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何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都取决于其语音系统、词汇形态、语法结构的特性,而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反映在修辞中。同样,汉语和汉语修辞手段之间也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汉语修辞中也体现着汉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本文从汉语独特的字形结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出发,考察了汉语修辞的特点,探究了仿拟造词、谐音双关、词类活用等修辞方式所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特征。
关键词:汉语 文化 修辞
语言表达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除了上下文和言语背景以外,民族文化也是作用于修辞的一个重要语境,汉语言文化与汉语修辞之间互相依赖、互为因果。
一、汉语言因素对修辞手段的决定作用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语言修辞方式的形成也建立在语言的特点之上。汉语作为非形态语言,其文字、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特点都影响着修辞方式。
(一)汉字起源于图画,是表意文字,至今仍保留着象形的痕迹。利用表意这一特点进行修辞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单字表意
(1)一种销魂夺魄、浓浓密密、狂情泛滥的接触开始了,这种人类传统的接触,我们天才的古典小说家,英明地、冷静地、正确地描绘成为:“做一个吕字”。(周立波《山乡巨变》)
“吕”字形容接吻时双方两嘴相接的样子,非常形象贴切。认识汉字的人,熟悉其结构,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形象,体会其中的韵味。这种用单字构造表意的情况还有很多,如“衙门朝南八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工”字楼、“之”字路等,分别用“八”“工”“之”表意,体现出汉字由笔画构成的特点。
2.化形拆字的辞格也是由“汉字由偏旁构成”这一特点决定的。
(2)张俊民道:“胡子老倌,这事在你做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儒林外史》)
“言身寸”合在一起拼成“谢”字,“十八子”合起来拼成“李”字,这种曲折的会意方法别具一格,为汉字所独有。
3.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连用三个以上偏旁部首相同的字,通过“形旁”表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看到“形旁”会使人们对其所表现的意义产生形象上的联想。
(3)松柏森森气更豪,东风长在朔风逃。(郭沫若《东风吟》)
一句诗中有众多的“木”字,构成一种肃飒、冷峻的气象,表现了革命者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二)从语音、词汇的特点看修辞方法
汉语中的词由语素构成,语素有一定意义,是最小的构词单位,有相当的灵活性。语素超出常规的搭配,使词汇运用富有变化,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
(4)周天风云浪翻飞,恩光冲天电波随,来自五渊悲痛语,同汇四海波涛泪。志壮气烈西安急,名清高贵红岩威。千年俊杰化英灵,古今中外汉青碑。
这是1976年周恩来同志逝世时天安门诗抄中的一首诗,每句诗开头第一个字在本句中都有固定意义,但合在一起成为“周恩来同志名千古”,这种“镶字”的辞格,既天衣无缝,又平中出奇,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的深切悼念,这种效果主要是靠汉字的特点达到的。
(5)不懂得路就问路,不认得事物就请教。谦而不虚,采用老实的办法,狂而不妄,采取认真的态度。(徐迟《向着二十一世纪》)
“谦虚、狂妄”本身是双音节词,不能分开使用,但构成双音节的语素有其独立的意义。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灵活多样地拆开,中间嵌入他词,这种巧妙的析词法,富有变化又颇有情趣,实际上也是靠汉语词汇的特点达到的修辞效果。
(三)转品、顶真、回环、叠字等修辞方法是由汉语“缺乏形态变化”的特点决定的。
“转品”是在说话或写作时有意转化词性,或词性不变而转化用法,或转化用词场合的一种辞格。如“我这连长大小也是民主出来的”,“民主”本为名词临时用作动词,词在形式上没有任何变化,意义却更加丰富。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接的语句上传下接,首尾蝉连,这种修辞手段叫“顶真”。如“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文中“山、潭、溪”几个词连续使用,作不同的句子成分,但形式上没有改变,看来别致,读来上口。
“回环”是指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用下句的末尾作上句的开头,两个句子或词组,后者是前者的倒文。苏州网师园有一副对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这副对联融对偶、回环、叠字多种辞格为一体,勾画出一副迷蒙、飘渺、变幻不定的四季风景图,渲染了苏州网师园花开花落、燕来燕归、雨雪更替的天然景致,其表达效果为表意文字所独有。
(四)词类活用得益于汉语是非形态变化语言,其灵活和生动的表现力成为修辞中的亮点。
词类活用现象自古有之,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到鲁迅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表明了强大的历史传承。在各种词类的活用中,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现象日渐繁盛。如:
(6)窗子半启者,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怪诗意地默默赏看雨景。(张秀亚《风雨中》)
(7)除了拍戏外,尤勇最喜欢的就是去梦舟俱乐部打球,篮球、网球、保龄球都很专业。(《大众电视》1997年4月)
例(7)中的“很专业“是说打球人水平很高,具有专业水准。“专业”一词具有高度概括和抽象性,表达了作者微妙、丰富的主观感受。类似的名词活用还有“很文学”“很青春”“特学问”等,都已成为普遍用法。
词类活用主要是因为汉语的非形态性,词类和功能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词类活用后,超常搭配和变异句式更简洁更方便,产生了特殊的表达效果。如“科员了一辈子”可以说成“当科员当了一辈子”,二者意义上没有大的区别,但前者省略了某些成分,只保留了关键词语,句式更凝练,视觉效果更突出,给读者以更多的语义联想和想象空间,修辞效果新奇。当然,当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兴盛还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文学风格日趋多样化,电影、电视、歌曲等艺术的繁荣也吸引着人们在使用词语时不断再造和创新。
二、汉语修辞手段中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影响着语言的各个方面,社会文化因素在修辞格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调音、选词、择句、用格,都烙印着民族文化的痕迹。
(一)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历史变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继承下来的,社会文化的历史特征可以从修辞中看出其沉淀与印记。
1.汉语在浩瀚的典籍中保存了大量的警句、掌故,记录了作家、哲人的名言妙语。恰当地撷取其中的瑰宝加以引用,便能使文章增色,讲话生辉。引用的方法有明引、暗引两种形式。
(8)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朱自清《荷塘月色》)
文中古曲的引用表明了出处,这是明引的方法。
(9)写作过程常常引导着我们的思想进入新的境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苦恼和喜悦,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是常常会经历到的。
这一段话暗引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华。
2.仿拟也是体现文化积淀的修辞方式。
(10)宴会务求豪华,反正不用自己掏腰包。“心知盘中餐,粒粒皆国库”。
有古典文学功底的人都知道这是仿古诗而成的句子,嘲弄、批判了对国家财产挥霍和浪费现象。仿拟是对古典文化加以创造使用,从而达到一种诙谐生动的效果的修辞方式。
3.礼貌用语中的谦辞、敬辞很多是从古代文化中继承下来的,多出现在书面语中。知识分子口语中也不乏其踪迹。“惠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这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敬辞。这样的敬辞现代汉语中还有很多,如“陛下、大驾、在下”等,仍有一定的使用频率和使用价值。
(二)社会文化的时代性即历史背景也常反映在新词语和修辞之中。如“文攻、武卫”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了解文革的人就不难理解。
“一国两制”“房改”等词跟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关;“金融风暴”“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则说明我国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轨道,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新词语层出不穷,“粉丝”“小资”“波波头”“宅女”“拉风”“换客”“啃老”等词语像流星一样地爆发和消逝,更新换代的频繁和迅速令人咋舌,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及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
时代性还反映在修辞格中。谐音双关是最常见的修辞方式,因其诙谐幽默的效果,广受众人喜爱。“气管炎”取“妻管严”之意,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词语,颇具时代色彩。当一个人说:“老李得了气管炎,是个床头柜(床头跪)”时,就使人联想到老李对妻子言听计从,“每月工资上交”,“活动如实汇报”等行为,风趣地讽刺和挖苦老李惧内,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进入21世纪,大量的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被称为“海龟”,也是利用了“海归”的谐音。虽然电视广告中的谐音用法“志在必得”(痔在必得)、“随心所欲”(随心所浴)等一度泛滥,引起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者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呼吁,但也从另一角度体现了中国人对谐音修辞的偏爱。
仿拟造词也集中体现了语言的时代变迁。王希杰在《修辞学导论》中指出:“在各种修辞格中,仿拟是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最容易被接受、最受欢迎的创造新词语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层出不穷的新词语大量使用了仿拟手法,如“电脑盲、法律盲、股票盲”,“大款、小款”,“交际花、交际草”等。而网络的普及和推广,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更使词汇中仿拟造词的现象达到了顶峰。如:黑客、闪客,菜鸟、大鸟,上线、下线、在线、掉线,发帖、跟帖、回帖、转贴等,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体现了当今时代新旧事物更迭的迅速。
(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习惯、文化心理在修辞中也有较多的体现。
《庄子·渔父》说:“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亲,不仁也。”套语的大量使用源于古代礼节,如“慢走、留步、见笑、赏脸”等词语直到今天仍被大量使用。讳辞的使用与人们普遍厌烦不吉祥的心理有关。在汉语中“胖”可以说成“富态”,“死”往往用“长眠”“百年之后”来谐称,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韵味。
建立在不同民族文化心理之上的语言在运用上表现出巨大差异,这在中外文化对比中特别明显。如《阿Q正传》中,阿Q被人打了,便说“儿子打老子”,称他人为“子”,是占便宜,但在英文中,称他人为儿子却有喜爱之意。“狗”在汉语中是带有鄙视色彩的贬义词,但在英文中,“狗”常常以人的好伴侣的形象出现,不含低贱之意。可见,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民族中含义迥然不同。
“生”在很多民族中都是好事,没有什么好避讳的,但在汉语中,妇女怀孕、生孩子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要用委婉语。究其原因,也跟传统习俗、民族文化有关。女性怀孕固然是爱情的结晶,但也是两性结合的产物,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认为“性”是隐私,不能随便谈论,跟“性”有关的事物也要用委婉、隐晦的说法。因此“怀孕”不好直接说明,而要用“有喜”“有了”“身子不方便”等说法,“生孩子”就用“坐月子”“抱上娃娃了”来代替。委婉修辞是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状态,正如汉代学者刘向所说:“说不可不善,辞不可不修”(《说苑·善说》)。
总之,汉语文化因素和修辞手段的关系是复杂微妙的,一方面,汉语文化因素影响修辞方法的使用;另一方面,汉语修辞方法的独特性也印证了汉语言文化因素的显著特点,它们互为因果,共同构成别具特色的汉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4.
[3]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王仁才.论英语委婉修辞在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中的映射[J].湖南
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
(杨莉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250014)
关键词:汉语 文化 修辞
语言表达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除了上下文和言语背景以外,民族文化也是作用于修辞的一个重要语境,汉语言文化与汉语修辞之间互相依赖、互为因果。
一、汉语言因素对修辞手段的决定作用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语言修辞方式的形成也建立在语言的特点之上。汉语作为非形态语言,其文字、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特点都影响着修辞方式。
(一)汉字起源于图画,是表意文字,至今仍保留着象形的痕迹。利用表意这一特点进行修辞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单字表意
(1)一种销魂夺魄、浓浓密密、狂情泛滥的接触开始了,这种人类传统的接触,我们天才的古典小说家,英明地、冷静地、正确地描绘成为:“做一个吕字”。(周立波《山乡巨变》)
“吕”字形容接吻时双方两嘴相接的样子,非常形象贴切。认识汉字的人,熟悉其结构,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形象,体会其中的韵味。这种用单字构造表意的情况还有很多,如“衙门朝南八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工”字楼、“之”字路等,分别用“八”“工”“之”表意,体现出汉字由笔画构成的特点。
2.化形拆字的辞格也是由“汉字由偏旁构成”这一特点决定的。
(2)张俊民道:“胡子老倌,这事在你做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儒林外史》)
“言身寸”合在一起拼成“谢”字,“十八子”合起来拼成“李”字,这种曲折的会意方法别具一格,为汉字所独有。
3.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连用三个以上偏旁部首相同的字,通过“形旁”表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看到“形旁”会使人们对其所表现的意义产生形象上的联想。
(3)松柏森森气更豪,东风长在朔风逃。(郭沫若《东风吟》)
一句诗中有众多的“木”字,构成一种肃飒、冷峻的气象,表现了革命者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二)从语音、词汇的特点看修辞方法
汉语中的词由语素构成,语素有一定意义,是最小的构词单位,有相当的灵活性。语素超出常规的搭配,使词汇运用富有变化,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
(4)周天风云浪翻飞,恩光冲天电波随,来自五渊悲痛语,同汇四海波涛泪。志壮气烈西安急,名清高贵红岩威。千年俊杰化英灵,古今中外汉青碑。
这是1976年周恩来同志逝世时天安门诗抄中的一首诗,每句诗开头第一个字在本句中都有固定意义,但合在一起成为“周恩来同志名千古”,这种“镶字”的辞格,既天衣无缝,又平中出奇,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的深切悼念,这种效果主要是靠汉字的特点达到的。
(5)不懂得路就问路,不认得事物就请教。谦而不虚,采用老实的办法,狂而不妄,采取认真的态度。(徐迟《向着二十一世纪》)
“谦虚、狂妄”本身是双音节词,不能分开使用,但构成双音节的语素有其独立的意义。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灵活多样地拆开,中间嵌入他词,这种巧妙的析词法,富有变化又颇有情趣,实际上也是靠汉语词汇的特点达到的修辞效果。
(三)转品、顶真、回环、叠字等修辞方法是由汉语“缺乏形态变化”的特点决定的。
“转品”是在说话或写作时有意转化词性,或词性不变而转化用法,或转化用词场合的一种辞格。如“我这连长大小也是民主出来的”,“民主”本为名词临时用作动词,词在形式上没有任何变化,意义却更加丰富。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接的语句上传下接,首尾蝉连,这种修辞手段叫“顶真”。如“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文中“山、潭、溪”几个词连续使用,作不同的句子成分,但形式上没有改变,看来别致,读来上口。
“回环”是指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用下句的末尾作上句的开头,两个句子或词组,后者是前者的倒文。苏州网师园有一副对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这副对联融对偶、回环、叠字多种辞格为一体,勾画出一副迷蒙、飘渺、变幻不定的四季风景图,渲染了苏州网师园花开花落、燕来燕归、雨雪更替的天然景致,其表达效果为表意文字所独有。
(四)词类活用得益于汉语是非形态变化语言,其灵活和生动的表现力成为修辞中的亮点。
词类活用现象自古有之,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到鲁迅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表明了强大的历史传承。在各种词类的活用中,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现象日渐繁盛。如:
(6)窗子半启者,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怪诗意地默默赏看雨景。(张秀亚《风雨中》)
(7)除了拍戏外,尤勇最喜欢的就是去梦舟俱乐部打球,篮球、网球、保龄球都很专业。(《大众电视》1997年4月)
例(7)中的“很专业“是说打球人水平很高,具有专业水准。“专业”一词具有高度概括和抽象性,表达了作者微妙、丰富的主观感受。类似的名词活用还有“很文学”“很青春”“特学问”等,都已成为普遍用法。
词类活用主要是因为汉语的非形态性,词类和功能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词类活用后,超常搭配和变异句式更简洁更方便,产生了特殊的表达效果。如“科员了一辈子”可以说成“当科员当了一辈子”,二者意义上没有大的区别,但前者省略了某些成分,只保留了关键词语,句式更凝练,视觉效果更突出,给读者以更多的语义联想和想象空间,修辞效果新奇。当然,当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兴盛还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文学风格日趋多样化,电影、电视、歌曲等艺术的繁荣也吸引着人们在使用词语时不断再造和创新。
二、汉语修辞手段中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影响着语言的各个方面,社会文化因素在修辞格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调音、选词、择句、用格,都烙印着民族文化的痕迹。
(一)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历史变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继承下来的,社会文化的历史特征可以从修辞中看出其沉淀与印记。
1.汉语在浩瀚的典籍中保存了大量的警句、掌故,记录了作家、哲人的名言妙语。恰当地撷取其中的瑰宝加以引用,便能使文章增色,讲话生辉。引用的方法有明引、暗引两种形式。
(8)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朱自清《荷塘月色》)
文中古曲的引用表明了出处,这是明引的方法。
(9)写作过程常常引导着我们的思想进入新的境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苦恼和喜悦,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是常常会经历到的。
这一段话暗引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华。
2.仿拟也是体现文化积淀的修辞方式。
(10)宴会务求豪华,反正不用自己掏腰包。“心知盘中餐,粒粒皆国库”。
有古典文学功底的人都知道这是仿古诗而成的句子,嘲弄、批判了对国家财产挥霍和浪费现象。仿拟是对古典文化加以创造使用,从而达到一种诙谐生动的效果的修辞方式。
3.礼貌用语中的谦辞、敬辞很多是从古代文化中继承下来的,多出现在书面语中。知识分子口语中也不乏其踪迹。“惠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这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敬辞。这样的敬辞现代汉语中还有很多,如“陛下、大驾、在下”等,仍有一定的使用频率和使用价值。
(二)社会文化的时代性即历史背景也常反映在新词语和修辞之中。如“文攻、武卫”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了解文革的人就不难理解。
“一国两制”“房改”等词跟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关;“金融风暴”“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则说明我国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轨道,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新词语层出不穷,“粉丝”“小资”“波波头”“宅女”“拉风”“换客”“啃老”等词语像流星一样地爆发和消逝,更新换代的频繁和迅速令人咋舌,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及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
时代性还反映在修辞格中。谐音双关是最常见的修辞方式,因其诙谐幽默的效果,广受众人喜爱。“气管炎”取“妻管严”之意,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词语,颇具时代色彩。当一个人说:“老李得了气管炎,是个床头柜(床头跪)”时,就使人联想到老李对妻子言听计从,“每月工资上交”,“活动如实汇报”等行为,风趣地讽刺和挖苦老李惧内,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进入21世纪,大量的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被称为“海龟”,也是利用了“海归”的谐音。虽然电视广告中的谐音用法“志在必得”(痔在必得)、“随心所欲”(随心所浴)等一度泛滥,引起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者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呼吁,但也从另一角度体现了中国人对谐音修辞的偏爱。
仿拟造词也集中体现了语言的时代变迁。王希杰在《修辞学导论》中指出:“在各种修辞格中,仿拟是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最容易被接受、最受欢迎的创造新词语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层出不穷的新词语大量使用了仿拟手法,如“电脑盲、法律盲、股票盲”,“大款、小款”,“交际花、交际草”等。而网络的普及和推广,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更使词汇中仿拟造词的现象达到了顶峰。如:黑客、闪客,菜鸟、大鸟,上线、下线、在线、掉线,发帖、跟帖、回帖、转贴等,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体现了当今时代新旧事物更迭的迅速。
(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习惯、文化心理在修辞中也有较多的体现。
《庄子·渔父》说:“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亲,不仁也。”套语的大量使用源于古代礼节,如“慢走、留步、见笑、赏脸”等词语直到今天仍被大量使用。讳辞的使用与人们普遍厌烦不吉祥的心理有关。在汉语中“胖”可以说成“富态”,“死”往往用“长眠”“百年之后”来谐称,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韵味。
建立在不同民族文化心理之上的语言在运用上表现出巨大差异,这在中外文化对比中特别明显。如《阿Q正传》中,阿Q被人打了,便说“儿子打老子”,称他人为“子”,是占便宜,但在英文中,称他人为儿子却有喜爱之意。“狗”在汉语中是带有鄙视色彩的贬义词,但在英文中,“狗”常常以人的好伴侣的形象出现,不含低贱之意。可见,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民族中含义迥然不同。
“生”在很多民族中都是好事,没有什么好避讳的,但在汉语中,妇女怀孕、生孩子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要用委婉语。究其原因,也跟传统习俗、民族文化有关。女性怀孕固然是爱情的结晶,但也是两性结合的产物,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认为“性”是隐私,不能随便谈论,跟“性”有关的事物也要用委婉、隐晦的说法。因此“怀孕”不好直接说明,而要用“有喜”“有了”“身子不方便”等说法,“生孩子”就用“坐月子”“抱上娃娃了”来代替。委婉修辞是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状态,正如汉代学者刘向所说:“说不可不善,辞不可不修”(《说苑·善说》)。
总之,汉语文化因素和修辞手段的关系是复杂微妙的,一方面,汉语文化因素影响修辞方法的使用;另一方面,汉语修辞方法的独特性也印证了汉语言文化因素的显著特点,它们互为因果,共同构成别具特色的汉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4.
[3]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王仁才.论英语委婉修辞在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中的映射[J].湖南
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
(杨莉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