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song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断言:在教学领域,学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这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需一种技能就行了,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与想象。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呢?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众多教学信息的综合分析而产生的主动寻找问题的心理状态,为制定问题解决计划,通过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提供重要保障。何谓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认识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心理状态,并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多情境创设,让学生“想要问”
  不同的情境,学生想要提问的意愿不一样的,教师通过特点情境的设置,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氛围,有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首先,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预习课文,事先进行思考,发现疑问。这种提问意识的培养将提高学生课堂探究的效率,使课堂学习更具方向性,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
  其次,教师要打破一言堂的课堂传统,要通过“师—生”、“生—师”这两种纵向提问方式,让教学信息实现更好的交流,也要通过“生—生”这种横向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想到提问、探讨与释疑。信息的多向交流有利课堂密度的加大,也利于真知的呈现。
  再则,教师要有意创设让学生提问的机会、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有时教师不经意的讲解错误可以成为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师不要个人主义而拼命保全自己的面子,而应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民主探讨的机会。有时,教师也可以故意讲错,让学生说说这样的表达是否有问题,这样做也有利学生提高课堂听讲的注意程度。
  二、全方位激励,让学生“敢于问”
  学生想问,但是他也有可能不敢问。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欲言又止的情况,教师应该注意以激励为主,努力营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疑问。首先,教师应该有一种以生为本的心态,不搞个人一言堂;其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地倾听,认识地分析,引导其它学生作出合理的回答;对于提出方向性明确,有利课堂进程或者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则要加以热情的肯定。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时,教师应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哪怕所提问题幼稚和肤浅,甚至是错误的,防止在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
  三、高层次引导,让学生“有的问”
  认知冲突是课堂疑问产生的源泉,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自学地进入原有认知状态与新知识间的冲突状态,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够的提问时机,使学生有问题可以问。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到到疑点在何处。这些疑点一般是出现在新旧知识的看似矛盾处,或者教学内容的难点之处。比如学生学习了“我们国家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但当他学学习到“一国两制”这块内容时,他们就会主动提出 “两制并存是否影响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问题的解决为什么难于港澳?” “实行‘一国两制’后,我们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不是就由单一制变成复合制了?等一系列较为贴近时代和社会现实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要指导学生从丰富的资源中找到获取问题的方法,激发他们思维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为他们尽可能提供有利他们质疑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素材、调查研究,通过演绎推理等方法提出科学的问题,有利进一步深入学习。
  1.文本生疑。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本的内容,深入理解课本的要点,与自己以前想象的知识有何不同,从而构造问题的产生。比台在学习“当代国际社会”这块内容时,指导他们学习“现在国际上承认的主权国标准”,再说说自己想象的标准与现在学习到的有何区别,就可以产生问题。还有可以让学生提出“中国为什么在国际上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等问题,联系自己了解的我们国家的历史,提出足够的依据来解答他。另外,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和引文注释都可以成为学生研习的对象,成为问题产生的源泉。
  2.联系生活。学生学习了政治课的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不少表面上看来理论与实际不一定的东西,从而提出问题。比如对于市场商品的价格问题,学生也知道现在不少东西一涨再涨,就可以让学生提出一些如何解决现状的问题;再比如对于现在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则可以引导学生从公民交通意识与道德素养等角度来深入剖析,提出具体问题与解决方案;再比如可以联系日本在11年的海啸灾难后我们提供国际主义帮助的实际来分析我们的基本国策与国际主义等问题。身边的鲜活事例为学生提供了提问的空间,也给了学生加深理解的契机。
  3.过程引疑。在课程进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中无时不是生疑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转瞬即逝的疑点,将其转化为有利深入探究的问题。比如对如何消费的理解中,学生存在“我只要做了大老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用什么就买什么的观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质,从消费的本质、追求,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等角度来深入剖析,加深对教材的领悟。
  四、抓机会辅导,让学生“会问”
  会问是提问能力培养的较高层次,它已经提高到学法辅导与个人学习能力的层面,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环节。
  1.方向明确。课堂探究尽管要求学生尽量发散性的提出有创意的问题,但也不能海阔天空、漫无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先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或生动的故事,给学生一种情感的倾向,进而让他们进行归纳,确定研究的重点。
  2.多维研究。教师要尽量扩大学生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既定的范围内发散性地思考,从而问题意识的重点转向于对问题的分析中。
  3.关注细节。教学的细节往往可以成为提出的契机,学生能关注细节,其实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会问,这是中学政治课教学永恒的主题。通过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我们可以加快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有利实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为例,在介绍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做好学位论文数据库软环境管理和控制。
介绍了合作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宗旨及特点,分析了合作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优势及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根据流固耦合理论,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承压水体上采煤过程中断层参数(断距、倾角)对煤层、围岩的应力、变形和水压力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探讨了存在断层时突
河套平原由大厚度第四系冲湖积地层组成,地下水水平径流滞缓,以垂向水交替为主。地下水D1、8O3、H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表明,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引黄河水灌溉对河套平原中东部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