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体现。因此,加强对市民文化引导的时代紧迫性越来越强,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引导市民文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引导;市民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时期文化建设和提高市民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引领下,市民文化建设发展必将会出现新气象、新发展和新成果。
一、加强文化审美引导,营造健康文化氛围
市民的文化审美不是有史以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市民群体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进而摒弃不良文化影响,逐渐趋向完美。通过文化审美观的树立可以使市民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在全市营造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
1.加强思想文化宣传,提高市民对文化的认知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引导市民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提高市民对文化的认知度,使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充分运用现代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载体和形式,广泛宣传市民文化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使市民文化真正为广大市民群体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实践的自觉行动,把市民文化建设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各个方面。
2.树立市民文化意识,提高市民对文化的参与度
只有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市民的文化意识才能不断树立起来,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识,才能真正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城市社区这块阵地,开展广泛的实践活动,通过实实在在的市民文化载体建设和鲜活的实例,引导广大市民群体参与到积极的市民文化活动当中,扩大市民群体的参与度。
二、注重属地管理,实现市民文化社区化
市民文化的主体市民群体都生活在社区空间之中,市民文化与社区有着天然的联系,社区成为市民文化的天然土壤,市民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又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这种天然的地域关系为属地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使市民文化不断向社区化发展。
1.加强社区文化引导,实现市民文化社区化
社区是一个小社会,这里生活着不同的人群,如何把各种城市市民阶层和群体都吸引到社区文化当中,还需要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对社区文化的引导,注重社区文化的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由于社区市民群体年龄、职业、素质、兴趣等因素的不同,社区市民文化的需求呈多元性和开放性,开放地吸纳各种外部文化,必然造成文化之间的碰撞。面对这样一种社区文化建设的局面,各级政府要对社区文化给以思想上的指导,广泛教育广大市民群体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和先进文化的要求进行社区文化建设,使广大市民愿意把社区作为其文化活动的基地,进而提高市民文化的社区化水平。
2.规范社区文化场地,实现市民文化的无障碍化
把社区作为市民文化的载体就需要各级政府不断重视社区环境文化建设,规范社区文化场地,让所有居住在社区的不同层次的市民群体都能在社区找到文化活动的场所,丰富市民文化。要加强社区硬环境建设,比如建设一些怡人的绿化园林、舒心的休闲布局、写意的小品园艺等;还要加强社区软环境建设,比如成立老年秧歌队、合唱队、舞蹈队、棋类小组、兴趣小组等,给各类小组提供适宜的文化活动场所、给社区的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等,社区软硬环境的建设对促进社区文化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发挥文化团体带动作用,提升市民文化品位
市民文化产生的群众基础比较低,使市民文化始终存在着自发性和通俗性的特点,因而缺乏一定文化品位,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各级专业文化团队对市民文化进行指导和帮助,进而提高市民文化的品位。
1.鼓励专业文化团体深入基层,指导市民文化建设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更多地向往精神上的追求,市民文化追求的品味在不断提高,停留在社区文化基础上的小打小闹已经不适合市民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各级政府要组织专业文化团体深入基层,实施基层文艺骨干培育工程,对基层社区的文化活动进行专业的指导和辅导,把党对先进文化的要求和文化的精髓带给广大市民,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丰富了市民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市民文化的底蕴和影响力,保证了市民文化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实现高雅艺术同市民文化相结合,体现文化的融合
解决未来市民文化的发展方向就要实现把市民文化与高雅文化结合起来,实现文化的融合。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化的大环境,通过文化团体的整合,适当吸纳市民文化团体加入专业的文化产业体系中,增强文化软实力;还可以通过文化下基层的方式,扶持社区文化团体走上商业化的道路;还可以通过培养基层文化带头人的办法,把专业的文化艺术送到基层,进而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升市民文化的品位和魅力。
四、加强宣传领域引导,抵制腐朽没落文化影响
由于市民文化的自发性和追求时尚的特点,往往会受到外来文化和腐朽没落文化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宣传领域的引领力度。
1.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杜绝腐朽没落文化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对市民文化不进行正确的引领就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尤其严重的就是网络文化、网吧文化、酒吧文化以及大量音像制品。当前沉迷于网络文化、网吧文化、酒吧文化以及音像制品中的市民,大多数以青少年为主,这些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极易受到腐朽没落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因此要特别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一方面要严禁在学校附近设立网吧、酒吧和歌厅之类的文化娱乐场所,加强对在校学生上网吧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在网吧、酒吧和歌厅之类的文化娱乐场所进行的违法活动,一旦发现要依法严惩。
2.引导市民健康的宗教信仰,防止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改革开放后,大量社会思潮和思想流派纷纷进入国门和人们的头脑之中,特别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人们思想上造成更多的误区,一时间很多市民放弃了原来的信仰,进而去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精神信仰,宗教文化在市民中广泛传播,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这种对宗教文化的过于痴迷,往往会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因此,必须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对信教市民进行宗教信仰的政策解释和正确健康的引导,用先进文化占领宗教文化的阵地。
五、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实现市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市民文化最初往往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对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可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必须加大对市民文化的公共财政投入,实现市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政府要进行一定的财政投入,保证市民文化顺利开展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市民文化的投入,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对市民文化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为市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持,确保市民文化能够顺利健康开展。
2.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市民文化建设大发展助力
市民文化建设是一项惠及全体市民群体的事业,投入的主体也要逐渐从政府的一元化投入向政府、企事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化投入的趋势发展,而且要在全社会建立和完善一种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出面牵头,建立上面一个头下面千条线的领导机制;还可以通过市场超标的方式,把市民文化场所建设变成一种共赢的事业去做;还可以尝试建立市民、社区以及企业联合建设的模式,实现社会化运作和民间运作相结合。通过这种多元投入机制的建立,让所有想参与市民文化活动的市民都能得到文化的陶冶,进而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六、发挥市民文化底蕴,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内涵
市民文化最早起源于商业的发展,他们的主体就是商人和手工业者,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发挥市民文化的文化底蕴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1.发挥市民文化的积极影响力,提高投入经济建设的热情
市民文化具有极大的强势性和普适性,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出发建设大众性的市民文化,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活动,调动广大市民参与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广大市民这种参与热情的提高,引导市民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发挥文化对经济的牵动作用。
2.引导市民文化向产业化方向迈进,发挥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产业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市民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文化产业其实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的需要。
总之,市民文化绝不是简单而单向度的文化建设,它需要全体市民群体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市民文化的健康发展, 是一个重大和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引导;市民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时期文化建设和提高市民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引领下,市民文化建设发展必将会出现新气象、新发展和新成果。
一、加强文化审美引导,营造健康文化氛围
市民的文化审美不是有史以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市民群体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进而摒弃不良文化影响,逐渐趋向完美。通过文化审美观的树立可以使市民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在全市营造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
1.加强思想文化宣传,提高市民对文化的认知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引导市民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提高市民对文化的认知度,使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充分运用现代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载体和形式,广泛宣传市民文化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使市民文化真正为广大市民群体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实践的自觉行动,把市民文化建设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各个方面。
2.树立市民文化意识,提高市民对文化的参与度
只有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市民的文化意识才能不断树立起来,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识,才能真正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城市社区这块阵地,开展广泛的实践活动,通过实实在在的市民文化载体建设和鲜活的实例,引导广大市民群体参与到积极的市民文化活动当中,扩大市民群体的参与度。
二、注重属地管理,实现市民文化社区化
市民文化的主体市民群体都生活在社区空间之中,市民文化与社区有着天然的联系,社区成为市民文化的天然土壤,市民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又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这种天然的地域关系为属地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使市民文化不断向社区化发展。
1.加强社区文化引导,实现市民文化社区化
社区是一个小社会,这里生活着不同的人群,如何把各种城市市民阶层和群体都吸引到社区文化当中,还需要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对社区文化的引导,注重社区文化的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由于社区市民群体年龄、职业、素质、兴趣等因素的不同,社区市民文化的需求呈多元性和开放性,开放地吸纳各种外部文化,必然造成文化之间的碰撞。面对这样一种社区文化建设的局面,各级政府要对社区文化给以思想上的指导,广泛教育广大市民群体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和先进文化的要求进行社区文化建设,使广大市民愿意把社区作为其文化活动的基地,进而提高市民文化的社区化水平。
2.规范社区文化场地,实现市民文化的无障碍化
把社区作为市民文化的载体就需要各级政府不断重视社区环境文化建设,规范社区文化场地,让所有居住在社区的不同层次的市民群体都能在社区找到文化活动的场所,丰富市民文化。要加强社区硬环境建设,比如建设一些怡人的绿化园林、舒心的休闲布局、写意的小品园艺等;还要加强社区软环境建设,比如成立老年秧歌队、合唱队、舞蹈队、棋类小组、兴趣小组等,给各类小组提供适宜的文化活动场所、给社区的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等,社区软硬环境的建设对促进社区文化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发挥文化团体带动作用,提升市民文化品位
市民文化产生的群众基础比较低,使市民文化始终存在着自发性和通俗性的特点,因而缺乏一定文化品位,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各级专业文化团队对市民文化进行指导和帮助,进而提高市民文化的品位。
1.鼓励专业文化团体深入基层,指导市民文化建设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更多地向往精神上的追求,市民文化追求的品味在不断提高,停留在社区文化基础上的小打小闹已经不适合市民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各级政府要组织专业文化团体深入基层,实施基层文艺骨干培育工程,对基层社区的文化活动进行专业的指导和辅导,把党对先进文化的要求和文化的精髓带给广大市民,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丰富了市民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市民文化的底蕴和影响力,保证了市民文化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实现高雅艺术同市民文化相结合,体现文化的融合
解决未来市民文化的发展方向就要实现把市民文化与高雅文化结合起来,实现文化的融合。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化的大环境,通过文化团体的整合,适当吸纳市民文化团体加入专业的文化产业体系中,增强文化软实力;还可以通过文化下基层的方式,扶持社区文化团体走上商业化的道路;还可以通过培养基层文化带头人的办法,把专业的文化艺术送到基层,进而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升市民文化的品位和魅力。
四、加强宣传领域引导,抵制腐朽没落文化影响
由于市民文化的自发性和追求时尚的特点,往往会受到外来文化和腐朽没落文化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宣传领域的引领力度。
1.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杜绝腐朽没落文化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对市民文化不进行正确的引领就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尤其严重的就是网络文化、网吧文化、酒吧文化以及大量音像制品。当前沉迷于网络文化、网吧文化、酒吧文化以及音像制品中的市民,大多数以青少年为主,这些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极易受到腐朽没落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因此要特别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一方面要严禁在学校附近设立网吧、酒吧和歌厅之类的文化娱乐场所,加强对在校学生上网吧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在网吧、酒吧和歌厅之类的文化娱乐场所进行的违法活动,一旦发现要依法严惩。
2.引导市民健康的宗教信仰,防止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改革开放后,大量社会思潮和思想流派纷纷进入国门和人们的头脑之中,特别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人们思想上造成更多的误区,一时间很多市民放弃了原来的信仰,进而去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精神信仰,宗教文化在市民中广泛传播,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这种对宗教文化的过于痴迷,往往会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因此,必须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对信教市民进行宗教信仰的政策解释和正确健康的引导,用先进文化占领宗教文化的阵地。
五、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实现市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市民文化最初往往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对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可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必须加大对市民文化的公共财政投入,实现市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政府要进行一定的财政投入,保证市民文化顺利开展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市民文化的投入,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对市民文化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为市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持,确保市民文化能够顺利健康开展。
2.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市民文化建设大发展助力
市民文化建设是一项惠及全体市民群体的事业,投入的主体也要逐渐从政府的一元化投入向政府、企事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化投入的趋势发展,而且要在全社会建立和完善一种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出面牵头,建立上面一个头下面千条线的领导机制;还可以通过市场超标的方式,把市民文化场所建设变成一种共赢的事业去做;还可以尝试建立市民、社区以及企业联合建设的模式,实现社会化运作和民间运作相结合。通过这种多元投入机制的建立,让所有想参与市民文化活动的市民都能得到文化的陶冶,进而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六、发挥市民文化底蕴,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内涵
市民文化最早起源于商业的发展,他们的主体就是商人和手工业者,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发挥市民文化的文化底蕴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1.发挥市民文化的积极影响力,提高投入经济建设的热情
市民文化具有极大的强势性和普适性,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出发建设大众性的市民文化,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活动,调动广大市民参与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广大市民这种参与热情的提高,引导市民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发挥文化对经济的牵动作用。
2.引导市民文化向产业化方向迈进,发挥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产业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市民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文化产业其实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的需要。
总之,市民文化绝不是简单而单向度的文化建设,它需要全体市民群体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市民文化的健康发展, 是一个重大和有深远意义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