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性的枷锁》是威廉·萨摩塞特·毛姆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严谨的现实主义作品,与同时期的其他小说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毛姆深受法国为主的欧洲大陆文化熏陶,在小说中体现出了较多的自然主义倾向,在小说中深刻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因此,历年以来,《人性的枷锁》做为毛姆早年人生观解读的关键,受到很多文学研究者的追捧。本文就从小说《人性的枷锁》来对毛姆的生命观进行研究,以期对毛姆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关键词:《人性的枷锁》 毛姆生命观 研究
威廉·萨摩塞特·毛姆一生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经历整整三代人,创作了不少的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同时还写下很多游记体以及自传书。对于熟读毛姆小说的人来说,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他的作品具有某些现代作家应有的深刻性以及艺术性,但是他却是20世纪英国小说界为数不多的雅俗共赏的作家之一,尤其是毛姆创作的《人性的枷锁》,是他最为重要以及流传最广泛的小说。该小说并不是一本自传,但是它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主要以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为蓝本进行创作的。该小说得到出版后,立即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影响深远。
一 《人性的枷锁》相关概况
威廉·萨摩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出生于法国巴黎,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在他不到10岁时,双亲就相继离世,所以他被伯父抚养。童年的小毛姆由于身材矮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所以常常受到年龄大的孩子的欺负,甚至还会遭到他们的侮辱。这种种不幸的童年遭遇,使毛姆幼小的心灵投射了痛苦的阴影,所以造就了他孤僻、内向的性格。在1892年,毛姆到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里他了解到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返回英国以后,他在伦敦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六周的实习生,发现他自己对此件事务并不感兴趣,就转身学医,五年的学医生涯结束以后,他开始投身社会生活,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治疗疾病,在广泛接触社会以后,他学会了用冷峻、犀利的眼光来剖析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随后创作了他的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从1897年开始,毛姆弃医从文,写出了《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卡塔丽娜》等多部小说。由于毛姆杰出的文学创作才能,他被英国女王授予“荣誉侍从”的称号,成为英国皇家文学会的重要会员。而毛姆的母校——德国的海德堡大学给予他名誉校董的美称。毛姆于1965年在法国的里维埃拉逝世。
《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为毛姆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人性的枷锁》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生活的真实和作者的想象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小说中主人公菲利普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凄惨遭遇,和毛姆本人早年的生活历程非常相似,毛姆在他身上更是倾注了自己特有的感情和思想。在这部小说中,菲利普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不幸的是,他没有完美的外表,他先天跛足,不善言辞,对事对人都很敏感,性情固执。在菲利普上学时代,他不得不忍受当时不合理教育制度的束缚;在他成年时代,走向社会后,又在爱情道路上屡屡遭受无情的打击。似乎他每走一步,都是满布荆棘,在他经历一番异乎寻常的痛苦折磨以后,这些辛酸的往事为他的身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作者重点描述了菲利普如何摆脱宗教和小市民陋习这两条约束人类精神自由的枷锁,试图在庸俗、混绕、繁杂的尘世生活中探求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
二 从《人性的枷锁》中看毛姆的生命观
《人性的枷锁》中广泛应用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离不开的就是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排斥浪漫主义中的夸张、抒情以及想象等,对特定阶级美学的辩护,在小说中粉粹了被压迫者与压迫者能够幸福共存的神话。毛姆从小就生活在法国,非常喜欢莫泊桑,其人生经历对该小说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毛姆通过笔下的生动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毛姆就是通过这种手法来展现自己早期的人生观。
1 从菲利普对宗教的摒弃来看毛姆对人与社会的看法
毛姆通过对笔下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在《人性的枷锁》中,毛姆就是通过菲利普经历一系列的苦难表达自己对宗教虚伪的厌恶,以及个人情感受到宗教的影响被严重扭曲的事实。在小说中,菲利普的觉醒也意味着毛姆对资本社会价值观的否认,同时也反映着毛姆早期的人生经验。熟读小说之后,我们可以将《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爱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宗教的爱;一种是对异性的爱。首先介绍菲利普对宗教的爱,来展现毛姆对社会以及人的看法。
众所周知,信奉上帝已经在西方人心中积淀了数年,对宗教信仰的爱达到了盲目以及疯狂的程度。就如小说中所描述的一样,菲利普对宗教的喜爱天生就有。当菲利普9岁时,失去了父母,与别的小孩不一样,没有了父母的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依靠,成为一个十足的孤儿,他被寄养在牧师家中。随着菲利普的长大,所寄读的学校也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牧师家庭还是学校,都希望将菲利普培养成为一位宗教人士。在菲利普周围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以致于他全身上下都散发着宗教的气息。这种环境同样也使他对上帝更加的崇拜以及虔诚。在小说中,也主要表现了他对宗教疯狂迷恋的程度以致于失去了自我,盲目的崇拜,分不清事实的真相。当菲利普遭受着困难时,使他迷茫了,因为上帝并没有拯救他。在宗教思想中,宣扬人人平等,都应相互关爱,但是,当他跛脚时却受到了人们的嘲笑,使得他的内心更加矛盾。然后,当他面对着上帝进行默默祈祷,希望在新的一学期能够拥有一双好腿并且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感受到快乐。然而,上帝似乎一直都保持着沉默,并没有理会他的祈祷。当牧师家庭中的叔父面对学校暴力事件时,表现出的迂腐使他对宗教信仰表示了怀疑。菲利普开始在心中思索:上帝既然提倡人人平等,人人关爱,但是并没有使人都平等相处,上帝是虚伪的,既然是假的,以后就不应该相信上帝,而是应该寻找新的精神需求。于是,菲利普就开始阅读一些具有叛逆精神的哲学作品,来填满心中的空虚。最先从休谟以及达尔文的著作开始品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使他形成了一种新的非道德倾向。到最后,菲利普发现社会有三种同个人作战的手段,那就是良心、舆论以及法律等。当菲利普发现宗教以及社会都是人性的枷锁时,他认为人不应该再具有责任感以及义务感,而是应该保持个人独立。由此可见,菲利普并没有从哲学名著中找到自己的行为准则,而是陷入到另外一个误区中。在该小说中,通过菲利普的不断探索,逐渐对上帝宗教失去信心,以及重新寻找新的宗教信仰等。当菲利普的宗教信仰破灭时,不仅从哲学名著中寻找安慰,而且还将注意力转到了对异性的爱恋上。 2 从菲利普与米尔雅的交往来看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当菲利普的宗教信仰破灭时,他就将所有的精神都寄托在了对女性的爱恋上,尽管他希望通过绅士的风度得到了女性的爱情,但是在他的行为当中仍然保留了宗教信仰中的道德观,这也就注定了他的爱情只会无疾而终。在小说中,菲利普的恋爱对象是酒店女招待员米尔雅,米尔雅是一位轻佻放荡、庸俗浅薄的女人。她并不是真的爱菲利普,仅仅是因为菲利普手里有点钱,她是冲着金钱以及虚荣去的,如果碰上另外一个比菲利普有钱的男人,她就会立即抛弃菲利普。然而,菲利普却感觉自己小心眼,自己对米尔雅并不够好,致使米尔雅投入别人的怀抱。由此可见,菲利普并不是一个逢场作戏的男人,而是希望得到真正爱情的男人,一旦陷入到爱情中就无法自拔,将爱情作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但是,菲利普忽视了在那个年代上帝是没有诚信以及没有人性的,只会表现出一种沉默。同样,在爱情的世界中并没有什么道德可言,他的爱情沾满了铜臭味。在小说中,米尔雅就是一个被金钱附身的形象,她无视菲利普的真情,欺骗他。以致于后来,和别人发生关系之后,托着有孕的身体来找菲利普,并没有留下忏悔的泪水,她只对菲利普说了一句话:“我知道你会接受我的,因为你是大家眼中的绅士。”由此可以看出,米尔雅抓住了菲利普的弱点,她认为菲利普一定会接受他的,他是不计较这些东西的,他是大家口中公认的绅士。当然,菲利普对绅士一词非常热衷,似乎是米尔雅对他的称赞,也愿意为她做出任何事。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欺骗关系,你愿意做绅士,就会被其他人所利用,这种关系是无法逃避的。在小说最后,菲利普的善心并没有换回米尔雅的良心,米尔雅沦为了接头妓女,染上了性病,致使菲利普身心都受到了折磨。在菲利普的一生中经历了两次背叛,都将他推倒了孤独的境地,因此,他开始怀疑人生,认为人的生命并没有什么意义,人或者也没有目的,都是被他人所利用罢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看出菲利普摒弃宗教,表现了毛姆对人、社会关系的看法,他和米尔雅的爱情则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人自身的看法,使得毛姆的人生观、生命观更为透彻,并且更接近现实。当主人公对生存意义进行探索时,所探寻的结构终究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其人生观更是看出叔本华的思想气息。当时的社会正处于转折时期,欧美各国在物质上均得到高速发展,同时也使得社会矛盾日益激烈,且战争不断,时刻环绕在人们的头顶,大多数人们逐渐成为大机器的附庸,表现出悲观、压抑、绝望,而这些人群从叔本华的悲观中寻找到了共鸣,其中作者毛姆也会受到其思想的影响。正是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得其人生态度发生了改变,通过小说主人公来表达自己的迷茫、悲观,在否定这种价值观的同时,也宣扬了生命的重要性,并成为20世纪的主流思想,在大多数的作家身上都表现出来。毛姆只是众多作家群众的一位,勇敢的将自己的思想、观点表明出来,与中国的老庄思想及其相似,对现实的一种回避,对追求给予否定,是一种不现实的人生观。
三 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小说中的主人公菲利普还是作者毛姆,都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对当时人性的深刻剖析。处在当时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矛盾也日渐凸显出来。在小说中,毛姆给予菲利普最后的人生是一种更为消极以及虚伪的,同时也可以看出毛姆对人生有着一定的消极思想。
参考文献:
[1] 段建军、杨丽:《在失落中寻求爱的寄托——评析毛姆〈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情感历程》,《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2] 韩玲、展红梅:《从〈人性的枷锁〉的女性形象看毛姆的女性观》,《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第9期。
[3] 杨锐:《毛姆小说中独特的婚姻爱情景观》,《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4] 胡淑莉:《表现主义文学对传统宗教的反叛与超越》,《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
[5] 王维倩:《是挣脱还是和解——对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再思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6] 侯秀杰:《缺失与拯救——试析毛姆对人性的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1期。
[7] 张婷婷:《毛姆自然主义倾向在〈人性的枷锁〉中的体现》,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8] 谷玉:《毛姆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王进军,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人性的枷锁》 毛姆生命观 研究
威廉·萨摩塞特·毛姆一生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经历整整三代人,创作了不少的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同时还写下很多游记体以及自传书。对于熟读毛姆小说的人来说,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他的作品具有某些现代作家应有的深刻性以及艺术性,但是他却是20世纪英国小说界为数不多的雅俗共赏的作家之一,尤其是毛姆创作的《人性的枷锁》,是他最为重要以及流传最广泛的小说。该小说并不是一本自传,但是它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主要以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为蓝本进行创作的。该小说得到出版后,立即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影响深远。
一 《人性的枷锁》相关概况
威廉·萨摩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出生于法国巴黎,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在他不到10岁时,双亲就相继离世,所以他被伯父抚养。童年的小毛姆由于身材矮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所以常常受到年龄大的孩子的欺负,甚至还会遭到他们的侮辱。这种种不幸的童年遭遇,使毛姆幼小的心灵投射了痛苦的阴影,所以造就了他孤僻、内向的性格。在1892年,毛姆到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里他了解到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返回英国以后,他在伦敦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六周的实习生,发现他自己对此件事务并不感兴趣,就转身学医,五年的学医生涯结束以后,他开始投身社会生活,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治疗疾病,在广泛接触社会以后,他学会了用冷峻、犀利的眼光来剖析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随后创作了他的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从1897年开始,毛姆弃医从文,写出了《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卡塔丽娜》等多部小说。由于毛姆杰出的文学创作才能,他被英国女王授予“荣誉侍从”的称号,成为英国皇家文学会的重要会员。而毛姆的母校——德国的海德堡大学给予他名誉校董的美称。毛姆于1965年在法国的里维埃拉逝世。
《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为毛姆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人性的枷锁》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生活的真实和作者的想象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小说中主人公菲利普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凄惨遭遇,和毛姆本人早年的生活历程非常相似,毛姆在他身上更是倾注了自己特有的感情和思想。在这部小说中,菲利普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不幸的是,他没有完美的外表,他先天跛足,不善言辞,对事对人都很敏感,性情固执。在菲利普上学时代,他不得不忍受当时不合理教育制度的束缚;在他成年时代,走向社会后,又在爱情道路上屡屡遭受无情的打击。似乎他每走一步,都是满布荆棘,在他经历一番异乎寻常的痛苦折磨以后,这些辛酸的往事为他的身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作者重点描述了菲利普如何摆脱宗教和小市民陋习这两条约束人类精神自由的枷锁,试图在庸俗、混绕、繁杂的尘世生活中探求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
二 从《人性的枷锁》中看毛姆的生命观
《人性的枷锁》中广泛应用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离不开的就是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排斥浪漫主义中的夸张、抒情以及想象等,对特定阶级美学的辩护,在小说中粉粹了被压迫者与压迫者能够幸福共存的神话。毛姆从小就生活在法国,非常喜欢莫泊桑,其人生经历对该小说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毛姆通过笔下的生动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毛姆就是通过这种手法来展现自己早期的人生观。
1 从菲利普对宗教的摒弃来看毛姆对人与社会的看法
毛姆通过对笔下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在《人性的枷锁》中,毛姆就是通过菲利普经历一系列的苦难表达自己对宗教虚伪的厌恶,以及个人情感受到宗教的影响被严重扭曲的事实。在小说中,菲利普的觉醒也意味着毛姆对资本社会价值观的否认,同时也反映着毛姆早期的人生经验。熟读小说之后,我们可以将《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爱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宗教的爱;一种是对异性的爱。首先介绍菲利普对宗教的爱,来展现毛姆对社会以及人的看法。
众所周知,信奉上帝已经在西方人心中积淀了数年,对宗教信仰的爱达到了盲目以及疯狂的程度。就如小说中所描述的一样,菲利普对宗教的喜爱天生就有。当菲利普9岁时,失去了父母,与别的小孩不一样,没有了父母的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依靠,成为一个十足的孤儿,他被寄养在牧师家中。随着菲利普的长大,所寄读的学校也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牧师家庭还是学校,都希望将菲利普培养成为一位宗教人士。在菲利普周围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以致于他全身上下都散发着宗教的气息。这种环境同样也使他对上帝更加的崇拜以及虔诚。在小说中,也主要表现了他对宗教疯狂迷恋的程度以致于失去了自我,盲目的崇拜,分不清事实的真相。当菲利普遭受着困难时,使他迷茫了,因为上帝并没有拯救他。在宗教思想中,宣扬人人平等,都应相互关爱,但是,当他跛脚时却受到了人们的嘲笑,使得他的内心更加矛盾。然后,当他面对着上帝进行默默祈祷,希望在新的一学期能够拥有一双好腿并且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感受到快乐。然而,上帝似乎一直都保持着沉默,并没有理会他的祈祷。当牧师家庭中的叔父面对学校暴力事件时,表现出的迂腐使他对宗教信仰表示了怀疑。菲利普开始在心中思索:上帝既然提倡人人平等,人人关爱,但是并没有使人都平等相处,上帝是虚伪的,既然是假的,以后就不应该相信上帝,而是应该寻找新的精神需求。于是,菲利普就开始阅读一些具有叛逆精神的哲学作品,来填满心中的空虚。最先从休谟以及达尔文的著作开始品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使他形成了一种新的非道德倾向。到最后,菲利普发现社会有三种同个人作战的手段,那就是良心、舆论以及法律等。当菲利普发现宗教以及社会都是人性的枷锁时,他认为人不应该再具有责任感以及义务感,而是应该保持个人独立。由此可见,菲利普并没有从哲学名著中找到自己的行为准则,而是陷入到另外一个误区中。在该小说中,通过菲利普的不断探索,逐渐对上帝宗教失去信心,以及重新寻找新的宗教信仰等。当菲利普的宗教信仰破灭时,不仅从哲学名著中寻找安慰,而且还将注意力转到了对异性的爱恋上。 2 从菲利普与米尔雅的交往来看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当菲利普的宗教信仰破灭时,他就将所有的精神都寄托在了对女性的爱恋上,尽管他希望通过绅士的风度得到了女性的爱情,但是在他的行为当中仍然保留了宗教信仰中的道德观,这也就注定了他的爱情只会无疾而终。在小说中,菲利普的恋爱对象是酒店女招待员米尔雅,米尔雅是一位轻佻放荡、庸俗浅薄的女人。她并不是真的爱菲利普,仅仅是因为菲利普手里有点钱,她是冲着金钱以及虚荣去的,如果碰上另外一个比菲利普有钱的男人,她就会立即抛弃菲利普。然而,菲利普却感觉自己小心眼,自己对米尔雅并不够好,致使米尔雅投入别人的怀抱。由此可见,菲利普并不是一个逢场作戏的男人,而是希望得到真正爱情的男人,一旦陷入到爱情中就无法自拔,将爱情作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但是,菲利普忽视了在那个年代上帝是没有诚信以及没有人性的,只会表现出一种沉默。同样,在爱情的世界中并没有什么道德可言,他的爱情沾满了铜臭味。在小说中,米尔雅就是一个被金钱附身的形象,她无视菲利普的真情,欺骗他。以致于后来,和别人发生关系之后,托着有孕的身体来找菲利普,并没有留下忏悔的泪水,她只对菲利普说了一句话:“我知道你会接受我的,因为你是大家眼中的绅士。”由此可以看出,米尔雅抓住了菲利普的弱点,她认为菲利普一定会接受他的,他是不计较这些东西的,他是大家口中公认的绅士。当然,菲利普对绅士一词非常热衷,似乎是米尔雅对他的称赞,也愿意为她做出任何事。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欺骗关系,你愿意做绅士,就会被其他人所利用,这种关系是无法逃避的。在小说最后,菲利普的善心并没有换回米尔雅的良心,米尔雅沦为了接头妓女,染上了性病,致使菲利普身心都受到了折磨。在菲利普的一生中经历了两次背叛,都将他推倒了孤独的境地,因此,他开始怀疑人生,认为人的生命并没有什么意义,人或者也没有目的,都是被他人所利用罢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看出菲利普摒弃宗教,表现了毛姆对人、社会关系的看法,他和米尔雅的爱情则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人自身的看法,使得毛姆的人生观、生命观更为透彻,并且更接近现实。当主人公对生存意义进行探索时,所探寻的结构终究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其人生观更是看出叔本华的思想气息。当时的社会正处于转折时期,欧美各国在物质上均得到高速发展,同时也使得社会矛盾日益激烈,且战争不断,时刻环绕在人们的头顶,大多数人们逐渐成为大机器的附庸,表现出悲观、压抑、绝望,而这些人群从叔本华的悲观中寻找到了共鸣,其中作者毛姆也会受到其思想的影响。正是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得其人生态度发生了改变,通过小说主人公来表达自己的迷茫、悲观,在否定这种价值观的同时,也宣扬了生命的重要性,并成为20世纪的主流思想,在大多数的作家身上都表现出来。毛姆只是众多作家群众的一位,勇敢的将自己的思想、观点表明出来,与中国的老庄思想及其相似,对现实的一种回避,对追求给予否定,是一种不现实的人生观。
三 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小说中的主人公菲利普还是作者毛姆,都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对当时人性的深刻剖析。处在当时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矛盾也日渐凸显出来。在小说中,毛姆给予菲利普最后的人生是一种更为消极以及虚伪的,同时也可以看出毛姆对人生有着一定的消极思想。
参考文献:
[1] 段建军、杨丽:《在失落中寻求爱的寄托——评析毛姆〈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情感历程》,《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2] 韩玲、展红梅:《从〈人性的枷锁〉的女性形象看毛姆的女性观》,《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第9期。
[3] 杨锐:《毛姆小说中独特的婚姻爱情景观》,《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4] 胡淑莉:《表现主义文学对传统宗教的反叛与超越》,《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
[5] 王维倩:《是挣脱还是和解——对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再思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6] 侯秀杰:《缺失与拯救——试析毛姆对人性的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1期。
[7] 张婷婷:《毛姆自然主义倾向在〈人性的枷锁〉中的体现》,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8] 谷玉:《毛姆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王进军,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