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儿童非转移性横纹肌肉瘤(RMS)分层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诊断的非转移性RMS患儿,共129例。根据RMS术前、术后分期及病理类型将患儿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根据分组采用不同强度化疗、放疗治疗及适时肿瘤根治性切除术。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RMS进行生存率及影响因
【机 构】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儿童非转移性横纹肌肉瘤(RMS)分层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诊断的非转移性RMS患儿,共129例。根据RMS术前、术后分期及病理类型将患儿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根据分组采用不同强度化疗、放疗治疗及适时肿瘤根治性切除术。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RMS进行生存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129例患儿中,最终119例进入统计,发病年龄7~191个月,中位发病年龄48个月,无事件患儿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所有患儿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实际分组中低危组8例,中危组49例,高危组62例。5年总体生存(OS)率为(92.1±2.9)%,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76.5± 4.4)%;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患儿5-EFS均>7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9,P=0.262);单因素分析发现:发病年龄≤1岁或≥10岁、术前分期、早期手术完整切除明显影响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性别、病理分型、原发部位与EFS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腺泡型RMS(ARMS)患儿中叉头转录因子1(FOXO1)阳性者5-EFS明显低于FOXO1阴性者[(56.3±14.8)%比(83.3%±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28)。
结论RMS治疗需严格做好危险度分组;低危组相对中危组预后较差,方案需改进;中危组患儿可考虑优化化疗药物并适度减轻化疗剂量;FOXO1阳性可纳入危险度分组中进行分层治疗。
其他文献
Hammersmith婴儿神经检查(Hammersmith infant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HINE)是应用于2~24月龄婴儿的一种简单、可量化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无需专门的工具和表格,仅5~10 min即可完成,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特性。HINE可被广泛应用于早期高危儿的随访计划中,其可早期识别神经发育迟缓或脑损伤的患儿,监测疾病的纵向进程并早期预测神经发育结局。
目的研究头孢泊肟酯颗粒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12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60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头孢泊肟酯组和头孢克洛组,每组各80例。在常规对症照治疗基础上,头孢泊肟酯组口服头孢泊污酯颗粒5 mg/(kg·次)(不超过100 mg/次),每天2次;头孢克洛组口服头克洛颗粒10 mg/(kg·次)(不超过250 mg/次),每天3次,2
近年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虽然随着化疗、靶向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进展,部分类型淋巴瘤和白血病的疗效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高,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已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溶瘤病毒可通过选择性破坏肿瘤细胞并诱导机体发挥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双重作用机制来促进抗肿瘤效应。目前溶瘤病毒已成为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
目的通过对儿童肾脓肿临床资料的分析,了解其临床特点,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天津市儿童医院肾内科收治的7例肾脓肿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儿童肾脓肿的特点。结果7例患儿中男4例,女3例;<1岁者5例;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临床症状不典型,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升高;尿培养1例为大肠埃希菌阳性;2例行脓液培
目的提高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培门冬酶化疗所致高三酰甘油血症(HTG)的认识。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确诊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5例患儿化疗前三酰甘油(TG)、肝肾功能均正常,在诱导缓解及延迟强化期,均予VDLD方案联合化疗,化疗后均出现HTG。结果5例患儿合并HTG期间均伴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而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同
乳糜泻是指遗传易感个体摄入含麸质蛋白及其相关醇溶蛋白后所引发免疫介导的全身系统疾病,典型患者可出现吸收不良等症状,可伴发多种肠外表现,乳糜泻是可筛查、可治疗的疾病,但延迟诊断,可出现多种显著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并发症,如果及时诊断并给予严格免麸质饮食,可明显改善患儿预后。现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乳糜泻的相关文献,就儿童乳糜泻筛查、预后等方面作一综述。
目的旨在了解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hereditary thrombocytopenia,HT)在儿童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中的检出率及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为临床早期识别和诊断HT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病史超过1年、应用免疫治疗效果欠佳的血小板减少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基因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筛查HT
结外NK/T淋巴细胞淋巴瘤鼻型(ENKTL)为起源于NK或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一种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发病与EB病毒(EBV)感染密切相关,东南亚和中南美洲发病率高。本病好发于鼻腔、鼻咽、鼻窦、腭部等呼吸消化道上段中线部位,肿瘤细胞弥散性浸润,呈血管中心性破坏性生长,引起进行性毁损性坏死为本病显著临床病理特征。近10余年来国际上深化了ENKTL分子遗传发病机制的认识,完善和优化了分期
血友病性关节病是血友病患者反复出血过程中最常见、最典型的表现之一。滑膜增生、炎症及新生血管生成、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骨损伤是主要的发病机制。基于其发病机制,可能成为血友病性关节病治疗的靶点包括铁、炎症、血管重塑、高纤溶、软骨再生和骨重塑。迄今为止,铁螯合剂、抗炎疗法、抗纤溶剂和骨重塑剂在临床前实验阶段已证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就血友病性关节病的发病机制进行叙述,确定潜在的治疗靶点,以提供血友病性关节
目的讨论儿童先天性中胚叶肾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2例先天性中胚叶肾瘤患儿的年龄、影像学特征、病理分型、治疗及预后。结果12例患儿年龄7 d~2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前均未化疗,均行瘤肾切除术,陈旧破溃2例。术后病理:经典型5例(41.7%);细胞型4例(33.3%),均<3月龄,1例陈旧破溃;混合型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