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行课程结构以“模块”加“专题”的方式组成,突出多样性和层次性,整合诸多相邻学科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科本位”的缺陷。新课标历史教材和相关考试中涉及大量的地理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产生原因的认识,一方面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本文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和人教版教材为例,梳理课本中包含的地理知识,根据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探寻一定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地理知识
一、 历史教学中的自然地理
(一)地理沿革
中国古代史自上古三代起,王朝更迭,疆域变化不断。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对秦朝疆域这样描述:东到大海,西及流沙,北逾阴山,南抵南海。但是古地名和今天的地名有很多无法对应,这时候需要教师利用高中历史图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进行比较,得出秦朝的疆域。同时通过历史图册中历代王朝疆域图的比较,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
(二)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
高中历史必修2在讲授“战后苏联经济改革与挫折”时,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不顾苏联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强令各地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导致苏联农业再次出现危机。这段文字涉及了自然地理中的气候类型和土壤植被等相关知识,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必须结合历史地图册,在地图中标明苏联全境的气候类型区域,結合玉米种植的地理条件,找出苏联境内适宜种植的区域,自己得出结论,依据课本知识客观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然后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比较,找出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总结出对历史上这些“改革”的认识,进一步落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地形地貌
现行高中历史课本涉及地形的内容比较多,在讲述人类文明诞生,农业发展等内容,需利用历史地图册指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必修1有关“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从地理地形因素解释欧洲文明形态与东亚文明形态的不同。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代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经济模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西方在政治方向发展上走了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二、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地理
(一)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移,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高中历史必修2有关“古代中国农耕经济”部分,在分析有关农业和手工业史实时候,结合历史地图册能发现一种现象: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与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三次大规模的南迁有密切的关系。唐朝中期前北方经济远超南方,安史之乱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破坏甚大,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有: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朝中叶安史之乱、北宋晚期靖康之变。中原人口南迁,一方面给南方带来大批劳动力,另一方面带来较为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至南宋中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在讲授经济重心南移的课题时,加入“胡焕庸线”的知识,不仅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同时可以找到新的解读这一课题的角度,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史学素养。接受部分学术训练,为大学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二)农业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2涉及农业发展的篇幅很多,尤其是中国史部分,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历朝历代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在讲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候,结合历代王朝疆域演变图,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版图基本上没有本质的扩张。汉、隋、唐等王朝却把疆域扩展到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这样的壮举,但是这样的疆域面积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只有清朝最终奠定今日中国的基本版图。
有同学就会有疑问:既然运输粮食成本高,为什么当时不在当大规模地发展农业?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结合农业发展区位要素中地形、土壤、科技、交通运输水平等因素进行合理解释,同时列举小麦在古代中国的亩产与现代科技下小麦亩产水平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差距。
罗布泊是中国的核武器试验基地,这里曾经是中国内陆的第二大湖泊,如今只剩下层层盐壳。在1960年代罗布泊仍然是个大湖,但是到1970年代就完全干涸了,退化速度很快。原因是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当地人砍伐罗布泊附近的大片胡杨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南疆的农业发展徘徊不前,为了治理当地环境问题,国家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始终没有扭转局势。
进而说明在重视三农问题的同时,注意对当地环境的保护,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让学生形成生态史观。
(三)军事地理
现代战争和军事活动的范围已扩大到了整个地球及其生物圈、大气圈的各个方面,甚至到外太空,军事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诸多方面,成为影响军事活动的一个大的开放系统。
人教版教材选修部分有关军事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是表述十分简略,忽视地理环境对军事的影响。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讲述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些局部战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军事地理的知识。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分析德国的施蒂芬计划和德国战败原因的时候,可适当借助军事地理知识加以分析:德国地处欧洲中部,以平原地形为主,且与法俄两大强国相邻,所以德国必须用最强兵力快速消灭法国,避免两线作战,然后利用其境内完善的交通系统,迅速回师东部打败俄军。鉴于俄军作战能力低下,德军署时候西线集中大部分兵力,东线用少量兵力牵制,以防守为主。但是战前德皇威廉二世命令总参谋部修改计划,加强东线兵力,战争爆发后德军在西线陷入僵局,而东线的俄军也没有被彻底打垮,德国被迫两线作战,犯了兵家大忌。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但是历史教学一定要立足于本学科,不能把历史课上成了地理课,毕竟历史和地理不属于同一学科。
参考文献:
[1]单正婷.论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朱翔,刘新民.高中地理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代晓宇,浙江省义乌市,义乌群星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地理知识
一、 历史教学中的自然地理
(一)地理沿革
中国古代史自上古三代起,王朝更迭,疆域变化不断。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对秦朝疆域这样描述:东到大海,西及流沙,北逾阴山,南抵南海。但是古地名和今天的地名有很多无法对应,这时候需要教师利用高中历史图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进行比较,得出秦朝的疆域。同时通过历史图册中历代王朝疆域图的比较,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
(二)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
高中历史必修2在讲授“战后苏联经济改革与挫折”时,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不顾苏联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强令各地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导致苏联农业再次出现危机。这段文字涉及了自然地理中的气候类型和土壤植被等相关知识,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必须结合历史地图册,在地图中标明苏联全境的气候类型区域,結合玉米种植的地理条件,找出苏联境内适宜种植的区域,自己得出结论,依据课本知识客观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然后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比较,找出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总结出对历史上这些“改革”的认识,进一步落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地形地貌
现行高中历史课本涉及地形的内容比较多,在讲述人类文明诞生,农业发展等内容,需利用历史地图册指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必修1有关“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从地理地形因素解释欧洲文明形态与东亚文明形态的不同。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代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经济模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西方在政治方向发展上走了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二、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地理
(一)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移,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高中历史必修2有关“古代中国农耕经济”部分,在分析有关农业和手工业史实时候,结合历史地图册能发现一种现象: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与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三次大规模的南迁有密切的关系。唐朝中期前北方经济远超南方,安史之乱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破坏甚大,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有: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朝中叶安史之乱、北宋晚期靖康之变。中原人口南迁,一方面给南方带来大批劳动力,另一方面带来较为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至南宋中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在讲授经济重心南移的课题时,加入“胡焕庸线”的知识,不仅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同时可以找到新的解读这一课题的角度,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史学素养。接受部分学术训练,为大学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二)农业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2涉及农业发展的篇幅很多,尤其是中国史部分,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历朝历代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在讲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候,结合历代王朝疆域演变图,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版图基本上没有本质的扩张。汉、隋、唐等王朝却把疆域扩展到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这样的壮举,但是这样的疆域面积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只有清朝最终奠定今日中国的基本版图。
有同学就会有疑问:既然运输粮食成本高,为什么当时不在当大规模地发展农业?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结合农业发展区位要素中地形、土壤、科技、交通运输水平等因素进行合理解释,同时列举小麦在古代中国的亩产与现代科技下小麦亩产水平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差距。
罗布泊是中国的核武器试验基地,这里曾经是中国内陆的第二大湖泊,如今只剩下层层盐壳。在1960年代罗布泊仍然是个大湖,但是到1970年代就完全干涸了,退化速度很快。原因是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当地人砍伐罗布泊附近的大片胡杨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南疆的农业发展徘徊不前,为了治理当地环境问题,国家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始终没有扭转局势。
进而说明在重视三农问题的同时,注意对当地环境的保护,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让学生形成生态史观。
(三)军事地理
现代战争和军事活动的范围已扩大到了整个地球及其生物圈、大气圈的各个方面,甚至到外太空,军事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诸多方面,成为影响军事活动的一个大的开放系统。
人教版教材选修部分有关军事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是表述十分简略,忽视地理环境对军事的影响。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讲述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些局部战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军事地理的知识。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分析德国的施蒂芬计划和德国战败原因的时候,可适当借助军事地理知识加以分析:德国地处欧洲中部,以平原地形为主,且与法俄两大强国相邻,所以德国必须用最强兵力快速消灭法国,避免两线作战,然后利用其境内完善的交通系统,迅速回师东部打败俄军。鉴于俄军作战能力低下,德军署时候西线集中大部分兵力,东线用少量兵力牵制,以防守为主。但是战前德皇威廉二世命令总参谋部修改计划,加强东线兵力,战争爆发后德军在西线陷入僵局,而东线的俄军也没有被彻底打垮,德国被迫两线作战,犯了兵家大忌。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但是历史教学一定要立足于本学科,不能把历史课上成了地理课,毕竟历史和地理不属于同一学科。
参考文献:
[1]单正婷.论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朱翔,刘新民.高中地理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代晓宇,浙江省义乌市,义乌群星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