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改良式小切口手术在治疗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06月~2013年11月期间进行过改良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138 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进行手术过后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和一些并发症。 结果:进行手术过后3d内,视力恢复到0.5的有127例(149眼),占到总数的92.03%;一个月后视力最佳达到0.5~1.0的有103例(121眼),占到总体的74.64%,最佳视力 0.3~0.5,35例( 44眼),占总数的25.36%,实现了脱盲率到达百分之百,而且并发症少。结论:改良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是基层医院对白内障治疗有效的方法。手术前稳定性好,效果好,操作简单,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减轻了经济负担,适合基层医院在临床上使用。
【关键词】 白内障 改良手法 小切口
【中图分类号】 R779.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065-01
据报道称,白内障疾病是目前导致眼盲的最主要的疾病,不仅我国,就全世界来看,大约有2亿的白内障患者[1],而我国的因为白内障导致失明的人有250万,致盲率占整个眼科疾病的50%,而且每年都在增长,年增长值为40万,70%的患者在农村地区[2]。
白内障疾病的产生,是由于机体老化、遗传、外伤、代谢异常和辐射等等一些列现象引起的晶状体蛋白变异,逐渐的由透明转变为浑浊,导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的一种眼科疾病。改良小切口手术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促使它成为临床手术中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据相关文献报道,改良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具有小切口操作简单等一系列特点,费用低,成为在临床上治疗白内障有效、安全性高的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06月——2013年11月接收的进行改良手法小切口的白内障手术的138例(165眼)为患者;最大的有73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在59.8岁上下浮动。这其中男的有87例(102眼),女51例(63眼)。然而,在这138例(165眼)中患有低度、中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有16例(21眼),外伤性的白内障患者有8例(8眼),老年性的白内障有101例(117眼),并发性的白内障患者有13例(19眼),到手术前的视力光感度到0.2不等。所有的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前都进行常规的检查,从而测算人工晶状体度数,进而排除角膜、虹膜等疾病和高度近视等病变问题的干扰。
1.2 方法
进行手术之前,所有的患者都要进行常规的全身体格检查,而且要在进行手术之前,1d用氧氟沙星滴眼,在手术半个小时之前用托吡卡胺眼液散瞳。进行常规的消毒,铺上無菌巾,根据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适合的麻醉方式,对于一些配合工作的患者,可以在表面麻醉的情况下完成。开睑,部分欠配合患者眼上直肌缝合线牵引固定,在11~1点以穹窿为为基底作结膜瓣,止血,角膜后异色边缘线2.0毫米处作反眉状切口,弧长约6毫米,深1/2巩膜的厚度,用巩膜隧道刀向透明角膜中心作1.0~1.5毫米长度、透明角膜缘内两侧分离的漏斗式巩膜隧道。由尖刀穿刺前房后向里面注射粘弹剂,做一个开罐式的截囊,直径大约为6mm,然后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娩核,将前房残留皮质注吸净,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到囊袋之中,调整好人工晶体的位置,再进行粘弹剂的置换,结膜切口进行烧灼封闭,不需要在进行缝合工作,在上方的球结膜下方进行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的注射,关闭结膜的切口,手术结束。手术之后,常规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点术眼4次/d、普拉洛芬眼液点术眼4次/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点术眼1次/晚,持续2-3周,出院以后随访2~6个月。
2 结果
在进行观察的138例(165眼)患者中,术后的视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术后3d内,视力达到 0.5 的人 有127例(149眼),占92.03%;一个月后视力最佳达到0.5~1.0的有103例(121眼),占到总体的74.64%,最佳视力 0.3~0.5,35例( 44眼),占总数的25.36%,实现了脱盲率到达百分之百,而且并发症少。在手术后的7d之中,眼部前方出现出血状况的有2位,发生角膜水肿的有20位患者,虽然如此,但是经过治疗之后,都恢复到了正常的情况,而且没有其他的并发症。而且,手术后的3个月后中,角膜散光度和手术前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出现。
3 讨论
患者在患有白内障疾病的初期,对视力的影响程度并不大,但是发展到后期,就会严重的影响到视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失明,这成为了致盲率飙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我们国家人口的增长和 老龄化进程的发展,白内障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在升高,极大的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会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除了进行手术之外,别无他法。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白内障的治疗要求也逐渐升高,不仅如此,手术后能够尽早的恢复工作和生活,以及高质量的裸眼视力是病患对于手术后效果的更高一层的要求。根据相关的文献报道,改良的小切口手术方法,不需要昂贵的机械设备,不需要进行线性缝合,自闭性能好,对于视力的恢复情况也很好,对于各类的白内障患者,都能进行手术治疗,适合广泛的临床治疗使用。不仅如此,费用很低,不用支付高昂的治疗费用,对于各个阶层的病人都能进行治疗。我们跟踪观察的138例患者(165眼),在手术后的视力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少有并发症,进一步证实了文献的报道。
总而言之,相对于其他方法对白内障的治疗,这种改良小切口和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效果也很好,极大的减小了患者的负担,并减少经济承担压力。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这项技术。
参考文献
[1]贾静玲,李莉,郭晓娜.白内障乳化手术不同切口效果比较[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2,24(6):632-633
[2]张红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临床分析 [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6):120-121.
[3]余明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37 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2):47-48.
[4]杨绍伟,钟守国.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基层防盲的应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4,14(1):28
[5],廖武,李兆明,等.改良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1):16-17
【关键词】 白内障 改良手法 小切口
【中图分类号】 R779.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065-01
据报道称,白内障疾病是目前导致眼盲的最主要的疾病,不仅我国,就全世界来看,大约有2亿的白内障患者[1],而我国的因为白内障导致失明的人有250万,致盲率占整个眼科疾病的50%,而且每年都在增长,年增长值为40万,70%的患者在农村地区[2]。
白内障疾病的产生,是由于机体老化、遗传、外伤、代谢异常和辐射等等一些列现象引起的晶状体蛋白变异,逐渐的由透明转变为浑浊,导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的一种眼科疾病。改良小切口手术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促使它成为临床手术中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据相关文献报道,改良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具有小切口操作简单等一系列特点,费用低,成为在临床上治疗白内障有效、安全性高的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06月——2013年11月接收的进行改良手法小切口的白内障手术的138例(165眼)为患者;最大的有73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在59.8岁上下浮动。这其中男的有87例(102眼),女51例(63眼)。然而,在这138例(165眼)中患有低度、中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有16例(21眼),外伤性的白内障患者有8例(8眼),老年性的白内障有101例(117眼),并发性的白内障患者有13例(19眼),到手术前的视力光感度到0.2不等。所有的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前都进行常规的检查,从而测算人工晶状体度数,进而排除角膜、虹膜等疾病和高度近视等病变问题的干扰。
1.2 方法
进行手术之前,所有的患者都要进行常规的全身体格检查,而且要在进行手术之前,1d用氧氟沙星滴眼,在手术半个小时之前用托吡卡胺眼液散瞳。进行常规的消毒,铺上無菌巾,根据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适合的麻醉方式,对于一些配合工作的患者,可以在表面麻醉的情况下完成。开睑,部分欠配合患者眼上直肌缝合线牵引固定,在11~1点以穹窿为为基底作结膜瓣,止血,角膜后异色边缘线2.0毫米处作反眉状切口,弧长约6毫米,深1/2巩膜的厚度,用巩膜隧道刀向透明角膜中心作1.0~1.5毫米长度、透明角膜缘内两侧分离的漏斗式巩膜隧道。由尖刀穿刺前房后向里面注射粘弹剂,做一个开罐式的截囊,直径大约为6mm,然后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娩核,将前房残留皮质注吸净,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到囊袋之中,调整好人工晶体的位置,再进行粘弹剂的置换,结膜切口进行烧灼封闭,不需要在进行缝合工作,在上方的球结膜下方进行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的注射,关闭结膜的切口,手术结束。手术之后,常规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点术眼4次/d、普拉洛芬眼液点术眼4次/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点术眼1次/晚,持续2-3周,出院以后随访2~6个月。
2 结果
在进行观察的138例(165眼)患者中,术后的视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术后3d内,视力达到 0.5 的人 有127例(149眼),占92.03%;一个月后视力最佳达到0.5~1.0的有103例(121眼),占到总体的74.64%,最佳视力 0.3~0.5,35例( 44眼),占总数的25.36%,实现了脱盲率到达百分之百,而且并发症少。在手术后的7d之中,眼部前方出现出血状况的有2位,发生角膜水肿的有20位患者,虽然如此,但是经过治疗之后,都恢复到了正常的情况,而且没有其他的并发症。而且,手术后的3个月后中,角膜散光度和手术前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出现。
3 讨论
患者在患有白内障疾病的初期,对视力的影响程度并不大,但是发展到后期,就会严重的影响到视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失明,这成为了致盲率飙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我们国家人口的增长和 老龄化进程的发展,白内障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在升高,极大的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会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除了进行手术之外,别无他法。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白内障的治疗要求也逐渐升高,不仅如此,手术后能够尽早的恢复工作和生活,以及高质量的裸眼视力是病患对于手术后效果的更高一层的要求。根据相关的文献报道,改良的小切口手术方法,不需要昂贵的机械设备,不需要进行线性缝合,自闭性能好,对于视力的恢复情况也很好,对于各类的白内障患者,都能进行手术治疗,适合广泛的临床治疗使用。不仅如此,费用很低,不用支付高昂的治疗费用,对于各个阶层的病人都能进行治疗。我们跟踪观察的138例患者(165眼),在手术后的视力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少有并发症,进一步证实了文献的报道。
总而言之,相对于其他方法对白内障的治疗,这种改良小切口和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效果也很好,极大的减小了患者的负担,并减少经济承担压力。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这项技术。
参考文献
[1]贾静玲,李莉,郭晓娜.白内障乳化手术不同切口效果比较[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2,24(6):632-633
[2]张红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临床分析 [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6):120-121.
[3]余明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37 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2):47-48.
[4]杨绍伟,钟守国.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基层防盲的应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4,14(1):28
[5],廖武,李兆明,等.改良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