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是以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程度是关系到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心理健康教育不光是靠几个专家和老师就能完成的,还应当靠家庭共同参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包括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是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和谐;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要和谐;家庭氛围要和谐。家庭是儿童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对人生的成长发展起着启蒙作用。孩子在家庭中得到最初体验,这将决定他是否有安全感,被爱等情感,或者是焦虑、憎恨等情感。
[关键词] 和谐教育 家庭 学校 心理健康 孩子成长
教育是以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不仅要求儿童具有高智商及丰富的知识,而且要具有高情商。可见,在儿童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重要的地位。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程度是关系到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儿童发展到一个社会人的阶梯;是培养儿童掌握技能具有创造力服务于社会的保证;也是促进儿童具有健康体魄的必备条件。
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的情感体验和教育方式以及教养态度,决定了人类的儿女是否从一个个体的婴儿发展到一个社会化的人,或者是否将他保留一定程度的婴儿不成熟性,这将阻止他们更大社会的结合,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的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定。孤单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惰性懦弱、自私……为此,我在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社会调查中,看到和谐教育给孩子带来的生机,同时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光是靠几个专家和老师就能完成的,还应当靠家庭共同参与。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和谐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包括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是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和谐。
首先,要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共同的认知。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行为,教育行为是教育理念的体现。如“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根本性理念,不仅学校要执行,家庭和社会都要执行。这个理念,就要求教育者本身,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懂得孩子是人,需要尊重;孩子是成长中的人,需要引导;孩子是发展的人,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教育;孩子是最终要走进社会独立生活,需要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自主。
其次,要让理想教育目标成为共同的追求。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是无可厚非的,但单一目标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从心理学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激励着孩子不断向前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很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品质意志的锻练,形成远大抱负。但需要说的是期望要有度。确定孩子的教育目标,应是大目标和小目标有机结合的产物,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孩子成长中家长对孩子的认识和定位要不时地调整,要时常让孩子处于伸手不得跳而有获的状态中。让孩子在小目标的实现中向大目标的成功迈进。这是当家长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第三,让丰富的教育内容成为共同的责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互的沟通的,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得益彰,不可替代的。父子之间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和生活依存关系,这种关系在人生的生长和发展过程中作为学校是无法替代的。这就需要家长与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做到和谐合作。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要和谐
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就是给儿童营造一个爱的氛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爱与母爱缺一不可,只有在父母恩爱,充满亲情的和睦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才能知道“我被人爱”“我爱别人”的心理健全、情感丰富而完整的人。孩子需要尊重,但不等于放纵,关爱不等于溺爱,两者之间的关系定论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许多家长过分替孩子做事无论孩子能做的还是不能做的,都实行一揽子工程,不舍得让孩子去做,这就使孩子失去了实践机会。例如,有个家长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对邻居用亲昵的口吻说“俺就这么一个“东西”,我要多为他做事,觉得心理舒服,俺不舍得让他自己忙活。”结果儿子都快4岁了,母亲还为他穿衣服,口嚼馒头喂孩子;儿子7岁了还撒娇地扑在妈妈的怀里吃奶;现在12岁了,还与父母同床入睡,一步也离不开父母的关照。结果,儿子上学上课听讲不专心,题不会做,不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就连家庭作业也要家长代做。长此以往,孩子一天天感到不如别人,逃避应负的责任,干什么也没责任心和自信心。父母怎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才能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呢?日本专家诧摩武俊的研究证明:
1.专制型家长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众家长的,用权力和强制使孩子从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样长期下去,孩子易形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有些可能叛逆、性情暴烈。
2.溺爱型家庭中的父母教育孩子缺乏理智的分寸,纵容孩子,致使他们变得任性、幼稚、反抗、神经质等。
3.放任型家庭,父母认为“到哪山砍哪柴”“不要愁老母鸡没有奶”“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养成孩子冷酷、攻击、任性、情绪不良等心理。
4.严厉型家庭,过高地对孩子寄予希望,过多地给孩子设置条条框框,过多过早地向孩子唠叨长大了你要干什么,什么时候你要赶上谁,什么时候去读正规学校……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业,忽视孩子生理和心理需求,结果使孩子缺乏同情心、冷酷、没有社会责任感,缺乏公德意识。这是家长缺乏良好的教育态度遭成的。
三、家庭氛围要和谐
家庭是儿童在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对人生的成长发展起着启蒙作用。在家庭中遭受到最初体验,这将决定他是否有安全感,被爱等情感,或者是焦虑、憎恨等情感。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家庭这个人生港湾,要靠家庭成员相爱和睦相处,才能真正遮风避雨。家庭和睦最受益的是谁?毫无疑问是孩子。首先,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其次,和谐安宁给孩子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心理家和教育学家艾弗罗姆在《爱的教育》一书中精辟的论述了单亲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父爱”与“母爱”缺一不可。要拓展孩子心理空间,需要父母更新观念。父母可借用“共感”这个咨询术语;去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才能把握住孩子的心理需求,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发展空间,孩子需要依据自己的意愿行事,需要独立思考。父母要给孩子一块“领地”让孩子安排兴趣爱好。
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全方位的,惟有学校家庭所有教育者和谐一致,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提高孩子生命质量的根本。
本文系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参评成果作品。
[关键词] 和谐教育 家庭 学校 心理健康 孩子成长
教育是以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不仅要求儿童具有高智商及丰富的知识,而且要具有高情商。可见,在儿童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重要的地位。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程度是关系到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儿童发展到一个社会人的阶梯;是培养儿童掌握技能具有创造力服务于社会的保证;也是促进儿童具有健康体魄的必备条件。
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的情感体验和教育方式以及教养态度,决定了人类的儿女是否从一个个体的婴儿发展到一个社会化的人,或者是否将他保留一定程度的婴儿不成熟性,这将阻止他们更大社会的结合,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的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定。孤单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惰性懦弱、自私……为此,我在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社会调查中,看到和谐教育给孩子带来的生机,同时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光是靠几个专家和老师就能完成的,还应当靠家庭共同参与。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和谐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包括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是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和谐。
首先,要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共同的认知。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行为,教育行为是教育理念的体现。如“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根本性理念,不仅学校要执行,家庭和社会都要执行。这个理念,就要求教育者本身,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懂得孩子是人,需要尊重;孩子是成长中的人,需要引导;孩子是发展的人,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教育;孩子是最终要走进社会独立生活,需要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自主。
其次,要让理想教育目标成为共同的追求。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是无可厚非的,但单一目标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从心理学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激励着孩子不断向前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很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品质意志的锻练,形成远大抱负。但需要说的是期望要有度。确定孩子的教育目标,应是大目标和小目标有机结合的产物,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孩子成长中家长对孩子的认识和定位要不时地调整,要时常让孩子处于伸手不得跳而有获的状态中。让孩子在小目标的实现中向大目标的成功迈进。这是当家长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第三,让丰富的教育内容成为共同的责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互的沟通的,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得益彰,不可替代的。父子之间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和生活依存关系,这种关系在人生的生长和发展过程中作为学校是无法替代的。这就需要家长与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做到和谐合作。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要和谐
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就是给儿童营造一个爱的氛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爱与母爱缺一不可,只有在父母恩爱,充满亲情的和睦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才能知道“我被人爱”“我爱别人”的心理健全、情感丰富而完整的人。孩子需要尊重,但不等于放纵,关爱不等于溺爱,两者之间的关系定论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许多家长过分替孩子做事无论孩子能做的还是不能做的,都实行一揽子工程,不舍得让孩子去做,这就使孩子失去了实践机会。例如,有个家长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对邻居用亲昵的口吻说“俺就这么一个“东西”,我要多为他做事,觉得心理舒服,俺不舍得让他自己忙活。”结果儿子都快4岁了,母亲还为他穿衣服,口嚼馒头喂孩子;儿子7岁了还撒娇地扑在妈妈的怀里吃奶;现在12岁了,还与父母同床入睡,一步也离不开父母的关照。结果,儿子上学上课听讲不专心,题不会做,不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就连家庭作业也要家长代做。长此以往,孩子一天天感到不如别人,逃避应负的责任,干什么也没责任心和自信心。父母怎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才能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呢?日本专家诧摩武俊的研究证明:
1.专制型家长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众家长的,用权力和强制使孩子从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样长期下去,孩子易形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有些可能叛逆、性情暴烈。
2.溺爱型家庭中的父母教育孩子缺乏理智的分寸,纵容孩子,致使他们变得任性、幼稚、反抗、神经质等。
3.放任型家庭,父母认为“到哪山砍哪柴”“不要愁老母鸡没有奶”“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养成孩子冷酷、攻击、任性、情绪不良等心理。
4.严厉型家庭,过高地对孩子寄予希望,过多地给孩子设置条条框框,过多过早地向孩子唠叨长大了你要干什么,什么时候你要赶上谁,什么时候去读正规学校……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业,忽视孩子生理和心理需求,结果使孩子缺乏同情心、冷酷、没有社会责任感,缺乏公德意识。这是家长缺乏良好的教育态度遭成的。
三、家庭氛围要和谐
家庭是儿童在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对人生的成长发展起着启蒙作用。在家庭中遭受到最初体验,这将决定他是否有安全感,被爱等情感,或者是焦虑、憎恨等情感。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家庭这个人生港湾,要靠家庭成员相爱和睦相处,才能真正遮风避雨。家庭和睦最受益的是谁?毫无疑问是孩子。首先,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其次,和谐安宁给孩子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心理家和教育学家艾弗罗姆在《爱的教育》一书中精辟的论述了单亲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父爱”与“母爱”缺一不可。要拓展孩子心理空间,需要父母更新观念。父母可借用“共感”这个咨询术语;去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才能把握住孩子的心理需求,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发展空间,孩子需要依据自己的意愿行事,需要独立思考。父母要给孩子一块“领地”让孩子安排兴趣爱好。
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全方位的,惟有学校家庭所有教育者和谐一致,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提高孩子生命质量的根本。
本文系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参评成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