堪把,时韮日离离。高梨有繁实,何减万年枝!荒渠集野雁,安用昆明池?”全诗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寒瓜、紫茄、绿芋、白菜、韭菜布满菜园、秋菰(茭白)长满陂泽、梨树上硕果累累的景象。这里全无秋风萧瑟的寒凉,反而充满蔬菜瓜果飘香的喜悦。最后以荒渠对昆明池收尾,表达了归隐田庐的渴望。谢朓《和沈祭酒行园》接着沈约所写,开头即描写了田园所在的自然环境:“清淮左长薄,荒径隐高蓬。回潮旦夕上,寒渠左右通。”远离尘俗,全无世俗纷争。接着聚焦秋天的田园:“霜畦纷绮错,秋町郁蒙茸。环梨悬已紫,珠榴拆且红。”“霜畦”两句,用纷、郁二字,概括了田园丰收的忙乱景象;“环梨”两句,特写梨紫、榴红,与沈约诗的紫、绿呼应,色彩斑斓,构成了一曲欢畅的丰收交响曲。诗歌结尾:“君有栖心地,伊我欢既同。何用甘泉侧,玉树望青葱?”与沈约一样,谢朓也渴望将眼前绚烂宁静的田园化为他栖心的家园。
  根据《南齐书·谢朓传》的记载,谢朓告发王敬则致其被杀后,谢朓妻“常怀刀欲报朓,朓不敢相见”。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谢朓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死前自叹:“我不杀王公,王公由我而死。”怀着告发岳父致其死亡的愧疚,夫妻反目带来的内心痛苦,谢朓走完了他36年的人生历程。而他对丰年的期盼,对栖居于丰收田园的梦想,不仅他本人无法实现,而且在整个封建帝制时代,都鲜有人能够实现。
  沈约曾称道谢朓的诗:“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书·谢朓传》)就他对诗歌韵律的探索而言如此,就他对丰年的书写而论也当如此。陶渊明主要以田园写意写心,未有对丰收图景的展现;谢灵运《山居赋》虽描写到丰收景致,如“蔚蔚丰秫,苾苾香秔。送夏蚤秀,迎秋晩成。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候时觇节,递艺递熟。供粒食与浆饮,谢工商与衡牧”(《宋书·谢灵运传》),但他只是着眼于个人的意趣,缺乏对百姓的关怀。相比之下,谢朓笔下的丰收描写,虽多属于畅想,但代表了那个时代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对国计民生的关切,对险恶政坛生态的厌倦,因而具有不宜忽视的认识价值。
  (作者系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博览群书》编辑部:  清宫剧流行,很多人认为三跪九叩、对皇帝磕头、跪着谈事是中国历史的常态,甚至一些唐代背景的电视剧如《唐明皇》《大明宫词》中居然也出现了大臣跪奏的画面,其实是将清朝的情况视作中国历史常态了。但是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君臣之间是比较平等的同坐之礼,或至少没有跪奏和三跪九叩,君臣之间更接近师友关系而非主奴。  先秦时代,君臣之间都是温情脉脉的亲戚,如甲骨中的子组、午组卜辞的主人,就
读完卢新华编著的《张仃——中国艺术的骄傲》一书,一个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腰板直挺,目光坚毅,在光华路校园来回走动的身影又豁然在目。  感谢编著者,他复活了张仃。  张仃是我们的老院长,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敬仰,甚至是一种包含神秘的敬仰。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张仃是一个谜,张仃是一个传说。特别是在张仃先生生命最后的几年里,面对喧嚣的现实,他超然、缄默、冷寂、平静。似乎张仃远离了社会。我们似乎也疏远了
1880年5月8日11点至12点之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居斯塔夫·福楼拜,在克鲁瓦塞的书房中逝世,留下一部没有完成的《布瓦尔和佩库歇》。福楼拜原计划翌日前往巴黎,见老朋友屠格涅夫,谈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学生莫泊桑,还有自己正在创作的那本小说,但这一切被突如其来的中风阻断。在写给屠格涅夫的最后一封信中,作家谈及写作《布瓦尔和佩库歇》的艰辛,他称“我的书应当结束了,不然,就是我的生命
/壹/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被誉为历代咏物诗之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历代学者对此篇旨意的解读,说法不一。清人刘梦鹏说:“原所谓橘,必有所指。然不知其为谁何?”(《屈子章句》)汉代的王逸在注“后皇嘉树”时说:“屈原自喻才德如橘树,亦异于众也。”意思是说,屈原以橘自比自己的才与德。姜亮夫说:“自王逸以来,多以此篇比附屈子忠贞之德。”(《重订屈原赋校注》)这是一般看法。明清之际
201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散文选《地气》,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此前,北京的某专业出版社已经开始编选我的散文,我已经挺满足了。当人民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任超读过我的散文集《春天住在我的村庄》后告诉我:“你如果在我们社出散文集,我们也欢迎。”这话让我喜出望外,于是我立即编选书稿,收入此书的70篇散文(原选71篇,删除了重复的一篇),最后一篇散文《天光照耀》定稿于2017年10月7日。由于出版社重视、效率高
从《诗经·七月》到陶渊明的田园诗,直到宋代苏轼的和陶诗,古代诗家较多的关注田园题材。《七月》描摹了周代先民的田园劳作和农家生活,而陶诗及苏轼和陶诗更强调诗人的主观感受。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诗,描摹宋代苏州一带的田家生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属于范成大诗集中的上乘之作。范诗含蕴深广,感情真挚,得到后人称赏。  辛勤劳作带来的丰收景象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时年61岁的范成大大病初
“妇好……”一声轻唤,那个3000年前的商代女神,从这场舞剧中向我们潇洒走来,这就是观看贺嘉佳编导舞剧《妇好》之后的真切感受。  商代文明是信史可循却距离我们最为遥远的文化遗存,它高古,朴拙,充满蓬勃而生的原始生命力,又孕育着礼乐文明的雏形。在这样神秘的早期文化源头中,我们透过斑驳的历史重重剪影看到一个人影,一个灵动而饱满的影子,不同于刻板印象的窈窕淑女和娉婷多娇,这个影子美丽无双,杀伐果敢,才能
“四匹神骏,一挂制胜的战车;四位学者,一部精神的历史。”这是我研读包广林先生的报告文学集《二十世纪中国蒙古族学者——李四光 梁漱溟 萧乾 艾思奇》(下简称《学者》)后产生的一句心语。  包广林先生,蒙古族,年逾古稀,学者作家,目光如炬,仁者风范。包广林先生为了表现“四位学者”,他多次进京采访传主的亲人、知情人,收集资料,钩沉历史。他在写作之前阅读量之大、阅读面之广,是不难想象的。他深入四位学者精神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心理学跻身其中。这不仅是对心理学学科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心理学工作者的巨大鼓舞。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中最能体现其社会科学属性的分支学科,无疑应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以及回应社会与时代的呼唤方面作出更大贡献。然而,面对我国社会心理学在学术阵营与社会实践中双重“失语”的现状,社会心理
“初心”是什么?中国的古圣先贤善于养心,追求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本真、美好、善良的纯净心地,如“赤字之心”“良知”“清心”。古往今来,孔子有“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守诚之道,包拯有“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养心箴言,毛泽东有“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少年豪情,周恩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愿。当前,学者们从“初心”的历史向度、理论内涵、时代价值、实践逻辑等各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