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为“床垫文化”与富士康“血汗工厂”传闻所隐喻的,是中国经济赖以起飞的看上去有些过于沉重的两大引擎
从华为员工过劳死引发的“床垫文化”之议,到富士康“血汗工厂”传闻,想来已经有人感觉窥到了深圳企业底气的不足。其实,这些事件折射的绝非仅是深圳企业的短板,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一种无奈。 应该说,近几年来,华为已经成为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标本,一个典范。华为是信息百强企业中的领跑企业,它拥有的专利数量与研发能力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它的海外营收已经超过国内营收。现在,过劳而死的华为员工显然为这个典范提供了一条另类注脚。
华为自主创新靠的是什么?华为驰骋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从哪里来?恐怕首先是“床垫文化”所寓意的勤劳、刻苦、坚忍、执着。华为在国内国际市场驰骋背后,或许潜在着无数鲜为人知的酸楚。经济学家奢谈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其实,在这之后还隐含着另一概念——后发劣势。后发劣势意味着,如果我们要追赶前面的人,就要付出更多努力,更多汗水。如果一定要说我们具有什么样的后发优势的话,也无非就是我们拥有数量惊人的廉价劳力资源。就此而言,华为员工之死,与其说它表明我们应该怎样告别“床垫文化”,不如说它表明我们多么需要“床垫文化”。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要借华为员工之死表达一点对华为的看法,那应该更多的是对华为及其员工们的一种敬意,以及我们从中所能领会的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酸楚。
富士康为我们展现的是中国经济的另一面:作为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我们要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到底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对于“血汗工厂”的传闻,或许因为某种原因,我们最终也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但是,这个传闻本身足以引人浮想联翩。 富士康是外商投资企业中最有代表性的企业。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国内地过往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中国年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早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这其中就有富士康的贡献。出口的增长强有力地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当然意味着中国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同时它还意味着多少汨汨汗水被廉价沽售,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出口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福利的损失。近来有经济专家指出,我们的产品出口中,低价策略其实意味着每年给进口国提供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补贴,这已经很残酷了。更残酷的是,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现实,它远非“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所能形容。
“世界工厂”这个称谓一度让人激动,然而,“血汗工厂”的传闻,又让人黯然神伤。我们要永远为世界打工吗?当然不是。那么,我们离自己当“老板”的日子还有多远?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逼近1万亿美元,虽然巨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宏观经济难题日益凸现,但令人欣喜的,化解这些难题的调控措施也正陆续推出,从外汇管理制度的变革,到外贸出口政策的调整,无不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到了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夜。在“自主创新”这个主标题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引人遐想,让人渴盼。
“中国制造”是一个好听的说法,“中国创造”是一个更好听的说法,然而,这些好听的说法所蕴涵的实际意味,远非这些说法表面上所显示的那么单纯那么美好。过去如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仍然如此,这或许是我们走向富足繁荣的必由之路。 一个是最优秀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企业,一个是出口额最大的外资企业,华为“床垫文化”与富士康“血汗工厂”传闻所隐喻的,是中国经济赖以起飞的看上去有些过于沉重的两大引擎。
从华为员工过劳死引发的“床垫文化”之议,到富士康“血汗工厂”传闻,想来已经有人感觉窥到了深圳企业底气的不足。其实,这些事件折射的绝非仅是深圳企业的短板,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一种无奈。 应该说,近几年来,华为已经成为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标本,一个典范。华为是信息百强企业中的领跑企业,它拥有的专利数量与研发能力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它的海外营收已经超过国内营收。现在,过劳而死的华为员工显然为这个典范提供了一条另类注脚。
华为自主创新靠的是什么?华为驰骋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从哪里来?恐怕首先是“床垫文化”所寓意的勤劳、刻苦、坚忍、执着。华为在国内国际市场驰骋背后,或许潜在着无数鲜为人知的酸楚。经济学家奢谈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其实,在这之后还隐含着另一概念——后发劣势。后发劣势意味着,如果我们要追赶前面的人,就要付出更多努力,更多汗水。如果一定要说我们具有什么样的后发优势的话,也无非就是我们拥有数量惊人的廉价劳力资源。就此而言,华为员工之死,与其说它表明我们应该怎样告别“床垫文化”,不如说它表明我们多么需要“床垫文化”。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要借华为员工之死表达一点对华为的看法,那应该更多的是对华为及其员工们的一种敬意,以及我们从中所能领会的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酸楚。
富士康为我们展现的是中国经济的另一面:作为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我们要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到底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对于“血汗工厂”的传闻,或许因为某种原因,我们最终也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但是,这个传闻本身足以引人浮想联翩。 富士康是外商投资企业中最有代表性的企业。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国内地过往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中国年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早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这其中就有富士康的贡献。出口的增长强有力地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当然意味着中国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同时它还意味着多少汨汨汗水被廉价沽售,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出口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福利的损失。近来有经济专家指出,我们的产品出口中,低价策略其实意味着每年给进口国提供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补贴,这已经很残酷了。更残酷的是,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现实,它远非“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所能形容。
“世界工厂”这个称谓一度让人激动,然而,“血汗工厂”的传闻,又让人黯然神伤。我们要永远为世界打工吗?当然不是。那么,我们离自己当“老板”的日子还有多远?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逼近1万亿美元,虽然巨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宏观经济难题日益凸现,但令人欣喜的,化解这些难题的调控措施也正陆续推出,从外汇管理制度的变革,到外贸出口政策的调整,无不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到了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夜。在“自主创新”这个主标题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引人遐想,让人渴盼。
“中国制造”是一个好听的说法,“中国创造”是一个更好听的说法,然而,这些好听的说法所蕴涵的实际意味,远非这些说法表面上所显示的那么单纯那么美好。过去如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仍然如此,这或许是我们走向富足繁荣的必由之路。 一个是最优秀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企业,一个是出口额最大的外资企业,华为“床垫文化”与富士康“血汗工厂”传闻所隐喻的,是中国经济赖以起飞的看上去有些过于沉重的两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