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1~4年级要从写话入手,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不难看出,低中年级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
“随文仿写”是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表达顺序、语言特点等,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习作水平虽然有限,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强,仿写是有效的练笔方式。入选教材的课文篇篇生动有趣,教师可以选取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段落。指导学生阅读,掌握其特点,鼓励他们在仿中学写,在仿中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一、仿写句子
句子是构段成篇的基础,把句子写好是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是起码的要求。一个好句子,还要写得比较生动,使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具体,这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情意的能力是大为有益的。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北京亮起来了》一文中的句子“街道上。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这个句式用举例的形式来说明街道上各种灯的美丽。在反复朗读、充分品味这句话后,可引导学生结合周围的环境(校园、公园、果园、菜园、田野等),模仿这个句子进行说话训练。如“公园里,桃花、梨花、迎春花、月季花,鲜花朵朵,五颜六色。美丽极了。”联系实际来套用句,学生们“心中有物”,思维活跃,便会有话可说,有话想写。
低年级还可以进行填空式的练习,把课文与说话、写话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在仿写时,可先让学生复述,再进行仿写。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秋游》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练习来进行延伸拓展:秋天到了,田野里大豆______,白菜______;公园里枫叶______。菊花______。(如果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可以学生说前面,教师接后面;也可以教师说前面。学生接后面;然后学生自己说。最后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充满奇思异想,教师恰当的引导更会锦上添花。)这样的填空设计。既降低了写话的难度。又达到了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仿写段落
1 引导学生从用词上进行仿写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重复啰唆的语句,不连贯的语句,有的学生写记一件事的作文,从头到尾用了七八个“然后”,你不要他用吧。他就不知道怎么写了,写出来的句子更是离谱。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松鼠》这一课,就有一个很好的描写时间顺序的句子:“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我们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子写一段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话,还可以在这段话的基础上,再扩一个词“最后”,学生掌握了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写作文自然就不会出现一段话中用七八个“然后”这种现象了。
2 引导学生从段落表达顺序上进行仿写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课,课文在描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时是按照出现一样子一变化一消失的顺序进行描写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想象天空中的火烧云还会出现什么。会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变化,怎样消失的,写下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一课的最后一段作者采用了小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使用的书写格式,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描写出小泉的千姿百态,同时展开想象生动地描写出小泉的活泼有趣。可以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观察开水冲泡茶叶时,茶叶在水中的变化展开想象,学习课文的写作格式进行仿写。
3 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上进行仿写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柴进说:‘哦,你可别小瞧了他。’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为什么我们一读完这篇文章,人物形象就会马上出现在眼前呢?原因在于作者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加了动作神态词,如果我们在这里创设一个人物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仿写,那么学生写出来的人物形象还会不突出吗?
三、仿写课文
1 引导学生从整篇文章结构上进行仿写
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结构很乱,东一鎯头西一棒子,让人看起来无头无脑,自己也越写越没劲,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能很好地利用教材帮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比老师帮学生把作文全部圈红修改效果会更好。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把秋雨作为线索,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其中有三个段落都采用总起一分述的写法,分述部分用了生动的比喻句和形象的拟人句进行具体描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感悟秋天的美,再让他们学习作者的写法也来赞美秋天的某一事物。
2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进行仿写
在一篇课文中,总会有些关键词,这些词语既是学生理解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体会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进而联系生活进行仿写。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时。抓住“奇怪”这个词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读课文,找出李四光为了什么事而“奇怪”?这时他在想什么?为了解决自己的“奇怪”心,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在理解了课文以后,又让学生将这四个问题带进自己的生活,寻找自己感到奇怪的事情,仿照课文表达的方法写下来。结果学生写到了妈妈的高跟鞋、爸爸的胡子、仙人掌的叶子哪里去了等问题,这些话题充满了童趣,折射出孩子们生活的快乐。他们大体能按照四个问题的顺序进行写话,虽然在文章结构上来说全班学生有些相似,但孩子们乐于写,写得有滋有味,难道不算是轻松习作吗?
四、仿写儿童诗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特强,而且低年级的课文内容浅显,儿歌较多,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仿写儿童诗的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想象,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当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受到一定熏陶感染后,启发学生想象:“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喜欢这圆圆的荷叶,还有谁也很喜欢?它们又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呢?”由于受到课文范例的启发,很多学生都尝试着用诗歌来写——小螃蟹说:“荷叶是我的运动场。”小螃蟹在荷叶上爬来爬去。小蚂蚁说:“荷叶是我的小船。”小蚂蚁在荷叶上荡来荡去。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蝴蝶在荷叶上翩翩起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通顺的表达,可以说一点儿也不比课文差。学生从“读文”中学会了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了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随文仿写”是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表达顺序、语言特点等,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习作水平虽然有限,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强,仿写是有效的练笔方式。入选教材的课文篇篇生动有趣,教师可以选取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段落。指导学生阅读,掌握其特点,鼓励他们在仿中学写,在仿中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一、仿写句子
句子是构段成篇的基础,把句子写好是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是起码的要求。一个好句子,还要写得比较生动,使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具体,这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情意的能力是大为有益的。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北京亮起来了》一文中的句子“街道上。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这个句式用举例的形式来说明街道上各种灯的美丽。在反复朗读、充分品味这句话后,可引导学生结合周围的环境(校园、公园、果园、菜园、田野等),模仿这个句子进行说话训练。如“公园里,桃花、梨花、迎春花、月季花,鲜花朵朵,五颜六色。美丽极了。”联系实际来套用句,学生们“心中有物”,思维活跃,便会有话可说,有话想写。
低年级还可以进行填空式的练习,把课文与说话、写话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在仿写时,可先让学生复述,再进行仿写。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秋游》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练习来进行延伸拓展:秋天到了,田野里大豆______,白菜______;公园里枫叶______。菊花______。(如果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可以学生说前面,教师接后面;也可以教师说前面。学生接后面;然后学生自己说。最后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充满奇思异想,教师恰当的引导更会锦上添花。)这样的填空设计。既降低了写话的难度。又达到了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仿写段落
1 引导学生从用词上进行仿写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重复啰唆的语句,不连贯的语句,有的学生写记一件事的作文,从头到尾用了七八个“然后”,你不要他用吧。他就不知道怎么写了,写出来的句子更是离谱。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松鼠》这一课,就有一个很好的描写时间顺序的句子:“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我们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子写一段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话,还可以在这段话的基础上,再扩一个词“最后”,学生掌握了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写作文自然就不会出现一段话中用七八个“然后”这种现象了。
2 引导学生从段落表达顺序上进行仿写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课,课文在描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时是按照出现一样子一变化一消失的顺序进行描写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想象天空中的火烧云还会出现什么。会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变化,怎样消失的,写下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一课的最后一段作者采用了小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使用的书写格式,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描写出小泉的千姿百态,同时展开想象生动地描写出小泉的活泼有趣。可以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观察开水冲泡茶叶时,茶叶在水中的变化展开想象,学习课文的写作格式进行仿写。
3 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上进行仿写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柴进说:‘哦,你可别小瞧了他。’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为什么我们一读完这篇文章,人物形象就会马上出现在眼前呢?原因在于作者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加了动作神态词,如果我们在这里创设一个人物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仿写,那么学生写出来的人物形象还会不突出吗?
三、仿写课文
1 引导学生从整篇文章结构上进行仿写
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结构很乱,东一鎯头西一棒子,让人看起来无头无脑,自己也越写越没劲,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能很好地利用教材帮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比老师帮学生把作文全部圈红修改效果会更好。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把秋雨作为线索,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其中有三个段落都采用总起一分述的写法,分述部分用了生动的比喻句和形象的拟人句进行具体描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感悟秋天的美,再让他们学习作者的写法也来赞美秋天的某一事物。
2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进行仿写
在一篇课文中,总会有些关键词,这些词语既是学生理解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体会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进而联系生活进行仿写。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时。抓住“奇怪”这个词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读课文,找出李四光为了什么事而“奇怪”?这时他在想什么?为了解决自己的“奇怪”心,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在理解了课文以后,又让学生将这四个问题带进自己的生活,寻找自己感到奇怪的事情,仿照课文表达的方法写下来。结果学生写到了妈妈的高跟鞋、爸爸的胡子、仙人掌的叶子哪里去了等问题,这些话题充满了童趣,折射出孩子们生活的快乐。他们大体能按照四个问题的顺序进行写话,虽然在文章结构上来说全班学生有些相似,但孩子们乐于写,写得有滋有味,难道不算是轻松习作吗?
四、仿写儿童诗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特强,而且低年级的课文内容浅显,儿歌较多,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仿写儿童诗的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想象,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当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受到一定熏陶感染后,启发学生想象:“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喜欢这圆圆的荷叶,还有谁也很喜欢?它们又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呢?”由于受到课文范例的启发,很多学生都尝试着用诗歌来写——小螃蟹说:“荷叶是我的运动场。”小螃蟹在荷叶上爬来爬去。小蚂蚁说:“荷叶是我的小船。”小蚂蚁在荷叶上荡来荡去。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蝴蝶在荷叶上翩翩起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通顺的表达,可以说一点儿也不比课文差。学生从“读文”中学会了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了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