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海南省农业厅邀请,笔者于2013年3月12日到达海口市,3月13日~14日在省农业厅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对海南省陵水、万宁、琼海和文昌四县市的设施园艺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15日与海南省农业厅、财政厅相关领导和有关专家、企业家就海南省设施园艺发展的政策、技术、市场、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座谈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调研报告。由于调研时间短,资料占有不够全面,报告也可能存在偏颇和不足,仅供参考。
海南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发展历程
海南设施园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9年起,为了提高海南常年瓜菜基地生产水平和本地夏秋蔬菜自给率,促进农民增收,海南省农业厅和海南省财政厅决定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温室大棚等设施瓜菜生产,出台了强有力的政府补贴政策。在政府补贴政策的引导下,海南设施蔬菜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发展成绩巨大,已成为中国热带设施园艺的发展中心。据海南省农业厅统计,截止2011年,全省瓜菜设施面积达到13 万亩(约8667 公顷,编者注,下同),设施瓜菜播种面积18 万亩(1.2 万公顷)。纵观海南设施园艺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3 个发展阶段。
以吴明珠院士在三亚市师部农场用椰壳做基质种植大棚哈密瓜为标志。1995年,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利用河沙做基质种植黄瓜和国外厚皮甜瓜(俗称洋香瓜)获得成功,正式拉开海南设施园艺发展序幕。在不到20 年的时间内,海南省借鉴内地的发展经验,设施园艺从探索起步到规模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设施栽培面积大量增加,设施功能类型不断丰富,设施栽培作物不断增多,得到了岛内外业界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尤其为内地冬季的瓜菜反季节供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海南农业生产的朝阳产业。
设施瓜菜技术引入探索阶段(1995~2003年)
占据热带气候资源和海域隔离优势的海南,一直以来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作物加代育种和种子扩繁基地。但由于台风、高温、暴雨、病虫害等因素制约,严重威胁作物海南加代育种和种子生产的安全与质量。为此,育种专家尤其是瓜菜育种家开始探索使用大棚网室等避雨防虫保护设施防灾减灾。20世纪90年代初,哈密瓜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的科研团队首先在三亚市师部农场采用塑料大棚进行哈密瓜的栽培研究获得了成功,初步建立了海南大棚哈密瓜、西瓜生产技术体系,成为海南设施瓜菜生产起步的主要标志。这一阶段海南设施瓜菜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零星探索性种植,设施种类单一,科研机构主导。
设施瓜菜产业自由发展阶段(2004~2008年)
从2003年起,在大棚哈密瓜、西瓜的带动下,海南省设施瓜菜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产品主要供应内地冬季市场,由于经济效益可观,农民纷纷建棚发展设施瓜菜,全省设施瓜菜种植规模迅速发展到5 万亩(约3333 公顷)。这一阶段,海南设施瓜菜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由科研机构主导的零星探索性种植转入农民自发性投资建棚发展冬季设施瓜菜生产,设施瓜菜产业优势凸显。
设施瓜菜产业规模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
面对全省各地农民自发性投资建棚带来的设施瓜菜生产的分散性、设施建造的随意性,为了充分发挥海南设施瓜菜生产抗灾减灾优势和规模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从2009年开始,海南省农业厅和财政厅决定将设施瓜菜生产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机补贴专项资金的支持重点,对发展大棚等设施生产进行补贴,并提出了不同设施结构类型的补贴标准,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发展设施瓜菜生产的积极性。2009~2011年的3 年间,全省新增瓜菜设施8 万亩(约5333 公顷),是以往瓜菜设施面积总和的1.6倍。按照《海南省设施园艺建设规划(2011—2015)》,自2011年起,设施园艺产业规模每年新增5 万亩, 2015年力争突破45 万亩(即3 万公顷)。
产业布局
目前,海南设施园艺产品已由最早的西甜瓜,拓展到辣椒、豇豆、苦瓜等多种瓜菜产品和种苗,一些花卉和热带水果也已进入产业,其设施园艺的产品结构正在按照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调整中。海南设施园艺产业布局,正在由以三亚、陵水、乐东等南部三市县为主,逐步向北部的海口、澄迈,东部的文昌、琼海、万宁,西部的东方、昌江、儋州、临高,以及中部的屯昌、五指山等市县发展,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格局正在形成,如以乐东、三亚、陵水为主的南部哈密瓜产业带,以文昌、琼海、万宁为主的东部大棚西瓜产业带,以屯昌为中心的中部苦瓜产业带,以儋州、白沙、五指山为主的中西部和以海口、定安为主的北部常年蔬菜产业带等。
海南设施园艺的主要类型
主要结构类型
海南设施园艺的结构类型较多,从简易小拱棚到现代化玻璃温室都有,基本囊括了除日光温室之外的内地所有设施类型,而且还创造性地开发和建设了一些具有海南特色的设施类型。
荫棚
由于海南夏季光照强烈,在保证设施内种植作物必要光照强度的条件下,尽量减少进入设施的太阳辐射量是降低设施内温度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荫棚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廉价的设施。按照荫棚的屋面形状分,海南的荫棚有平顶荫棚和拱形顶荫棚两种形式;根据遮阳网的层数,又有单层荫棚、双层荫棚和三层荫棚,如图1和图2。生产上可根据种植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以及种植季节的日照强度选用适宜的荫棚。
网室
网室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室外昆虫(包括害虫和益虫)进入设施内。海南省夏季炎热,冬季温暖,有利于昆虫周年繁殖。为了尽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确保瓜菜质量安全,防虫网室是理想的设施。防虫网室由于没有遮阳、避雨等配套环境调控设施,除具有良好的防虫效果外,对暴雨、强风等气象灾害也有一定减缓作用,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室内外的气流交换强度,常导致室内气温偏高。网室主要用于蔬菜和莲雾等热带果树生产。海南的防虫网室根据屋面形式主要有平顶网室和拱形屋面网室两种形式,如图3。 机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种植结构
海南冬季瓜菜规模已达300 万亩(20 万公顷)左右,但大都是露地生产,生育周期和产量高峰持续时间都比较短,且容易遭受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和低温高湿病害侵袭,产量低而不稳,质量难以保证。党和政府不断加大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力度,为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户发展设施园艺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海南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北运瓜菜生产基地的优势,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海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本省各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完善补贴政策,引导设施园艺产业科学健康发展,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高端瓜果蔬菜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打造观光休闲农业,服务国际旅游
海南是国务院批准的国际旅游岛。海南以其丰富的光热资源、生物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国际旅游和休闲度假胜地。这对海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个巨大的利好,应该通过利用现代设施园艺生产方式,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农作体验为一体的景观园艺,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消费选择,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端需求剧增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的推进,社会对安全优质新鲜的高端园艺产品的需求必将与日俱增。海南利用热带南亚热带气候资源优势和经济实用的现代设施园艺,发展冬季高端蔬菜瓜果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不仅有利于满足市场供应,而且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挑战
台风多发,抗灾减灾难度大
海南几乎每年都有台风登陆,台风夹带暴雨是对设施安全生产的极大威胁。如2009年的“凯萨娜”、2010年的“康森”、2011年的“纳沙”、2012年的“山神”都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尤其2012年的“山神”,使包括海口在内的较少有台风侵袭的北部地区的设施园艺也遭受了重创。如何应对台风侵袭,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甚至可能是政治问题。除了台风影响外,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病虫危害也是海南独特的农业生产重要限制因素。
缺少参照,因地制宜须创新
由于海南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国内外既无系统研究成果可应用,也无成功经验可借鉴,必须在全面总结研究海南全省近10年来发展设施瓜菜生产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借鉴内地先进实用的设施栽培技术,按照海南特定的气候特点进行集成创新研究,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设施园艺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提出经济实用的设施构型和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
人才短缺,攻坚克难需引智
设施园艺在海南的发展历史尚短,对设施农业工程从技术理论研究到生产实践创新都比较欠缺,从事设施园艺工程研究的人员大多为从事农业种植的专家或种植能手、专业大户,棚室建设大都是由种植者提出要求,生产企业自行设计建造,缺少规范性的理论计算和设计,更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长期投入人力、财力和精力对海南设施园艺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总结。虽然近几年海南省农业厅等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农科院所开展了棚室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探索研究,但由于对本地特征设计条件及其解决方案的研究积累不足,仍难实现棚室设计建造的标准化、规范化。系统研究海南棚室设计建造标准化、规范化,实时处置生产中的突发事件,不仅需要稳定的科研团队,更需要强有力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目前海南在设施园艺的研究人才方面还比较欠缺,尤其缺乏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急需引进高端人才,组建不同层次的研究和创新团队。
海南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海南的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潜力还很大,应该多策并举,合力推进海南设施园艺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制定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规划
可聘请优势互补岛内外业内知名专家,组成精干的《海南省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小组,在《海南省设施园艺建设规划(2011—2015)》的基础上,经过充分深入地调查研究,编制《海南省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今后5~10 年全省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区域布局、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各市县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加强科学抗御台风对策研究
目前,岛内对待台风的态度主要有两种,一是主张避灾,二是主张抗灾。笔者认为,一味地“避灾”或“抗灾”都不可取,而应组织农业气象、设施园艺工程和技术推广方面的专家,对海南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台风登陆的频次、路径、风力以及受灾程度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把握台风的成灾规律,主要包括登陆的主要路径、风力大小分布和受灾程度,制定科学的抗灾减灾和避灾指标,研究提出海南省不同区域、不同生产目的抗御台风棚室的设计建造标准。原则上应尽量降低设施建设成本,提高设施生产效益,降低设施生产风险。大宗园艺产品生产宜采取避开台风季节的茬口安排,优质高效和高端园艺产品生产宜采取抗御低强度大概率台风、避开高强度小概率台风季节的茬口安排,集约化育苗棚室应按照抗御80%甚至90%的台风风力的要求进行抗灾设计建造。
组建海南设施园艺创新团队
人才队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长远看,海南省应成立设施园艺研究所(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在尚无专门研究机构和团队的情况下,建议以重大专项为平台,把岛内农科院(所)、海南大学的设施园艺专家聚集起来,组成联合创新团队。与此同时,可以通过设立热带季风气候区设施园艺高产技术与装备研发等重大竞标项目,吸引内地的研发机构和专家参与海南设施园艺技术创新研究,服务海南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海南设施园艺的科研和生产水平。
研制适应海南气候的棚室标准
根据海南强光、高温、高湿、台风、暴雨等气候条件,在广泛深入地总结研究全省各地设施园艺生产经验教训、借鉴内地和国外棚室研究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研制适宜海南不同季节和不同园艺产品生产的棚室建设标准,突出棚室的抗台风和降温性能指标和关键措施。
建立设施园艺产业支持保护体系
首先是要保持政府对设施瓜菜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并尽可能加大补贴力度。其次是要完善补贴政策和补贴方式,主要包括明确补贴棚型的建设标准,并坚持严格按标准验收后拨付补贴款;调整补贴标准,鼓励加大投资强度、建设抗灾能力强的棚室,特别要加大对抗御台风能力强的集约化育苗棚室的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把设施果树、花卉也纳入补贴对象,让政府补贴惠及全部设施园艺产业。第三是要建立台风应急处置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大众传媒,准确及时地向设施园艺生产者提出台风预警,并根据台风等级提出应急处置方案,由基层干部和农技推广人员督导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降和资源浪费。第四是要开创设施园艺生产保险产品,积极化解设施园艺产业的高风险。第五是要构建由省市(县)财政担保的银证平台,为有志于发展设施园艺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农户解决资金困难。
海南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发展历程
海南设施园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9年起,为了提高海南常年瓜菜基地生产水平和本地夏秋蔬菜自给率,促进农民增收,海南省农业厅和海南省财政厅决定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温室大棚等设施瓜菜生产,出台了强有力的政府补贴政策。在政府补贴政策的引导下,海南设施蔬菜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发展成绩巨大,已成为中国热带设施园艺的发展中心。据海南省农业厅统计,截止2011年,全省瓜菜设施面积达到13 万亩(约8667 公顷,编者注,下同),设施瓜菜播种面积18 万亩(1.2 万公顷)。纵观海南设施园艺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3 个发展阶段。
以吴明珠院士在三亚市师部农场用椰壳做基质种植大棚哈密瓜为标志。1995年,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利用河沙做基质种植黄瓜和国外厚皮甜瓜(俗称洋香瓜)获得成功,正式拉开海南设施园艺发展序幕。在不到20 年的时间内,海南省借鉴内地的发展经验,设施园艺从探索起步到规模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设施栽培面积大量增加,设施功能类型不断丰富,设施栽培作物不断增多,得到了岛内外业界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尤其为内地冬季的瓜菜反季节供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海南农业生产的朝阳产业。
设施瓜菜技术引入探索阶段(1995~2003年)
占据热带气候资源和海域隔离优势的海南,一直以来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作物加代育种和种子扩繁基地。但由于台风、高温、暴雨、病虫害等因素制约,严重威胁作物海南加代育种和种子生产的安全与质量。为此,育种专家尤其是瓜菜育种家开始探索使用大棚网室等避雨防虫保护设施防灾减灾。20世纪90年代初,哈密瓜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的科研团队首先在三亚市师部农场采用塑料大棚进行哈密瓜的栽培研究获得了成功,初步建立了海南大棚哈密瓜、西瓜生产技术体系,成为海南设施瓜菜生产起步的主要标志。这一阶段海南设施瓜菜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零星探索性种植,设施种类单一,科研机构主导。
设施瓜菜产业自由发展阶段(2004~2008年)
从2003年起,在大棚哈密瓜、西瓜的带动下,海南省设施瓜菜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产品主要供应内地冬季市场,由于经济效益可观,农民纷纷建棚发展设施瓜菜,全省设施瓜菜种植规模迅速发展到5 万亩(约3333 公顷)。这一阶段,海南设施瓜菜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由科研机构主导的零星探索性种植转入农民自发性投资建棚发展冬季设施瓜菜生产,设施瓜菜产业优势凸显。
设施瓜菜产业规模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
面对全省各地农民自发性投资建棚带来的设施瓜菜生产的分散性、设施建造的随意性,为了充分发挥海南设施瓜菜生产抗灾减灾优势和规模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从2009年开始,海南省农业厅和财政厅决定将设施瓜菜生产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机补贴专项资金的支持重点,对发展大棚等设施生产进行补贴,并提出了不同设施结构类型的补贴标准,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发展设施瓜菜生产的积极性。2009~2011年的3 年间,全省新增瓜菜设施8 万亩(约5333 公顷),是以往瓜菜设施面积总和的1.6倍。按照《海南省设施园艺建设规划(2011—2015)》,自2011年起,设施园艺产业规模每年新增5 万亩, 2015年力争突破45 万亩(即3 万公顷)。
产业布局
目前,海南设施园艺产品已由最早的西甜瓜,拓展到辣椒、豇豆、苦瓜等多种瓜菜产品和种苗,一些花卉和热带水果也已进入产业,其设施园艺的产品结构正在按照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调整中。海南设施园艺产业布局,正在由以三亚、陵水、乐东等南部三市县为主,逐步向北部的海口、澄迈,东部的文昌、琼海、万宁,西部的东方、昌江、儋州、临高,以及中部的屯昌、五指山等市县发展,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格局正在形成,如以乐东、三亚、陵水为主的南部哈密瓜产业带,以文昌、琼海、万宁为主的东部大棚西瓜产业带,以屯昌为中心的中部苦瓜产业带,以儋州、白沙、五指山为主的中西部和以海口、定安为主的北部常年蔬菜产业带等。
海南设施园艺的主要类型
主要结构类型
海南设施园艺的结构类型较多,从简易小拱棚到现代化玻璃温室都有,基本囊括了除日光温室之外的内地所有设施类型,而且还创造性地开发和建设了一些具有海南特色的设施类型。
荫棚
由于海南夏季光照强烈,在保证设施内种植作物必要光照强度的条件下,尽量减少进入设施的太阳辐射量是降低设施内温度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荫棚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廉价的设施。按照荫棚的屋面形状分,海南的荫棚有平顶荫棚和拱形顶荫棚两种形式;根据遮阳网的层数,又有单层荫棚、双层荫棚和三层荫棚,如图1和图2。生产上可根据种植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以及种植季节的日照强度选用适宜的荫棚。
网室
网室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室外昆虫(包括害虫和益虫)进入设施内。海南省夏季炎热,冬季温暖,有利于昆虫周年繁殖。为了尽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确保瓜菜质量安全,防虫网室是理想的设施。防虫网室由于没有遮阳、避雨等配套环境调控设施,除具有良好的防虫效果外,对暴雨、强风等气象灾害也有一定减缓作用,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室内外的气流交换强度,常导致室内气温偏高。网室主要用于蔬菜和莲雾等热带果树生产。海南的防虫网室根据屋面形式主要有平顶网室和拱形屋面网室两种形式,如图3。 机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种植结构
海南冬季瓜菜规模已达300 万亩(20 万公顷)左右,但大都是露地生产,生育周期和产量高峰持续时间都比较短,且容易遭受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和低温高湿病害侵袭,产量低而不稳,质量难以保证。党和政府不断加大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力度,为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户发展设施园艺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海南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北运瓜菜生产基地的优势,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海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本省各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完善补贴政策,引导设施园艺产业科学健康发展,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高端瓜果蔬菜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打造观光休闲农业,服务国际旅游
海南是国务院批准的国际旅游岛。海南以其丰富的光热资源、生物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国际旅游和休闲度假胜地。这对海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个巨大的利好,应该通过利用现代设施园艺生产方式,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农作体验为一体的景观园艺,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消费选择,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端需求剧增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的推进,社会对安全优质新鲜的高端园艺产品的需求必将与日俱增。海南利用热带南亚热带气候资源优势和经济实用的现代设施园艺,发展冬季高端蔬菜瓜果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不仅有利于满足市场供应,而且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挑战
台风多发,抗灾减灾难度大
海南几乎每年都有台风登陆,台风夹带暴雨是对设施安全生产的极大威胁。如2009年的“凯萨娜”、2010年的“康森”、2011年的“纳沙”、2012年的“山神”都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尤其2012年的“山神”,使包括海口在内的较少有台风侵袭的北部地区的设施园艺也遭受了重创。如何应对台风侵袭,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甚至可能是政治问题。除了台风影响外,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病虫危害也是海南独特的农业生产重要限制因素。
缺少参照,因地制宜须创新
由于海南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国内外既无系统研究成果可应用,也无成功经验可借鉴,必须在全面总结研究海南全省近10年来发展设施瓜菜生产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借鉴内地先进实用的设施栽培技术,按照海南特定的气候特点进行集成创新研究,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设施园艺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提出经济实用的设施构型和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
人才短缺,攻坚克难需引智
设施园艺在海南的发展历史尚短,对设施农业工程从技术理论研究到生产实践创新都比较欠缺,从事设施园艺工程研究的人员大多为从事农业种植的专家或种植能手、专业大户,棚室建设大都是由种植者提出要求,生产企业自行设计建造,缺少规范性的理论计算和设计,更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长期投入人力、财力和精力对海南设施园艺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总结。虽然近几年海南省农业厅等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农科院所开展了棚室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探索研究,但由于对本地特征设计条件及其解决方案的研究积累不足,仍难实现棚室设计建造的标准化、规范化。系统研究海南棚室设计建造标准化、规范化,实时处置生产中的突发事件,不仅需要稳定的科研团队,更需要强有力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目前海南在设施园艺的研究人才方面还比较欠缺,尤其缺乏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急需引进高端人才,组建不同层次的研究和创新团队。
海南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海南的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潜力还很大,应该多策并举,合力推进海南设施园艺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制定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规划
可聘请优势互补岛内外业内知名专家,组成精干的《海南省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小组,在《海南省设施园艺建设规划(2011—2015)》的基础上,经过充分深入地调查研究,编制《海南省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今后5~10 年全省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区域布局、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各市县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加强科学抗御台风对策研究
目前,岛内对待台风的态度主要有两种,一是主张避灾,二是主张抗灾。笔者认为,一味地“避灾”或“抗灾”都不可取,而应组织农业气象、设施园艺工程和技术推广方面的专家,对海南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台风登陆的频次、路径、风力以及受灾程度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把握台风的成灾规律,主要包括登陆的主要路径、风力大小分布和受灾程度,制定科学的抗灾减灾和避灾指标,研究提出海南省不同区域、不同生产目的抗御台风棚室的设计建造标准。原则上应尽量降低设施建设成本,提高设施生产效益,降低设施生产风险。大宗园艺产品生产宜采取避开台风季节的茬口安排,优质高效和高端园艺产品生产宜采取抗御低强度大概率台风、避开高强度小概率台风季节的茬口安排,集约化育苗棚室应按照抗御80%甚至90%的台风风力的要求进行抗灾设计建造。
组建海南设施园艺创新团队
人才队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长远看,海南省应成立设施园艺研究所(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在尚无专门研究机构和团队的情况下,建议以重大专项为平台,把岛内农科院(所)、海南大学的设施园艺专家聚集起来,组成联合创新团队。与此同时,可以通过设立热带季风气候区设施园艺高产技术与装备研发等重大竞标项目,吸引内地的研发机构和专家参与海南设施园艺技术创新研究,服务海南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海南设施园艺的科研和生产水平。
研制适应海南气候的棚室标准
根据海南强光、高温、高湿、台风、暴雨等气候条件,在广泛深入地总结研究全省各地设施园艺生产经验教训、借鉴内地和国外棚室研究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研制适宜海南不同季节和不同园艺产品生产的棚室建设标准,突出棚室的抗台风和降温性能指标和关键措施。
建立设施园艺产业支持保护体系
首先是要保持政府对设施瓜菜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并尽可能加大补贴力度。其次是要完善补贴政策和补贴方式,主要包括明确补贴棚型的建设标准,并坚持严格按标准验收后拨付补贴款;调整补贴标准,鼓励加大投资强度、建设抗灾能力强的棚室,特别要加大对抗御台风能力强的集约化育苗棚室的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把设施果树、花卉也纳入补贴对象,让政府补贴惠及全部设施园艺产业。第三是要建立台风应急处置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大众传媒,准确及时地向设施园艺生产者提出台风预警,并根据台风等级提出应急处置方案,由基层干部和农技推广人员督导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降和资源浪费。第四是要开创设施园艺生产保险产品,积极化解设施园艺产业的高风险。第五是要构建由省市(县)财政担保的银证平台,为有志于发展设施园艺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农户解决资金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