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西方传来的情人节刚刚过去,而关于“情人”的种种作秀或矫情也收场了。
很偶然的,就在情人节这天,我拾起一篇凄美的散文读了起来,是石评梅的《墓畔哀歌》。由《墓畔哀歌》又想起林觉民的《与妻书》,便找出读了两遍。有种动笔的冲动,想了想,便捱过当晚,决定在西方的情人节过后再来写。我想突破在情人节来写关于爱情或情人的仪式感,我想用一种更冷静的思维来畅谈我对爱情的理解。
对爱情,我找到了一个定义,那便是“一场不愿醒来的美梦”。
这个定义,是捧读《墓畔哀歌》时的感悟。我被石评梅的挚情深深打动,一种男儿的柔情被引发出来纠缠着我,令我甚至有点不忍卒读。
我不仅想象得到石评梅形单影只徘徊于高君宇墓冢前的情景,甚至还隐隐体会到了她万分思念却惟有独对孤冢的悲痛心情。对往日不再的恋情,她将其称之为“空幻的梦”、“轻盈之梦”、“凋零了的碎梦”、“甜梦”、“欢乐的好梦”。在最后,她宁愿醉卧在墓碑旁,任霜雪侵凌再不醒!哀凄之至,令人无语凝噎。
在浮躁而功利的当今社会,爱情已成了一种遥遥不可企及的稀有空气。在人们互道“爱情还会回来的”的戏说口吻背后,一种远离爱情的悲哀正将现代人轻轻笼罩。
归去来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恋情!归去来兮,给我们孤寂心灵带来安慰的“美梦”!
当我品读着石评梅和林觉民的挚情文字,并在心灵上引起大震动的同时,我看到了“美梦”(在本文中已是爱情的代名词)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由这一差距带来的悲剧美。鲁迅曾经给悲剧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在他们的文字中看到了两场“美梦”的毁灭过程。曾经存在过的“美梦”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曾经的完美必须以等值的血泪付出代价。爱情曾经映照了青春的皎容,但随着现实风雨的来袭,“青春的残蕾”已与恋人同葬。爱情曾经让幸福的恋人双宿双飞,但当个人的幸福必须让位于更大的幸福时,林觉民与妻子只能毅然承担生死的别离。石评梅在《墓畔哀歌》中用“悲艳的爱情”来称谓她与高君宇的恋情,真可谓体验深刻的切肤之语!
爱情是一场需要双方全身心投入、用心魂共筑的美梦。在爱情中,男女双方是平等的,付出与得到是一体的。“美梦”的经营靠的是双方的共同努力,没有私心的真诚与忠贞会令“美梦”维持得更长久。梦醒了,梦碎了,梦残缺了,但有幸还活着的另一半会将这场“美梦”延续,用一种“敢有歌吟动地哀”的精神将其坚持下去。在这样的坚持面前,爱情与生死无关,爱情让生更灿烂,让死更辉煌。
石评梅在25岁的年华留下斑斑泣血文字,林觉民在24岁的壮年挥泪书写他的难舍难弃和不得不弃。在她的歌吟里涌动着水的至柔至刚,在他的诀别中泼洒着百炼钢的绕指柔。这就是“美梦”之于人的锻炼和“美梦”所创造的生命奇迹。
她向已长别人间两年的他表白:“星月满天时,我把你遗我的宝剑纤手轻擎,宣誓向长空:愿此生永埋了英雄儿女的热情。”
他向还将忍痛生活下去的她安慰:“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傍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这些文字,正是“美梦”继续的明证,是他们用矢志不渝的忠贞在将“美梦”继续苦苦营造。
在这里,他们用感天动地的真情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循环:美(艳)到极致转成悲,悲到极致又转成美(艳)。文学评论家李■在其《历史文化的全息图象:论红楼梦》一书中,用四个字将《红楼梦》的总体精神做了概括,即“万艳同悲”。我很赞同他的观点,只不过他所说的“艳”仅仅指的是大观园中的红颜薄命人,而我所理解的“艳”要比他所指的范围广一点,即世间男女创造的爱情奇迹和超越世俗的“美”。
玫瑰带上了刺,最美的爱情必然不完美。完美只存在于一颗始终坚持的心中,存在于“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固守中,存在于现实的烈焰还未点燃的梦境中。
对于天下真正有情的情人们,情人节是无意义的,只要心中有情,每天都是情人节,每天都在纪念有情的情人。
诗书人生
想到“诗书人生”这样的一个文题,心中既有一种脉脉的温情流动,同时也不禁掠过一丝柔柔的悲凉。因为爱,因为命定,因为历史上那么多善良而敏感的诗人曾经引发的感动,所以才有温情的流动。因为世俗的难容,因为诗书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因为古今诗人共同的多灾多难的遭际,所以才有悲凉的感觉。
诗书人生,必然是追求审美的一生,是执著于完美主义的一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也许是人的一种天性,但对美的定义或标准却千差万别。当然,我想所有的差异首先是环境和性格的差异。选择诗书相伴的人生,在对美的追求上可能会出现壮美、凄美、优美、柔美等区别。壮美如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凄美如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优美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柔美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纳兰性德的泪与灯花落。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美,这些诗人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多情而善良。
由于多情和善良,再加上对完美的追求,诗人在世间的遭际便显得很是尴尬。一方面,世人皆知人间苦,都希望通过诗人的吟唱来缓解人世的痛苦,或通过诗人的直笔来揭示苦难的真相;但另一方面,再好的诗却不能当饭吃,诗人的迂腐有时又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诗人在某些时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甚至于讨嫌。在诗人西川写的《死亡后记》一文里,讲到海子的一次尴尬遭遇。由于长时间的写作,海子可能希望与人交流,他走进了昌平一家饭馆,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老板回答他:“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由此可见,诗歌的价值有时竟不如一杯酒。
由于诗人的善良和直言,所以有时便难以见容于政治。屈原的被逐、嵇康的被杀、李白的被利用、李煜的被俘、苏东坡的被贬、李清照的被骗……历史上,政治大部分有着一副冰冷的面孔,它迷信于力量、权力、钩心斗角,甚至是血腥和暴力,所以,与政治相对抗的结果,受伤和失败的往往是诗人。不仅如此,政治有时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还会对诗人或文人痛下杀手。由于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被满门抄斩,这偶发的诗性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当世俗和政治给了诗人或文人太多的打击后,剩下的选择便只有通过互相唱和和互赠诗书来相互感染感动。这既是一种慰藉,也是一种祭奠,同时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诗人们看似潇洒浪漫的背后有着世人难解的悲痛,那每饮下的一滴酒中都搀杂着失望和难舍难弃。所以,诗书相伴的人生使诗书成了一堵隔在诗人和世人之间的柔软的墙,这堵墙的存在,有时是外界的逼迫,有时是诗人自造的象牙,但无论怎样,诗书人生,始终给世间提供了一种美丽的存在方式,虽然他的美丽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
【作者简介】李镜泷:白族,1974年生,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历史学专业。1998年8月毕业后至2007年在鹤庆县第二中学任教。现在鹤庆通讯社从事记者工作。曾有《文学批评如何不忧郁》、《仁者鲁迅》、《见证表哥的初恋》等作品发表于《边疆文学》、《大理文化》及《大理日报》。大部分时间喜欢写作现代诗。
责任编辑 张乃光
很偶然的,就在情人节这天,我拾起一篇凄美的散文读了起来,是石评梅的《墓畔哀歌》。由《墓畔哀歌》又想起林觉民的《与妻书》,便找出读了两遍。有种动笔的冲动,想了想,便捱过当晚,决定在西方的情人节过后再来写。我想突破在情人节来写关于爱情或情人的仪式感,我想用一种更冷静的思维来畅谈我对爱情的理解。
对爱情,我找到了一个定义,那便是“一场不愿醒来的美梦”。
这个定义,是捧读《墓畔哀歌》时的感悟。我被石评梅的挚情深深打动,一种男儿的柔情被引发出来纠缠着我,令我甚至有点不忍卒读。
我不仅想象得到石评梅形单影只徘徊于高君宇墓冢前的情景,甚至还隐隐体会到了她万分思念却惟有独对孤冢的悲痛心情。对往日不再的恋情,她将其称之为“空幻的梦”、“轻盈之梦”、“凋零了的碎梦”、“甜梦”、“欢乐的好梦”。在最后,她宁愿醉卧在墓碑旁,任霜雪侵凌再不醒!哀凄之至,令人无语凝噎。
在浮躁而功利的当今社会,爱情已成了一种遥遥不可企及的稀有空气。在人们互道“爱情还会回来的”的戏说口吻背后,一种远离爱情的悲哀正将现代人轻轻笼罩。
归去来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恋情!归去来兮,给我们孤寂心灵带来安慰的“美梦”!
当我品读着石评梅和林觉民的挚情文字,并在心灵上引起大震动的同时,我看到了“美梦”(在本文中已是爱情的代名词)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由这一差距带来的悲剧美。鲁迅曾经给悲剧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在他们的文字中看到了两场“美梦”的毁灭过程。曾经存在过的“美梦”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曾经的完美必须以等值的血泪付出代价。爱情曾经映照了青春的皎容,但随着现实风雨的来袭,“青春的残蕾”已与恋人同葬。爱情曾经让幸福的恋人双宿双飞,但当个人的幸福必须让位于更大的幸福时,林觉民与妻子只能毅然承担生死的别离。石评梅在《墓畔哀歌》中用“悲艳的爱情”来称谓她与高君宇的恋情,真可谓体验深刻的切肤之语!
爱情是一场需要双方全身心投入、用心魂共筑的美梦。在爱情中,男女双方是平等的,付出与得到是一体的。“美梦”的经营靠的是双方的共同努力,没有私心的真诚与忠贞会令“美梦”维持得更长久。梦醒了,梦碎了,梦残缺了,但有幸还活着的另一半会将这场“美梦”延续,用一种“敢有歌吟动地哀”的精神将其坚持下去。在这样的坚持面前,爱情与生死无关,爱情让生更灿烂,让死更辉煌。
石评梅在25岁的年华留下斑斑泣血文字,林觉民在24岁的壮年挥泪书写他的难舍难弃和不得不弃。在她的歌吟里涌动着水的至柔至刚,在他的诀别中泼洒着百炼钢的绕指柔。这就是“美梦”之于人的锻炼和“美梦”所创造的生命奇迹。
她向已长别人间两年的他表白:“星月满天时,我把你遗我的宝剑纤手轻擎,宣誓向长空:愿此生永埋了英雄儿女的热情。”
他向还将忍痛生活下去的她安慰:“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傍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这些文字,正是“美梦”继续的明证,是他们用矢志不渝的忠贞在将“美梦”继续苦苦营造。
在这里,他们用感天动地的真情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循环:美(艳)到极致转成悲,悲到极致又转成美(艳)。文学评论家李■在其《历史文化的全息图象:论红楼梦》一书中,用四个字将《红楼梦》的总体精神做了概括,即“万艳同悲”。我很赞同他的观点,只不过他所说的“艳”仅仅指的是大观园中的红颜薄命人,而我所理解的“艳”要比他所指的范围广一点,即世间男女创造的爱情奇迹和超越世俗的“美”。
玫瑰带上了刺,最美的爱情必然不完美。完美只存在于一颗始终坚持的心中,存在于“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固守中,存在于现实的烈焰还未点燃的梦境中。
对于天下真正有情的情人们,情人节是无意义的,只要心中有情,每天都是情人节,每天都在纪念有情的情人。
诗书人生
想到“诗书人生”这样的一个文题,心中既有一种脉脉的温情流动,同时也不禁掠过一丝柔柔的悲凉。因为爱,因为命定,因为历史上那么多善良而敏感的诗人曾经引发的感动,所以才有温情的流动。因为世俗的难容,因为诗书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因为古今诗人共同的多灾多难的遭际,所以才有悲凉的感觉。
诗书人生,必然是追求审美的一生,是执著于完美主义的一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也许是人的一种天性,但对美的定义或标准却千差万别。当然,我想所有的差异首先是环境和性格的差异。选择诗书相伴的人生,在对美的追求上可能会出现壮美、凄美、优美、柔美等区别。壮美如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凄美如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优美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柔美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纳兰性德的泪与灯花落。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美,这些诗人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多情而善良。
由于多情和善良,再加上对完美的追求,诗人在世间的遭际便显得很是尴尬。一方面,世人皆知人间苦,都希望通过诗人的吟唱来缓解人世的痛苦,或通过诗人的直笔来揭示苦难的真相;但另一方面,再好的诗却不能当饭吃,诗人的迂腐有时又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诗人在某些时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甚至于讨嫌。在诗人西川写的《死亡后记》一文里,讲到海子的一次尴尬遭遇。由于长时间的写作,海子可能希望与人交流,他走进了昌平一家饭馆,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老板回答他:“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由此可见,诗歌的价值有时竟不如一杯酒。
由于诗人的善良和直言,所以有时便难以见容于政治。屈原的被逐、嵇康的被杀、李白的被利用、李煜的被俘、苏东坡的被贬、李清照的被骗……历史上,政治大部分有着一副冰冷的面孔,它迷信于力量、权力、钩心斗角,甚至是血腥和暴力,所以,与政治相对抗的结果,受伤和失败的往往是诗人。不仅如此,政治有时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还会对诗人或文人痛下杀手。由于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被满门抄斩,这偶发的诗性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当世俗和政治给了诗人或文人太多的打击后,剩下的选择便只有通过互相唱和和互赠诗书来相互感染感动。这既是一种慰藉,也是一种祭奠,同时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诗人们看似潇洒浪漫的背后有着世人难解的悲痛,那每饮下的一滴酒中都搀杂着失望和难舍难弃。所以,诗书相伴的人生使诗书成了一堵隔在诗人和世人之间的柔软的墙,这堵墙的存在,有时是外界的逼迫,有时是诗人自造的象牙,但无论怎样,诗书人生,始终给世间提供了一种美丽的存在方式,虽然他的美丽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
【作者简介】李镜泷:白族,1974年生,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历史学专业。1998年8月毕业后至2007年在鹤庆县第二中学任教。现在鹤庆通讯社从事记者工作。曾有《文学批评如何不忧郁》、《仁者鲁迅》、《见证表哥的初恋》等作品发表于《边疆文学》、《大理文化》及《大理日报》。大部分时间喜欢写作现代诗。
责任编辑 张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