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j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U)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探讨治疗方法的改进.方法 收集1995年至200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有完整病例资料的78例PTCL-U,所有病例均按修订的欧美淋巴瘤分类(REAL分类)和WHO 2001年分类进行病理分型,并对临床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确诊时中位年龄39(9~75)岁,男58例,女20例,临床分期Ⅰ/Ⅱ期占41%,Ⅲ/Ⅳ期占59%,结外受累占50.2%,乳酸脱氢酶(LDH)增高占38.0%,结外侵犯2处以上占29.5%,有B症状者占37.2%,国际预后指数(IPI)≥2分者62.8%;一线放化疗者34例,一线化疗者43例,单纯放疗者1例.首程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55.1%、部分缓解率为25.6%、进展+稳定率为19.2%,13例患者在一线治疗缓解后进行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存活患者中位随访58(1~116)个月.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总生存率为41.4%和33.8%.缓解后移植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61.5%(常规剂量治疗者为52.3%,P=0.894).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因素包括Ⅲ/Ⅳ期病变、LDH增高、骨髓受侵、行为状态不佳.多因素分析显示LDH增高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淋巴瘤IPI和PTCL-U预后指数可以预测生存.结论 PTCL-U发病时多为晚期、易侵犯结外,中危、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一线治疗缓解后行ASCT安全可行,需要探讨新的一线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我们用ABC法观察14种凝集素与3种常见条件致病性真菌在感染病变组织中的结合形式,并与其培养菌细胞比较,目的在于从细胞、组织化学的角度,进一步了解这些真菌组织相细胞壁的糖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在培养相转为组织相中的变异。为探讨这些成分与真菌致病性关系提供新的资料,并考察利用病理组织中真菌的凝集素结合形式作为病原学诊断手段的应用前景。一、资料和方法(一)真菌:白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