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然而,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方式只是把课文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载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传统的阅读理解提问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对所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层次上。新课改的重点是: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那么,如何借助这些课本里的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水平呢?
一、一读采用自上而下表层阅读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上阅读课前我并不要求学生预习。因此,在导入课文,扫除了阅读中的一些语言障碍后,我不失时机地采用了这种阅读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我经常采用问答题、匹配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进行训练。而且所设计的问题分布均匀,考虑文章的整篇布局。快速阅读前我先向学生介绍扫读法(Scanning)、略读法(Skimming)、跳读法(Skipping)等快速阅读方法。也就是说,运用这些阅读技巧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信息,培养学生先找准主题句的能力,领会句意,以此来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或段落大意。我经常告诉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主题句出现在段首,但也可以出现在段末或段中,主题句也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另外,课本里的阅读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我会根据文章的题材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如读传记文章我会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情节性较强的文章我要求学生抓住记叙文的主要元素5W进行阅读,议论文的文章我要求学生要找出正反观点和论据。
二、 二读采用深层阅读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之间互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是读者积极主动地在其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文章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建构的复杂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弦外之音”。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训练学生根据事实证据,以及我们对事实证据的理解,从语篇层面上进行深层的思考,学会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推断,把握作者的真正意图。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读物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深层次理解包括逻辑推理、语气识别等。
我经常采用问答题、判断题、填空题、填表格、排序等检测形式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问答题是我最常用的方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问题难度可深可浅,适合师生互动。判断题难度相对较小,一般是细节性问题,适合各种体裁的文章。填空题是根据文章内容补全句子或段落,能在写中暴露出学生拼写及语法问题。表格根据具体信息设计,特别适用于含有数据的文章。排列顺序较适合于叙事性文章,用来检测学生把握时空的能力。
经过科学有效的深层阅读训练,学生不但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吸收信息,利用所获得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通过阅读吸收了信息,而吸收是为了表达。也就是说,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及题材信息重建语篇、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势在必行。因此,在进行前面两个阶段的阅读教学,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输入(听与读)后,接下来需要进行一定量的语言输出(说与写),这样才能产生一种平衡。
三、采用评价性理解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通过以上两种模式的阅读后,我经常设计一些读后评价性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后运用语言的能力。评价性活动包括口头和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有命题发言、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调查、采访、评述、辩论、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书面形式有改写、缩写、读后感等,适合于课后完成。课堂上,学生通过口头形式的评价性活动,能深化并巩固所学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整合知识,达到知识迁移、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责任编辑罗峰
一、一读采用自上而下表层阅读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上阅读课前我并不要求学生预习。因此,在导入课文,扫除了阅读中的一些语言障碍后,我不失时机地采用了这种阅读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我经常采用问答题、匹配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进行训练。而且所设计的问题分布均匀,考虑文章的整篇布局。快速阅读前我先向学生介绍扫读法(Scanning)、略读法(Skimming)、跳读法(Skipping)等快速阅读方法。也就是说,运用这些阅读技巧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信息,培养学生先找准主题句的能力,领会句意,以此来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或段落大意。我经常告诉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主题句出现在段首,但也可以出现在段末或段中,主题句也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另外,课本里的阅读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我会根据文章的题材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如读传记文章我会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情节性较强的文章我要求学生抓住记叙文的主要元素5W进行阅读,议论文的文章我要求学生要找出正反观点和论据。
二、 二读采用深层阅读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之间互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是读者积极主动地在其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文章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建构的复杂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弦外之音”。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训练学生根据事实证据,以及我们对事实证据的理解,从语篇层面上进行深层的思考,学会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推断,把握作者的真正意图。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读物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深层次理解包括逻辑推理、语气识别等。
我经常采用问答题、判断题、填空题、填表格、排序等检测形式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问答题是我最常用的方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问题难度可深可浅,适合师生互动。判断题难度相对较小,一般是细节性问题,适合各种体裁的文章。填空题是根据文章内容补全句子或段落,能在写中暴露出学生拼写及语法问题。表格根据具体信息设计,特别适用于含有数据的文章。排列顺序较适合于叙事性文章,用来检测学生把握时空的能力。
经过科学有效的深层阅读训练,学生不但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吸收信息,利用所获得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通过阅读吸收了信息,而吸收是为了表达。也就是说,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及题材信息重建语篇、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势在必行。因此,在进行前面两个阶段的阅读教学,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输入(听与读)后,接下来需要进行一定量的语言输出(说与写),这样才能产生一种平衡。
三、采用评价性理解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通过以上两种模式的阅读后,我经常设计一些读后评价性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后运用语言的能力。评价性活动包括口头和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有命题发言、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调查、采访、评述、辩论、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书面形式有改写、缩写、读后感等,适合于课后完成。课堂上,学生通过口头形式的评价性活动,能深化并巩固所学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整合知识,达到知识迁移、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