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ha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阐述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从均衡配置基础课、增加专业理论计算类课时、打通学历发展的途径、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等方面提出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职 土建类 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成要素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61-03
  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建筑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较弱,导致个人职业生涯后续发展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分析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探讨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
  一、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通过对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的梳理,笔者认为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学历方面先天不足。不考虑博士、硕士等研究生阶段教育,同为普通高中考入,学制4年的本科毕业生和学制3年的高职毕业生,由于高职毕业生持有的是大专学历,要想获得工程师等职称就需要更多年限,要想考取建造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等也需要更多年限。
  例如,在获得助理工程师方面,本科学历毕业后,1年见习期满后,考核合格,认定助理职称资格;大专学历毕业后,2年工作经验,考核合格,认定助理级职称资格。获得工程师方面,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综上分析,如果同一年高中毕业分别进入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正常流程下,本科毕业生会比高职毕业生早一年获得工程师职称。
  再如,在一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方面,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工作满3年可以报考。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大学本科学历,工作满4年可以报考。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6年可以报考。综上分析,如果同一年高中毕业分别进入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正常流程下,本科毕业生会比高职毕业生早一年获得一级建造师报考资格。
  获得工程师、建造师等时间的延迟,直接导致高职毕业生担任项目经理等职位的延迟,放缓了其职业发展的步伐。
  (二)基础知识薄弱。高职的任务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社会对高职的认知还停留在“高职是大专”的认识,绝大多数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读书不是本人或家长认同高职教育,而是因为高中没学好基础知识,高考成绩达不到本科线,进职业院校读书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而不是主动的选择,这种情形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作为建筑类工科生,甚至不熟悉三角函数、对数指数等,严重影响大学期间课程的学习。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高职毕业生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但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有所欠缺。很多高職院校认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任务,一味地通过课程改革减少基础理论课程,以达到培养专业技能的目标,如压缩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与学生专业技能无直接关系的课程。由于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基础课课时较少,课时大多安排在专业类课程,致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综合素质较差而后劲不足。
  学习内容方面,学生功利性强,重视实践技能,看重专业实践。反映在学习目标方面,公共基础课及格就行,专业理论课也不太受重视,最重视的是专业实践课。即使在专业课方面,也是删掉了许多基本的计算,降低了高职毕业生的计算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形成简单直观的思维方式,只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缺乏从表面现象到事物本质、从外因到内因的分析能力。理论知识学习不足,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难以有创造性的表现,比如针对一些小的工程变更也无法设计计算。
  (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高职学生大多在高中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由于在学校养成考试前几周突击学习的不良习惯,进入工作岗位后平时很少看书学习。如遇到岗位考试、职业资格考试等,平时不学习,靠突击学习。某些资格类考试缺考的考生中,高职毕业生占很大部分。
  (五)缺乏可靠的再教育途径。抽样调查显示,9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都渴望再学习。但是,除少数大型企业有内部培训外,绝大多数企业职工再学习目前只是停留在短期或利用周末培训的层面,专项能力训练主要通过师傅徒弟的口碑相传或者自学摸索完成,缺乏可靠的再教育途径。
  二、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
  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内容复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高职土建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大多是在建筑行业一线,工作环境较为艰苦,更加需要健康的身体条件。建筑行业牵扯面广,需要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业主、政府监督部门合作协调,建筑行业也要应对工程条件变化、天气变化、业主变更等临时的变化,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毕业生在职场履行合同的品质。既包括在工作中遵纪守法、服从行业规定、尊重合同、维护公司利益、尊重客户等,也包括在离职后维护前公司的合法权益,还包括离职过程的合法合规。部分毕业生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甚至违背合同,丧失信誉,给其后续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
  (三)较强的专业能力。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要有建筑识图的能力,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具备各建筑材料的识别和检测能力,同时能利用一些材料检测设备检测材料的性能来把握工程质量、控制施工进度;具备建筑测量能力,如建筑施工放线、建筑轴线的引测、各楼层标高的控制、抄平、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竣工测量等;具备建筑施工组织的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能合理把握工期、正确调动人力物力,使得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获得利润最大化;具备基本的力学与结构知识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查与控制能力等。   (四)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必要的理论基础包括熟悉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建筑材料、测量放样、读结构图施工图等。必要的理论基础是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有创造性的成果。
  (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毕业后根据需要自学的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日益发达的建筑科技对个人的必然要求。只有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适应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的要求。
  (六)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毕业前后是人生身份的重大转折,周围环境也截然不同。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和状态,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使毕业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快速地进入新工作岗位的角色,也会惠及毕业生以后的职业生涯。
  (七)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在建筑领域不断提供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随着建筑工人数量的逐年减少,建筑设备的推陈出新,施工工艺、施工组织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建筑材料也相应地变化。对于这些变化,高职土建类毕业生不但要适应,而且要根据形势,敢于率先创新。
  三、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
  针对目前高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力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达到提升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补强高中没学好的基础知识。针对某些高职生在高中的数学、力学等基础知识过差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大一开设选修课,或者在前两周集中开展培训的方式,补强所必需的函数计算等问题,以便大学期间学生顺利学习“建筑力学”“工程测量”等课程。
  (二)均衡配置基础课。现在高职很多专业出于让更多学时给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考虑,删掉了“高等数学”课程,严重阻碍了高职毕业生的后续发展。例如,职业资格考试会考到“高等数学”,结构设计计算也涉及“高等数学”,因此“高等数学”课程必须予以配置。另外考虑到土建类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会写很多的公文、通知、报告等,可以开设类似“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三)适当增加专业理论计算类课时。目前比如毕业设计,由于高职生专业理论计算能力的缺失,一般安排的是施工组织方案的编写和建筑图、结构图的绘制,而不安排结构计算内容。导致毕业生在施工中遇到小的变更也无法自行设计,削弱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必要的结构设计计算,也可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成人教育、自考等打通学历发展的途径。学历低会直接影响工程师的评定、职业资格考试,延缓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学历的提升会开阔高职学生视野,提高专业知识。一般的高职院校都有成人教育部门,应通过宣传,鼓励广大高职学生提高学历。
  (五)保持专业实践技能的相对优势。高职毕业生的相对优势体现在专业技能较高,丧失这个优势就很难有竞争力。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探讨项目化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等,保持专业技能方面的相对优势。
  (六)参加各级技能大赛,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大赛,可以对比各院校在学生培养中的差异,寻找不足,找到改进方向。专业技能大赛也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方向,跟踪并参与专业技能大赛,可以把行业的最新工艺技术反映在教学中。
  (七)结合專业开展“创业实训”课程,提高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高职毕业生的发展状态,归根结底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结合目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潮流,结合高等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训”课程可以结合专业,巧妙设计创业项目,锻炼高职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
  (八)探索高职毕业生的再教育问题。考虑到很多企业再教育制度不完善,可以探讨由母校组织的再教育问题。根据毕业生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适当设置相应课程,聘请行业专家讲授,形成有效可靠的再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建奎.高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12)
  [2]学林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3)
  [3]喻永均,张光春,王莉.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
  [4]栗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2(9)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研究”(桂教职成[2015]22号4)
  【作者简介】张小礼(1978— ),甘肃天水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凌卫宁(1967— ),广西北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韦凯杰(1977— ),广西南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责编 卢 雯)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柳州职教园区为例,在对大学生反恐问题认识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就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大学生防恐反恐意识与能力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恐怖主义 职教园区 反恐问题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18-03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颁布实施。该法案对恐怖主义的厘定,是指通
出口信用保险是促进外贸出口的重要政策性金融工具,要加快立法,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完善运行机制。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引导学生热爱古诗词文化,体会诗中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通过诵读感受诗词音韵之美;通过想象欣赏诗词内容的意象之美;通过推敲领会诗词意象含蓄之美;通过会文感悟诗境的文化之美。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想象 推敲 会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091-02  古诗词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凝练、和谐、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摘 要】本文探讨 PBL 教学法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药剂专业 2 个班共 135 名学生作为考察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传统教学法)和 PBL 教学组。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报告等对比这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PBL 教学组学生在学习兴趣、顺利完成实验、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能力这四方面的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 教学法可显著提高药物化学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基地,肩负着重要使命。然而不少中职校还是重理论轻实践。通过调查、访谈等方法研究了中职院校当前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四项措施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数量上甚至已经超过了本科生毕业生和应届研究生的总和。在就业方面,高校毕业生比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容易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区)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畅通校园足球学生运动员进入上一級学校、各类优秀运动队及有关足球职业俱乐部的通道,鼓励高中毕业的校园足球学生运动员报考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和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目前,教育部已遴选确立了青岛市、厦门市等校园足球改革实验区,以及北京市延庆区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校园足球改革实验区
【摘要】本文从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的特点出发,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认为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树立成长的优秀榜样和巩固课内所学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 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A-0149-02  初中生群体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十二五“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建设项目”获批的优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在优质特色专业建设中,通过分析核心课程特点及
【摘要】本文以一节初中物理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复习课为教学课例,论述选课走班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方法,提出教师根据两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的途径,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 选课走班 教学设计机械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088-03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面对同一个班级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