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动机的激发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要想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一、对“合作学习”要有深刻理解
要想运用好“合作学习”,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是前提和基础。
(1)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解。合作学习是指让异质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的学习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对“合作学习”必要性的理解,即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才是最适合、最有效的。对合作学习运用的必要性,须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教师要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评估有无运用的必要性;其次,教师要对所解决问题的价值、特点和可行性进行评估,看有无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最后,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对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方面评估,来确定其必要性。教师只有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才能确定是否采取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来解决某一问题。
(3)对“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两者关系的认知。“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既是教师的两种教学方法,又是学生的两种学法,两者看似对立,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的认知基础不一样,合作学习是通过团体合作来认知事物的,自主探究是通过个体来认知事物的,但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两者的运用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要以自主探究为前提和基础,在自主探究时要积极运用合作学习使认知得到延伸和深化。两者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是不可分割的。
二、把握好合作学习的过程
(1)明确提出本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即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问题。“学什么”就是教师要把精心设计好的内容的主要方面和步骤展示出来,以让学生清楚地、有步骤地合作学习。“怎么学”就是提出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要求,如教师可以展示这样的口诀:小组讨论声音小,开口之前要想好;别人发言认真听,意见不同我不吵;他人不会我帮助,为组争光集体好;无论对错要谦虚,团结互助向前跑。
(2)选择恰当的合作形式。形式不能离开内容而存在。合作学习的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定。目前主要有同位交流、分小组研讨、师生共同研讨三种形式。其中分小组研讨是目前的主要形式,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科学地分组,小组人数应因学习内容而定,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大小、性别、兴趣等情况进行异质搭配,使小组构成多元化。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组内分工,要让每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3)做好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一方面,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尽量多走动、多观察、多倾听,当学生争执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教师就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讨论中的障碍,以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另一方面,教师是整个过程的监控者。教师要不断地监控各小组活动,如进展是否顺利、讨论是否跑题、是否全员参与、时间长短把握、意外情况处理等,教师应能及时地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
三、做好评价工作
当学生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后,要及时给予评价。从评价内容上讲,一是要对本次合作学习的过程作出评价,主要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情况。二是要对本次的探讨结果作出评价,看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目的。从评价方式来说,有教师评、学生评、师生评。从评价时间上来讲,分为课内评和课后评。课内评就是在课堂上及时给出评价,课后评就是在课后教师通过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进一步作出评价。从评价策略上讲,一是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把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都要讲出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本次合作学习中的成败得失;二是要善用激励性的语言,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三是要讲究评价语言的灵活性和艺术性,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教育,从而提高课堂评价的效果。
只有扎扎实实地走好这几步,合作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帮助和关心,使师生达到在和谐中进取的境界。
一、对“合作学习”要有深刻理解
要想运用好“合作学习”,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是前提和基础。
(1)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解。合作学习是指让异质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的学习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对“合作学习”必要性的理解,即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才是最适合、最有效的。对合作学习运用的必要性,须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教师要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评估有无运用的必要性;其次,教师要对所解决问题的价值、特点和可行性进行评估,看有无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最后,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对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方面评估,来确定其必要性。教师只有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才能确定是否采取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来解决某一问题。
(3)对“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两者关系的认知。“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既是教师的两种教学方法,又是学生的两种学法,两者看似对立,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的认知基础不一样,合作学习是通过团体合作来认知事物的,自主探究是通过个体来认知事物的,但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两者的运用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要以自主探究为前提和基础,在自主探究时要积极运用合作学习使认知得到延伸和深化。两者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是不可分割的。
二、把握好合作学习的过程
(1)明确提出本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即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问题。“学什么”就是教师要把精心设计好的内容的主要方面和步骤展示出来,以让学生清楚地、有步骤地合作学习。“怎么学”就是提出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要求,如教师可以展示这样的口诀:小组讨论声音小,开口之前要想好;别人发言认真听,意见不同我不吵;他人不会我帮助,为组争光集体好;无论对错要谦虚,团结互助向前跑。
(2)选择恰当的合作形式。形式不能离开内容而存在。合作学习的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定。目前主要有同位交流、分小组研讨、师生共同研讨三种形式。其中分小组研讨是目前的主要形式,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科学地分组,小组人数应因学习内容而定,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大小、性别、兴趣等情况进行异质搭配,使小组构成多元化。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组内分工,要让每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3)做好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一方面,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尽量多走动、多观察、多倾听,当学生争执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教师就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讨论中的障碍,以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另一方面,教师是整个过程的监控者。教师要不断地监控各小组活动,如进展是否顺利、讨论是否跑题、是否全员参与、时间长短把握、意外情况处理等,教师应能及时地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
三、做好评价工作
当学生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后,要及时给予评价。从评价内容上讲,一是要对本次合作学习的过程作出评价,主要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情况。二是要对本次的探讨结果作出评价,看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目的。从评价方式来说,有教师评、学生评、师生评。从评价时间上来讲,分为课内评和课后评。课内评就是在课堂上及时给出评价,课后评就是在课后教师通过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进一步作出评价。从评价策略上讲,一是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把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都要讲出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本次合作学习中的成败得失;二是要善用激励性的语言,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三是要讲究评价语言的灵活性和艺术性,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教育,从而提高课堂评价的效果。
只有扎扎实实地走好这几步,合作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帮助和关心,使师生达到在和谐中进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