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0
[课题: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DFA110216]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出于推动武术运动发展、提高学生体质、选拔武术人才的目的,湖南省把武术列入了高考加分的项目,规定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前六名、市级比赛前六名的选手,通过省考试院组织的测试,可以在高考中分别加20分和10分。这一政策已经执行了许多年,每年受益于这一政策的学生数以百计。但社会上对这一加分政策议论颇多,加了分的学生也满肚子委屈,没加分的学生更是忿忿不平。为什么一项加分政策引来如此多的关注呢?下面我从某校近几年运作武术加分的实践来作简要分析。
1.培训对象的确定——与你无缘
该校每个年级有1000余名学生,但学校并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也没有开设武术课,该校所在地区也并不是传统的武术之乡,也就是说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想在高考中获得加分资格,就只有临时抱佛脚,请专业权威的培训机构派教练抓紧来训练。但是,加分的名额有限,培训的名额自然有限,纵然都愿意交数额不菲的培训费,也不是都能把钱消费出去的。培训对象的确定主要在学校。学校出于提高升学率的需要,特别是确保优秀学生能够考上清华、北大这些名校,总是优先推荐或安排年级排名靠前的学生参加培训,再就是学校的教师子弟和某些要害部门的关系户,普通的学生哪怕你武艺再高强也不可能入围。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连参加培训的资格都没有,拿什么去报名参赛呢?输在了起跑线上。
2.培训费的缴纳——谁说不差钱
据调查,参加武术加分培训的考生为了获得武术加分,一共花了差不多3万元,前期的学费6800元,到省里参加测试前,又交了1.5万元。另外,器械费和比赛费用也花了好几千元。他说,如果最终没能过关加到分,1.5万元可退,但学费不会退。
我们仅取平均数3万元,对于湖南省这样的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普通家庭来讲,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67元。当然,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缩衣节食,东挪西借也“自愿”缴纳这笔巨款。而对于家境窘困的学生来说,加分政策的阳光是难以普照到他们头上的。
一项政府出台的加分政策,如果因为经濟上的原因将绝大多数学生拒之门外的话,这个政策就有失起码的公平了。
3.培训机构垄断市场——老总说了算
实际上,尽管武校、武馆林立,但能保证学生能加上分的只有一家,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某培训机构通过运作,在师资、生源、培训、比赛、测试等环节已经与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形成了事实上的合作关系,垄断了高考武术加分的培训市场,省内的武术比赛实际上是由他们赞助举办的。要谁入围,早在比赛之前,培训机构的老总就已经写在小本子上了,那都是金钱与权力、关系与政策权衡博弈的结果。
培训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教练员”,非法垄断市场,滋生腐败,自然将高考体育加分政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4.赛制的漏洞——人人有份
经过两年的训练,就与专业武术运动员同场竞技,还能拿到单项比赛的前6名,这真的可能吗?事实上,这是利用了比赛赛程设置上的一个漏洞。在“湖南省青少年武术锦标赛”中,比赛的分组方式是:分为男女两组;男女组中分别分为代表省内各个地区的“市州组”和获得省内比赛资格的一些学校组成的“馆院组”;两组中又分设刀、枪、剑、棍、南拳、自选拳、太极拳、对练8个项目。这样算来,每个项目组中的前6名都有可能获得加分资格,那么整个比赛就有192人可能获得高考加分。比赛报名时,并不限定每位参赛选手报名项目的数量。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报两到3个项目,总有一个项目专业武术选手报不满,业余选手就有希望。
4.武术测评主观性大——雾里看花
武术评分的主观性非常强。武术项目属于“评定打分类”,对于武术项目而言,套路占了大部分,拳、棍、刀等都是表演类的,怎么打分都由裁判掌握,他们说是几分就是几分。再加上中国武术流派众多,没法像田径项目那样有硬性指标,所以很容易玩猫腻。武术项目裁量自由度过大,现在选拔程序的公信力又非常低,这种情况下,加分项目必然会沦为腐败的通道,加剧教育的不公平。即使要保留武术这一加分项目,也应该引入更多的技术手段,并保持测评的公开透明,比如,可以全过程摄像,然后公布在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上,供公众监督。否则,在当前这种社会环境和高考生态下,很难避免弄虚作假和加分腐败问题的产生。
5.加分政策的目的是否能达到——基本没戏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初衷是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选拔高素质人才。我们来看武术加分是否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先说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武术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在信息时代,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虽然有弘扬的必要,但不应该由高考来承担这个使命。再说,靠区区几百个为了加分而突击练习的高考生就能把武术发扬光大吗?在中小学普及武术教育,大兴练武之风,恐怕才是根本之道。
诚然,武术训练是能增强学生体质,但绝大部分没有参加武术训练的考生就不需要强壮的身体了吗?相反地,给一小部分考生加分,挫伤了绝大部分考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而且给体育运动带来太多的功利性,不利于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
如果高校要选武术类人才,有体育专业生可供选择,据体育界的专家介绍,选体育苗子,高中已经太晚,真正要作为武术运动员培养,应该从六七岁就开始训练,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突击练几招花拳绣腿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所谓的“武林高手”在高校几乎没有再继续进行武术训练,连个业余爱好都谈不上了,更不用说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了。
总之,通过近几年的高考武术加分实践来看,这个政策是弊大于利的。一是破坏了体育比赛秩序。这种武术锦标赛根本不是专业水准的武术比赛,纯粹是为高考加分而举办的比赛,从比赛项目到裁判、教练都操纵在极少数利益集团手里。二是滋生了教育腐败和行政腐败。这种加分培训班,是以金钱为纽带的加分产业链,也是一条腐败链。举办者、学校领导、教育、体育部门的官员都可以从中捞到油水。三是破坏了招生秩序,影响了教育公平。部分考生因此加分而进入国内名牌大学,挤掉了一部分没加分的优秀考生的机会,这是极不公平的。据透露,清华、北大每年从湖南录取的考生中,享受加分的考生占到90%以上,这种情况说明,高考竞争已从分数的竞争发展到金钱和社会关系的竞争。四是破坏了收费秩序,加重了部分家长的经济负担。因此,我们呼吁规范高考武术类加分。
[课题: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DFA110216]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出于推动武术运动发展、提高学生体质、选拔武术人才的目的,湖南省把武术列入了高考加分的项目,规定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前六名、市级比赛前六名的选手,通过省考试院组织的测试,可以在高考中分别加20分和10分。这一政策已经执行了许多年,每年受益于这一政策的学生数以百计。但社会上对这一加分政策议论颇多,加了分的学生也满肚子委屈,没加分的学生更是忿忿不平。为什么一项加分政策引来如此多的关注呢?下面我从某校近几年运作武术加分的实践来作简要分析。
1.培训对象的确定——与你无缘
该校每个年级有1000余名学生,但学校并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也没有开设武术课,该校所在地区也并不是传统的武术之乡,也就是说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想在高考中获得加分资格,就只有临时抱佛脚,请专业权威的培训机构派教练抓紧来训练。但是,加分的名额有限,培训的名额自然有限,纵然都愿意交数额不菲的培训费,也不是都能把钱消费出去的。培训对象的确定主要在学校。学校出于提高升学率的需要,特别是确保优秀学生能够考上清华、北大这些名校,总是优先推荐或安排年级排名靠前的学生参加培训,再就是学校的教师子弟和某些要害部门的关系户,普通的学生哪怕你武艺再高强也不可能入围。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连参加培训的资格都没有,拿什么去报名参赛呢?输在了起跑线上。
2.培训费的缴纳——谁说不差钱
据调查,参加武术加分培训的考生为了获得武术加分,一共花了差不多3万元,前期的学费6800元,到省里参加测试前,又交了1.5万元。另外,器械费和比赛费用也花了好几千元。他说,如果最终没能过关加到分,1.5万元可退,但学费不会退。
我们仅取平均数3万元,对于湖南省这样的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普通家庭来讲,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67元。当然,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缩衣节食,东挪西借也“自愿”缴纳这笔巨款。而对于家境窘困的学生来说,加分政策的阳光是难以普照到他们头上的。
一项政府出台的加分政策,如果因为经濟上的原因将绝大多数学生拒之门外的话,这个政策就有失起码的公平了。
3.培训机构垄断市场——老总说了算
实际上,尽管武校、武馆林立,但能保证学生能加上分的只有一家,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某培训机构通过运作,在师资、生源、培训、比赛、测试等环节已经与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形成了事实上的合作关系,垄断了高考武术加分的培训市场,省内的武术比赛实际上是由他们赞助举办的。要谁入围,早在比赛之前,培训机构的老总就已经写在小本子上了,那都是金钱与权力、关系与政策权衡博弈的结果。
培训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教练员”,非法垄断市场,滋生腐败,自然将高考体育加分政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4.赛制的漏洞——人人有份
经过两年的训练,就与专业武术运动员同场竞技,还能拿到单项比赛的前6名,这真的可能吗?事实上,这是利用了比赛赛程设置上的一个漏洞。在“湖南省青少年武术锦标赛”中,比赛的分组方式是:分为男女两组;男女组中分别分为代表省内各个地区的“市州组”和获得省内比赛资格的一些学校组成的“馆院组”;两组中又分设刀、枪、剑、棍、南拳、自选拳、太极拳、对练8个项目。这样算来,每个项目组中的前6名都有可能获得加分资格,那么整个比赛就有192人可能获得高考加分。比赛报名时,并不限定每位参赛选手报名项目的数量。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报两到3个项目,总有一个项目专业武术选手报不满,业余选手就有希望。
4.武术测评主观性大——雾里看花
武术评分的主观性非常强。武术项目属于“评定打分类”,对于武术项目而言,套路占了大部分,拳、棍、刀等都是表演类的,怎么打分都由裁判掌握,他们说是几分就是几分。再加上中国武术流派众多,没法像田径项目那样有硬性指标,所以很容易玩猫腻。武术项目裁量自由度过大,现在选拔程序的公信力又非常低,这种情况下,加分项目必然会沦为腐败的通道,加剧教育的不公平。即使要保留武术这一加分项目,也应该引入更多的技术手段,并保持测评的公开透明,比如,可以全过程摄像,然后公布在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上,供公众监督。否则,在当前这种社会环境和高考生态下,很难避免弄虚作假和加分腐败问题的产生。
5.加分政策的目的是否能达到——基本没戏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初衷是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选拔高素质人才。我们来看武术加分是否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先说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武术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在信息时代,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虽然有弘扬的必要,但不应该由高考来承担这个使命。再说,靠区区几百个为了加分而突击练习的高考生就能把武术发扬光大吗?在中小学普及武术教育,大兴练武之风,恐怕才是根本之道。
诚然,武术训练是能增强学生体质,但绝大部分没有参加武术训练的考生就不需要强壮的身体了吗?相反地,给一小部分考生加分,挫伤了绝大部分考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而且给体育运动带来太多的功利性,不利于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
如果高校要选武术类人才,有体育专业生可供选择,据体育界的专家介绍,选体育苗子,高中已经太晚,真正要作为武术运动员培养,应该从六七岁就开始训练,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突击练几招花拳绣腿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所谓的“武林高手”在高校几乎没有再继续进行武术训练,连个业余爱好都谈不上了,更不用说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了。
总之,通过近几年的高考武术加分实践来看,这个政策是弊大于利的。一是破坏了体育比赛秩序。这种武术锦标赛根本不是专业水准的武术比赛,纯粹是为高考加分而举办的比赛,从比赛项目到裁判、教练都操纵在极少数利益集团手里。二是滋生了教育腐败和行政腐败。这种加分培训班,是以金钱为纽带的加分产业链,也是一条腐败链。举办者、学校领导、教育、体育部门的官员都可以从中捞到油水。三是破坏了招生秩序,影响了教育公平。部分考生因此加分而进入国内名牌大学,挤掉了一部分没加分的优秀考生的机会,这是极不公平的。据透露,清华、北大每年从湖南录取的考生中,享受加分的考生占到90%以上,这种情况说明,高考竞争已从分数的竞争发展到金钱和社会关系的竞争。四是破坏了收费秩序,加重了部分家长的经济负担。因此,我们呼吁规范高考武术类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