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思想政治教育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坚实支撑.从国家治理的视角来看,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这四种认同为重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观念与境界、责任与担当、内在自觉与实践维护方面,使社会成员对实现制度所需要的价值信念,有着坚定的体认和行动,从而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支撑.这四种认同对于国家治理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作用.增进这四种"认同",需要从理论教育、实践体验、行动奉献、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逻辑及其历史超越研究"[项目编号:20BKS0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坚实支撑.从国家治理的视角来看,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这四种认同为重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观念与境界、责任与担当、内在自觉与实践维护方面,使社会成员对实现制度所需要的价值信念,有着坚定的体认和行动,从而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支撑.这四种认同对于国家治理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作用.增进这四种"认同",需要从理论教育、实践体验、行动奉献、实现价值等方面予以落实.
其他文献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涉的不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直接对话,而是青年黑格尔派集体参与的由“费尔巴哈批判”引发的大论战.这场论战的主角是施蒂纳.只有在继承和超越了施蒂纳而非已经被施蒂纳批判的费尔巴哈之后,青年马克思才获得其“新世界观”.施蒂纳的权力学说展现了一种超越主客二分的本体论,帮助马克思形成“对象性活动”的世界观;施蒂纳揭示了人道主义与 自由主义之间的内在一致,促成了“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的论断.然而,从新唯物主义的视野回看,施蒂纳的“唯一者”仍然是一个缺乏社会历史内涵的幽灵式存在,他的利己
中国人民在探索和奋斗中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包含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早期奋斗史就是一部理论探索史和学习史.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从多种途径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建立信仰;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的先进分子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在学习团体基础上成立的党的早期组织对党的创建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中央对系统化开展理论学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奠定了思想、组织和制度基础.本文试图从学习史的角度回溯其信仰发生的历史起点,探讨
“普世价值”话语霸权批判必须超越概念批判走向现实批判.“普世价值”话语自诩的宇宙普遍法则、西方文明绝对优越性、资本主义制度终极性等逻辑预设,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媒介、军事等力量的结合获得霸权地位.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普世价值”话语在社会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形式平等与事实不平等、理性自由与人的主体性丧失,以及理论逻辑的贯通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可调和的矛盾.这证明了“普世价值”话语的虚幻性、历史局限性和非现实性.消解“普世价值”话语霸权,要清醒地认知其危害性,以“全人类共同价值
集体主义价值信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的内核和超越个人主义价值信仰的道德文明新形态,是内化为中国共产党人信念与精神的根本价值评价标准,是其崇高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现和之所以“能”的道德密码.集体主义价值信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救国救民“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牺牲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展现为振兴祖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演进为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时注重个人合法利益满足的义利统一观,富民与强国的内在统一被赋予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意义;在新时代,发
成立于1921年的意大利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斗争、"新党"缔造和"通向社会主义的意大利式道路"的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遭遇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性妥协"和欧洲共产主义的挫折后,意大利共产党开启向社会民主主义的蜕变,于1991年解散,随后又重建.意共的兴衰,始终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演变密切相关,而它的去马克思主义化的理论革新、民主集中制的弱化和"缺失"则是其衰落不可忽视的内部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致力于传承和革新本国共产主义传统的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等多支共产党,逐步陷入组织分裂与政治边缘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