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糍是赣闽浙等地区广受人们喜爱的美食,喜爱到什么程度?喜爱到当地许多民俗都是因它而来。它更是被赋予了爱情使者的身份。
传统的麻糍由当地特产糯米为原料,其米粒粗短浑圆,黏性介于糯米和粳米之间,赣南人称之为大禾米,当地人说这种米比较“静”,做出的麻糍具有软而不黏、味香色好、煎煮皆宜、饱食不腻等特点。
麻糍的制作是这样的:先将糯米碾过洗净,浸一天一晚,滤干蒸熟,倒入竹盘内拌适量碱水。米饭成金黄色后,用甑蒸第二次。上大汽后倒入石臼内,用黄檀木杵舂至不见米粒,表面光滑时,取出搓条,切成长条状,或填入有花纹的模具内压成圆形饼状,冷却后漂入碱水内。吃时切成片,放入鲜汤内煮熟,加大蒜、辣椒、酱油、味精等调料;或水煮、油炒后,拌白糖或加食盐即可,还可油煎、火烤。用来嵌麻糍的馅,种类亦不少,有豆沙、豇豆、油麻等,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用咸菜馅或其他混合馅,也有将山里的棉花青(学名“鼠鞠草”)预先剁成碎末儿捣进去做成青麻糍的。
麻糍种类繁多,有麻糍泻、麻糍滑、米筛花、麻糍食果等等,成品洁白如雪,柔软如绵,光滑细腻,不粘碗,不钉牙糊口,老小皆宜,食者无所禁忌,备受人们欢迎。
在浙东南,两家联姻后嫁娶前给亲戚邻居送麻糍的礼仪很盛行。谁家要娶媳妇了,男家一般都要在清明节前向女家送去清明麻糍,预示在下一个清明节前将要娶新媳妇过门了。女儿出嫁后,女家父母到了清明节又得向男家回送清明麻糍。据说这是预祝小两口结成夫妻日子能过得像麻糍一样糯滋滋、甜丝丝。
一般离清明节还有五六天,就要安排给新亲家送麻糍,宁可早一天,不能迟一日。送的时间必须是上午,于是头一天下午或晚上一定要做好麻糍。凡是礼仪麻糍都须嵌过馅,叫做嵌糖麻糍。在制作中也比一般的精细一些、捣得透一些,外形尽量做得好一些。大小要匀称,长短要一致,馅的甜度也总是足一些。用来盛麻糍的器具也有一套讲究,大多用团空(用篾编成,工艺精细,形似鞋篮)或切篮,把麻糍一段一段分层整齐地码放在里面,外面再套以青色麻袋,然后打好牢固的结(表示吉庆、结亲)。向女家送,一般都由新女婿亲自挑着去,以表诚意。如新女婿因故无法亲自去,也有由兄弟代送的。女方向男家送,多由新媳妇的兄弟送。
麻糍送到后,还应将送来的麻糍马上向邻里家分过去,以表热情大方。这时邻里乡亲便会围上来看一看新上门的“毛脚女婿”,相互认识一番,大家也便知道这姑娘不久就要出嫁了。所以群众中还有“吃过清明糕,囡便养勿牢”之说。女家向男家回送的清明麻糍也一样,总得分给邻里乡亲共享口福,乡亲们接过赠送的麻糍,总是乐呵呵地还要回敬几句客套话。
赣南、闽西、粤东的客家地区的一些县,结婚那日,新郎新娘在厅堂里祖先神位前拜堂之后,要拿起黄檀木做的木杵,你一下我一下地在石臼里捣击蒸熟了的糯米,谓之“打麻糍”。这个过程象征交合,也象征子孙繁多。随后,亲戚邻居家的一帮小孩要来分享粘着红糖的麻糍。旧时有人喜欢听婚床,也被人嘲笑为捡新郎新娘的“麻糍”吃了。
责任编辑/刘洋
传统的麻糍由当地特产糯米为原料,其米粒粗短浑圆,黏性介于糯米和粳米之间,赣南人称之为大禾米,当地人说这种米比较“静”,做出的麻糍具有软而不黏、味香色好、煎煮皆宜、饱食不腻等特点。
麻糍的制作是这样的:先将糯米碾过洗净,浸一天一晚,滤干蒸熟,倒入竹盘内拌适量碱水。米饭成金黄色后,用甑蒸第二次。上大汽后倒入石臼内,用黄檀木杵舂至不见米粒,表面光滑时,取出搓条,切成长条状,或填入有花纹的模具内压成圆形饼状,冷却后漂入碱水内。吃时切成片,放入鲜汤内煮熟,加大蒜、辣椒、酱油、味精等调料;或水煮、油炒后,拌白糖或加食盐即可,还可油煎、火烤。用来嵌麻糍的馅,种类亦不少,有豆沙、豇豆、油麻等,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用咸菜馅或其他混合馅,也有将山里的棉花青(学名“鼠鞠草”)预先剁成碎末儿捣进去做成青麻糍的。
麻糍种类繁多,有麻糍泻、麻糍滑、米筛花、麻糍食果等等,成品洁白如雪,柔软如绵,光滑细腻,不粘碗,不钉牙糊口,老小皆宜,食者无所禁忌,备受人们欢迎。
在浙东南,两家联姻后嫁娶前给亲戚邻居送麻糍的礼仪很盛行。谁家要娶媳妇了,男家一般都要在清明节前向女家送去清明麻糍,预示在下一个清明节前将要娶新媳妇过门了。女儿出嫁后,女家父母到了清明节又得向男家回送清明麻糍。据说这是预祝小两口结成夫妻日子能过得像麻糍一样糯滋滋、甜丝丝。
一般离清明节还有五六天,就要安排给新亲家送麻糍,宁可早一天,不能迟一日。送的时间必须是上午,于是头一天下午或晚上一定要做好麻糍。凡是礼仪麻糍都须嵌过馅,叫做嵌糖麻糍。在制作中也比一般的精细一些、捣得透一些,外形尽量做得好一些。大小要匀称,长短要一致,馅的甜度也总是足一些。用来盛麻糍的器具也有一套讲究,大多用团空(用篾编成,工艺精细,形似鞋篮)或切篮,把麻糍一段一段分层整齐地码放在里面,外面再套以青色麻袋,然后打好牢固的结(表示吉庆、结亲)。向女家送,一般都由新女婿亲自挑着去,以表诚意。如新女婿因故无法亲自去,也有由兄弟代送的。女方向男家送,多由新媳妇的兄弟送。
麻糍送到后,还应将送来的麻糍马上向邻里家分过去,以表热情大方。这时邻里乡亲便会围上来看一看新上门的“毛脚女婿”,相互认识一番,大家也便知道这姑娘不久就要出嫁了。所以群众中还有“吃过清明糕,囡便养勿牢”之说。女家向男家回送的清明麻糍也一样,总得分给邻里乡亲共享口福,乡亲们接过赠送的麻糍,总是乐呵呵地还要回敬几句客套话。
赣南、闽西、粤东的客家地区的一些县,结婚那日,新郎新娘在厅堂里祖先神位前拜堂之后,要拿起黄檀木做的木杵,你一下我一下地在石臼里捣击蒸熟了的糯米,谓之“打麻糍”。这个过程象征交合,也象征子孙繁多。随后,亲戚邻居家的一帮小孩要来分享粘着红糖的麻糍。旧时有人喜欢听婚床,也被人嘲笑为捡新郎新娘的“麻糍”吃了。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