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事件
据《南方都市报》载,2007年2月16日傍晚,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河桥镇三名幼儿被杀害。他们先是被绳子勒至窒息,接着颈动脉又被利器割断。凶手是当地小学教师毛淑英,她让自己未满7岁的女儿把小伙伴们请到家中吃馄饨,邀请名单中的两名小孩因回老家过年而幸免于难。毛淑英杀害三个无辜小孩后割脉自杀。
凶手毛淑英是永登县的县级骨干教师,教学成绩突出。2006年9月,河桥镇中心校校长突然宣布将她调到5公里之外的乐山小学。“没有思想动员,也没有提前打招呼”,决定一旦宣布,就不容商量。毛淑英面临的现实困难是:新单位上班早且需赶公车,而女儿读书的小学开门晚,作为母亲,是赶公车还是接送小孩?她陷入两难。有老师曾见她因错过晚班车无法接女儿,在学校门口号啕大哭。她的同事们分析,除现实困难之外,工作调动之后“地位和身份上的变化”,是她最难接受的。或者说,感觉自己遭遇严重不公,是毛淑英作案的直接动因。
案发前两天,毛淑英前往医院就诊。此前一段时间,她严重失眠,脾气变坏,不愿意和人交谈,还曾威胁要“掐死”女儿。诊断结论是轻微抑郁症。然而,没有任何心理治疗,仅仅时隔一天,悲剧发生。从“轻微抑郁症”到残杀儿童,这中间没有遇到任何来自他人和自身的阻力,不禁令人深思。
毛淑英受过完整的师范教育,但显然她没有获得过良好的心理教育。毛淑英曾连年当选优秀班主任,案发前一个多月,她执教的新班级还取得了全镇语文统考第一的好成绩。但是从她面对个人生活中重大冲突的心理能力来看,她并非一位真正称职的小学教师。而育人是心灵影响心灵,对教师心灵状态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
转型期社会的激烈冲突使传统的“公平”受到严峻挑战。某些严重的不公平源于个体能力差异,另一些不公平则源自缺乏权力制约和缺少选择制度。失败者普遍缺乏充分的生活保障和权利救济,而暂时遭遇困境的个体应如何面对个人生活中的重大冲突?这正是检验心理能力最恰当的时刻。“渴望得到更多”是基本人性,但“能否得到更多”则在一定程度上受机遇支配。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有理由说:这不公平!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公平悖论”。心理神经免疫学专家保罗·皮尔塞尔博士说,“我们并不总是强大的,也不总是有所选择;在许多情况下,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我们除了尽可能享受之外,别无选择。”这应是转型期心理教育所应包含的基本内容。
回到毛淑英的个人生活中,我相信,倘若她曾经受过良好的心理教育,倘若她所处的职业环境重视引导和支持教师的心灵成长,她就会抱有对幼弱儿童的基本怜悯与同情,对自我现实困难及身份调整的理性解读,或是对生命中曾遭遇的种种助缘的感恩之心。这些德行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会化解暴行。然而,她却将自我毁灭建筑在对幼小生命的杀戮上。她的残忍撕裂了多少学生父母心中的信任和安全感?更可怕的是,我们从中看到,师范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缺位和孱弱。
毛淑英事件让我们不禁叩问,为人师表,仅仅有优异的IQ(智商)和KQ(学识商数)就够吗?当IQ和KQ成为片面主导师范教育的评价指标,毛淑英就是这种被扭曲的教育所导致的极端结果。
完整的心理教育应包括情绪教育和灵性教育两部分。与之相应的评价指标分别是EQ(情绪商数)和SQ(灵性商数)。EQ所评估的是人掌控情绪、克制冲动、与他人共处的能力。丹尼尔·戈尔曼在《EQ》中提出,人应当对身处其中的情境作出判断,接受情境指引,并适当行事。但如若掌控情绪、克制冲动的目的仅为在竞争中出人头地,情绪教育就失去了关键性的价值支撑。工作调动,使毛淑英遭遇“公正悖论”,且她尚不具有在这种情景中自由转身的能力。假设有机会重新选择,她只有寻求心灵解脱才有可能真正化解来自“公平悖论”的威压,而关涉心灵解脱的正是灵性教育。
灵性教育帮人建立更为博大的时空,使人在面临各种情景尤其在窘迫中,有足够的余地转身。毛淑英所追求的都是一些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她只是在物质层面衡量生命价值,她的人生是严重物化的。心灵发育的严重受阻或许才是问题的症结。
解决之道呢?只有透过对亲情友爱的用心感受,对艺术作品的用情欣赏,对浩大宇宙的恢宏赞叹和对点滴细节的温暖回忆,才可能唤醒人心深处的固有的对整全生命的渴望。当EQ和SQ与原有的IQ、KQ汇聚,当一个人的目光被从只关注自身处境的狭小视域中吸引过来,真正的心灵解脱才可能发生。
编辑:卢劲杉
据《南方都市报》载,2007年2月16日傍晚,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河桥镇三名幼儿被杀害。他们先是被绳子勒至窒息,接着颈动脉又被利器割断。凶手是当地小学教师毛淑英,她让自己未满7岁的女儿把小伙伴们请到家中吃馄饨,邀请名单中的两名小孩因回老家过年而幸免于难。毛淑英杀害三个无辜小孩后割脉自杀。
凶手毛淑英是永登县的县级骨干教师,教学成绩突出。2006年9月,河桥镇中心校校长突然宣布将她调到5公里之外的乐山小学。“没有思想动员,也没有提前打招呼”,决定一旦宣布,就不容商量。毛淑英面临的现实困难是:新单位上班早且需赶公车,而女儿读书的小学开门晚,作为母亲,是赶公车还是接送小孩?她陷入两难。有老师曾见她因错过晚班车无法接女儿,在学校门口号啕大哭。她的同事们分析,除现实困难之外,工作调动之后“地位和身份上的变化”,是她最难接受的。或者说,感觉自己遭遇严重不公,是毛淑英作案的直接动因。
案发前两天,毛淑英前往医院就诊。此前一段时间,她严重失眠,脾气变坏,不愿意和人交谈,还曾威胁要“掐死”女儿。诊断结论是轻微抑郁症。然而,没有任何心理治疗,仅仅时隔一天,悲剧发生。从“轻微抑郁症”到残杀儿童,这中间没有遇到任何来自他人和自身的阻力,不禁令人深思。
毛淑英受过完整的师范教育,但显然她没有获得过良好的心理教育。毛淑英曾连年当选优秀班主任,案发前一个多月,她执教的新班级还取得了全镇语文统考第一的好成绩。但是从她面对个人生活中重大冲突的心理能力来看,她并非一位真正称职的小学教师。而育人是心灵影响心灵,对教师心灵状态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
转型期社会的激烈冲突使传统的“公平”受到严峻挑战。某些严重的不公平源于个体能力差异,另一些不公平则源自缺乏权力制约和缺少选择制度。失败者普遍缺乏充分的生活保障和权利救济,而暂时遭遇困境的个体应如何面对个人生活中的重大冲突?这正是检验心理能力最恰当的时刻。“渴望得到更多”是基本人性,但“能否得到更多”则在一定程度上受机遇支配。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有理由说:这不公平!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公平悖论”。心理神经免疫学专家保罗·皮尔塞尔博士说,“我们并不总是强大的,也不总是有所选择;在许多情况下,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我们除了尽可能享受之外,别无选择。”这应是转型期心理教育所应包含的基本内容。
回到毛淑英的个人生活中,我相信,倘若她曾经受过良好的心理教育,倘若她所处的职业环境重视引导和支持教师的心灵成长,她就会抱有对幼弱儿童的基本怜悯与同情,对自我现实困难及身份调整的理性解读,或是对生命中曾遭遇的种种助缘的感恩之心。这些德行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会化解暴行。然而,她却将自我毁灭建筑在对幼小生命的杀戮上。她的残忍撕裂了多少学生父母心中的信任和安全感?更可怕的是,我们从中看到,师范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缺位和孱弱。
毛淑英事件让我们不禁叩问,为人师表,仅仅有优异的IQ(智商)和KQ(学识商数)就够吗?当IQ和KQ成为片面主导师范教育的评价指标,毛淑英就是这种被扭曲的教育所导致的极端结果。
完整的心理教育应包括情绪教育和灵性教育两部分。与之相应的评价指标分别是EQ(情绪商数)和SQ(灵性商数)。EQ所评估的是人掌控情绪、克制冲动、与他人共处的能力。丹尼尔·戈尔曼在《EQ》中提出,人应当对身处其中的情境作出判断,接受情境指引,并适当行事。但如若掌控情绪、克制冲动的目的仅为在竞争中出人头地,情绪教育就失去了关键性的价值支撑。工作调动,使毛淑英遭遇“公正悖论”,且她尚不具有在这种情景中自由转身的能力。假设有机会重新选择,她只有寻求心灵解脱才有可能真正化解来自“公平悖论”的威压,而关涉心灵解脱的正是灵性教育。
灵性教育帮人建立更为博大的时空,使人在面临各种情景尤其在窘迫中,有足够的余地转身。毛淑英所追求的都是一些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她只是在物质层面衡量生命价值,她的人生是严重物化的。心灵发育的严重受阻或许才是问题的症结。
解决之道呢?只有透过对亲情友爱的用心感受,对艺术作品的用情欣赏,对浩大宇宙的恢宏赞叹和对点滴细节的温暖回忆,才可能唤醒人心深处的固有的对整全生命的渴望。当EQ和SQ与原有的IQ、KQ汇聚,当一个人的目光被从只关注自身处境的狭小视域中吸引过来,真正的心灵解脱才可能发生。
编辑:卢劲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