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针对中职学生的特殊性,构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分析了在中职德育课堂巧用哲理小故事的背景和具体方法,同时列举了在中职德育课堂巧用哲理小故事的具体实例。
[关键词]德育 哲理故事 运用
中职德育课堂巧用哲理小故事的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近年来不断更新变化,但其目标、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社会需求仍存在矛盾,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体系过于偏重理论教育,忽略实际应用导向,课堂教学仍以说教、讲授为主,不太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实施频率较低。德育课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学生们对德育课程产生了无用心理、敷衍心理。同时,我国进人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导致其对纷繁的社会现象感到茫然,对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感到困惑。他们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对自身潜力、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模糊。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中职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针对中职学生的特殊性,构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德育课程应该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创造内容,并融入生活世界,在逐渐生成的具有丰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共同对话、体验、理解和实践,由此不断构建新的道德意义,实现品德共同成长的过程。从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德育改革势在必行。德育课程教学工作只有加强针对性、实效性,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巧用哲理小故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
中职德育课堂巧用哲理小故事的具体方法
哲理小故事蕴涵着宝贵的生活经验和深刻哲理,它能启迪人的智慧,能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例如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分析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通俗易懂;用“东施效颦”、“掩耳盗铃”反映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说明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讽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无知;用“城门失火,泱及渔池”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中职德育课堂巧用哲理小故事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哲理小故事巧在力求准确。与其他课程一样,德育课也是一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所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要任。因此,我们在运用哲理小故事这一教学手段时,选择就要严谨,力求所举事例准确、科学。如果选择不当,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造成混乱,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2.选择哲理故事巧在力求通俗。德育理论是对社会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于社会生活经历不多的学生而言,其内容相对来说就显得较为抽象、枯燥。正因如此,不少学生把德育课等同于严肃的说教课,不喜欢甚至产生了心理上的抗拒。在此情形下,我们仍然照本宣科,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恰当的哲理小故事具体化、通俗化,学生就会易懂、易学、易接受。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了所学内容,而且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选择哲理故事巧在力求时效。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学生解决社会生活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这是德育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但课本上所提供的事例往往与学生的具体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从时间上看,课本上的事例都是过去时,有滞后性;从空间上看,都是远古或其他地方发生的事例,学生容易从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隔阂”感。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哲理小故事的过程中,要选取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注意事例的新鲜度;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意识地把学生“身边事”引进课堂,注意教学的乡土化。通过联系学生的实际,不仅让学生产生“共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理解的深度,而且也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思想问题,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加速了学生把书本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自觉行为的进程。
4.巧用哲理小故事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机会。教师在运用哲理小故事过程中,不仅要自己讲解,同时应当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机会,逐渐生成的具有丰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共同对话、体验、理解和实践,由此不断构建新的道德意义,实现品德共同成长的过程。
5.选择哲理故事巧在正与反相结合。正面的哲理故事,能给学生树立学习、模仿的榜样,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反面的哲理故事,能给学生以教训和警醒,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行。正反哲理故事,各有妙用,不可替代。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反面哲理故事有时更能“扣人心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其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因此,在引用事例时,要注意正反哲理故事的合理比例,以弘扬社会正气的正面事例为主。即使是讲反面哲理故事,也必须进行深入分析,防止其产生消极作用,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德育教学应有的作用。
中职德育课堂巧用哲理小故事实例
1.就业问题。目前在全国范围就业压力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比起研究生、本科生,中职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在常人眼里,研究生、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怕找不到工作;一般院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在择业上颇受磨难;至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可想而知。因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增加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压力。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讲述这个哲理故事:
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3200万次后,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啊!3200万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另一只旧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钟滴答一下就行了。”“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小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3200万次。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知道:每个人都渴望梦想成真,而成功似乎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其实,我们有了清晰的目标后,只要想着今天我要做些什么,明天我该做些什么,然后努力去完成,就像那只钟一样,每秒“滴答”一下,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浸润我们的生命,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所以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要面对现实,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要好高骛远。
教师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不要立即点明故事的主题,可以让学生谈谈听完这个故事的感受,讲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以分组讨论学生自己今后的择业趋势和择业理想。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消除学生的顾虑和恐惧心理,让学生大胆地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2.心理压力问题。我国进人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不仅导致其对纷繁的社会现象感到茫然,对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感到困惑,而且心理包袱也很沉重。针对心理压力问题,我们可以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讲述这个哲理故事:
一个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若我们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就会失去快乐的自主权。不要抱怨世界怎样,关键在于人本身。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应该是每时每刻都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
同样,教师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也不要立即点明故事的主题,可以让学生谈谈听完这个故事的感受,讲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当学生把心里话说出来以后,他们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了。
总的来说,巧用哲理故事,不仅可以把德育教学中抽象、深奥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具体生动,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且还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4]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5]碑奋.《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目标的新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6]贺兰雪.《分析德育现状 探讨德育新方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9期.
[7]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J].《人民日报》,2005-11-14.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
[关键词]德育 哲理故事 运用
中职德育课堂巧用哲理小故事的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近年来不断更新变化,但其目标、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社会需求仍存在矛盾,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体系过于偏重理论教育,忽略实际应用导向,课堂教学仍以说教、讲授为主,不太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实施频率较低。德育课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学生们对德育课程产生了无用心理、敷衍心理。同时,我国进人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导致其对纷繁的社会现象感到茫然,对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感到困惑。他们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对自身潜力、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模糊。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中职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针对中职学生的特殊性,构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德育课程应该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创造内容,并融入生活世界,在逐渐生成的具有丰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共同对话、体验、理解和实践,由此不断构建新的道德意义,实现品德共同成长的过程。从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德育改革势在必行。德育课程教学工作只有加强针对性、实效性,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巧用哲理小故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
中职德育课堂巧用哲理小故事的具体方法
哲理小故事蕴涵着宝贵的生活经验和深刻哲理,它能启迪人的智慧,能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例如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分析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通俗易懂;用“东施效颦”、“掩耳盗铃”反映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说明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讽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无知;用“城门失火,泱及渔池”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中职德育课堂巧用哲理小故事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哲理小故事巧在力求准确。与其他课程一样,德育课也是一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所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要任。因此,我们在运用哲理小故事这一教学手段时,选择就要严谨,力求所举事例准确、科学。如果选择不当,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造成混乱,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2.选择哲理故事巧在力求通俗。德育理论是对社会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于社会生活经历不多的学生而言,其内容相对来说就显得较为抽象、枯燥。正因如此,不少学生把德育课等同于严肃的说教课,不喜欢甚至产生了心理上的抗拒。在此情形下,我们仍然照本宣科,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恰当的哲理小故事具体化、通俗化,学生就会易懂、易学、易接受。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了所学内容,而且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选择哲理故事巧在力求时效。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学生解决社会生活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这是德育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但课本上所提供的事例往往与学生的具体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从时间上看,课本上的事例都是过去时,有滞后性;从空间上看,都是远古或其他地方发生的事例,学生容易从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隔阂”感。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哲理小故事的过程中,要选取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注意事例的新鲜度;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意识地把学生“身边事”引进课堂,注意教学的乡土化。通过联系学生的实际,不仅让学生产生“共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理解的深度,而且也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思想问题,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加速了学生把书本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自觉行为的进程。
4.巧用哲理小故事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机会。教师在运用哲理小故事过程中,不仅要自己讲解,同时应当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机会,逐渐生成的具有丰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共同对话、体验、理解和实践,由此不断构建新的道德意义,实现品德共同成长的过程。
5.选择哲理故事巧在正与反相结合。正面的哲理故事,能给学生树立学习、模仿的榜样,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反面的哲理故事,能给学生以教训和警醒,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行。正反哲理故事,各有妙用,不可替代。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反面哲理故事有时更能“扣人心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其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因此,在引用事例时,要注意正反哲理故事的合理比例,以弘扬社会正气的正面事例为主。即使是讲反面哲理故事,也必须进行深入分析,防止其产生消极作用,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德育教学应有的作用。
中职德育课堂巧用哲理小故事实例
1.就业问题。目前在全国范围就业压力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比起研究生、本科生,中职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在常人眼里,研究生、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怕找不到工作;一般院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在择业上颇受磨难;至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可想而知。因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增加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压力。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讲述这个哲理故事:
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3200万次后,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啊!3200万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另一只旧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钟滴答一下就行了。”“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小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3200万次。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知道:每个人都渴望梦想成真,而成功似乎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其实,我们有了清晰的目标后,只要想着今天我要做些什么,明天我该做些什么,然后努力去完成,就像那只钟一样,每秒“滴答”一下,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浸润我们的生命,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所以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要面对现实,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要好高骛远。
教师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不要立即点明故事的主题,可以让学生谈谈听完这个故事的感受,讲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以分组讨论学生自己今后的择业趋势和择业理想。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消除学生的顾虑和恐惧心理,让学生大胆地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2.心理压力问题。我国进人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不仅导致其对纷繁的社会现象感到茫然,对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感到困惑,而且心理包袱也很沉重。针对心理压力问题,我们可以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讲述这个哲理故事:
一个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若我们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就会失去快乐的自主权。不要抱怨世界怎样,关键在于人本身。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应该是每时每刻都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
同样,教师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也不要立即点明故事的主题,可以让学生谈谈听完这个故事的感受,讲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当学生把心里话说出来以后,他们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了。
总的来说,巧用哲理故事,不仅可以把德育教学中抽象、深奥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具体生动,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且还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4]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5]碑奋.《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目标的新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6]贺兰雪.《分析德育现状 探讨德育新方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9期.
[7]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J].《人民日报》,2005-11-14.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