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安:科技部呵护中关村的成长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7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部(原国家科委)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主管部门,对中关村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倾注了大量心血。张景安先后任职于国家科委研究中心、政策法规司、体制改革司、星火办、火炬高技术中心,现任科技部党组成员、秘书长和科技日报社社长等职,在工作中和中关村接触较多,对中关村比较了解。
  
  支持与保护科技人员创业
  1983年,国家科委召开全国科技改革讨论会旗帜鲜明地支持陈春先的创业活动,会议请陈春先做典型发言,发响很大。以《陈春先同志要求北京市海淀区试办“细腻技术扩散”试验》为题的简报认为陈春先的“新技术扩散试验”有利于社会智力资源的综合开发,简报还概述了陈春先需要领导部门解决的政策问题如1988年前给与免税等等。
  198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清理和整顿公司的通知》,1986年又做出《关于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当时,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出现了“骗子一条街”、“倒爷一条街”的说法给中关村的企业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些地方在执行这两个文件中,由于对民办科技企业的特殊情况考虑不够,致使他们普遍受到影响,企业数量下降,人员流失严重。国家科委紧急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明确对技术成果转让的政策界限的请示》报告”,张景安说,报告提出在科技体制改革决定中所规定的技术开发机构和承担技术成果转让的中介组织,是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开拓技术市场所必须的,不属于中央文件的禁止范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我们应对他们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报告落实后,中关村和全国各地的民办科技企业逐步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去了。
  1988那年,国家科委以中国科技交流中心的名义同有出国需求的民营科技企业签订协议,大大简化出国手续,缩短办理护照、申请签证的时间,为其解决出国难的问题。后来,国家科委还在开辟渠道和国际项目合作上帮助中关村科技企业。1990年转批实行的“关于简化高技术、新技术企业部分人员多次出国审批手续的请示”对促进当时中关村企业的国际交流起了很好的作用。
  
  通过课题研究为中关村扬名
  1985年4月,国家科委提出了在北京中关村等地试办新技术开发区的报告,在国家政策局吴明瑜的支持下,设立了全国《中关村高技术开发区研究》课题,向国家提出了建立“中关村高技术密集区”的建议。课题组于1987年8月完成了调查基本任务。他们提出中关村开发区有两种方向,一是将高科技开发区与中关村的科教中心区有机结合;二是为保持科教中心区优美的环境,不在区内发展更多的高技术企业,主要力量是搞成果转化,将中关村办成伞型辐射区。
  1987年3月到6月,课题组深入到中关村进行调研,并对全国10个地区进行问卷调研,写出了《关于集体个体科研机构发展的若干问题》报告,报告综述中关村的民办企业已成为经济和科技中的新兴力量,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讨论了个体集体经济对我国产业机构和科技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意义。针对他们在人员素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不足、管理和财务不健全等问题,建议国家采取“长期放活,稳步发展”的基本方针。同时,宏观管理体制如工商、税务等必须与改革实践发展相适用,形成一套有一定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管理方法。
  1988年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决定把中关村作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六大重点和亮点之一。题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崛起》的文献报告指出如果中关村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科技企业能够和全国大中型国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形成网络,把中关村的智力转变为新技术向全国扩散,将会在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发挥巨大作用。
  
  科学技术实业家创业奖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越来越同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学技术实业家创业奖”的设立对促进新运营机制形成的带头人进行奖励,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投身于经济建设的具有重大的推动意义。吴明瑜提出,科技与经济结合已经提倡了几年,虽有进展,但收效甚微,一个重要原因是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阶段,率先挣脱“大锅饭”、“铁饭碗”束缚进入经济领域的科技人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创业奖要鲜明地支持和奖励这种具有义无反顾精神的科技创业者,为他们树立形象和荣誉感,支持他们成长、壮大。经济学家萧灼基提出,科技创业人员付出的不仅是物质代价,还要付出很高的精神代价,对优秀的科技创业者,应当像劳模一样为他们挂奖章。
  


  当时制定的评选规则也很特殊,候选人的产生采取了组织推荐和个人自报相结合的方式,后来证明“毛遂自荐”者中不乏贡献卓越的佼佼者。组委会动员舆论界广泛宣传科技产业精神,使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科技实业家,理解实业家,从不同方面支持科技实业家的成长。经评委会无记名投票,全国首届科技实业家奖产生10名金奖获得者。在金奖获得者中,中关村的科技实业家就有王震西、王洪德、王永民等5名,比例占到50%。后来又成功举办了两界,中关村的科技实业家柳传志、段永基、陈庆振等又先后获得创业金奖,特别是1992年12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颁发第三届科技实业家奖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胡锦涛等出席接见获奖者代表,在中关村和全国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提高了科技实业家的社会地位,大大激励了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热潮。
  
  力促中央领导视察中关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姓资姓社”问题的讨论,民营科技实业家发展受到影响。1989年底,全国民营科技企业由1988年创业高潮期的12000家下降到8200家,降幅达46%。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对民营科技企业表示旗帜鲜明的支持。在此背景下,1992年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邀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视察中关村试验区,中央领导先后到科技贸易中心、北大方正及四通集团等企业参观并做了题词。江泽民的题词是发挥中国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发展高科技产业,迈向21世纪。李鹏的题词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走技工贸相结合的道路。这次视察和题词开创了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蓬勃发展的打好局面。1992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到26000家,北京地区的企业数量由上一年的2600家跃升至5180家,从业人员首次突破10万人。
  
  中关村是火炬计划的一面旗帜
  1988年中央批准了国家科委实施火炬计划的发展战略。火炬计划是一项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1988年到1992年,北京试验区根据国情和首都特点及火炬计划的要求,进行了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工业园的探索,先后启动了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与丰台园区和昌平园区的建设,大力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区域创新体系。根据中关村的试验经验,国家随后于1990年和1991年先后批准在全国建立5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因而,中关村成为了火炬计划的一面旗帜。
  1998年,张景安任火炬中心主任,率先研究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方案,通过长达8个月的调研和几十个座谈会,最后形成了北京市和科技部关于加强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请示,国务院于1999年6与5日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发展报告,中关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