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文化使命浅论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huai1990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我觉得文化才是语文教学的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文化行为。
  
  一
  
  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庄文中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是负载文化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①由此可以这样认为,接受一种语言就是接受一种文化。《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又进一步提出,语文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②钱理群先生提出了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的观点。德国教育专家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转化为个人的主观精神。
  这些阐述已经清楚地表明: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于漪先生说这是“还了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这样的教育情境下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文的学习才是教育发挥传递、选择和创新文化功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涵化、意识觉醒、思维拓展以及民族精神建构的过程。
  考察历史可知,从孔子以降,语文总是镶嵌在文化之中的,当时教材的文化包容,一直是支配着古人也影响着后世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原则。实践也证明,语文教学一旦文化参与减弱,一旦成为应试的附庸,便失去了活力。忽视教材文化内蕴的开掘,就是抛弃我国语文教育与生俱来的优点。语文教学一直像天上的月亮,不管挂得多高,学生始终看不到她的另一面——文化面。当语文“堕落”为一种知识学科,则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成为僵尸。文化的参与,语文知识系统才不会当作一个独立的变量,它周围才会形成一个缜密的反馈环。这个反馈环通向系统内部的是文化阐释;通向社会生活的,则是文化联系。中学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经历单纯,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为此,为他们打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发育精神以终身受益。使他们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
  
  二
  
  语文教学中有哪些文化内容?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价值体现于文化中的生命精神。语文教材是积累下来的文化。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潜往复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那些书写真情,感悟人生,寄情山水,最新文化的格高境阔的文章,既启迪智慧,更滋补精神。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因为语言文字就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于漪先生语)。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不能背离中国文化精神。诸葛亮慷慨陈词的《出师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誓言;苏轼“大江东去”的浩叹,都是儒家“入世”思想的折光。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中华民族从《诗经》寻找“乐土”一脉相承的社会理想。李白傲视天下的“安能使我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知识分子情怀。《水浒》的忠君、侠义思想,《背影》中的父爱,《回忆我的母亲》中的大义深情,乃是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文化。荀子“吾日三省吾身”,雨中文化之泰山,人文之三峡,晋祠的建筑,景泰蓝的工艺,孔乙己的长袍,闰土的烟管,祥林嫂的门槛,范进的发疯都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甚至编者的文化也渗透其中)。
  “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它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③
  
  三
  
  其实,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素养说的就是一种文化素养。
  何谓语文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发展积极的思维品质,强调个性化的性格与修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使他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和内化民族文化的智慧,使他们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先进的、优秀的、多元的文化营养,成为一名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文化人。
  文化语文要求从文化视角考察和阐释课文,就是在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整个阐释系统中把课文的读解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阐扬课文中的文化意蕴,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开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1.把握汉字文化,形成汉字文化学养。
  程翔先生在《母语的文化使命》中说过,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从历时语言观的角度看,字音变化大,形和义变化小,现代人能够看懂有几千年历史的古籍,这在使用拼音文字的人群中是不可想象的。世界上的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中断过,汉字从中起了重要作用。这足以让我们自豪。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使得我们对它有一种敬畏感,这种敬畏感促使我们以认真的态度来认读、书写它们、欣赏它们。热爱中华民族,应该体现在对汉字怀有敬畏的态度上。
  积累文字,数量达4000个。我们的“大语文教育”的《字法教程》将其分类统合成16种事物,分类进行解说,是对汉字深层文化的开掘。
  2.掌握汉语语汇,奠定汉语词文化意蕴。
  汉字表面独立,但最讲合作,合作起来方有意义,生成词语的能力极强,词语中成语的文化色彩更浓。句可属对,配之声调,入诗入文,音节铿锵,这是西方诗里所没有的。汉语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时代和历史赋予词语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是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社会心态、宗教信仰、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在语言上充分的反映。一定语境中的篇什中的意趣、人生理想、风俗习惯都浸染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所以,要从字词句到篇积淀文化意蕴。
  归结起来,以上两项就是所谓的语言教育。语言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国语——国家意识、语言文明意识,让学生懂得我们民族的语言美,并从爱国的高度学会使用祖国语言;要让学生对祖国语言具有一种神圣感,在口头和书面使用祖国语言时具有一种庄重感。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此应当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学好汉字语词是语文教学之根、之魂。
  3.进行文学教育,把握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不懂中国文学,就不懂“中国心”。不读《诗经》、诸子、屈原、司马迁,不背唐诗、宋词,不知《牡丹亭》、《桃花扇》,不看《三国》、《水浒》、《红楼梦》,不熟悉鲁迅、郭沫若、毛泽东诗词,就很难有一颗中国心。一个没有文学名著的民族是没有光彩的;一个不读文学名著,不珍惜、不尊崇本民族文学名著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精神萎缩堕落的民族。
  汉字是文化的根,词语是文化的叶,文学是文化的干。汉字、词语文化形成语言素养,文学教育形成情感积淀: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的情感境界,就是“养气”,养民族精神之正气;审美积淀:积淀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审美习惯等。
  
  四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让文化进行参与呢?
  1.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
  所谓的教师的文化底蕴,也就是教师的文化所具有的内容。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文化素养应当是丰富良好的专业文化素养、适当的哲学素养、严密的逻辑思维素养、高雅的审美品位、博大的胸襟、有爱心、有同情心,等等。教师文化底蕴的丰富与否,更是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深度、广度,课堂的气氛,课堂的质量。
  2.构建课堂精神文化。
  (1)民主文化的课堂。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经历中的一段具有生命意义的交往过程,实现师生生命的流动。构建以人为本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只有在民主型的关系中,教师尊重、热爱、关心、信任学生,靠自己的德才吸引和影响学生,学生则钦佩、尊敬、爱戴自己的教师,师生关系亲密,课堂气氛才够活跃。教学中精心组织、协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千方百计地扩大学生的自主权,把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着眼于知识与能力、智慧与精神的同步建构,使学生获得人文的关怀,在知识的跃进上产生质的飞跃——人的完整精神的提升。
  (2)重视语感的培养:巩固、发展积淀下来的文化底子。语感的培养已经引起语文界的广泛注意,并对培养途径和方法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里不赘述。
  (3)重视悟性的培养:语言的模糊性,中国语言的“欲辨已忘言”的重体悟、求整体的特征,都要求重视语文学习中对学生的悟性的培养。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皆应如此。
  (4)重视学生文化心理结构的建设。将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哲学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内在文化动力等结构要素进行培养。形成一定的结构,就会产生一定的功能,处社会之中就不会迷失自我,这也正是语文的深层次的德育教育问题。
  3.课外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实践。
  课堂语文教育通过听说读写培养学生核心文化价值,学校语文教育巩固文化理念,家庭,社会语文教育也能形成文化的教化意识。我们主张要在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自然界,社会以及文化的前前后后中把握学生自我的形成,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文化品性。这也正是我校的“大语文教育”的哲学基础。利用语文教育资源,通过有意识的学校语文教育,形成:(1)社会人文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2)当地人文、自然环境的影响。(3)批判吸收外来文化。说到底,语言行为是人对语言的认识和操纵,更是语言对人的操纵,是进入潜意识层的深层语义结构(潜意识或文化)对人的操纵。因此,语言现象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日常听说读写是语言行为,实际上就是文化行为。
  文化语文要求语文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听说读写培养文化精神,奠定文化底蕴,用文化意识引导文化行为,进而创造新的文化。
  总而言之,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文化的传承,语文是文化的一部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当也必须合二为一。语文教育的思想教育,人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化的参与才能得以落实,语文教育才能为育人服务,育真正的人。成人与成才才能够得以统一。文化才能延续,社会才能进步。这不正是语文教育的责任吗?■
  
  参考文献:
  1.关于制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1995(3).
  2.人民教育.1998年6月号
  3.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
其他文献
摘要:拓展延伸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法宝。在教学中,应尊重教材体系,通过放眼教材结构,着眼单元导语,立足“研讨与练习”的途径来找准拓展延伸的教学内容;以“读”、“写”、“品”的方式进行富有语文味的拓展延伸。  关键词:教材体系 拓展延伸 语文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拓展延伸已经成了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实现语文课程总目标的重要法宝。拓展延伸在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秘书长巴德里(Abdullah El-Badri)对原油价格过高表示关切,但是认为当前国际原油市场供应充足,因此没有必要增产。巴德里表示,产油国关注原油价格过高,但是原油
针对微波无线输能系统中接收天线质量轻、体积小、剖面低、易与微波电路集成的特点,设计了一款新型的具有谐波抑制功能的宽带圆极化宽缝接收天线。通过在长方形缝隙中添加末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开放型”的教学真正体现了这一崭新的教学思想。因为这种课堂教学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各层次的学生参与创造了条件;能很好地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促进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持续稳定的提高。
智利企业集团Quinenco SA(奎奈科)近日表示,公司已经完成对壳牌在智利资产的收购,该项交易价值6.33亿美元。
是一种什么东西.它可以让一个身处黑暗中的人无比坦然地面对生和死、名与利?活着还是死去.对于他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死生之情是羁绊不到他的。名利与尊位也是他所不屑一顾的。世
近日,中石化胜利油田钻井研究院开发的Φ244.5毫米×Φ177.8毫米膨胀悬挂器在中海油上海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平湖油气田成功应用。这是该型号膨胀悬挂器首次在国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