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御寒之器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ld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炙手熏衣小手炉
  最为人所熟知的古代取暖用具当属手炉,巴掌大小、精致玲珑的铜制炉体,分为内胆和外壳两层。外壳或用珐琅、漆艺等复杂工艺装饰,或保留铜的本色,配上圆形、方形、瓜棱形等造型,是萧瑟冬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内胆中放入一小条火炭或者一些炭火余烬,盖上有镂空花纹的炉盖,热气便会从炉盖的孔洞中散出。无论是捧在手心、抱在怀里还是拢在袖中,都会让人感到丝丝暖意。
  手炉,又称袖炉、捧炉。这种在冬季用来暖手的器物出现甚早,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一号无名冢曾出土一件带承盘、盖子的温手炉,器物上有铭文“阳信家铜温手炉”。据学者推测,它极有可能是平阳公主家的器物。试想,西汉时期的一个隆冬,室外寒风凛冽,身份尊贵的公主家中却温暖如春。热气从柿蒂形炉盖上的孔隙中缓缓散发出来,温暖公主的纤纤玉手。平阳公主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三任丈夫以及她与第一任丈夫所生的儿子曹寿,皆先于她去世,感情生活可谓坎坷。精致的日用器物,或许可以稍稍慰藉她内心的寂寥。
  讲究生活美学的明代士大夫,在品评居家器用时,特意为手炉留下一席之地。万历年间的才子屠隆,在《考槃余事》中单列了“袖炉”一条:“书斋中熏衣炙手,对客常谈之具,如倭人所制漏空罩盖漆鼓,可称清赏,今新制有罩盖方圆炉亦佳。”书画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曾撰《长物志》,此书堪称明代后期的高雅生活指南,其中专门提到手炉的选用:“熏衣炙手,袖炉最不可少……新制轻重方圆二式,俱俗制也。”
  当时,浙江嘉兴的制炉名匠张鸣歧所制手炉,铜质纯净,工艺精湛,炉盖与炉身严丝合缝,经多次开合亦不松懈,且有特殊的隔热效果。即使手炉中的炭火红亮滚烫,手炉的外壁也不会过热。这种优质手炉畅销一时,人称“张炉”,与濮澄竹刻、江千里螺钿、时大彬紫砂齐名,备受文人雅士青睐。
  文震亨觉得俗气的“方圆二式”手炉,到了清中期却大行其道。此时,铜手炉造型及寓意之丰富达到了顶峰。除了方形、圆形外,还出现了喜庆红火的灯笼形、象征丰收的鱼篓形。
  炉身上的装饰也渐趋繁复,浮雕纹饰和刻纹内容广泛,有渔樵耕读、福禄寿喜等,鎏金、描金之类的工艺也并不罕见;炉盖的镂空纹饰,除了传统的几何纹、花草纹,还出现了“福”“寿”“喜”字等字样;有的手炉甚至在炉的提梁上都錾刻了花纹,制作工艺不厌其精,方寸间尽显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斜倚熏笼坐到明
  手炉再精美,毕竟体积小,能量有限。在古代,有没有类似今天“小太阳”的取暖工具呢?熏笼或许算得上一种。铜炉内置炭火与香料,再用一个带网眼的罩子将其罩起来,温热的香气便源源不断散出。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曾出土一大一小两个熏笼罩,皆呈锥形,用竹篾编成,外覆细绢,里面放上铜炉,即可配合使用。
  炉与罩同出的例子见于河北满城汉墓。两者皆为铜制,罩上还贴心地安装了提梁,熏衣取暖时是炉罩,不用时把炉子往罩里一放,拎起提梁,罩子又变成了篮子,方便收纳。
  熏笼根据规格的不同,可以分为手巾熏笼、衣服熏笼、被褥熏笼等。在寒冷的冬天,谁不想穿着事先熏得热乎乎的衣服出门,晚上钻进已经熏得又暖又香的被窝里呢?白居易有诗:“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样一番景象:深秋的清晨寒气袭人,诗人贪恋熏笼熏过的温暖被褥,不肯起身。看来,从古至今,秋冬季节按时起床都是对人类的极大考验。
  在古人看来,被子、衣裳等物都是私密之物,与它们密切接触的熏笼,自然也带了几分浪漫色彩,因此成为古诗词里的常见意象。“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熏笼消歇沉烟冷,泪痕深,辗转看花影”……女子将床上的被褥乃至整个室内都熏得香暖,却等不到一个与她共度良宵的人,无奈默默垂泪。
  然而,在《红楼梦》中,女性与熏笼之间发生的故事,可不只是单调的一人一笼枯度漫漫长夜。第五十一回、五十二回的故事,几乎都围绕着熏笼展开。袭人因母亲病重归家,留下麝月与晴雯两个丫头服侍宝玉。文中借麝月之口說出“咱们那熏笼上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冷”,又叙述晴雯当晚“仗着素日比别人气壮,不畏寒冷,也不披衣,只穿着小袄,便蹑手蹑脚地下了熏笼”出门赏月玩耍,因此害病,引出“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故事。第五十二回又记宝钗、邢岫烟等“四人围坐在熏笼上叙家常”。
  这里的熏笼,可以让人躺在上面睡觉,还能承受四个人坐着聊天。无论大观园里的少女们多么轻盈苗条,竹编的熏笼也承受不住这样的重量,所以有学者认为,此处的熏笼应当与现在南方部分地区冬季使用的取暖火箱类似。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明代掐丝珐琅八宝纹长方熏炉,长26.8厘米。学者扬之水认为,《红楼梦》中提到的可坐可卧的熏笼应该是它的同类,只是尺寸更大。
  天寒砚暖墨生香
  古时一到冬季,许多居住于北方的文人便会叫苦不迭。冬天滴水成冰,砚台里的墨汁如果不及时使用,容易冻上。如果用笔写字,笔和墨也容易冻结在一起。古籍中常见的“呵冻”一词,指的就是呵气使砚中凝结的墨汁融解。
  为了方便在冬天写字,古人发明了一种暖砚。它的原理与手炉、熏笼等近似,即在砚的下部凿出“ 暖室”,或者干脆在砚台下面安装一个中空的小匣。“暖室”或匣子里可以放入炭火或注入热水,为砚池持续加热。
  唐人张说在《张燕公集》里记有一则《暖砚铭》:“笔锋晓冻,墨池夜结。香炭潜燃,推寒致热。”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暖砚的作用。现存较早的暖砚实物出于宋代。1982年,甘肃灵台县百里镇就出土了一件北宋中晚期的灰陶暖砚,其砚体高大,侧面有椭圆形洞,上面刻出两个长条砚。使用时,在椭圆形洞里放入烧热的炭,砚面因此发热,可以直接在上面磨墨。
  宋人用暖砚的习俗也传到了邻近的辽、金统治地区。在河北宣化辽代张文藻墓中,后室东壁绘有《侍女仙鹤图》。图中有一长方桌,桌上有一方箕形砚,砚下为镂空台座,台座内中空,可以放置炭火,即是一种暖砚。   明清时期的暖砚,多以铜为材料制作下面装热水或炭火的小匣,这借助了铜良好的导热性。如果着意突显富丽尊贵,还会在铜匣的表面用繁复精美的工艺加以装饰。
  清代宫廷中专门设有“砚作”,负责设计制作各式砚台。对工艺品要求颇高的雍正皇帝曾亲自参与暖砚的设计。雍正十年(1732年)《活计档》记载:“朕看从前做过的暖砚,其形俱高,因火在砚底,不得不如此做高。何必将火做在砚底?砚旁另做一炉,炉下安足,上安铜丝罩,使火气透入砚底,砚即可热,炉也可烧香。”雍正皇帝将热源从砚底改至砚边,既可以温暖砚台,也可以熏香,想法非常巧妙。
  暖砚匣之上的砚台本体则多为石质。康熙年间,宫廷始以松花石制砚。松花石呈青绿色,产自吉林松花江流域,那里正是清代统治者的家乡,因此,清代皇帝对松花石砚情有独钟。然而,嘉庆以后,随着国力衰微,宫中石材匮乏,砚台的质量也大不如前了。
  红炉暖阁佳人睡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颇为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一样发明—暖椅。从书中的配图来看,此物与其说是椅子,不如说是一种桌椅一体的家具。它前后各有一扇门,两旁镶板,椅面下和椅腿处都装有栅栏。椅腿处的栅栏里置有抽屉,抽屉之中储存着细灰和炭火。栅栏可以使热气发散,两旁镶的板又能保温。平日只需要用几块小炭,暖椅内部就能保持一整天的温暖。如果在抽屉里再放些香料,那就是又香又暖,有熏笼的功效了。
  暖椅的椅面比太师椅稍宽,可坐可卧,在椅子的两个扶手之间搭上一块板或者一个长条匣子,就是一张书桌。在扶手上嵌入一方薄薄的小砚台,再用胶粘住,就可以研墨、书写。外出的时候,在暖椅两侧穿两条杠子,上面罩个布篷,暖椅又变成了轿子。
  总之,在李渔的设想中,暖椅简直是一个可移动的“温暖胶囊公寓”。他对自己的设计格外满意,认为暖椅为人们过冬做的贡献,简直可以与仓颉造字比肩:“此制一出,得无重犯斯忌,而重杞人之忧乎?”
  李渔可能并不知道,早在宋代,已经有人成功地在室内营造出一个格外温暖的小空间。宋代诗人杨万里曾作《左藏南库西庑下纸合负暄戏题》一诗,在此诗小引中,杨万里写道:“左帑火禁,清寒非人间有也,而库官孔仲石、段季承、史伯载心匠天巧,创一火阁,不薪不炭,暖亦非人间有。”他任职的地方本来禁用明火,到了冬天异常寒冷,三位库官心灵手巧,建了一个小小的暖阁。暖阁里不用柴炭生火,却像春天一般温暖。杨万里非常开心,为暖阁取名“小旸谷”,并写诗赞美道:“不是移来小旸谷,老夫冻折两诗肩。”看来诗人也像现在的许多人一样,患有肩周炎等关节病,在冬季需要保暖。
  后世研究者推测,“小旸谷”的原理应该与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常见的火炕近似。火炕下面与烧水做饭的灶相通,每当灶中烧火时,热气会传导到火炕下面,坐在炕上的人也会感到温暖。如果把炕换成几面空心的墙,墙面发热,室内自然温暖如春。
  纸帐梅花醉梦间
  南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也记载了一种过冬用具—梅花纸帐。在一张卧床的四个角立柱,柱上横架一张顶罩,床周安上横木,柱间立上木板;然后,以厚纸在顶罩和床头、床尾以及背壁三侧围成纸帐;最后,在四根柱上各挂一只锡瓶,瓶中插上几支新折的梅枝,这样就成了梅花纸帐。夜晚来临,帐内暗香浮动,纸帐中的人便可伴着香气入眠。
  更有一些追求生活格調的士大夫,在纸帐上也画些梅花,或干脆用旧书、旧稿糊成纸帐,既是旧物利用,也为梅花纸帐添了几分雅致。
  用纸做帐,现在看来颇为新奇,但对宋人来说司空见惯。宋代造纸技术进步,可以造出洁白、绵软、厚实且尺寸较大的皮纸。用皮纸制作的纸衣、纸被、纸帐,物美价廉,颇受人们欢迎。
  宋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常见纸帐的身影,李清照《孤雁儿》中便有“藤床纸帐朝眠起”一句。雪窦持禅师曾专作一首《纸帐》诗:“不犯条丝不涉机,细揉霜楮净相宜。半轩秋月难分夜,一榻寒云未散时。睡去浩然忘混沌,坐来虚白称无为。绵绵不许纤尘入,任汝风从八面吹。”诗中赞美纸帐轻软洁白,如“一榻寒云”,又以“绵绵不许纤尘入,任汝风从八面吹”两句点明了纸帐的防尘、防风性能。同时,禅师托物言志,借歌咏纸帐,表达了自己如纸帐一般洁白纯净、一尘不染的内心。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记载的梅花纸帐,与南宋时的相比,又多了几样道具:床边放一个小小的脚踏,再置香几,放上香炉在帐内熏香。至于何种床上用品与梅花纸帐最为相配,高濂也列出了清单:布衾、菊枕、蒲褥。纸帐中的床榻摆上这“三件套”,才能感受宋词中“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间”的意境。
  与现代相比,古人的取暖设备用起来并不是那么便利。然而,在凛凛冬日回想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如何过冬,或多或少会令人产生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暖气充盈的室内,或许曾是一位女子“斜倚熏笼坐到明”的地方;少女怀抱手炉与同伴嬉笑的闺房,数百年后可能已经安装了空调。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不变的是春夏秋冬的轮换和人们心中的悠悠情思。
其他文献
/宙斯、波塞冬和哈德斯/ 卡拉瓦乔  希腊神话中,世界起源于混沌。地母盖亚是混沌孕育的第一个古老的天神,她伸展腰肢,给予寄居在身上的万物以生命。后来,盖亚孕育出强大的天神乌拉诺斯,并与乌拉诺斯结合,他们生了6个儿子和6个女儿,他们的子女又孕育出诸多天神,包括太阳神赫利俄斯、月亮神塞勒涅和黎明女神厄俄斯,这些神的名字跟我们熟知的希腊诸神不同,他们都属于老一代泰坦神。乌拉诺斯并不喜欢孩子们,他将子女们
和女性有关的一切都似乎自带光芒和芬芳,无论是仙山楼阁的逍遥女神、缥缈江湖的红粉佳人,抑或文人空间的贞静女史、深宫御苑的皇家贵妇,甚至乡间野地的采桑女子、红尘巷陌的红袖佳丽,都自有其可爱之处。她们或柔情缱绻,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或若离若即,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或剑胆琴心,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往今来,她们常被图之咏之,形诸画面。女而有士行者  和女性有关的一切都似乎自带光芒和芬芳,无论是仙
我国历代长期存在着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群体—隐士,他们是身负绝学的当世英杰,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只得隐逸于世,将才华转移到其他领域,或寄情于山水,或流连于诗书,从此走完一生。大多数隐士的生活相当清苦,后世也多有通过突出隐士淡泊物欲的性情来反衬其精神之自由的论调。而在20 0余年前,却有一位隐士,他毫不掩饰、无拘无束地追求物欲,以活色生香的方式给出了隐士生活的另一种范式。  他就是袁枚
《红楼梦》中的冬日美食  《红楼梦》中有关饮食生活的内容林林总总、至繁至细,见于22个章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宝典。其中记载的180多种珍馐美馔,不仅包括众多的贵族日常饮食,还有一些典雅别致的特色小吃。而其中的冬日美食,为这凄婉的悲剧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过年时,提到其下一处田庄的负责人来交租,租子里包括大量食材,如大鹿、獐子、狍子、野羊、鲟鳇鱼、熊
正是缘于对青色的崇尚,古人将其与许多美好的物象联系在一起。年轻人又称为“青年人”,正当年少是“青葱岁月”“大好青春”,廉洁奉公的官员是“青天”,技艺高超为“炉火纯青”,仕途亨通乃“平步青云”“青云直上”。被重视或喜爱除了所谓受到“青睐”,还可说成得到“青眼”或“垂青”。史书亦可谓“青史”“汗青”,能够“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青史”往往被古人视为无上的荣耀。  爱屋及乌,一系列“青”的衍生字也被赋
17世纪的中国,正值明末清初,是一个王朝交替、人心惶惶的动荡时代。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在艺术史上,这段动荡激烈的时代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之一。美术史学家高居翰在《气势撼人》中指出:“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19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17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段混乱动荡的岁月中,许多正直官吏和爱国人士见明王朝大势已去,再无力抗清,有的隐居避世,不与清廷合作;有的入清不仕,大多精研诗书
丧葬  汉代人对丧葬是极为重视的,家中一旦出了丧事,外出求学者、经商者、务工者和已出嫁的女子都要赶回家中行哀。《白虎通义》所说“闻哀哭而后行何?尽哀舒愤然后行”,即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概括。晚辈如对长辈丧事反应淡漠,将为人所不齿,甚而要受到法律惩处。《汉书·文三王传》载,梁王刘襄之妻任王后平日不孝,在其夫祖母李太后死后“又不侍丧”,朝廷“枭任后首于市”,即砍头示众。在任官吏也要告假办理丧事,称“归宁
随着文明的发展,宗教信仰日趋成熟,人们建造起更多的神殿,供奉各自的神明。男女众神继续依照社会的需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在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中,占统治地位的基本是男神,女神几乎只在传宗接代、生小神仙方面起过作用。尽管如此,女神依然以其独特的母性特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从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民间的信仰供拜,以及各地文明留下的石刻等印记可以窥探。
朱庇特与忒提斯 安格尔  在古希腊人眼中,英雄传说是他们的古代历史,是他们祖先的故事。因而,诗人赫西俄德将英雄们描绘成宙斯创造的第四代人类,他们是神和凡人的后代,具有“半神”之躯。神话中的英雄历经艰难险阻却未必能过上“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但他们依然会同阿喀琉斯一样选择苦难却光荣的一生。  阿喀琉斯的故事来自《伊利亚特》,他的母亲是海洋女神忒提斯,父亲是阿尔戈英雄珀琉斯,二人的姻缘来自万神之王宙
秋窗读书图(局部)绢本设色 25.8×26cm南宋 刘松年  历史上北宋政权溃灭,宋室南迁,史称南宋。南宋建都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浙江杭州,新生的南宋王朝在适应新的地理气候环境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究。其中,气候与建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使南宋建筑较以往更有特色和创新之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南宋建筑实物遗存较为稀少,借助传世的绘画作品,特别是推崇写实主义、颇具现场感的南宋绘画,使我们能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