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中道德教育的“全景诊断书”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kf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初,针对过去学校道德教育严重脱离生活的弊端,我国一些学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活德育”理论,在积极推动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同时也使道德教育研究本身更“接地气”。章乐博士的新书《风险社会的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作为一本接续“生活德育”理念的佳作,利用西方社会学中的“风险社会”概念及理论框架重新审视当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对当下生活中种种越来越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恐慌人”的出现、分数崇拜下的病态竞争、儿童的“自然缺失”和“秘密被侵犯”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进一步给出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策略,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当代道德教育的读者仔细阅读的著作。
  该书用“风险社会的道德困境与道德教育”“恐惧和焦虑的社会心态与道德教育”“风险社会中的病态竞争与教育应对”“风险社会中学校生活的道德审视”等四个章节,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思考了风险社会中的道德教育问题,最终形成了一份风险社会中道德教育的全景式“诊断报告”。
  其一,剖析“风险社会”的道德困境,揭示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该书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风险社会是一个“人造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是一个“孤独个体”普遍化的社会,是一个被“恐惧文化”所笼罩的社会。相应地,过去科技伦理的失效、道德与价值共识的困境以及道德冷漠的蔓延是其所面临的伦理道德困境。这些困境的形成又与个体化进程、现代科技的失控发展以及确定性伦理的“解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内含有不确定性的“道德”再次显现在人们面前,虽然其不确定性带来了焦虑,但也提供了人们选择并承担道德责任的契机。作者认为,面对这种双重性,风险社会的道德教育应当把自身的基点定位在“伦理”和“道德”之间: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选择并承担道德责任,展现人性的高贵;另一方面通过对话重构共同的底線伦理,降低每一个人社会生活的成本。
  其二,聚焦“风险社会”中的恐惧与焦虑,审思学校教育的时代责任。
  在章乐博士看来,风险社会的伦理道德困境,尤其是道德冷漠的问题,与风险社会中恐惧和焦虑的社会心态密切相关,因为这些心态会让人们屈从权威、丧失信任并陷入非理性的自我保护与追逐私利的状态。为此,该书第二章专门聚焦风险社会中的恐惧与焦虑心态,并就当代教育如何应对日益普遍化的恐惧与焦虑给出了独到的思考——这是以往道德教育研究较少涉及的主题,也是作者的博士论文《现代教育与恐惧制造研究》的延续和深化。作者认为:面对风险社会中“恐慌人”的形成,学校应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与平静的场所,防止儿童过早地接触社会中的恐慌,使他们能够形成健康的心性,并给予他们未来面对社会中的恐慌所需要的拉力;面对风险社会中的生存焦虑,现代人应当超越古人借助外部的力量缓解生存焦虑的方式,更多地借助自我的力量,而教育则应当成为一种能够帮助学生“体认自我限度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合理化的理性和共享式的自我观,进而提升自己的生存境界。
  其三,剖解“风险社会”的教育病灶,找到病变底层的思想基础。
  当代学校教育中的分数崇拜与病态竞争现象已经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批判,章乐博士在讨论这一问题时独辟蹊径地从风险社会中人们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态度出发,认为由于被恐惧和焦虑的社会心态所笼罩,人们亟须通过某种确定性的寻求(或者说对不确定性的逃避)来摆脱这种难以忍受的情绪状态——如果说在成人社会中这种确定性的寻求集中表现为对金钱的追逐,那么在教育场域中则表现为对分数的崇拜,而分数崇拜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中的病态竞争。作者进一步指出:制度的“合理化”进程以及“身份焦虑”的突显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为分数崇拜提供了驱力;在“身份焦虑”的驱使下,现代人对学校教育给予极大的期望,结果使其沦为未来身份地位争夺的“角斗场”,导致“病态竞争”的出现。作者认为,教育与生存的关系曾经历从融于一体到绝对排斥的演变,而今的教育又过度热衷于生存(谋生),这是当今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历史原因。然而,无论是排斥生存还是热衷生存,其实质都是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对待教育与生存的关系。因此,要想从根子上化解教育竞争,就必须克服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重新思考教育与生存的关系,把生计教育和自由教育看成是一个互不冲突的整体,重建一种完整的、全面的、理性的教育观。
  其四,关注“风险社会”中的儿童境遇,反思学校生活的德育实效。
  学校整体生活的道德属性是决定道德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在风险社会中,出于过分的安全考虑,学校生活反而在许多方面对儿童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比如:一方面,儿童在自然界中的自由活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过分的监督,闲暇时间的缺乏以及成人文化的入侵都使儿童的秘密遭遇了成年人的肆意侵犯。除此之外,由于被恐惧和焦虑的社会心态所笼罩,学校中的学习沦为一种追逐个人成功的竞技式教育,这对学校原本应当承担的培养“公共人”(关心公共利益并愿意过公共生活的人)的责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者进一步指出,这种学校生活退回“私人领域”的现象集中体现在“校园是我家,文明靠大家”这类口号上,并基于“自我”扩展的德育逻辑对这一问题做了十分精彩的剖析。
  总的来说,该书在积极回应道德教育时代诉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我国德育理论研究的疆界,为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西方的理论框架研究我国本土的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尤其是书中在描述风险社会中教育的应然形态时所使用的一些个性化表述和原创性概念,比如“在伦理和道德之间”“让人复归平静”“承认的教育”“行动的教育”“体认自我限度的教育”等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解释力,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敏锐的思维品质。
  除此之外,该书的另一鲜明特点是,在高屋建瓴地探索风险社会道德教育问题的同时,也充分揭示了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及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这一方面显然是继承了南京师范大学自鲁洁教授以来长期坚持的以“人”为本的德育研究传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作者本人高度关注当代人类“生存境遇”的学术情怀与研究价值取向,正如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里曾说过的:面对风险社会中日益弥漫的“不确定性”,我们应当“既不把风险视作完全的恶,也不把风险视作完全的善,而是要以人类完满的生活这一终极的目的,作为审视风险的终极标准”。这样看来,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份风险社会中道德教育病理的“诊断书”,更是一封发给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邀请函”——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踏上这条关于当代教育如何增进人类完满生活之可能的沉思之旅吧。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其他文献
我是风,从出生到现在有好多年啦!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出门旅行,收拾好行李,吹开家门。飘着飘着,就来到了一片森林,这里的树郁郁葱葱,像一把把遮阳的伞,“滋滋滋……”咦?什么声音,我低头一看,一个伐木工在砍树。我用力吹了一口气,把他的帽子吹飞,把他吹回家。  指导老师 蓝定花  杨鹏点评:风去旅行,收拾行李时要带上什么呢?不会是吹风机吧?你这一阵风值得表扬,是一股愛护生态的好风。
在全社會越来越关注儿童阅读的大背景下,我们还是要强调,对儿童阅读的任何疏忽、误解和莽撞,都可能对儿童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阅读充实心智、滋养人格  我们要从儿童发展的整个历程关注儿童的阅读,并真正理解阅读对于儿童心智成长和人格形成的意义。阅读是儿童内心的渴求,是儿童感知外部世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我们要像丰富儿童生活环境一样,为儿童提供丰富和适宜的图书。  儿童阅读不是成人对儿童的恩赐,不是儿童生
【摘要】阅读是初中英语的重要教学手段,但传统阅读形式只能让学生去阅读课本上的内容,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保持主动,同时得不到对应的互动,使得学生因为得不到互动可能会觉得阅读无趣,也无法知道自身问题,所以传统阅读形式不利于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有效性及质量。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人们提出了交互式阅读教学方法,该方法可解决传统阅读教学问题,且适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因此具有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本文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虎丘中心小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对于生性活泼、天真烂漫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一个恰到好处、形式活泼、打动人心的导入语,更能迅速安定他们的情绪,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被老师所吸引。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以最佳心态进入新课学习,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拼读说写;丰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
学校:清远市清城区凤鸣小学  年级:三年级  学名:申雨霏  小名:霏霏  年龄:8岁  生日:4月13日  形象特点:活泼、可爱、开朗  我最喜欢  食物:热狗、肉丸  颜色:粉色、黄色  动物:我家的小乌龟  音乐:《寓言》  课程:语文、美术、体育  业余爱好:看书、写作、唱歌、跳舞、手工  我最讨厌:班里的调皮分子  梦想的职业:诗人、作家  最大的愿望:自己和家人都健康长寿  我给妈妈做
摘 要立足地方文化资源,创设通草学堂,以节日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引领学生感受广府文化魅力,在传承与创新中擦亮“品味广府”品牌,从而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 键 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府文化;通草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42-02  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而学校本身就是当地文化的产物
【摘要】本文分析了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小学课外自主阅读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小学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要想了解社会与自然的规律,获得课外知识与技能就必须要培养课外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中心环节,有利于小学生丰富知识,陶冶情
空气是个大力士  方 权    正在做地瓜菜的爸爸问旁边的小石头:“比比看,谁能用吸管把地瓜扎刺得更深。”  “比这个,肯定是我行。好啊,来吧!”  但是比了好几次总是小石头输。这是为什么呢?看看下面的实验,你就明白了。  实验器材:吸管2个、生地瓜(或者生土豆)。  实验步骤:  1 在饭桌上放一个生地瓜(或者生土豆)后,用吸管向下扎,结果很难扎下去,就算扎下去了也刺得不深。  2 用大拇指堵住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包含着以不同方式存在的各种数学信息。在教育回归生活的大趋势下,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也成为幼儿数学教学改革的风向标。然而,由于活动素材选择和环节设置不当,教师在一些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忽略了数学本身的价值。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定位好“生活化”,将数学与生活有机融合呢?本文拟以大班数学教学活动“整理货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情境,已成为广大幼儿园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学情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创设、运用不当,就会使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效率低下。我们依托全园联动主题活动“‘乐’唱越好”,以“合作小组”行动教研为实践路径,组织了一次在“去动物园”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小班情境化歌唱教学”的园本研修。  “去动物园”主题活动以小班幼儿去动物园游玩为主线索,将音乐元素融入情境之中,让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