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學校,它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因此,抓好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它的管理对象是教师,是具有着强烈自尊心和进取心的知识分子。因此,这就需要中小学校长要正确认识教学管理,抓住教学管理的重点环节。
【关键词】教学管理; 中小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090-02
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
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题瞬时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层次和管理效能,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1确立现代学校管理观念
现代学校管理观念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管理观、主题管理观和依法治校观。[1]首先,应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管理观,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应试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是实现升学率目标和完成各种教学成绩指标的工具,学生不是为自身发展学习,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学习。这种管理和教育虽能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以牺牲其个性丰富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为代价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所以,学校管理必须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管理思想。其次,必须确立现代主体管理观。传统的学校管理视教职员工为被动接受控制的管理对象,强调学校管理主体的权威性和集中性,强调学校领导班子的配备与调整,学校有了成绩就认为只是管理主体的功劳,似乎与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无关。恰恰相反,学校管理主体只有借助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才华,才可以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2优待教师,提高质量,稳定教师队伍
教育行政机关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制定出合理的的办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教学内部来看,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师生互动的实际效果,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贯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由于贫困地区不仅引进教师困难,而且现有教师的外流严重,造成教师严重缺失,并且教师合格率较低。这是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的一大障碍,必须加以解决。所以,当地行政机关对教师的调节应该有一个宏观调控,应以有利于学校发展为前提。要以一种再穷也不能穷了教师的精神来稳定教师队伍。教师的流失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学校之间的不平等竞争;提高继续教育在教研工作中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只有上下同心,才能解决贫困地区面临的困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有关部门也应以特殊的政策搞好贫困地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特别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立足于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学校和教师为本,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把教师培训和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灵活而持久、经济而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要培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合格率和整体素质。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得上科学前进的脚步。
3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纪初,由于社会、生产、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基础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大量增加,社会 、团体、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这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效益的广泛关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管理上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要求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率上。为此提出必须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 行考核,在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的思潮开始在学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 人员明确了解教育目标,了解学校的总效率与员工们的工作效率的联系,了解教师的工作成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一个班和另一个班教学效果的差别,了解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孰优孰劣,即注意把经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富兰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学校行政的效率,首先要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即学生标准);其次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这样“管理人员就一定能够牢固地掌握控制生产成本的规律并懂得如何引进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效率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化和监督者对全部执行过程实施明确的指挥”,这样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过程 的观念对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4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效能
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形式目前主要有独立型与合作型两种。[2]独立型是由教职工集体或个人自行选题、自行管理进行的研究。由教职工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实施研究,自己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自主性强,积极性高,亲身经历研究的全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能力,更好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缺点是:开始时课题不能大,缺少专家指导会有一定的困难。合作型是由科研单位或高等学校的研究人员与中小学教职工合作进行研究,课题由研究人员提出,研究方案由研究人员设计,学校教职工参加到课题研究中去,一般起协助和执行作用。优点是:有专家指导,能取得较大的研究成果。缺点是:独立思考不够,往往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这两种组织形式各有利弊,应该互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引进合作型的组织形式,以取得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但应该以独立型作为主要的组织形式。
学校应建立科研群体,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骨干力量。教育科研群体应该包括有各个教研组的教师及行政、后勤人员,包括老年、中年、青年不同年龄结构的教职工,包括高级、中级、初级不同职称的教师。老年教师、高级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他们有经验,有水平,忽视了他们的参加,会降低研究的水平。中年教师是教育科研群体的主力,他们积极性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担负着主要的任务。青年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更快地提高自己。应该根据课题的性质和要求,把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组合起来,团结协作,达到优化程度,才能取得理想的科研成果。
5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是衡量效果促进工作质量提高的有力手段。教学评价又是检查和奖励的中间环节。有了评价,检查才有方向有标准,才能更好发挥督促和导向作用;有了评价,奖励才有依据,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3]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制定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学校在教学评价标准制定上要贯彻三个思想:一是一定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讲究科学但不拘泥于本本,借鉴别人但要立足自己;二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教学从内容上看有多个方面,从过程上看有多个环节和阶段,都需要评价,但不能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有形式完整的一套评价标准,所以,评价标准要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基本环节每个学校都要有完备的评价标准,其它不一定每项都搞一个评价标准,因为各项工作提出的要求就是评价依据。另外,评价标准也可以和工作条例、岗位职责结合起来,不一定单独另搞。除了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评价标准”之外,其它均和别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三是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只有这样才易于掌握,便于应用。
教学评价要兼顾工作质量、数量。因为质和量辨证地统一在一起,只重质或只重量都是片面性,都不利于工作的推进和提高。学校不管是评价某个教学集体、某个教师或某项工作某个环节,既要看数量完成情况,又要看质量、效果如何。
【关键词】教学管理; 中小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090-02
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
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题瞬时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层次和管理效能,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1确立现代学校管理观念
现代学校管理观念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管理观、主题管理观和依法治校观。[1]首先,应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管理观,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应试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是实现升学率目标和完成各种教学成绩指标的工具,学生不是为自身发展学习,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学习。这种管理和教育虽能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以牺牲其个性丰富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为代价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所以,学校管理必须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管理思想。其次,必须确立现代主体管理观。传统的学校管理视教职员工为被动接受控制的管理对象,强调学校管理主体的权威性和集中性,强调学校领导班子的配备与调整,学校有了成绩就认为只是管理主体的功劳,似乎与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无关。恰恰相反,学校管理主体只有借助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才华,才可以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2优待教师,提高质量,稳定教师队伍
教育行政机关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制定出合理的的办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教学内部来看,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师生互动的实际效果,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贯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由于贫困地区不仅引进教师困难,而且现有教师的外流严重,造成教师严重缺失,并且教师合格率较低。这是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的一大障碍,必须加以解决。所以,当地行政机关对教师的调节应该有一个宏观调控,应以有利于学校发展为前提。要以一种再穷也不能穷了教师的精神来稳定教师队伍。教师的流失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学校之间的不平等竞争;提高继续教育在教研工作中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只有上下同心,才能解决贫困地区面临的困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有关部门也应以特殊的政策搞好贫困地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特别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立足于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学校和教师为本,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把教师培训和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灵活而持久、经济而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要培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合格率和整体素质。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得上科学前进的脚步。
3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纪初,由于社会、生产、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基础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大量增加,社会 、团体、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这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效益的广泛关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管理上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要求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率上。为此提出必须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 行考核,在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的思潮开始在学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 人员明确了解教育目标,了解学校的总效率与员工们的工作效率的联系,了解教师的工作成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一个班和另一个班教学效果的差别,了解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孰优孰劣,即注意把经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富兰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学校行政的效率,首先要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即学生标准);其次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这样“管理人员就一定能够牢固地掌握控制生产成本的规律并懂得如何引进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效率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化和监督者对全部执行过程实施明确的指挥”,这样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过程 的观念对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4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效能
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形式目前主要有独立型与合作型两种。[2]独立型是由教职工集体或个人自行选题、自行管理进行的研究。由教职工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实施研究,自己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自主性强,积极性高,亲身经历研究的全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能力,更好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缺点是:开始时课题不能大,缺少专家指导会有一定的困难。合作型是由科研单位或高等学校的研究人员与中小学教职工合作进行研究,课题由研究人员提出,研究方案由研究人员设计,学校教职工参加到课题研究中去,一般起协助和执行作用。优点是:有专家指导,能取得较大的研究成果。缺点是:独立思考不够,往往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这两种组织形式各有利弊,应该互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引进合作型的组织形式,以取得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但应该以独立型作为主要的组织形式。
学校应建立科研群体,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骨干力量。教育科研群体应该包括有各个教研组的教师及行政、后勤人员,包括老年、中年、青年不同年龄结构的教职工,包括高级、中级、初级不同职称的教师。老年教师、高级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他们有经验,有水平,忽视了他们的参加,会降低研究的水平。中年教师是教育科研群体的主力,他们积极性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担负着主要的任务。青年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更快地提高自己。应该根据课题的性质和要求,把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组合起来,团结协作,达到优化程度,才能取得理想的科研成果。
5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是衡量效果促进工作质量提高的有力手段。教学评价又是检查和奖励的中间环节。有了评价,检查才有方向有标准,才能更好发挥督促和导向作用;有了评价,奖励才有依据,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3]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制定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学校在教学评价标准制定上要贯彻三个思想:一是一定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讲究科学但不拘泥于本本,借鉴别人但要立足自己;二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教学从内容上看有多个方面,从过程上看有多个环节和阶段,都需要评价,但不能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有形式完整的一套评价标准,所以,评价标准要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基本环节每个学校都要有完备的评价标准,其它不一定每项都搞一个评价标准,因为各项工作提出的要求就是评价依据。另外,评价标准也可以和工作条例、岗位职责结合起来,不一定单独另搞。除了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评价标准”之外,其它均和别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三是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只有这样才易于掌握,便于应用。
教学评价要兼顾工作质量、数量。因为质和量辨证地统一在一起,只重质或只重量都是片面性,都不利于工作的推进和提高。学校不管是评价某个教学集体、某个教师或某项工作某个环节,既要看数量完成情况,又要看质量、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